姝子北家吧 关注:12贴子:4,520
  • 6回复贴,共1

古代中国对外战争十一位英雄将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李牧 
或许是因为《史记》是汉朝人写的,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名将的记录就显得淡化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李牧是一个绝不能被忽视的人物。战国时代他是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皆不及他。不过今天讲的是对外战争。对秦的作战就不必赘述了。 

李牧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此前的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本来李牧被发配北疆,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但感谢秦国的反间计,因为李牧的到来,从此中国有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 

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袭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权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1楼2005-10-17 16:22回复
    2,蒙恬 
    秦朝战将如云,蒙恬则是其中闪亮的将星。秦始皇扫六国时,蒙恬只是秦军里的小字辈。只是到后期才在灭燕国和齐国时建立功业,但当时他也只是副将。然而,面对与匈奴的一战,秦始皇却选择了他领兵出征。我想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时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而蒙恬也不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的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称赞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大乱,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对蒙恬收河套的战斗记载非常简略,但我们相信那一定是与汉朝反击匈奴不同的一种战法。因为秦朝并没有汉朝那样多的战马,骑兵的数量远远少于汉朝。这就注定了秦国的攻击还是以步骑和战车相结合的战法为主的。《史记》中曾记载,秦以战车开路,箭矢如蝗,步骑大军随后掩杀,匈奴大溃。可见这是一种以重装战车为主的战法。秦的重装战车体型高大,上载各式努箭,发射起来密集如雨。电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现了这一过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单一兵种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溃。汉朝反击匈奴打了二十年,经过倾国之力的漠北会战才解除了匈奴威胁。而秦国只经此一战,就将匈奴重创。当然两者也不可同等而论,秦时的匈奴控制区域只有汉朝时三分之一大,实力也比伊稚邪时代弱小的多。


    2楼2005-10-17 16:23
    回复
      3,卫青 
      卫青并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是他确实汉匈战争里贡献最大的将领。汉朝反击匈奴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卫青打的,龙城战役虽然只消灭敌人七百人,但却粉碎了许多汉朝主和大臣却宣扬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汉朝将士树立了必胜匈奴的坚定信念。 
      可以说,卫青是一位人品与才华具佳的将领,他性格谦和,礼贤下士,从不居功自傲,体恤士卒,因此很得部下的拥戴。这样的将领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稀少。也许这与他自小贫苦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他去世后,汉武帝为他修筑的林木茂密的陵墓,也许正象征了他谦谦君子的品格。 
      卫青最被人熟悉的战例是漠北大决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把他的智慧与勇气发挥到极至的战斗,他在战斗中体现了他谨慎小心的作风,和关键时刻超乎寻常的果敢。当时的一切作战条件都于他不利。汉军远征作战,鞍马劳顿,匈奴以逸待劳,且背水一战,士气高昂。并集中了所有精锐部队。为出奇制胜,卫青令李广从侧翼出击,谁想李广部兵马又迷失方向,失去联络。这等于是汉军大战未开先自损三千铁骑。面对种种不利条件,卫青制定了固守的战略,以坚固的战车防御抵挡匈奴骑兵的冲击。在苦苦支撑一天一夜后,急噪的单于终于拿出了其所有精锐。而当黄沙突起的时候,卫青却展现了他少有的果断一面,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命令主力部队迅速进攻,在匈奴阵脚已乱的情况下发动突袭,终使得匈奴完败。单于只带三百卫队逃逸。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堪称是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从此,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主动权,匈奴则退缩在大沙漠以北,再也无力发动南侵。尽管这一战绩不及霍去病的狼居山战役战果辉煌。但它对汉朝匈奴的战争却是决定性的。


      3楼2005-10-17 16:24
      回复
        9,徐达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曾说徐达得到了岳飞留下的《武穆遗书》,收益非浅,得以百战百胜。此说当然夸张,但徐达的军事才能却是显而易见的。《倚天屠龙记》中的汝阳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灭刘福通的红巾军的是他,收服张士诚的也是他,多次打的朱元璋部败退的还是他。而徐达却能在滁州之战中将其精锐歼灭,并迫其自杀。可谓是初出茅庐第一功。事实上徐达的功业不止于此。明朝几乎一半的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朱元璋也曾赞颂他为“万里长城”。 

        徐达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左榜右臂。常遇春更自称将兵十万横扫天下,大有汉朝时焚侩自请十万兵扫匈奴的气概。但朱元璋经深思熟虑还是选择了徐达为帅,徐达也不负众望,一举将元朝打回老家。中国历史上历来是由北方政权统一南方,而徐达却开创了由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先河。 

        徐达长于常遇春的地方有两点,一为智谋,二为战略眼光。常遇春有猛张飞之勇,作战身先士卒,威震敌胆,可惜勇而无谋,开封战役被元将脱金龙以诱敌深入计包围,几被生擒,幸亏明军战斗力强大,死战突围,才侥幸而归。而且常遇春自恃勇猛,轻视火器等科技,天荡山一战攻蒙古人回回炮阵地,险些中炮丧命。相反徐达却极有智谋,对开封只围不打,并不断以小股部队骚扰对手,待敌人完全疲惫后方才发起进攻。一举拿下开封。同时,徐达高度重视火器制造,为骑兵广泛配置火龙枪,以弥补明军骑兵在骑射上与蒙古骑兵的差距,并广泛使用火炮用于对蒙古人作战,制定了火枪,火炮,骑兵,步兵协同作战的战法。以优势火器大破扩敦贴木儿八万色目人军队,一举收复甘肃青海。并以攻心战迫使西藏各部臣服明朝,真是钢柔并济。另外,在战略眼光上,徐达也高出常遇春一筹,常遇春痛恨蒙古人,大军所到之处将蒙古人色目人尽数杀戮,徐达却不同,对归降的蒙古人一律善待,并安抚百姓,使许多城池自动归附。 


        在军事战略上,徐达对明朝也有卓越贡献,他提出的卫所屯田制度被朱元璋所采纳,几乎沿用整个明朝。朱元璋曾赞此制度“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钱粮。”这使明朝得以以6000万人口养活了200万的庞大常备军,有力的巩固了国防。明朝历代皇帝昏庸者多,但国家却能维持近300年。其中军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楼2005-10-17 16:31
        回复
          这种帖,是正宗的精华帖!


          12楼2005-10-18 16:59
          回复
            历史的民族英雄有好下场的不多,希望以后永远表见这种悲剧发生!


            13楼2005-10-20 13:56
            回复
              可惜很多都没图片


              14楼2005-11-28 1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