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斋山吧 关注:20贴子:1,732
  • 7回复贴,共1

记录: 与你同在浮光掠影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烦。没图。
假装文艺青年,高兴了写一写影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7-13 13:34回复
    这是发什么都被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13 14:01
    回复
      该死的,我讨厌一整段影评,因此先要放个总标题,然后分段写。
      如果再吞,大概不是我懒的问题。
      ·
      【一】7.13 Inside Llewyn Davis 醉乡民谣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7-13 14:06
      回复
        和大多数人不同,我看这部电影,不是冲着那首500 Miles,也不为着它是文艺片。
        影片的色调一直都是黑灰,流浪的民谣歌手和猫,典型文艺题材。但它不是文艺鸦片,主角不带光环。影评中也有人褒扬,也有人批判。但事实上,论断并不是《醉乡民谣》所需要的。
        电影所揭露的从来不是对与错,或许电影的存在,本就是生活的存在。生活中能够明辨对与错吗?很多时候不能,而唯有悲悯。电影亦然。
        这是关于民谣的电影,关于音乐人的电影,关于文艺者的电影。关于社会,也关于人生。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7-13 14:16
        回复
          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很奇妙。我原以为是生活最后将要回到原点,可仔细再看,原来一开始就已结束。
          不相干的,想起杜拉斯的《情人》中:“Very early in my life it was too late.”再不相干,想起马尔克斯笔下,布恩迪亚沉浸在百年中的轮回,不可挽救的重复与孤独。是注定的吧,一开始就已结束,已看见远方。余下的,“惟见日寒月暖,来煎人寿。”
          影片中总出现一条路,或是尚未天光的黎明,或者是飘着大雪的半夜,然而总是一条昏暗的路。勒维恩在各地穿行,芝加哥,纽约。每到一处,便受一次摧残。他坚持的,从小热爱的,多年以来也许并未完全消失,然而已被摧残到面目全非。如同闹鬼的废宅。
          影片中也经常出现猫。猫出现,消失,回归。然而民谣是不会回归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7-13 14:30
          回复
            最后,是勒维恩这个人。
            没有多余的褒扬,没有多余的怜悯。勒维恩的人物张力,其中有显见的对立。心比天高,然而才不合时。厌恶苟且存活,厌恶追名逐利,然而潦倒穷困不得不为生,不得不为利。你看他时时隐忍,卑微而又高傲,渴望远离生活琐细而接近诗,最后又只能被生活捆绑。他被上帝玩弄,暴怒的棱角隐藏在生活的洪流之下。当他高声斥责,用语粗鲁,对怀着善意请他歌唱的女主人恶语相向,对第一次登台演唱的外地妇女冷漠嘲笑,他并不是斥责她们,他只能以此种形式发泄:他厌恶这该死的开玩笑的人生,去他的理想,去他的坚持。他也厌恶这日光之下,所有如他的人,明明什么也没错,可一开始就注定如此。
            人生中的希望与绝望,这是永恒的主题。
            “有时我想,千般苦今日度了,明日也不一定能看长安花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7-13 14:49
            回复
              @三枕槐安 看的这个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7-13 14:56
              回复
                做完了今天要做的作业,去看《绣春刀》好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04 15: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