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吧 关注:87,108贴子:360,033
  • 0回复贴,共1

【婕洛说】雄韬伟略的刘伯温却是个职场失败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刘基,字伯温。
公元1311年7月1日出生。
公元1375年5月16日去世。
1370年,明太祖授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
又授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
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1514年,在刘伯温去世139年之后,
明朝廷加赠刘伯温太师衔,谥文成。
说他“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
“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此后,世间广泛流传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
也就是在现在浙江丽水临近温州的地方。
他祖上人才辈出,
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
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
六世祖刘光世官至太师杨国公。
曾祖刘濠,在宋代做翰林掌书。
祖刘庭魂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父刘炝官职是遂昌教谕。
换句话说,刘伯温即便不算官二代,也是学二代。
所以年少时的刘伯温既得到了父辈的知识传承,
也练就了过目不忘的学习本事。
他曾经在元朝大都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
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
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
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
刘伯温在1332年考得举人,次年就考中进士。
按照当时元朝的规定,25岁才能参加乡试,
所以刘伯温是虚报了年龄参加了考试,
但真才实学考中进士,
但是,就如同现在知名大学的毕业生,
一到职场却接连遭受职场危机,
觉得怀才不遇一样。
博学多才的刘伯温进入官场也是郁郁不得志。
客观的因素是元末的官场腐败盛行,
主观因素是刘伯温自己自负不世奇才,
不肯与之同流合污。
所以在官场奋斗22年,
直至43岁,被羁管于绍兴时,
一度“发愤恸哭,呕血数升,欲自杀。”
若非有人劝告,让他考虑年老的母亲,
可能不得志的刘伯温就真的自杀了。
三年后,刘伯温再次获得朝廷征召,
出任江浙行省枢密院经历。
然而,具有守土之功的他,
只获得晋升到处州路总管府判,
属于正六品官职。
郁闷到极点的刘伯温于庭中设香案,拜敕书,
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今朝廷以此见授,无所宣力矣。”
既然朝廷不重视他的才能,
他也不想在这种低官职上不能施展拳脚,
倒不如辞官归隐南田山下。
刘伯温属于元末的社会精英份子。
但是元末的朝廷并没有重用类似刘伯温这样的精英,
甚至因为腐败和倒行逆施被精英们所远离,
而在这些精英心里,
一方面承认元朝廷的合法性,视之位唯一政府;
另一方面又因不得志而只能努力维持家乡不受战乱影响。
所以这些精英分子那时也不会投靠革命团队,
革命团队再他们眼里属于叛乱贼人,
他们也不会自己组织团队推翻朝廷。
在那时,这是有气节的表现。
这与现在职场不同,
现在的职场精英更可能以跳槽或自己创业改变现状。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刘伯温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
于是有人说,元朝如果重用刘伯温,
那么朱元璋能否攻下婺州、处州,还真是难说。
这当然只是假设,
就好像假设刘伯温如果自己带头闹革命,
也可能当上皇帝一样。
但元朝结结实实给朱元璋送了个大礼倒是事实。
当然,刘伯温一半是被请去,一半也是被逼去。
因为他一开始是拒绝的。
朱元璋最初知道刘伯温,
是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能知象纬宋濂,
但宋濂说,“看天文预测这事刘伯温比我厉害多了。”
所以刘伯温最早出名不是别的,
而是观天象以预测旦夕吉凶这项技能。
朱元璋是非常相信门学说的,
于是把刘伯温带到了金陵,
但刘伯温不想留下,
那时的朱元璋也不能强求,
毕竟那时还不是明太祖。
一般创业公司草创阶段想请精英大咖加盟,
也经常不被看得起。
而刘伯温拒绝朱元璋也是有看不起之心,
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是元朝前臣的身份,
害怕失节。
不久之后,朱元璋又派孙炎去请刘伯温。
结果刘伯温非但拒绝,还拿出一把大宝剑送给孙炎。
有人说这是为了显示身价。
但孙炎也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他奉还了宝剑,还作了一首《宝剑歌》,
洋洋洒洒几千字,意思是说刘伯温你那么厉害,
应该去帮助朱元璋。刘伯温被孙炎所折服。
而且刘伯温的母亲也说,自古遇到衰乱的局势,
不去辅佐真正的明主,
也很难保全一家人安安稳稳过日子。
这有点像最近热播的《军事联盟》中的司马懿。
一开始他也拒绝为曹家效力,
但是局势之下,发现很难安稳度日,
于是只好投身于洪流之中。
至此,刘伯温五十岁,正式跟随朱元璋,
并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然而,刘伯温的晚年并不如意。
他仅仅得到了“诚意伯”的爵位,
是分封的开国功臣中最末的一位。
他更没有想到朱元璋在称帝之后疑心日重,
看着身边故旧朋友,杀的杀,族的族,流的流,
恐怕一天就会落到自己头上。
他想告老还乡,但就像曹操哪里会放走荀彧,
所以他深知这个王朝也必定不会让他轻易辞官回乡。
然而确实就在他好不容易回乡一趟,
就被胡惟庸诬陷,于是吓得连夜赶回南京。
后来即便生病也不敢回乡,
只好带病觐见朱元璋,
结果朱元璋竟然派了胡惟庸来给他治病。
服过药后,却觉腹中郁结,
他告诉朱元璋说吃了胡惟庸的药后反而病重,
但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他好好休息养病。
一直到病得不行,刘伯温才得以回乡。
回乡大半个月后就病逝了。
刘伯温去世之后,留下了许多的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先是明朝朝廷为了神化朱元璋,
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
再加赠刘伯温太师衔,
也顺便把刘伯温神化了。
而后他的乡人为了现实的利益,
也一直在营造刘伯温的各种神话。
使得刘伯温甚至超过了罗贯中笔下智多近妖
而现实之中只是谨小慎微的政治高手诸葛亮。
所以他的身后之誉远远超出了历史的实际情形。
事实上,刘伯温对于明朝开国有着巨大的贡献,
这点上可以与张良之于汉朝相提并论。
但刘伯温的整个职业生涯其实不如张良。
甚至可以说是并不如意的职场奋斗史。
除了在元朝时的郁郁不得志,
即便在朱元璋手下,在明朝建国初期,
他尽管自知太过嫉恶如仇,
但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强硬办事作风,
典型的只考虑自己尽职,不懂得圆滑处理矛盾。
他非常了解朱元璋,
但不懂有的事情朱元璋可以做,
却不能被接受别人劝他做。
所以中间更有一度被迫辞官回乡的经历,
还是马皇后出面说服了他回来,
并保证将来会让他平安回到老家。
然而相比张良的功成身退,
刘伯温算天算地,
没有算到这一去,
反而令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算到了,
但还是去了。


1楼2017-07-03 10:1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