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这个名称听起来就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但在五十年前的文革期间,它却是另一个灰头土脸的称呼:“四旧”,也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当时风行的口号叫“破四旧”。那么从什么时候起,“四旧”变成“国学”了呢?这中间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的一篇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
这篇文章对国学在中国的变迁有一个简单的回顾:“‘国学’二字盛行于本世纪初至40年代,指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北大是国学研究的中心。1923年,北大《国学季刊》第一期出版,……直到1950年才停刊。……1950年以后,‘国学’二字废而不用了。”1950年以后的中国当然仍有“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但因为 “国学”一词就象“国旗”、“国歌”一样,兼有“代表中国”的含义,这与当时官方的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格格不入,因此也就只能销声匿迹了。
1976年文革结束的时候,“破四旧”就已经不再被官方提及,但“国学”一词也没有马上恢复,而是要等到1993年才再度在主流媒体中亮相。为什么这个时候能够亮相呢?因为当时单靠官方的意识形态已经难以抵挡西方思潮的冲击,这种背景下继续禁锢国学已毫无意义,而它的存在又能有效避免国人思想的全盘西化,所以国学在那个时候重见天日,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后,一些著名学者如季羡林等人对国学进行了大力宣传,第一波“国学热”就这样出现了。
这一波国学热的重头戏,应该算是1994年北京大学的“文史哲综合试验班”的设立与招生,该班以培养国学传人为目标,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国学班”。但据该班的学生说:“给我们讲课的都是40岁左右的青年老师,多是外语很好,西学很精通,可国学底子相当差”,“‘试验班’的同学四年中对‘国学’印象不深,倒是很多人外语学得好,西方小说和理论也看了不少,学到中间就出国了,因此‘试验班’学生反倒比文史哲系的普通学生‘西化’得多”。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与其初衷大相径庭,所以该班的招生只维持了七年,自 2001年起就被取消了
第二波国学热兴起于2005年,这一年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有: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中国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全球首次联合祭孔并由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北京大学创办乾元国学教室,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学成人培训项目。而在此前的2004年,学术界还有关于儿童读经以及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另外还有一件不太为国内关注的事,就是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尔设立。这一波国学热的内容更丰富,影响也更大,并且与第一波不同的是,其热度持续不减,比如国学成人培训和儿童读经,现在就越来越常见,国外的孔子学院也越办越多。
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学术界的批评与质疑声一直不断。学者徐友渔曾有评论道:“‘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徐友渔的这段批评比较有代表性,虽然听上去不无道理,但他的偏颇也是明显的,就是只看到国学热中的消极一面,而未能正视其积极的一面。就象面对半杯水,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半杯是空的,还要看到它毕竟已有半杯水。今天的国学热再怎么浅薄浮躁,相比几十年前的“破四旧”,终究称得上是一大进步。
如果把国学比作一支股票,那么它在近一百年中的走势就是一条不断下跌的曲线,文革中的“破四旧”就是最深的谷底,现在的国学热则是触底后的反弹。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认为国学已经热过头,后面会恢复沉寂,那肯定是大错特错。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才刚刚解冻而已,还远远谈不上热,未来国学这支股票会走出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直到回归其历史上的正常价位,换句话说,它曾经是怎么跌下去的,未来就会怎么涨回来。
那么,我为什么会对国学的未来这么乐观呢?这主要有三个理由,就是官方有需求,民间有市场,学界有动机。官方需要国学来提供社会稳定的正能量,民间有对国学天然的亲和力与向心力,学界有传统的存亡继绝的使命与热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所以我确信国学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明新国学馆”)
这篇文章对国学在中国的变迁有一个简单的回顾:“‘国学’二字盛行于本世纪初至40年代,指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北大是国学研究的中心。1923年,北大《国学季刊》第一期出版,……直到1950年才停刊。……1950年以后,‘国学’二字废而不用了。”1950年以后的中国当然仍有“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但因为 “国学”一词就象“国旗”、“国歌”一样,兼有“代表中国”的含义,这与当时官方的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格格不入,因此也就只能销声匿迹了。
1976年文革结束的时候,“破四旧”就已经不再被官方提及,但“国学”一词也没有马上恢复,而是要等到1993年才再度在主流媒体中亮相。为什么这个时候能够亮相呢?因为当时单靠官方的意识形态已经难以抵挡西方思潮的冲击,这种背景下继续禁锢国学已毫无意义,而它的存在又能有效避免国人思想的全盘西化,所以国学在那个时候重见天日,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后,一些著名学者如季羡林等人对国学进行了大力宣传,第一波“国学热”就这样出现了。
这一波国学热的重头戏,应该算是1994年北京大学的“文史哲综合试验班”的设立与招生,该班以培养国学传人为目标,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国学班”。但据该班的学生说:“给我们讲课的都是40岁左右的青年老师,多是外语很好,西学很精通,可国学底子相当差”,“‘试验班’的同学四年中对‘国学’印象不深,倒是很多人外语学得好,西方小说和理论也看了不少,学到中间就出国了,因此‘试验班’学生反倒比文史哲系的普通学生‘西化’得多”。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与其初衷大相径庭,所以该班的招生只维持了七年,自 2001年起就被取消了
第二波国学热兴起于2005年,这一年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有: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中国社科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全球首次联合祭孔并由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北京大学创办乾元国学教室,成为国内第一个国学成人培训项目。而在此前的2004年,学术界还有关于儿童读经以及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另外还有一件不太为国内关注的事,就是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在韩国首尔设立。这一波国学热的内容更丰富,影响也更大,并且与第一波不同的是,其热度持续不减,比如国学成人培训和儿童读经,现在就越来越常见,国外的孔子学院也越办越多。
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学术界的批评与质疑声一直不断。学者徐友渔曾有评论道:“‘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徐友渔的这段批评比较有代表性,虽然听上去不无道理,但他的偏颇也是明显的,就是只看到国学热中的消极一面,而未能正视其积极的一面。就象面对半杯水,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半杯是空的,还要看到它毕竟已有半杯水。今天的国学热再怎么浅薄浮躁,相比几十年前的“破四旧”,终究称得上是一大进步。
如果把国学比作一支股票,那么它在近一百年中的走势就是一条不断下跌的曲线,文革中的“破四旧”就是最深的谷底,现在的国学热则是触底后的反弹。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认为国学已经热过头,后面会恢复沉寂,那肯定是大错特错。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才刚刚解冻而已,还远远谈不上热,未来国学这支股票会走出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直到回归其历史上的正常价位,换句话说,它曾经是怎么跌下去的,未来就会怎么涨回来。
那么,我为什么会对国学的未来这么乐观呢?这主要有三个理由,就是官方有需求,民间有市场,学界有动机。官方需要国学来提供社会稳定的正能量,民间有对国学天然的亲和力与向心力,学界有传统的存亡继绝的使命与热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基础,所以我确信国学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明新国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