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说动漫】
作者:杝厶
动漫(Animation & Comic),即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
只是突然想起了有人问过自己:“你看动漫能学到什么”,又正好看着动漫,就写下了这些吧。到底自己不是一个能说出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的人,也不擅长回答别人这样的问题,只是突然觉得,如果做什么事,都要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好像也真的没什么意义了吧。动漫到底是什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像为什么要看电视剧和电影一样的理由,如果非要说从动漫里能学到什么,到底就像能从电视剧和电影里学到什么是一样的。如果什么都没得到,到底也不太贴切,与其说学到了什么,不如说是感受到了什么更为合适吧。
动漫也好,电视剧也罢,还是书籍也好,呈现的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到底能从中感悟到什么,那当然是因人而异了。如果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和杨绛的《我们仨》是文字对于爱情和亲情的描述的话,那么作为以游戏为背景改编的《clannad》剧情中的情感流露也丝毫不会逊色;如果说王维的《渭城曲》、温庭筠的《送人东游》、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文字对友情的记载的话,那么《我们仍未知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即《未闻花名》对于友情的呈现也是贴切的。文字和画面的呈现必然是有差别的,文字更直接,画面可能更形象,至于文字和画面之后的理解,大概又回到了莎士比亚的那句话中,甚至不同的人的感悟,会远超过作者所想吧。
绫辻行人的《替身》被改编成了动漫《another》,猫腻的《择天记》先后改编成了同名动漫和电视剧,既然都是对文字的呈现,动漫也好,电视剧也罢,本质到底是同样的,也没什么好攀炎附势的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和《最后的日记》到底不是太能读懂,但是看着那些平淡的文字,却能感受到一份静,能在焦躁不安的时候获得一份静谧,作为动漫的《虫师》故事剧情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短短20分钟的剧情,终究也有文字同样的效果。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医生的自白,从医生的角色转变成了患者,从带给别人希望的角色到自己绝望的角色,尽管这本书没有完全的写完,不难从中看出一名医生面对每一个离世的患者的悲痛和悔恨,到底何为医生,医生谓何?动漫里印象关于“医生”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不是医生的医生,《暗杀教室》,既《三年E班》中的Korosensei,尽管动漫中呈现的是一种超自然的救治手段,那份救人的决心和不失为一个医生的责任,终究不输给任何一个真正的医生。
既然提到了《暗杀教室》这部动漫,到底是回到了为什么要码这篇文字的原因了,这部动漫在经历两季的放送,应该是正式完结了,总觉得这部动漫就像一本好书一样,值得推荐,而且受众的群体也并不单一。可能题材和剧情上到底会让所谓的“大人”觉得不适合小孩子观看,不过这部动漫到底是一部面向更广的群体的动漫——学校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合格的受学生敬重的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学校的教育方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医生和科学家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当科技发达到了某种程度所造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作茧自缚,医生和科学家到底在人伦道德和专业追求上到底如何去权衡利弊和那个所谓的“度”;我们所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同行业的人都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到底应该抱有如何的心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信任和依赖真的那么难吗……大概问题又回到了文字的开端——
“看动漫到底能学到什么?”,我的答案是:可能真的学不到什么。
可是即使这样又何妨?空闲时间有人锻炼,有人追剧,有人唱歌,到底追番也是同样的消遣。看动漫就像看书一样,有的就是用来消磨时间的,有的确实在不经意间能感受到一些什么吧。
作者:杝厶
动漫(Animation & Comic),即动画和漫画的合称,指动画与漫画的集合,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
只是突然想起了有人问过自己:“你看动漫能学到什么”,又正好看着动漫,就写下了这些吧。到底自己不是一个能说出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的人,也不擅长回答别人这样的问题,只是突然觉得,如果做什么事,都要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好像也真的没什么意义了吧。动漫到底是什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像为什么要看电视剧和电影一样的理由,如果非要说从动漫里能学到什么,到底就像能从电视剧和电影里学到什么是一样的。如果什么都没得到,到底也不太贴切,与其说学到了什么,不如说是感受到了什么更为合适吧。
动漫也好,电视剧也罢,还是书籍也好,呈现的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到底能从中感悟到什么,那当然是因人而异了。如果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和杨绛的《我们仨》是文字对于爱情和亲情的描述的话,那么作为以游戏为背景改编的《clannad》剧情中的情感流露也丝毫不会逊色;如果说王维的《渭城曲》、温庭筠的《送人东游》、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文字对友情的记载的话,那么《我们仍未知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即《未闻花名》对于友情的呈现也是贴切的。文字和画面的呈现必然是有差别的,文字更直接,画面可能更形象,至于文字和画面之后的理解,大概又回到了莎士比亚的那句话中,甚至不同的人的感悟,会远超过作者所想吧。
绫辻行人的《替身》被改编成了动漫《another》,猫腻的《择天记》先后改编成了同名动漫和电视剧,既然都是对文字的呈现,动漫也好,电视剧也罢,本质到底是同样的,也没什么好攀炎附势的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和《最后的日记》到底不是太能读懂,但是看着那些平淡的文字,却能感受到一份静,能在焦躁不安的时候获得一份静谧,作为动漫的《虫师》故事剧情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短短20分钟的剧情,终究也有文字同样的效果。
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医生的自白,从医生的角色转变成了患者,从带给别人希望的角色到自己绝望的角色,尽管这本书没有完全的写完,不难从中看出一名医生面对每一个离世的患者的悲痛和悔恨,到底何为医生,医生谓何?动漫里印象关于“医生”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不是医生的医生,《暗杀教室》,既《三年E班》中的Korosensei,尽管动漫中呈现的是一种超自然的救治手段,那份救人的决心和不失为一个医生的责任,终究不输给任何一个真正的医生。
既然提到了《暗杀教室》这部动漫,到底是回到了为什么要码这篇文字的原因了,这部动漫在经历两季的放送,应该是正式完结了,总觉得这部动漫就像一本好书一样,值得推荐,而且受众的群体也并不单一。可能题材和剧情上到底会让所谓的“大人”觉得不适合小孩子观看,不过这部动漫到底是一部面向更广的群体的动漫——学校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合格的受学生敬重的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学校的教育方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医生和科学家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当科技发达到了某种程度所造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作茧自缚,医生和科学家到底在人伦道德和专业追求上到底如何去权衡利弊和那个所谓的“度”;我们所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同行业的人都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到底应该抱有如何的心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信任和依赖真的那么难吗……大概问题又回到了文字的开端——
“看动漫到底能学到什么?”,我的答案是:可能真的学不到什么。
可是即使这样又何妨?空闲时间有人锻炼,有人追剧,有人唱歌,到底追番也是同样的消遣。看动漫就像看书一样,有的就是用来消磨时间的,有的确实在不经意间能感受到一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