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吧 关注:10,813贴子:202,921

一些关于卫青的合理推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读过一些资料,看过一些历史,也看过太多谬误,斯人已逝,千载传言,真实面目不可考。只能从史料里面窥测,猜想。
找个地方存放一些我那无处安放的揣测。


IP属地:北京1楼2017-06-23 13:32回复
    如果格式什么有问题,请删。


    IP属地:北京2楼2017-06-23 13:32
    回复
      卫青的族籍,家庭,亲戚
      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确切说,我们什么也看不出。
      卫青的母亲,姓名已经失传,人称卫媪,身份呢,史记里面是侯妾,汉书里面是主家僮。妾和僮都是女奴婢,也许有不同,至少在考古界争议颇大。
      我们只能知道,司马迁认为卫媪是平阳侯家的奴婢,班固却记载她是阳信公主的女奴,因此卫媪的人生轨迹更加扑簌迷离。她可能是阳信人,就是山东人,也可能是平阳人,就是山西人,或者因为侯家主第都在长安,她是长安人。如果她做过官奴婢,那么她可能是任何郡县的女人。
      她嫁给了卫公,因此被称为卫媪,卫公是一个完全没存在感的男人,我们只知道,他和妻子生了四个孩子,长子以及三个女儿,后来应该是留下寡妇孤儿过世了。
      因为西汉时候和人妻私通是惩罚很重的,和寡妇室女倒是无人过问,因此卫媪和郑季私通之时,很可能是寡妇。
      史记中,对于郑季的身份,记载为吏,汉书中则是县吏,他是河东郡平阳侯国在平阳侯家里做事的人。
      西汉中郡县为中央直属,郑季如果为县吏,为中央直属最低机构的办事人员,那么他的身份还是有一定概率可观的。
      汉代留下的诗句,其中《孔雀东南飞》焦仲卿为太守府的府吏,而他的母亲形容自家背景:“汝是大家子, 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一个府吏可能是大家子,祖上仕宦台阁。
      《陌上桑》中,罗敷自夸夫婿,用的是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县吏郑季,显然算是一个有身份的男人了。他又一定的概率,甚至可能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中一样,是某个有地位的人庶子孽孙传下来的后裔。当然,他也可能就是一个没有背景,自己这一代才奋斗到官僚里面的县吏。
      不过有一点儿至少可以确定,他在那个年代里,是一个受过教育,能写能算,中央官吏系统最低一环的人。在家里自然有有宅有田,有妻有妾的小吏。家里或者还有数个奴婢。
      后来他家里又多了一个,还是他和女奴生的。
      汉代奴婢赎身太贵,记载要万钱,他显然没有给母子付钱,因为卫青的最初身份,不管史记还是汉书,都记载是侯家人,就是平阳侯家的奴婢。


      IP属地:北京3楼2017-06-23 13:59
      收起回复
        卫青在山西的童年,已经不可考。只能用史料揣测。
        首先他的父亲,郑季很明显的没有承认他做儿子的身份,这直接表示他虽然在父亲家,但却是没有继承权的,他不能称呼父亲,只能称呼为主人,诸位兄长也不能称兄,而为公子,郑家若是原来就有奴婢,他和那些人没有任何差别。
        唯一的差别就是他户籍上还是平阳侯的奴婢,长大是要回到平阳侯家干活的。如果奴婢中要分等级,他这种几乎是最低等。
        因为说那些因为贫穷战乱自卖为奴的,已经被高祖等人下诏书解放了,再说那些半自由的依附贵族的人,再有那些讴者乐户,她们中有些甚至是自由人。然后说道那些还有世代为奴的,有些已经家族树大根深,有的虽然为奴,却互为婚姻,父母在堂。
        最后就是他这种了,未有婚姻的婢女私通生下的孩子,奴婢子。当年秦始皇修骊山墓,遇到大起义,临时送上阵卖命的就是这些刑徒和奴产子了。而这些人竟然还打赢了。
        在户籍中,他是不被记载姓氏的。而他的母亲和他父亲也已经分开,因为他后面还有一到二个同母弟弟。他就被送走了。
        他童年生活不可考,首先是父亲,郑季是县吏,西汉官吏都是住在吏舍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说过:“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他的父亲是住在官舍的,很可能不常见面。这个父亲不承认他,不赎出他,不管主观客观上有没有改善他生活的意思,也无法改变一点儿,那就是平常不回家,根本见不到他。
        于是史记和汉书中说了。他的父亲让他去牧羊。父亲坚定了他的奴婢地位,并给他安排了工作。
        牧羊是什么活儿,在现在广大的北方农村,孩子和老人依然在从事放羊的工作,这是农耕文化的传统副产业。而劳动强度,农家养的羊群,正好是老弱妇孺们的工作。具体看羊群大小而定。
        因此这里无法推测,父亲十分主观上要虐待他。甚至客观说,这县吏无视他,不关心他更恰当。
        而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了,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可以肯定,让他生活困苦的,是郑季其他妻子生下的孩子们。郑季古代人,有妻有妾,可能有嫡子和庶子,不管嫡庶,都比他身份高。
        西汉东汉是一个著名的,兄长虐待弟弟的朝代,从留下的传说,牛郎织女中可以看到,西汉牛郎正是父母死后,被兄嫂赶出来的,可以说不顾死活了。据说是兄弟争家产。
        而汉朝诗歌《孤儿行》更是确切。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这个孤儿父母死后,被兄嫂赶出去做商人,诗句中描述他的生活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兄嫂不停的使唤他,让他泪下如雨。
        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兄与嫂严。
        一个亲生的弟弟就被兄嫂虐待到这种程度,西汉这种事儿也许很普遍。那么可想而知,他的兄长们,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弟弟,虽然看起来未来不会跟他们争家产,但是一个就在面前的奴婢弟弟什么待遇。
        可能很糟糕。
        他就这样经历了童年。而他的母亲呢。
        我们从他两个弟弟那里,可以推测,送走他之前或者后,母亲又有了新的男人和孩子,一个有七个孩子的母亲是很难分心兼顾每一个的。
        而且我们不能要求卫媪识文断字,一个奴婢送信捎东西更是概率低,也许卫青童年的常态,是一个成天不见面的主人父亲,一群对他很不好的兄嫂,还有一个多年前送掉他,脸都记不清的母亲。
        只是个概率大小的事儿。


        IP属地:北京4楼2017-06-23 14:30
        回复
          至于他什么时候离开父亲家的。
          史记和汉书里写的是壮,他离开父亲家,因为壮,可以给他的主人正式干活了。
          然而西汉的壮到底是几岁,好多的说法,总之他应该是没成年。其中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说得通。
          也就是西汉可以干活的奴婢的壮年,是身高决定的。身高六尺就是壮。
          据资料显示,六尺,大概是现在的一米四多。如果身高合格,就是可以去干活了。
          那么假如,卫青的父母个人条件都不错,毕竟私通之事,汉代审美讲究颀长,如果父母都是高个,那么即使生活困顿,他也可能长的比别人高。
          于是年纪尚幼他符合身高条件,被当成壮年。
          这也是一个逻辑上的推测。
          至于他离开父亲家之后去了何处呢。
          这是个时间问题,因为景帝死前的头一年,曾经准住在侯国的列侯们到长安,之前列侯们都是住在各自侯国的,那么如果卫青是在这一年之前回到侯家,那么侯家在平阳,如果在这一年之后,他有可能要去长安。
          也不排除他正好在那一批留守长安或者侯国的奴婢里面,此处没证据的。
          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等他壮,就回去干活了,然后,他到了长安,其中过程不清楚。
          至少等到汉武帝登基的第二年,他已经作为侯家的奴婢,骑从公主了。
          至于小说中所谓他逃出去的臆想,应该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按照户籍制度,他敢从父亲那里逃走,就是逃奴,逃奴是死罪。
          他之所以回去,因为他的人身,从出生前就是属于侯家的,他的户籍把他绑在那里,他是侯家的财物,必须回去干活。
          至于他干啥活,不清楚,我们可以看到,他去过一次甘泉山,甘泉山在长安北,一天路程内。这是在父家还是在主家时候发生的事情,不清楚。
          清楚的是,他后来经常骑从公主。在汉代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主列侯出行,前后跟随众多,逶迤奢华,至少骑奴有个几十上百还是不成问题的。因此从这里我们大概能得出的结论就是,他应该属于长相出众,聪明能干的那种孩子,才可以被挑中跟随公主出行。
          至于当时公主究竟知不知道他,那么多的骑奴,公主大概不会认识的。电视剧里面那种单独赶车的,可能性不高。毕竟没记载说他会赶车,他是骑马跟着的那个人。还是在一群人里面。
          毕竟他这会儿还没成年。扯不出来什么爱情线的,不然就是公主猥童。


          IP属地:北京5楼2017-06-23 14:55
          收起回复
            他的年龄,更加的不可考,越考越乱的那种。我至少就找了好几种可能,每种都有些古怪。
            首先是
            从他兄姊来考证。汉代有律令女子15不嫁要罚钱,当然奴婢是不罚的,但是15岁应该是当时女人嫁人的最后期限,再不嫁就老了。
            因此,假设他家姊的年龄,首先大女儿卫孺,汉书中称为卫君孺,可以看到,当汉武帝把她赐给公孙贺成亲的时候,她是没有丈夫的,而公孙贺,也应该是单身,因为她应该是正妻。可秦汉是一个如此普遍寡妇再婚的年代,我们不可考证,她到底是未婚,还是寡妇,只能肯定,汉武帝把她嫁给公孙贺的时候,她是单身的,而公孙贺,在一个早婚的年代里,他到底是单身,还是鳏夫,谁知道呢。
            二女儿卫少儿,她在生下霍去病,和陈掌私通之时,应该是未婚的。然而,在卫子夫怀孕后,汉武帝将卫孺赐婚,但没有给她赐婚,相反召见陈掌,让他显贵。为何不直接结婚呢。一个猜想,当时陈掌大概正妻尚在。只好召见让他显贵。至少他们当时无法结婚,后来,不知道多少年后,他们才结婚。
            那么,卫少儿到底几岁呢,如果她未婚,那么最多是十五岁。
            卫子夫是她妹妹,就算一年生一个,那卫子夫最多十三岁半。豆蔻梢头的年纪。而卫青呢,必须考虑,他们的母亲在生下三女儿后,经历了哺乳期,恢复期,丧夫,为奴婢,私通,然后才生孩子。这个复杂的过程,起码要两年多吧。
            于是卫青,在卫子夫入宫那一年,只能算是十一岁。
            这是一种猜测。
            而班固,则提供了另一个猜测。提出了平阳公主和卫青之间那惊人的年龄距离。
            班固在汉书中这么写的,平阳侯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那么为主家僮的卫媪,如何能和平阳侯那里的县吏私通,而她生下的儿子,如何会身份是侯家人。如果她一开始只不过是阳信家的女婢的话。如此思考,简直可怕。
            是什么让公主的婢女,竟然能和平阳侯家里的县吏私通,而生下的儿子,却记在平阳侯家。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公主和平阳侯成亲了,如果不是这样,公主的婢女不是在宫里,就是在山东阳信邑,如何看到山西来的县吏。
            于是,最惊人的猜测,那就是,卫青,是平阳公主嫁人后才出生的。最早最早,他是公主嫁人当年的生年。
            这巨大的年龄差。


            IP属地:北京6楼2017-06-23 15:11
            收起回复
              因此,他的童年,资料如此的贫瘠,完全看不出什么具体情形。
              不过司马迁还是对于他有了一个概括的描写,那就是在甘泉山,钳徒给他算命后,他的回答。
              翻译过来就是,当钳徒告诉他,他会显贵。他回答,他是奴婢的儿子,不被打骂就感到满足了,不敢妄想。
              显然,不管他童年如何,是否对于一个奴婢来说恰如其分,还是对于一个孩子,十分艰难,至少这个童年让这个未成年的孩子学到了一点儿,不去做奢望,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和本分,明白了如何在这个地位赋予的没有未来的未来好好活下去,因此他看起来很安分,心无奢望。
              这么多年后,我们不确定一个孩子是如何小小年纪,就学到这一点儿的,也许是很早就被父母舍弃,也许是在血亲家为奴为婢的现实,也许是天生心思聪敏,但至少,他学会了如何生存。


              IP属地:北京7楼2017-06-23 15:19
              回复
                后来,正如史记上,他给事建章。这是卫子夫进宫之后的一年。他在建章做事。
                首先建章是什么。
                西汉有建章宫,但那是卫青死后第二年建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建章是什么,西汉有建章营的骑兵,那也是他死后才命名的。
                在他还是一个奴婢的时候,建章是什么。
                无数影视剧或者小说,喜欢说他是被天子带走的,直接带进了军营,但问题是,正如卫子夫怀孕时候的身份还是个宫人,没道理三姊还是宫女,弟弟就脱离了奴籍,那么一个奴婢在建章干什么。
                也许建章只是一个地名,在这个地方,有一个需要奴婢工作的所在,并且,按照史记推测,附近应该驻扎一群骑兵,因为骑郎公孙敖和手下壮士们,这一年会在大长公主手中救他。那么必须有足够近的空间和稳定的时间,让他和这一群壮士互相熟识。
                于是打碎了太多桃色暧昧的猜测,也许他只是在这里工作,正如历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如长门园,是窦太主的园林,为了讨好陛下,装修后送给了天子,于是改名为长门宫,后来废后住进去。
                建章之地,可能也有一个园邑,归属可能是公主,可能是陛下,从后来有建章监这个官职,应该最终归于汉武帝。
                而卫青则被指派来干活,如果他过来时候,园邑属于陛下,那么他就是官奴婢,资料中官奴似乎可以这样安排,如果园邑属于公主,或者平阳侯,那么他过来干活再正常不过了。
                后来,他在建章干活,认识了公孙敖,再后来,他从窦太主那里死里逃生,之后他就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人生。


                IP属地:北京8楼2017-06-23 16:12
                收起回复
                  之后的十年,历史很少记载,他在做什么,唯一肯定的是,他应该是跟在陛下的身边的。
                  他的升迁是迅速的,然后保持了十年。
                  建章监是什么官职,不可考,因为监这个官职实在普遍,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做事的都有被称为监的人,不过几十年后,当李陵成为建章监的时候,这个官职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因为那时候,这个官职代表了建章宫附近,天子的建章营骑,日后的羽林。
                  而侍中是一个加官,任凭陛下喜好而定,侍中代表了常伴君侧,因此那些有本事的,甚至那些有本事玩乐的,都可以混个侍中。那些各种奇人异士,亲眷家的,都能当侍中。
                  太中大夫是闲职,那些被重用即将升官的人,升官之前的安置处可以是太中大夫,那些天子宠幸的佞幸,也可以是太中大夫,这个不到一千石的闲职,就是天子身边的一片安置地而已。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很快的就会从这里出去,另谋升迁。
                  卫青在这个官位上待了十年,毫无动静。
                  他在做什么,历史没有说,只能从字里行间做一些猜想。
                  不过汉武帝这段时间在干什么倒是很清楚。可以为卫青的经历提供有用的参考。


                  IP属地:北京10楼2017-06-24 21:31
                  收起回复
                    自古名将如美人,人间不许见白头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6-24 22:39
                    回复
                      陛下在这段时间里,记录详细,但是却没有卫青的身影。
                      他到底干了什么,说不清。
                      在一些推测中,人们乐于幻想,他这时候在建章营里面,训练自己如何做一个将军,而陛下也已经决定,教他,训他,让他打匈奴。并且构筑出了一幕幕所谓少年将军的成长,陛下的培养,天子将军之类的故事。
                      但在模糊不清的历史记载中,这段推测完全可以成为另一副模样。
                      因为明确记载建章营骑是卫青死后设的,明确记载训练胡兵的是佞臣韩王孙,明确记载从军多年的是公孙贺,李广和一众骑兵们。
                      他以上这些关键的推断,都从无记载。
                      于是,从他的官职,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我们完全可以延伸出另外一个版本的经历。一个没有在军营,没有重点栽培当将军,也没有从军记录的经历。
                      关键词就是打猎。陛下早年有很多打猎的传说的。
                      在另一些传说中,他还冒充过平阳侯。
                      在建元三年,他就建立了期门,期门军的意思是“期诸殿门”,陛下在上林苑打猎,历史不会太多记载。
                      如果卫青,当时被重用,应该他列传有载,如果卫青从了军,应该列传有载。如果他跟着陛下打猎,列传不会重点记载。
                      可能那些年,他所做的,就是跟在陛下身边。投军,练兵,升迁,这样的大变动,作为他是一个有列传的人,不会不被记载这么重要的内容。
                      而那时候所谓中朝,历史上没有已经成熟运作的证据,距离大臣不知道中朝内朝在干什么的年代,还有半个世纪。
                      因此,他到底在干什么。
                      打猎是一个 关键词。
                      帝王打猎,史书不会详细记录。同理,帝王要玩射覆,帝王要看蹴鞠,帝王要玩六搏,帝王要看角抵,帝王要下棋,帝王要听唱歌。
                      都不会记载。
                      于是我们其实可以假设,一个十岁出头的男童,长相出众,性格温和,跟在陛下的身边,在上林苑里,跟着陛下游玩,在南山下,跟着陛下追逐,在长杨宫下,随着陛下狩猎,在未央,陪着陛下射覆六博,晚上给陛下守夜。陛下看歌舞,玩蹴鞠,观角抵,听土风,他在陛下身边跟随。
                      这是作为一个近臣,侍中,夫人家的小弟,最合适的状态。
                      一晃十年。
                      司马迁在佞幸列传里写了,卫霍颇能自进。那么这个十岁出头的男童,聪颖不凡,在这十年里,也许他好好学了识字,认真读了读当年很流行的道德经,跟着陛下听了好多儒家的理论,在一众侍中,外戚小弟,太中大夫中,应该是出众的一个。
                      一个成天跟着陛下的近臣。人们都知道,他跟着陛下打猎,跟着陛下玩乐,跟着陛下消磨人生。似乎他的一辈子,就会这样安安稳稳的读过。但是人们大概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未来,却选择了外戚们几乎不会去走的路。因为那条路太难了。
                      也许他自己,一开始也完全想不到。
                      人生的偶然太多了。
                      匆匆十年,十年后,他依然是侍中,太中大夫。毫无变动。
                      十年后。
                      外戚列传说,陛下欲以卫长君为将。
                      历史书上很少关于卫长君的记载,寥寥数行中,他是卫媪的长子,卫子夫同父同母的长兄,他曾经字长子,在卫子夫怀孕后,更字长君,是否有子嗣,没有记载。
                      关于他的材干,完全找不到记载,他是一个不重要到太史公甚至吝啬于描写的人。
                      他的官职,加官侍中。未有其他记载。在记录卫青的两个官职,一个加官的时候,没有他另有官位的描述,其他已经不可考。
                      为什么陛下让他为将,现在谁也不知道了。只能做一些揣测。
                      西汉的外戚为将的不少,诸侯王则一个都无。而记载龙城之战前,那个七国之乱中扬名的江都王曾上书请命要出征匈奴,江都王十五岁就扬威军中,有景帝特赐的天子仪仗,和将军的印,能征善战。
                      然而他是不能出征的。从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出,当时主力是周亚夫统兵多年老将军,吸引火力的是梁王,他甚至被周亚夫合理的见死不救了。而大将军则是外戚窦婴。列侯们不少出战,其中最出力的是弓高侯,韩嫣就是他的族人。
                      而这次出击匈奴,同样有一个统兵多年老将军,就是李广。另外两个一个公孙贺,一个公孙敖。公孙贺的父亲或者祖父,是北地胡人,那胡人父祖做过陇西太守,在七国之乱有功,他也从军多年,后为太仆,管理马厩畜牧。公孙敖同样有胡人血统,从军多年。
                      如此一来差不多很保险了。最后就需要一个外戚了。正如窦婴在七国之乱封大将军,但实际上他一则守城,二则监军。他当时在荥阳。百度地图可以看到,这里地位重要,扼守长安通道,问题是,这里是当时整个战场最靠近边缘的位置,梁国韩安国正在苦守,昌邑周亚夫正在交战,这里非常边缘。往东不到战争中心,往南,等到周亚夫赢了,更是无忧患。
                      窦婴作为窦太后家的侄子,封大将军,赐千金,作监军,守荥阳。回去后直接封了侯,招门客,人们争先投奔,后来上朝时候议论朝政,人们都不敢跟周亚夫还有他亢礼。
                      这样真的看出来做外戚的优越性了。将军们浴血奋战,列侯们舍生忘死,壮士们赴汤蹈火,但是外戚们竟然不做什么,就要让陛下亲自征召,太后亲自劝解,赐金,推荐人手,避过所有艰难的战役,回去后却和周亚夫平起平坐。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道,当景帝在寻找出兵的人手的时候,几乎自然地在窦家寻找,发现都不肖,只有窦婴了。之前他辞官赋闲,嫌官职小。窦婴闭门不出,让太后来劝。
                      那么,一个合理的不一定正确的推测,帝王们需要一个外戚参与军务,即使在安全的地区,监军,也不能什么也不是,就和田蚡那样的人才,居然做了太尉是同理。帝王的军权不可能一任委派给那些列侯,老将们。于是不管如何,只要有,那就上。
                      也许帝王并不关心,这个外戚,到底军务如何。
                      现在,陛下选择了卫长君。卫夫人同胞兄长,卫夫人此时,已经生下了一个或多个公主,是他唯一生育孩子的后妃。
                      然而这次条件格外恶劣,是要出击匈奴。自白登之围后,从未有过主动攻击匈奴并且出关的将军,之前马邑之谋,将军们看着大单于离开,没有人追出边关。
                      将军无人敢出关,塞外到底如何作战,没有经验。
                      唯一的例外,是李广。他在守边之时,曾经带着数个手下,出关追赶匈几里路奴人,已经是最有胆量的了,当他在北方,景帝就接到过上书,请求陛下赶紧把李广从边塞调走,这人频繁带人出去挑衅匈奴人,大家都担心他会送命。李广辗转了八个郡做太守,终于等到了带着万人出关的机会。
                      没有理由不认为,他是被寄予厚望的主力,就像是当年的周亚夫。
                      卫长君的角色,未尝不是当年守荥阳,监齐和赵两路大军的窦侯。客观的评价,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外戚关系,卫夫人同胞兄长,如果卫家也希望有人能代表自己出入宫闱,混迹宦海。那大概最合适的就是卫长君。
                      之后卫长君死了。我们无从验证,他如果打仗会如何。正如之前的十年,没有任何关于他个人能力的验证一般。
                      而军事天赋是否在兄弟间继承呢,多年后南方战场有一个卫广,可能是卫青的弟弟,然而他没有被记载的出色表现。历史不可考。
                      总之,陛下发现还要找一个外戚,那么,如果卫青不是排行二呢,是不是他会再等等。
                      不过还是终于轮到了他。


                      IP属地:北京12楼2017-06-25 18:12
                      收起回复
                        很厉害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6-26 10:27
                        回复
                          驳杂的记录中,龙城之战算是比较清晰的一页。
                          元光六年冬。匈奴入上谷。遣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
                          卫青已经是车骑将军了。四队人马中,车骑将军是唯一一个正规名号,仅次于大将军。
                          为何他会有这个名号。
                          参考窦婴在七国之乱得封大将军,这并不奇怪。因为他是个外戚。
                          于是另一个事实,就显得尤为诡异了。
                          元光六年冬。匈奴入上谷。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
                          窦婴大将军,却只是在荥阳监齐赵大军。卫青却直直冲着匈奴攻击的地方去了。
                          这完全不是一个外戚应该享有的优惠。
                          也许陛下已经意识到了他的材能。
                          那么之前为什么要以卫长君为将。
                          卫青是什么时候展露才能的。
                          客观事实却是,就在龙城之战胜利下,卫青彻底超脱了外戚的道路,走上了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人生。
                          然而,他是如何快速熟悉和适应一个将军的要求的。毕竟一个侍中,让他带人在边塞走一圈,基本都可以做到。然而让他出塞数百里,烧老上单于的龙城,再安然而返。大概就他一个做的到了。
                          将军到底是怎么成长的。
                          人们会臆想,那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在军营没日没夜打熬筋骨,起早贪黑的看兵书,对着地图殚精竭虑。名将的早年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我们可以看看其他的名将的早年经历,孙吴白韩,卫霍李岳。早年是怎么培养的。
                          孙武是国君之后,公卿世家,自由受到完整良好的贵族教育。
                          吴起家富千斤,是儒家曾子的弟子。
                          白起,早年无载,可能出身行伍。
                          韩信,家贫,早年投项羽,投刘邦,都不用,最后被萧何推荐,国士无双,一跃为大将军。
                          李靖,公侯之家,韩擒虎的外甥,初为郎中,县官,后来入李世民幕府。
                          岳飞,少年从名师学刀剑,学射箭,因为武功被选择从军,出身行伍。
                          其中真正标准的,出身行伍的,年幼投军的,只有白起和岳飞两人。
                          其他孙武是国君之后,接受传统贵族教育,吴起甚至是儒家的弟子,韩信国士无双,年少仗剑追随过项梁,项羽,刘邦,李靖则是公侯之后,文武之才,最早当的是县丞。
                          他们都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要投军,入伍,以将才显扬后世的人。相反,如果说他们有共同点。
                          那就只有一条,他们都受到过良好的综合性基础教育。不管是国君之后,公侯之家,儒门子弟,还是曾经有资格推举为官吏的韩信,都受到过基础的综合教育。
                          在之后,他们的命运,则又投射出一个残酷的命运问题。
                          那两个行伍出身,自幼立志投军,拜名师,学武艺,很早就投军,靠战功升迁的两人,结局非常相似,他们都被文官的首领害死了。
                          而剩下几个结局却好过许多,因为他们在军功铸成之后,都快速的转业了。孙武隐居写书去了。吴起当起了改革家,那个年代改革家落得商鞅式的结局,和他武将的经历没有关系。李靖则见微知著,在一段时间里闭门著书。
                          这里出现了一个荒谬,但是却奇怪的结论。
                          那些受过贵族的基础教育的武将,在他们早年并不立志投军的情况下,进入军队获得功勋,然后他们或者会转业,或者会见微知著,在战功显扬后保全自身和家族。
                          而那些从小立志投军,或者出身行伍,自幼只练武术的布衣武将们,他们被文臣的头头害死了。
                          韩信介于两者之间,他可能没受过传统贵族教育,但他比自幼只修习骑射,一心投军的武将们教育层次高。他也没投军入伍,而是仗剑自荐于当时的君主,直接从布衣封大将军,于是他的结局,在以上两者中摇摆。最终,还是丞相首肯了他的死亡。
                          此处似乎在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那些接受过全面基础教育的人,如果是做了武将,他们或者能保全自身和家族,或者干翻了文官的首领,但那些一开始就立志投军,精于学武的武将,他们被文官的头头杀掉了。
                          那么,武将究竟是如何成长的。
                          在那个文武还没彻底分化的时代,显然出身行伍的还比不上出身贵族的多。综合的基础教育赋予了什么东西,也许对于武将来说很重要。
                          比如,李广,他就是典型的自幼善于射箭,年少投军,出身行伍,一步步用军功官至太守和九卿。然而他才能比不上白起岳飞和韩信,却怀着凌云志。他的人生经历,很明显的,一个猜测,他的早年经历没有赋予他太多的大局观,不管是收梁王印,杀霸陵尉,被俘,迷路,跟张骞分道而行,还有那次次要求出征。都可以用缺少大局观来总结。
                          而他的死亡,当时大将军派幕僚来问他的幕僚,他却觉得回去后,不能忍受刀笔小吏的责难而自尽。
                          他看不起文官刀笔小吏,他鲜明的站在自己武将的身份中。
                          我们推测了以上这些后,武将到底是如何成长的。
                          我们终于可以愉快的开始主观臆断,武将的成长经历了。
                          卫青如果来到汉武帝身边的时候,确实十多岁,那么他干了什么,出了作为一个外戚小弟,陪着陛下消磨时间,他定然接受了教育。一个符合他阶级的教育。学会了认字,读了读道德经,看了些当时人们都学习的书籍。他完成了他的基础教育。
                          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在这短时间里,如果他热爱学习,那么完成一个属于西汉贵戚的,综合性基础教育并不难。
                          再然后,跟着陛下在上林,弓马刀剑都有不辍学习,跟公孙敖关系不错,和军营完全不生疏,日日身边都是全国聚集过来的奇人异事,听着朝廷大事,政务也不是不清楚。
                          他完成了一个贵族式的教育。
                          而他的地位赋予了他一个极大的优势,他这一系列的学习都是在陛下身边,从学习上来说,陛下是毫无疑问的新课改定夺者,和考官,出题人。
                          陛下的身边,足以培养起来让他一生受益的政治敏感性,一生受用的为人处世之道,和让他安稳一生的,在陛下身边成长的情谊。一个为了陛下的各种要求,量身教育出来的适合人才。
                          然而,忽然,外戚出征的任务落在了他身上。
                          也许当时没有人知道,他的这十年教育生涯,已经让他具备了可以承担重任的力量。


                          IP属地:北京14楼2017-06-30 18:48
                          回复
                            很棒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6-30 21: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7-03 1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