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在这段时间里,记录详细,但是却没有卫青的身影。
他到底干了什么,说不清。
在一些推测中,人们乐于幻想,他这时候在建章营里面,训练自己如何做一个将军,而陛下也已经决定,教他,训他,让他打匈奴。并且构筑出了一幕幕所谓少年将军的成长,陛下的培养,天子将军之类的故事。
但在模糊不清的历史记载中,这段推测完全可以成为另一副模样。
因为明确记载建章营骑是卫青死后设的,明确记载训练胡兵的是佞臣韩王孙,明确记载从军多年的是公孙贺,李广和一众骑兵们。
他以上这些关键的推断,都从无记载。
于是,从他的官职,建章监,侍中,太中大夫,我们完全可以延伸出另外一个版本的经历。一个没有在军营,没有重点栽培当将军,也没有从军记录的经历。
关键词就是打猎。陛下早年有很多打猎的传说的。
在另一些传说中,他还冒充过平阳侯。
在建元三年,他就建立了期门,期门军的意思是“期诸殿门”,陛下在上林苑打猎,历史不会太多记载。
如果卫青,当时被重用,应该他列传有载,如果卫青从了军,应该列传有载。如果他跟着陛下打猎,列传不会重点记载。
可能那些年,他所做的,就是跟在陛下身边。投军,练兵,升迁,这样的大变动,作为他是一个有列传的人,不会不被记载这么重要的内容。
而那时候所谓中朝,历史上没有已经成熟运作的证据,距离大臣不知道中朝内朝在干什么的年代,还有半个世纪。
因此,他到底在干什么。
打猎是一个 关键词。
帝王打猎,史书不会详细记录。同理,帝王要玩射覆,帝王要看蹴鞠,帝王要玩六搏,帝王要看角抵,帝王要下棋,帝王要听唱歌。
都不会记载。
于是我们其实可以假设,一个十岁出头的男童,长相出众,性格温和,跟在陛下的身边,在上林苑里,跟着陛下游玩,在南山下,跟着陛下追逐,在长杨宫下,随着陛下狩猎,在未央,陪着陛下射覆六博,晚上给陛下守夜。陛下看歌舞,玩蹴鞠,观角抵,听土风,他在陛下身边跟随。
这是作为一个近臣,侍中,夫人家的小弟,最合适的状态。
一晃十年。
司马迁在佞幸列传里写了,卫霍颇能自进。那么这个十岁出头的男童,聪颖不凡,在这十年里,也许他好好学了识字,认真读了读当年很流行的道德经,跟着陛下听了好多儒家的理论,在一众侍中,外戚小弟,太中大夫中,应该是出众的一个。
一个成天跟着陛下的近臣。人们都知道,他跟着陛下打猎,跟着陛下玩乐,跟着陛下消磨人生。似乎他的一辈子,就会这样安安稳稳的读过。但是人们大概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未来,却选择了外戚们几乎不会去走的路。因为那条路太难了。
也许他自己,一开始也完全想不到。
人生的偶然太多了。
匆匆十年,十年后,他依然是侍中,太中大夫。毫无变动。
十年后。
外戚列传说,陛下欲以卫长君为将。
历史书上很少关于卫长君的记载,寥寥数行中,他是卫媪的长子,卫子夫同父同母的长兄,他曾经字长子,在卫子夫怀孕后,更字长君,是否有子嗣,没有记载。
关于他的材干,完全找不到记载,他是一个不重要到太史公甚至吝啬于描写的人。
他的官职,加官侍中。未有其他记载。在记录卫青的两个官职,一个加官的时候,没有他另有官位的描述,其他已经不可考。
为什么陛下让他为将,现在谁也不知道了。只能做一些揣测。
西汉的外戚为将的不少,诸侯王则一个都无。而记载龙城之战前,那个七国之乱中扬名的江都王曾上书请命要出征匈奴,江都王十五岁就扬威军中,有景帝特赐的天子仪仗,和将军的印,能征善战。
然而他是不能出征的。从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出,当时主力是周亚夫统兵多年老将军,吸引火力的是梁王,他甚至被周亚夫合理的见死不救了。而大将军则是外戚窦婴。列侯们不少出战,其中最出力的是弓高侯,韩嫣就是他的族人。
而这次出击匈奴,同样有一个统兵多年老将军,就是李广。另外两个一个公孙贺,一个公孙敖。公孙贺的父亲或者祖父,是北地胡人,那胡人父祖做过陇西太守,在七国之乱有功,他也从军多年,后为太仆,管理马厩畜牧。公孙敖同样有胡人血统,从军多年。
如此一来差不多很保险了。最后就需要一个外戚了。正如窦婴在七国之乱封大将军,但实际上他一则守城,二则监军。他当时在荥阳。百度地图可以看到,这里地位重要,扼守长安通道,问题是,这里是当时整个战场最靠近边缘的位置,梁国韩安国正在苦守,昌邑周亚夫正在交战,这里非常边缘。往东不到战争中心,往南,等到周亚夫赢了,更是无忧患。
窦婴作为窦太后家的侄子,封大将军,赐千金,作监军,守荥阳。回去后直接封了侯,招门客,人们争先投奔,后来上朝时候议论朝政,人们都不敢跟周亚夫还有他亢礼。
这样真的看出来做外戚的优越性了。将军们浴血奋战,列侯们舍生忘死,壮士们赴汤蹈火,但是外戚们竟然不做什么,就要让陛下亲自征召,太后亲自劝解,赐金,推荐人手,避过所有艰难的战役,回去后却和周亚夫平起平坐。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道,当景帝在寻找出兵的人手的时候,几乎自然地在窦家寻找,发现都不肖,只有窦婴了。之前他辞官赋闲,嫌官职小。窦婴闭门不出,让太后来劝。
那么,一个合理的不一定正确的推测,帝王们需要一个外戚参与军务,即使在安全的地区,监军,也不能什么也不是,就和田蚡那样的人才,居然做了太尉是同理。帝王的军权不可能一任委派给那些列侯,老将们。于是不管如何,只要有,那就上。
也许帝王并不关心,这个外戚,到底军务如何。
现在,陛下选择了卫长君。卫夫人同胞兄长,卫夫人此时,已经生下了一个或多个公主,是他唯一生育孩子的后妃。
然而这次条件格外恶劣,是要出击匈奴。自白登之围后,从未有过主动攻击匈奴并且出关的将军,之前马邑之谋,将军们看着大单于离开,没有人追出边关。
将军无人敢出关,塞外到底如何作战,没有经验。
唯一的例外,是李广。他在守边之时,曾经带着数个手下,出关追赶匈几里路奴人,已经是最有胆量的了,当他在北方,景帝就接到过上书,请求陛下赶紧把李广从边塞调走,这人频繁带人出去挑衅匈奴人,大家都担心他会送命。李广辗转了八个郡做太守,终于等到了带着万人出关的机会。
没有理由不认为,他是被寄予厚望的主力,就像是当年的周亚夫。
卫长君的角色,未尝不是当年守荥阳,监齐和赵两路大军的窦侯。客观的评价,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外戚关系,卫夫人同胞兄长,如果卫家也希望有人能代表自己出入宫闱,混迹宦海。那大概最合适的就是卫长君。
之后卫长君死了。我们无从验证,他如果打仗会如何。正如之前的十年,没有任何关于他个人能力的验证一般。
而军事天赋是否在兄弟间继承呢,多年后南方战场有一个卫广,可能是卫青的弟弟,然而他没有被记载的出色表现。历史不可考。
总之,陛下发现还要找一个外戚,那么,如果卫青不是排行二呢,是不是他会再等等。
不过还是终于轮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