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写坏周瑜是因自己妒忌
周瑜这个三国名将,自从我在高一不经意得知他在正史中的形象后,
他就一直是我在三国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里,最欣赏、最佩服,也是最喜欢的人物。
不为什么,就为他的几近完美。
《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可否认的,的确是要比《三国志》更为人所熟悉。
就算我现在这么推崇周瑜,但他给我的第一刻板印象,
依旧是演义中那个嫉贤妒能、小气、没风度、没雅量,
处处不及孔明,被耍得团团转,最后抑郁而终,更有「既生瑜,何生亮」感慨的周瑜。
然而事实上呢
正史中的周瑜,和演义里的周瑜,别说差异太大,简直已经到了扭曲的地步了。
我说他几近完美,我并不觉得是夸大,因为到现在,我还找不出他足以称上是缺点的地方。
第一、史书说他「长壮有姿貌」,意即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俊美非凡,外表出尘脱众。
第二、他娶了一个拥有倾城之姿的绝色妻子,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自古传为佳话。
第三、他出身显赫、乃名门之后。曾祖、祖父皆汉太尉(国防部长),父为洛阳令。
第四、年少有成,二十四岁即为建威中郎将,受尽吴人推崇,称之为「周郎」。
第五、允文允武、精通音律,因此人云:「曲有误,周郎顾
第六、温文儒雅、风度翩翩;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演义中周瑜每每因孔明之才而起杀意,次次欲借故置孔明于死地,
却一再一再的被孔明破解,让他无功而返、屈败受辱,
这想必是《三国演义》中足以令读者大快人心的片段吧。
但事实上他根本不曾和诸葛亮有过任何过节。
周瑜忌恨孔明、孔明三气周瑜,乃至周瑜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全是子虚乌有。
正史中的周瑜肚量几可比美蔺相如,最著名的证据就是程普。
他是东吴老臣,见周瑜家世显赫、年少得志,心生不快,认为是受前人庇荫,因此时有龃龉、多所羞辱,但周瑜始终不与之计较,谦恭礼敬、相忍为国,最后程普受他感动,尽释前嫌,逢人便称赞周瑜。
既会不满周瑜,可见程普不仅心高气傲,恐怕也缺乏了点风度和雅量。
要让这样的老臣折服赞美,也无疑间接让他对人坦承自身的错误,想必要很大的肚量。;
而周瑜做到了。
若正史上的周瑜是这样的人,那么演义中那个嫉妒孔明的周瑜未免显得荒谬可笑了。
第七、成就个人最大的功绩、战胜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寡敌众之役。
赤壁之战,这场影响三国最钜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国鼎立;没有周瑜,赤壁之战不会胜利,甚至,不会有赤壁之战。
曹操当时势力强盛,无不惧服。刘备一方早已被打得落花流水,被逼到退无后路,孔明奉命出使东吴,名为结盟,实则与求救无异。
放眼中土只有吴堪能抵挡,但实力仍然悬殊,所以吴中的主和主战派一直僵持不下。
然而促使赤壁之战的,不是不存在历史上的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
而是正史中周瑜的力排众议、精辟分析。
这场奠定主战基础之辩,也在战后印证了周瑜军事的才能、独到的眼光和大胆的谋略。
后世史料也指证历历,周瑜方为赤壁大战之总指挥。
没有草船借箭、没有登坛借风,孔明甚至不曾参与赤壁之战的决策。
周瑜领三万水师独自面对曹操的十五万大军,以一抵五,
刘营凭一路迁徙逃难的老弱残兵,能给他什么支持?就算有,个个都听命周瑜冲锋陷阵吗?
曹操更非易与之人。他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扫群杰,难道会是孙皓刘禅之辈?
他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吗?
如果我所听闻的曹操为《孙子》作注,自己也有兵书在世传抄之事属实,
那么周瑜竟能在谈笑用兵之间,料敌机先,让敌方雄军转眼间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恐怕还不足以描述他的俊逸风采、非凡能力和从容不惧、胸有成竹吧。
曹操是被称为枭雄的人,刘备身边是有诸葛亮的,
结果竟然在赤壁战后,周瑜声势如日中天之际,先后纷纷诬谮周瑜。
尤以刘备对孙权的挑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恐不久为人臣耳。」最为明显。
周瑜这个三国名将,自从我在高一不经意得知他在正史中的形象后,
他就一直是我在三国甚至是整个中国历史里,最欣赏、最佩服,也是最喜欢的人物。
不为什么,就为他的几近完美。
《三国演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可否认的,的确是要比《三国志》更为人所熟悉。
就算我现在这么推崇周瑜,但他给我的第一刻板印象,
依旧是演义中那个嫉贤妒能、小气、没风度、没雅量,
处处不及孔明,被耍得团团转,最后抑郁而终,更有「既生瑜,何生亮」感慨的周瑜。
然而事实上呢
正史中的周瑜,和演义里的周瑜,别说差异太大,简直已经到了扭曲的地步了。
我说他几近完美,我并不觉得是夸大,因为到现在,我还找不出他足以称上是缺点的地方。
第一、史书说他「长壮有姿貌」,意即他身材高大挺拔,面容俊美非凡,外表出尘脱众。
第二、他娶了一个拥有倾城之姿的绝色妻子,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自古传为佳话。
第三、他出身显赫、乃名门之后。曾祖、祖父皆汉太尉(国防部长),父为洛阳令。
第四、年少有成,二十四岁即为建威中郎将,受尽吴人推崇,称之为「周郎」。
第五、允文允武、精通音律,因此人云:「曲有误,周郎顾
第六、温文儒雅、风度翩翩;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演义中周瑜每每因孔明之才而起杀意,次次欲借故置孔明于死地,
却一再一再的被孔明破解,让他无功而返、屈败受辱,
这想必是《三国演义》中足以令读者大快人心的片段吧。
但事实上他根本不曾和诸葛亮有过任何过节。
周瑜忌恨孔明、孔明三气周瑜,乃至周瑜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全是子虚乌有。
正史中的周瑜肚量几可比美蔺相如,最著名的证据就是程普。
他是东吴老臣,见周瑜家世显赫、年少得志,心生不快,认为是受前人庇荫,因此时有龃龉、多所羞辱,但周瑜始终不与之计较,谦恭礼敬、相忍为国,最后程普受他感动,尽释前嫌,逢人便称赞周瑜。
既会不满周瑜,可见程普不仅心高气傲,恐怕也缺乏了点风度和雅量。
要让这样的老臣折服赞美,也无疑间接让他对人坦承自身的错误,想必要很大的肚量。;
而周瑜做到了。
若正史上的周瑜是这样的人,那么演义中那个嫉妒孔明的周瑜未免显得荒谬可笑了。
第七、成就个人最大的功绩、战胜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寡敌众之役。
赤壁之战,这场影响三国最钜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没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国鼎立;没有周瑜,赤壁之战不会胜利,甚至,不会有赤壁之战。
曹操当时势力强盛,无不惧服。刘备一方早已被打得落花流水,被逼到退无后路,孔明奉命出使东吴,名为结盟,实则与求救无异。
放眼中土只有吴堪能抵挡,但实力仍然悬殊,所以吴中的主和主战派一直僵持不下。
然而促使赤壁之战的,不是不存在历史上的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
而是正史中周瑜的力排众议、精辟分析。
这场奠定主战基础之辩,也在战后印证了周瑜军事的才能、独到的眼光和大胆的谋略。
后世史料也指证历历,周瑜方为赤壁大战之总指挥。
没有草船借箭、没有登坛借风,孔明甚至不曾参与赤壁之战的决策。
周瑜领三万水师独自面对曹操的十五万大军,以一抵五,
刘营凭一路迁徙逃难的老弱残兵,能给他什么支持?就算有,个个都听命周瑜冲锋陷阵吗?
曹操更非易与之人。他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扫群杰,难道会是孙皓刘禅之辈?
他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吗?
如果我所听闻的曹操为《孙子》作注,自己也有兵书在世传抄之事属实,
那么周瑜竟能在谈笑用兵之间,料敌机先,让敌方雄军转眼间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恐怕还不足以描述他的俊逸风采、非凡能力和从容不惧、胸有成竹吧。
曹操是被称为枭雄的人,刘备身边是有诸葛亮的,
结果竟然在赤壁战后,周瑜声势如日中天之际,先后纷纷诬谮周瑜。
尤以刘备对孙权的挑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恐不久为人臣耳。」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