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030贴子:293,195
元好问《榆社硖口村早发》
瘦马长途懒着鞭,客怀牢落五更天。
几时不属鸡声管,睡彻东窗日影偏。
不知道此时的元好问是金朝的大臣还是金朝的遗民,似乎还在工作,“起得比鸡早”,内心很是郁闷,所以拿自己开涮,希望有朝一日,不用再闻鸡即起,可以“睡到自然醒”。这种题材古诗中少见,也算一格。


1楼2017-05-26 08:50回复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一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首诗写海棠未开,题材寻常,但海棠为什么不开呢?原来是“让桃李们先闹吧”,海棠被人格化成一种孤高的性格。这种诗显然算是“戏作”,有趣而已,不必过分解读。


    2楼2017-05-26 08:54
    收起回复
      刘秉忠《溪上》
      芦花远映钓舟行,渔笛时闻三两声。
      一阵西风吹雨散,夕阳还在水边明。
      这首诗纯粹写景,没有多余的意思,但刻画精致,动静适宜,句意流畅优美,琅琅可诵,是一首好诗。


      3楼2017-05-26 08:55
      收起回复

        刘秉忠《木兰花慢》(混一后赋)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流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还一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讴歌一角麒麟。
        刘秉忠对蒙古的统一,欢欣鼓舞。刘秉忠去世于宋亡之前,因此此诗中所指“混一”,当是指灭金,统一中国北方。他将之比方成“汉鼎初成”、“ 唐基始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而且他也不相信中华文化会因此而衰亡,表示“未信丧斯文”,而要“复上古淳风”,对统一后的文化发展,充满了期待。


        4楼2017-05-26 09:22
        收起回复

          张弘范《木兰花慢》(征南)
          混鱼龙入海,快一夕,起鲲鹏。驾万里长风,高掀北海,直入南溟。生平许身报国,等人间,生死一毫轻。落日旌旗万马,秋风鼓角连营。
          炎方灰冷已如冰。余烬淡孤星。爱铜柱新功,玉关奇节,特请高缨。胸中凛然冰雪,任蛮烟瘴雾不须惊。整顿乾坤事了,归来虎拜龙庭。
          张弘范历来被人歪曲形象,实际上他是一位正气凛然的将军,也是一位诗人。此诗题注“征南”,显系带兵直趋南海、覆灭南宋残军时所作,诗人将其比喻为鲲鹏展翅,“驾万里长风,高掀北海,直入南溟”,何其壮哉!他不惧“蛮烟瘴雾”,一心“许身报国”,报的当然是忽必烈的国。


          5楼2017-05-26 09:36
          收起回复

            张弘范《临江仙》
            千古武陵溪上路,桃花流水潺潺。可怜仙契剩浓欢。黄鹂惊梦破,青鸟唤春还。
            回首旧游浑不见,苍烟一片荒山。玉人何处倚阑干。紫箫明月底,翠袖暮天寒。
            此诗怀思故友,纪念旧游,清新脱俗。一位上马挥槊、亲手杀敌的将军,能写这样深情款款的词,苏辛也不过如此。


            7楼2017-05-27 07:51
            收起回复
              元淮《春闺》
              杏花零落燕泥香,闲立东风看夕阳。
              倒把凤翘搔鬓影,一双蝴蝶过东墙。
              借用今天的一句流行语:姐看的不是夕阳,是寂寞。闺情诗不过这样,只是看谁描摹更传神,更能表达人物的内心。


              8楼2017-05-27 07:52
              回复
                高克恭《过信州》
                二十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
                风送落红搀马过,春风更比路人忙。
                有趣的是作品将春风拟人化了,“搀马过”是抢过马头的意思。诗写大道旁海棠开得热闹,春意盎然的情景,熙熙攘攘,春风得意,是一幅红尘富贵的风俗画。


                9楼2017-05-27 21:39
                回复
                  元淮《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昨夜东风转斗杓,陌头杨柳雪才消。
                  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
                  应是化工嫌粉瘦,故将颜色助花娇。
                  青枝绿叶何须辨,万卉丛中夺锦标。
                  诗写一夜之间盛开的红梅,一气呵成,写得惊喜非常。“化工”是“造化之工”的意思,就是“造化”,不是说施了化工原料而使红梅盛开。颈、腹二联,都是漂亮的“流水对”,显示出诗人高超的功力。


                  10楼2017-05-27 21:42
                  回复
                    陈孚《平江》
                    沧浪亭下望姑苏,千尺飞桥接太湖。
                    故里空传吴稻蟹,寒祠犹记晋莼鲈。
                    芙蓉夜月开天镜,杨柳春风入画图。
                    为问馆娃歌舞处,莺花还似昔年无?
                    这是一首回忆往昔岁月,思念故乡的诗,体现出的是对家乡的一份挂念,写得流畅清新,是一首好诗。


                    11楼2017-05-28 09:40
                    回复(1)
                      陈孚《鄂渚晚眺》
                      黄鹤楼前木叶黄,白云飞尽雁茫茫。
                      橹声摇月归巫峡,灯影随潮过汉阳。
                      庾令有尘污简册,祢生无土盖文章。
                      阑干只有当年柳,留与行人记武昌。
                      站在武汉的江边远眺,作者想起了古今的许多事,思绪纷至沓来,百感交集,具体想到的是什么,作者到没有明说。


                      12楼2017-05-28 09:42
                      回复
                        周霆震《登城》
                        世祖艰难德泽深,风悲城郭怕登临。
                        九朝天下俄川决,七载江南竟陆沉。
                        马骨空传当日价,鸡声不到暮年心。
                        雨余门外青青草,过客魂销泪满襟。
                        这首诗是惋惜元朝之将亡,想起世祖当年德被天下,国家欣欣向荣的盛况,可惜至今九传天下,一旦崩溃,眼看无可挽回,国家再没有吸引人才的政策,自己也失去了振作起来为国出力激情,只能徒唤奈何。


                        13楼2017-05-28 09:43
                        回复
                          郭珏《残年》
                          久愁兵气涨秋林,不谓残年寇转深。
                          四野天青烽火近,五更霜白鼓声沉。
                          金张富贵皆非旧,管乐人才不到今。
                          江上米船看渐少,捷书未报更关心。
                          晚年遇到社会动荡,人生何其不幸。老诗人眼看来往江上的米船渐少,物价渐高,不禁忧从中来,满心盼望着天降英才,能为国所用,使局面稳定,捷报大传。普通的民众,你不要他关心米价,那要他关心什么呢?“捷书未报更关心”,他关心捷报,就是盼望动乱快点结束,和谐社会早点实现。


                          14楼2017-05-28 09:44
                          收起回复
                            马祖常《送董仁甫之西台幕》
                            西南万里地,诏属大行台。
                            秦树浮天去,巴江带雪来。
                            山河无用险,邦国正需才。
                            台幕风流美,书签想尽开。
                            历代的文学作品,也都是珍贵的史料,一个出色的历史学者,善于在其中发现历史的细节。这首诗,写作者送朋友到遥远的西南去赴任,所谓“西南”,可能是云南,也可能是缅甸,当年的这些地方,若非在山河一统政治安定的条件下,要从北方去一次,是不可以想象的。一旦诏下,遥远的地方划归行台管辖,国家正需人才,所以这位朋友努力向前程,到远方去任职了。“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元朝境内旅行的情况就是这样,诗人以“山河无用险”一句来概括之。全诗热情洋溢,对国家幅员之广,政治之安定,人才之鼎盛,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15楼2017-05-28 19:49
                            回复
                              黄溍《初至海宁》
                              飘渺蛟龙宅,风雷隔杳冥。
                              人家多面水,岛屿若浮萍。
                              煮海盐烟黑,淘沙铁气腥。
                              停骖方问俗,渔唱起前汀。
                              这首诗写当年海宁一带人们的生活,在这里,有人从事盐业生产,有人开采矿物,有人在江上打渔,勤劳工作,生活平凡而安定。可见元朝一百年间方圆数千里地,并不是人人都愁眉苦脸,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


                              16楼2017-05-28 19:50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