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大同吧 关注:39,352贴子:2,344,750
  • 21回复贴,共1

一盏“小电灯”照亮北路梆子星空——追思贾桂林老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17-05-20 发表 来源:山西戏剧网 作者:李梓
编者按:今年5月17日(农历四月二十二)是当代山西四大剧种之一的北路梆子一代宗师贾桂林(艺名小电灯)百年诞辰。贾桂林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全国剧协理事、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忻县地区戏曲学校校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北路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深切缅怀贾桂林,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谨以此文作为纪念。

图左 贾桂林饰演王宝钏


IP属地:安徽1楼2017-05-20 16:21回复
    贾桂林老师过世已经25年了,至今仍常常忆起老师说的“戏剧是活人演给活人看的学问。观众是根,学戏要从根上学”。
    贾老师那年住进地区人民医院时,适逢忻州地区文工团为参加1992年“山西省戏曲现代戏调演”,正在赶排二人台歌剧《命运》。中国青艺边兰星同志与我合作担任导演,天天泡在排练场。师兄刘文吞托人带来口信说,贾桂林老师在医院讲:“还没见到李梓来。”才知老师因病住院了。6月2日早晨,我把工作安排妥当,急忙赶往医院见老师。天云和天霞唤醒在病榻上昏睡的妈妈,老师伸出手招呼我到她跟前来,我忙过去握住她的手,望着老师瘦弱的面容,顿时感觉阵阵酸楚……
    我向她汇报来迟的原因,向老师道歉,她点头表示理解。此刻她思维清晰,戴着氧气罩同我谈起许多剧团的往事,和我足足聊了半点钟。从她的谈话中看出,老师最牵挂的还是她钟爱一生的北路梆子事业的发展,她心里仍惦记着为剧种培养更多领军人才。
    临别时我还和她说好,省调演走五天,回来再看她。万没想到,两天后的6月4日,我在太原惊闻噩耗:贾老师走了!一个时代的北路梆子巨星至此陨落。古人云:“水流原在海,月落不离天”。老师这样伟大的灵魂,一定会像月亮一样,仍在天上。


    IP属地:安徽2楼2017-05-20 16:30
    回复
      劳动者的品格
      贾桂林阔别文艺舞台十八年后,第一次登上“山西省首届戏曲会演”舞台,仍能“一句唱红”,获得专家肯定、领导爱戴,足见其“修行”出来的极高悟性和无法复制的天才。
      从北路梆子重建那天起,一直到“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工厂,作为晚辈和学生,这一时期我和贾老师在一起工作十五年,亲历并见证了她为恢复北路梆子剧种所作的奉献与担当。老师秉持着“戏比天大”的理念,只要化了妆,她就会面壁默戏,直至卸妆前再也不思考戏外之事。正因为她具有做艺术人的那股子精气神,所以才在为数以万计的百姓放歌中,唱红晋、蒙、陕、冀等地域,赢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之名气!
      自1957年忻州地区文工团在包头市巡演时,排演首部大型现代戏《血泪仇》始,至“文革”前陆续排演了《四川白毛女》《红色种子》《山乡风云》《江姐》《焦裕禄》等现代戏30余部。在每天两场戏的繁忙演出之余,贾老师又兼任了业余缝纫,购置了两台缝纫机,跟团辗转。为加快现代戏排练进度,常常夜以继日、通宵不眠!每一件现代戏服装、每一块布景,无一不被老师的汗水浸润,针针线线都留住了她的勤劳手迹。业内人常说,戏曲艺术是“看角儿”的艺术。贾老师积极投身于为工农兵服务,走矿山进军营,上山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和五保户老人家里送戏!不夸张地说,当年忻县专区十七个县的所有农村,包括交通不便的山庄窝铺,都有贾老师任劳任怨的身影;在各县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如静乐县娄烦水库、五寨县南峰水库、繁峙县华岩水库、原平县观上水库、长乐水库、忻县米家寨水库等会战劳动中,也都留下她拉着独轮车运土,抡起铁锹垫坝,工余时为民工演唱的身影。
      冬季垛箱回到剧团大院,她每天早晨5点钟就站在院里,把青年演员叫醒,带着大家到火神庙城墙底“淘嗓子”。天亮返回大院,又指导青年演员“调唱”,与年轻人一起上由郭云来执教的戏曲“基训课”。每天上午开讲文化课,因名老艺人自幼学戏不谙文墨,只能先读“识字班”,贾老师不耻下问的精神,让大家十分钦佩,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会取出随身带着的,写满唱词的笔记本来读,并向旁边人请教弄懂字意。老师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坤角名伶,是“大名角”,但她从未摆过名角谱,向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我们这一拨青年演员看来,她不仅是长辈、老师,又如同可亲可敬的母亲。
      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深秋季节,剧团倒台口往崞县石鼓寺。天气特别寒冷,16辆胶轮马车拉着戏箱行至滹沱河边,可能是上游下了冷雨,河水很急。为保护剧团的财产,我们一拨男青年脱去长裤、鞋袜,淌进冰冷的河水里,一趟接一趟地将16辆马车护送到河对岸,国家财产完好无损。当我们光着脚随车走进石鼓寺戏场时,浑身颤抖着连话都说不清楚!贾老师见此情景,着急地跑到一家饭店里,自己花钱买来一提兜高粱白酒,借了一只大碗,端上燃着火焰的烧酒,用手沾上“火苗”,挨个儿给十几位年轻人搓脚、搓腿……大家身上热了,心里暖了,脸上挂着汗珠的贾老师憨憨地笑了。


      IP属地:安徽3楼2017-05-20 16:32
      回复
        创业者的情怀
        1955年2月恢复重建北路梆子剧种时,剧团被定为民营公助性质,辖于忻县专区人民晋剧团总团,办团经费,演职员工资,基本上是靠演戏的收入。就连1953年成立的忻县专区(中路梆子)晋忻剧团,也没有权属自己的工作场所和演员宿舍,何况白手起家的以贾桂林为代表的北路梆子人,更是举步维艰。
        不解决演员的食宿和工作场所问题就留不住人。贾老师自家办过戏班,她懂得演员那一卷行李就是一个家的道理。
        为了使组织起来的团队不流失,她主动上门去找和她共同撑起这个“家”的团内主要干部高玉贵、郝玉堂,表明自己愿和大家同舟共济的心迹,提出“由团干部和名演员带头,引领全团演员,集资共建新团舍”的设想,取得共识。征得上派国家干部郭开科总团长同意后,贾、高、郝在大会上提出倡议:“以工资高的人多集,工资低的人少集为原则,从每人月股份工资中抽出20%的数额,累积一年,用于团舍建设!”倡议引发起名老艺人“翻身做主人”的热情,全团演员一致同意参加集资。曾被称为忻州“古城一景”的兴寺街“红大门院”,由郭团长操持施工,当年秋天就按计划竣工了。贾老师是集资数最多的第一个人,她爱团如家的好思想,成为了建团史上久久流传的创业佳话。
        其次,抓紧抢排上演剧目,不违旺季下乡演出是剧团生存之本。数百年作为晋北人民主要文化生活内容的北路梆子戏,在日寇和汉奸迫害下中断了十八年,老祖宗留下的艺术家底已经被毁,业务团长贾桂林白手起家,为了大家的生计,她与名老艺人们一起从肚子里“吐本子”,让青年演员帮助记录,请新文艺工作者结合时代要求整理改编;她与知名琴师、鼓师田金贵、郝玉堂一起忆板式、凑曲牌,回忆前辈名家风格各异的经典唱腔,请会记谱的演奏员帮助记录;她推举能拉会唱、有相应文化的本剧种票友周玉和任导演,首推导演制;她主持建立了以剧种名老艺人为主的艺术指导委员会,共同从上、中、下各八本传统剧目中,选定了首批复排戏,又请戏路较宽的名艺人“九子生”郭云来、李月梅等配合导演抢排。为首启“赶台口”演出,成功排演了《明公断》《双官诰》《牧羊卷》《南天门》《三上轿》《打金枝》《乾坤带》等传统戏和《花木兰》《青山英烈》等新编历史剧及若干折子戏……

        贾桂林参加劳动


        IP属地:安徽4楼2017-05-20 16:36
        回复
          自力更生、勤俭办团是重建北路梆子剧种的传家宝。组团时,从县剧团折价接转了一副老旧箱底,这副箱底几乎都是类型化角色服饰。因主要演员习惯自带行头,于是贾桂林、高玉贵、安秉琪、郭云来、李月梅等主要演员,为了下乡演出,都自己花钱购置了专用戏装,大家凑钱为群体性女角新添了多副头饰等;琴师田金贵、鼓师郝玉堂,分别从五台县、代县的鼓班里,凭个人关系赊账,为文武场演奏员拿回了整套剧种本真乐器。贾老师虽然担负着繁重的排戏任务,为给剧团节约经费,又主动揽下了制作幕布的活儿。她从居民家借回一台缝纫机,请来一位市民大姐协助,自己亲自动手缝制幕布。她排完戏就上机,机上下来又排戏,硬是夜以继日地苦干了十几天,制成“天幕”一道、“合页大幕”二道、横竖“幕条”四道,剧团只开支了布料费。
          1955年3月29日,北路梆子剧团的第一个台口走进忻县东楼村。首场“夜戏”,村里点演《打金枝》,当天,戏场里挤满了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观众,他们都是慕“小电灯”之名而来!“劝宫”是《打金枝》全剧的高潮场,北路梆子【平板穗子】“过门”中皇上与沈后相随走上……饰演沈皇后的“小电灯”贾桂林,用以声带情、刚柔相济,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甜美歌喉和高亢激越的演唱风格接唱:“万岁登龙位,洪福与天齐、文凭学士李、武有郭子懿,满朝的文武臣同心无比,一朝江山千万里!”一个【平板】下句转【梅花腔】,把剧场里几千名观众唱“疯”了!叫好声、口哨声此起彼伏。尤其是沈后“劝罢女婿劝女儿”那段极具亲情味的演唱:“在宫苑——我领了万岁旨意”!老师用她自己创作的【夹板拖腔】,以她“音的上下包括了十三个工尺”的音域、“透明而不含杂质”的音色和“一口气能唱八板十六拍”的气息控制技巧,再次震撼场下观众,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听她演唱上来。接转的“上前去劝一劝驸马爱婿”等【二性惰板】乱弹,她唱得板头稳重、吐字清晰,全神贯注地传达着父子、君臣、夫妇、长幼等伦常之道,完美体现了剧中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当唱段将进“擒工”乐句时,老师给鼓师、琴师以“肩膀”,加快演唱节奏,她的嗓音就像绷紧了的钢丝,忽然又咬住它,做出撕肝裂肺的绾扎!戏场里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观众大呼“真过瘾”!这让我想起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一句名言:“演员唱得好,就是要唱得让观众解气!”贾老师已经做到极致。贾老师高亢空灵的“嗨嗨腔”接了地气,唱响了“乡愁”;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传情达意,揭示人物内心,引发了全场喝彩声。上门定戏的“写头”一个接一个。

          贾桂林青年时期


          IP属地:安徽5楼2017-05-20 16:37
          回复
            北路梆子剧团第一次在关南“二州五县”下乡巡演,就开创了连续包场40个台口,演出360个场次,历时6个多月的新纪录。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皆因老百姓喜爱“小电灯”!艺术大师的风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贾桂林”是贾桂林发自内心的声音。她成为革命文艺队伍中的一员后,总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剧种复活后的前十二年,是北路梆子剧种发展的高峰期。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贾老师忠诚于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积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多个春节都是在煤矿执行演出任务或在军营慰问人民解放军中度过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她先后拜京剧大师程砚秋和尚小云先生为师,向她们求教北路梆子剧种所缺乏的水袖表演艺术。省二届会演期间,她有幸结识了豫剧表演名家常香玉先生,相交近40年。其转益多师、敏而好学的精神,为北路梆子剧种的升华奠定了基础。贾桂林在千锤百炼中,创作出北路梆子舞台上的《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等优秀传统戏和《江姐》《山乡风云》等革命现代戏,并成为她毕生的代表性经典剧目。为了传播北路梆子艺术,根据省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除本地区演出外,她分阶段赴全省各地市进行了文化艺术交流。在“文革”前十二年的岁月里,她重点参加了首次赴北京向首都人民汇报演出;三次到北路梆子第二故乡内蒙古巡演;随山西人民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人民子弟兵。返晋途中,分别在杭州、上海演出,与当地著名艺术院团互相观摩学习,开展艺术交流,饮誉闽、沪、杭。贾桂林还应邀在上海灌制了布纹唱片,对扩大北路梆子剧种的社会影响做出了积极贡献。纵观上述活动,我认为还数“山西省北路梆子赴京汇报演出团”与1956年9月在北京的汇报活动,影响更为广泛。


            IP属地:安徽6楼2017-05-20 16:39
            回复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我们见到敬爱的周总理了”,“周总理和我握手了”,通过无线电波划破首都夜空,飞向每个演员的家乡!当晚,贾桂林用她刻苦学习文化一年多的水平,写下了平生的唯一一首诗作:“新旧社会不一样,唱戏的进了怀仁堂,翻身解放全靠党,誓为人民拼命唱”。
              北路梆子赴京汇报演出的成功,也鼓舞了北路梆子剧种流行地域的广大民众。1957年省二届会演后,作为省际文化交流项目,贾桂林首次率团访演内蒙古,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丰镇县三地巡演一月余,热情的观众夜间露宿街头排队,等待次日上班售票,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并且有机会与已改唱中路梆子多年的山西籍北路梆子名家王玉山(艺名水上漂),周成贵(艺名十三红)等诸君共议北路梆子剧种的未来发展。时隔不久,内蒙古包头市、丰镇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宁武县等都相继成立了北路梆子剧团。在贾桂林老师奔走呼号下,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先后在忻县专区、雁北专区,都分别成立了培养北路梆子人才的艺术学校;忻县地委、行署领导还制定了在本地每三个县设立一个北路梆子剧团的计划,遗憾的是被“十年浩劫”打散了。


              IP属地:安徽8楼2017-05-20 16:43
              回复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奉命结束了“下放”工厂十年的生涯,重返文化系统。先后在忻专戏曲分校、北路梆子剧院二团和时称青年实验队的三团及院部工作,再次与贾老师断断续续守望八年。为了忻专戏曲分校新校园建设,年逾花甲的贾老师废寝忘食地和我频频往返省城跑工程,省政府批准工程立项后,又请拨了两期工程经费。为了给青年新秀打造发展平台,老师于1983年不辞辛劳地开始组建青年实验队,向省领导请拨专款,购置了整套新设备,亲自率领舞美队,用一个月时间,为每件戏装缝制纽扣、系带、水袖和水衣、胖袄等附属饰品。她从当地和外省请来名师,为青年演员排练新剧目,复排老剧目,又不顾高龄,携后辈赴雁北领衔演出40天。我因奉命在实验队主持了一年工作,目睹了老师付出的千辛万苦,她视自己所从事职业为己任的大师风范,给我及后人留下了榜样的无穷力量!
                贾老师在给后人留下舞台上光辉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让后人看到了舞台下那条老师呕尽一生心血的求索之路。这条路上,有纠结、彷徨、苦恼、困惑,唯独没有放弃、抱怨,有的是她对党的一片忠诚和对人民的拳拳之心!这也正是我追思贾老师艺术人生的一个“根”,贾桂林老师是一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2017年农历四月二十二日,是北路梆子大师贾桂林先生百年诞辰,借此机会深切缅怀贾桂林及与她联手创造了北路梆子一代辉煌的前辈,向他们致敬!


                IP属地:安徽9楼2017-05-20 16:45
                收起回复
                  看来您和雁北以前渊源很深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20 16:56
                  收起回复
                    李素琴 杜玉梅 岁数也不小了吧,估计也有90多了吧。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21 07:14
                    回复
                      详细了解了老前辈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5-21 08:10
                      回复
                        评价一个演员的演唱水平就是看他唱的“亮不亮”? 亮,就是“小电灯”?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7-05-21 13:2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