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品格
贾桂林阔别文艺舞台十八年后,第一次登上“山西省首届戏曲会演”舞台,仍能“一句唱红”,获得专家肯定、领导爱戴,足见其“修行”出来的极高悟性和无法复制的天才。
从北路梆子重建那天起,一直到“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工厂,作为晚辈和学生,这一时期我和贾老师在一起工作十五年,亲历并见证了她为恢复北路梆子剧种所作的奉献与担当。老师秉持着“戏比天大”的理念,只要化了妆,她就会面壁默戏,直至卸妆前再也不思考戏外之事。正因为她具有做艺术人的那股子精气神,所以才在为数以万计的百姓放歌中,唱红晋、蒙、陕、冀等地域,赢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之名气!
自1957年忻州地区文工团在包头市巡演时,排演首部大型现代戏《血泪仇》始,至“文革”前陆续排演了《四川白毛女》《红色种子》《山乡风云》《江姐》《焦裕禄》等现代戏30余部。在每天两场戏的繁忙演出之余,贾老师又兼任了业余缝纫,购置了两台缝纫机,跟团辗转。为加快现代戏排练进度,常常夜以继日、通宵不眠!每一件现代戏服装、每一块布景,无一不被老师的汗水浸润,针针线线都留住了她的勤劳手迹。业内人常说,戏曲艺术是“看角儿”的艺术。贾老师积极投身于为工农兵服务,走矿山进军营,上山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和五保户老人家里送戏!不夸张地说,当年忻县专区十七个县的所有农村,包括交通不便的山庄窝铺,都有贾老师任劳任怨的身影;在各县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如静乐县娄烦水库、五寨县南峰水库、繁峙县华岩水库、原平县观上水库、长乐水库、忻县米家寨水库等会战劳动中,也都留下她拉着独轮车运土,抡起铁锹垫坝,工余时为民工演唱的身影。
冬季垛箱回到剧团大院,她每天早晨5点钟就站在院里,把青年演员叫醒,带着大家到火神庙城墙底“淘嗓子”。天亮返回大院,又指导青年演员“调唱”,与年轻人一起上由郭云来执教的戏曲“基训课”。每天上午开讲文化课,因名老艺人自幼学戏不谙文墨,只能先读“识字班”,贾老师不耻下问的精神,让大家十分钦佩,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会取出随身带着的,写满唱词的笔记本来读,并向旁边人请教弄懂字意。老师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坤角名伶,是“大名角”,但她从未摆过名角谱,向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我们这一拨青年演员看来,她不仅是长辈、老师,又如同可亲可敬的母亲。
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深秋季节,剧团倒台口往崞县石鼓寺。天气特别寒冷,16辆胶轮马车拉着戏箱行至滹沱河边,可能是上游下了冷雨,河水很急。为保护剧团的财产,我们一拨男青年脱去长裤、鞋袜,淌进冰冷的河水里,一趟接一趟地将16辆马车护送到河对岸,国家财产完好无损。当我们光着脚随车走进石鼓寺戏场时,浑身颤抖着连话都说不清楚!贾老师见此情景,着急地跑到一家饭店里,自己花钱买来一提兜高粱白酒,借了一只大碗,端上燃着火焰的烧酒,用手沾上“火苗”,挨个儿给十几位年轻人搓脚、搓腿……大家身上热了,心里暖了,脸上挂着汗珠的贾老师憨憨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