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筑--圆通寺,位于喻寺镇南,离场二公里左右,坐落在小丘陵山腰。占地数亩,坐东南向西北,三层阶梯式殿宇,两面粉墙连接,搬鳌作脊,建筑雄伟,风景幽静,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斗拱建筑具有重要建筑艺术研究价值,据笔者所知,现述于下:
很远就看见庙是古树参天,黑黝黝地一个高大丛林,好似一帏屏障,遮映半幅蓝天。山脚下一条古径从庙右上坡,行至半腰间,有一石砌的化钱炉,有丈馀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矿,显出一坝,宽约十馀丈,有圆形小丘一对,高有丈馀,直径二丈左右,对峙屹立于两侧,边有灯杆石架,举目一望,现出了圆通寺山门,八字粉墙围绕寺院,在门口向前望,直对高耸的木鱼山巍然屹立,与对峙的小圆山相合,形成了寺庙一品。
寺后有篱笆刺垣,遍地野菊花,深秋时节菊花开入,好似金钱满地。庙后一派凤尾竹林,隐隐遮蔽稀疏偶见蓝天。沿山行一遍林,中有白鹤栖息,沿右侧转下,围墙内高大的桂花树绿叶青枝,几张宽大的芭蕉叶露出墙头,真成了几叶芭蕉随风浪,桂花吹来扑鼻香,幽静的古庙风光,使人恋而忘返。
全寺的上、中、下三幢阶梯式殿堂:上殿单立。中殿左右各有厢房:右两间属灯房,是逢神办会时供堆放物资;左侧是四合院,内有天井。上房为僧人的禅房,侧边为厅房洗间,另有一间客厅,两侧粉墙连接三重殿堂及山门。三殿均为斗拱式明代建筑。据考证,上、中两间殿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下殿及山门培建于明朝万历(神宗)33年丁未岁(公元1607年),上中两殿按时间推算,比峨眉山华光寺早建96年。上殿已毁,回忆不祥,中殿(现正殿)为木石结构,屋顶为木结构整檐歇上式抬梁,屋顶内用四根大石柱,高二丈馀,宽约一尺五寸,方形四楞上线,大石柱支撑屋檩,檐下用斗拱承托梁头,内外有拱,用三层弓形层迭,形成单昂三踩斗拱,共六十攒。按六十甲子数而定。屋顶正中一个花瓶压脊,四角檐牙高啄,有精美的装饰,精巧的艺术。殿堂高约二丈八九,宽约三丈六尺,径深三丈三尺。
前殿:木结构歇山式屋顶,穿逗梁架,前后以步梁用四柱,殿堂宽四丈二尺,径深五丈二尺,高二丈三四,盖瓦六十沟,按六十甲子数,每沟瓦口吊檐有泥土烧制瓦头,上面刻有不同的飞禽走兽图案,齐檐四周有漂围绕。
山门:为三滴水牌坊形,用石砌成,中有一牌匾,内方刻有“高明胜概”,下首有小字“大明万年三十三年六月”,外方横刻“圆通禅林”四字。
进入山门塑有四大天王,左右排列镇守山门。步入下殿举目一望,上坐一尊如来大佛,前吊一盏绿色琉璃长明灯,光线隐约半明半暗,四根龙抱柱,金光闪闪排列两旁。抬头一望,天花板上悬吊一条祥龙出洞的龙头,活生生张口露牙,龙身周围是用五色琉璃片镶成莲花瓣,层次扩大有两直径的圆形,外有朵朵祥云围绕,仰望五彩琉璃,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俯视长明灯半明半暗,阴森森畏而生寒。从右侧耳门上楼,楼上塑有千手观音,一身是手,百态千姿。旁有乐长和牛王塑像,楼下护法韦驮朝向内,几步阶梯直上中殿(现正殿),正坐三身古佛,十八罗汉排列两旁,中间一张供桌上放金炉,炉内香烟缭绕,桌上一大铜磬,桌右一个尺多长的大木鱼。佛座背后正中一道双扇门沿阶通上殿,中殿背后阶檐上立有几块石碑,记载本寺修建时间和捐资人姓名,右侧几步石梯转上大殿,上殿正中单供了一座释迦牟尼佛像,左有阿南,右有迦迪,一张供桌摆放木鱼经书,一张大围椅上放蒲团,为老和尚早晚诵经之地。
这样幽静的避暑胜地,旧衣锦乡的名刹,在十年浩劫中大部受损,又加年久失修,多有倒塌,现存两殿庙廊多有破滥。幸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保护文物,存留历史。1999年4月,有居士屈文洁带头募化资金一万馀元,当地群众投工近千,建塑三身大佛,及十八罗汉数十尊佛像,并对旧庙陪补和道路维修。2003年,喻寺镇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拔3万元进行抢修。2007年,县文体广电局、喻寺镇政府共投资14.5万元进行了大型维修,后有居士王其田带头募化资金近3万馀元,当地群众投工将庙中塑像翻塑一新。
圆通寺于1988年2月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6月批准为市级为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27日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勘测和设计,预计将投入资金500多万元进行整体保全维修,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胜地,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地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为泸县建设文化旅游新县和喻寺镇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远就看见庙是古树参天,黑黝黝地一个高大丛林,好似一帏屏障,遮映半幅蓝天。山脚下一条古径从庙右上坡,行至半腰间,有一石砌的化钱炉,有丈馀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矿,显出一坝,宽约十馀丈,有圆形小丘一对,高有丈馀,直径二丈左右,对峙屹立于两侧,边有灯杆石架,举目一望,现出了圆通寺山门,八字粉墙围绕寺院,在门口向前望,直对高耸的木鱼山巍然屹立,与对峙的小圆山相合,形成了寺庙一品。
寺后有篱笆刺垣,遍地野菊花,深秋时节菊花开入,好似金钱满地。庙后一派凤尾竹林,隐隐遮蔽稀疏偶见蓝天。沿山行一遍林,中有白鹤栖息,沿右侧转下,围墙内高大的桂花树绿叶青枝,几张宽大的芭蕉叶露出墙头,真成了几叶芭蕉随风浪,桂花吹来扑鼻香,幽静的古庙风光,使人恋而忘返。
全寺的上、中、下三幢阶梯式殿堂:上殿单立。中殿左右各有厢房:右两间属灯房,是逢神办会时供堆放物资;左侧是四合院,内有天井。上房为僧人的禅房,侧边为厅房洗间,另有一间客厅,两侧粉墙连接三重殿堂及山门。三殿均为斗拱式明代建筑。据考证,上、中两间殿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下殿及山门培建于明朝万历(神宗)33年丁未岁(公元1607年),上中两殿按时间推算,比峨眉山华光寺早建96年。上殿已毁,回忆不祥,中殿(现正殿)为木石结构,屋顶为木结构整檐歇上式抬梁,屋顶内用四根大石柱,高二丈馀,宽约一尺五寸,方形四楞上线,大石柱支撑屋檩,檐下用斗拱承托梁头,内外有拱,用三层弓形层迭,形成单昂三踩斗拱,共六十攒。按六十甲子数而定。屋顶正中一个花瓶压脊,四角檐牙高啄,有精美的装饰,精巧的艺术。殿堂高约二丈八九,宽约三丈六尺,径深三丈三尺。
前殿:木结构歇山式屋顶,穿逗梁架,前后以步梁用四柱,殿堂宽四丈二尺,径深五丈二尺,高二丈三四,盖瓦六十沟,按六十甲子数,每沟瓦口吊檐有泥土烧制瓦头,上面刻有不同的飞禽走兽图案,齐檐四周有漂围绕。
山门:为三滴水牌坊形,用石砌成,中有一牌匾,内方刻有“高明胜概”,下首有小字“大明万年三十三年六月”,外方横刻“圆通禅林”四字。
进入山门塑有四大天王,左右排列镇守山门。步入下殿举目一望,上坐一尊如来大佛,前吊一盏绿色琉璃长明灯,光线隐约半明半暗,四根龙抱柱,金光闪闪排列两旁。抬头一望,天花板上悬吊一条祥龙出洞的龙头,活生生张口露牙,龙身周围是用五色琉璃片镶成莲花瓣,层次扩大有两直径的圆形,外有朵朵祥云围绕,仰望五彩琉璃,霞光万道,瑞气千条。俯视长明灯半明半暗,阴森森畏而生寒。从右侧耳门上楼,楼上塑有千手观音,一身是手,百态千姿。旁有乐长和牛王塑像,楼下护法韦驮朝向内,几步阶梯直上中殿(现正殿),正坐三身古佛,十八罗汉排列两旁,中间一张供桌上放金炉,炉内香烟缭绕,桌上一大铜磬,桌右一个尺多长的大木鱼。佛座背后正中一道双扇门沿阶通上殿,中殿背后阶檐上立有几块石碑,记载本寺修建时间和捐资人姓名,右侧几步石梯转上大殿,上殿正中单供了一座释迦牟尼佛像,左有阿南,右有迦迪,一张供桌摆放木鱼经书,一张大围椅上放蒲团,为老和尚早晚诵经之地。
这样幽静的避暑胜地,旧衣锦乡的名刹,在十年浩劫中大部受损,又加年久失修,多有倒塌,现存两殿庙廊多有破滥。幸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保护文物,存留历史。1999年4月,有居士屈文洁带头募化资金一万馀元,当地群众投工近千,建塑三身大佛,及十八罗汉数十尊佛像,并对旧庙陪补和道路维修。2003年,喻寺镇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拔3万元进行抢修。2007年,县文体广电局、喻寺镇政府共投资14.5万元进行了大型维修,后有居士王其田带头募化资金近3万馀元,当地群众投工将庙中塑像翻塑一新。
圆通寺于1988年2月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6月批准为市级为物保护单位。2002年2月27日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勘测和设计,预计将投入资金500多万元进行整体保全维修,建设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胜地,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地游客前来参观考察,为泸县建设文化旅游新县和喻寺镇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