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吧 关注:13,619贴子:74,018

【资料】二郎神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容肇祖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5-16 22:01回复
    我从前说:传说的分析,把樊演先生说的【李二郎的传说】列入没根据的神鬼话项里,樊先生很不服的要举出二郎神的真事迹来,以为是要搁在有依据的里头,我以为即使二郎神的传说是有依据,而他前次所说的一篇是没依据的(这就是文化人的撕……?咳咳),就是他说二郎庙神作了一些的行为。范先生要承认神的作为时有根据的么?
    ——为月另注:我个人觉得更倾向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以此为神……
    樊先生作了【二郎神的转变】一篇,我是很欢迎的,但是觉得他所说的尚有未尽的地方,故此也冒昧的把我所知道的举出来。
    列举如下: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5-16 22:02
    回复
      (一)李冰的历史
      史记河渠书说道:
      蜀守冰,凿离輋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又班固汉书说道:
      于蜀,则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百姓飨其利。至于它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沟渠甚多,然莫足数也。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5-16 22:03
      回复
        【碓】、【輋】,晋灼以为古【堆】字。【沫水】索隐引说文云,【沫水出蜀西南徼外,与青衣合,东南入海也。】依史记及汉书所记,就是李冰秦时在蜀的功绩。此外蜀典卷四换迹门引蜀记云,【张若为蜀郡太守,与张义,司马错昔筑成都,李冰代之。】又引姓源韵谱云,王?与李冰同穿江。则穿江又不独冰一人,皆可备参考。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5-16 22:04
        回复
          (后汉至南北朝时李冰的传说)
          史记河渠书正义引括地志云: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桥水,一名清江,亦名水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来。”又云:“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亦名中日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流来。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任豫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间,辄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岱南阁发书孙星衍楫本括地志卷七亦有此条)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沫水条说道: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河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与水神斗,遂平溷崖,通正水路,开处即冰所穿也。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5-16 22:37
          回复
            可见南北朝以前,以早有李冰操刀入水与神斗,以及伪为女子与神婚与化牛相斗的故事。【操刀入水】与【化牛相斗】当是两种传说的不同。从李冰自以为女与神婚的一点看,则李冰的形貌确为温文的秀士可知,后来的二郎神,便以为是李冰的儿子,也许因为像太文秀,而忘记了他自以为女子的一点呵
            ——为月吐槽:莫非这就是封神土行孙段子的由来?李冰与二郎神倒很像一为二二为一,难道李冰行二不成?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5-16 22:38
            回复
              (一) 唐代李冰的传说
              (二) 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引成都记说道: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虽甚秋潦,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唯西蜀无害。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5-16 23:04
              回复
                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三引录蜀记说道:
                天佑七年(案即公历910年唐昭宗天佑尽三年,即为朱温所篡。此即梁开平四年,当时不奉梁朝者颇多,称天佑七年以此。)夏,成都大雨,江涨,坏京口江灌堰上。夜闻呼噪之声,千百人,炬无数,风暴雨而火影不灭。及明,堰移数百丈,堰水入新津江。李阳冰祠中所立旗帜皆湿。是时,津嘉眉水害尤多,京江不加溢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5-16 23:11
                回复
                  这是宋初以前李冰的传说。可证蜀人对于李冰的信仰。太平广记五百卷成于太平兴国三年(978),所引的书籍当是五季以前的。太和五年(881)和天佑七年(910)的神异传说,都没有说及李冰的儿子,这是很可注意的。
                  从上看,可为李冰的神灵,都是护堤,退水患的。化牛,化龙,与河神斗,而杀河神,都是他的本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5-16 23:29
                  回复
                    (三) 宋以后的李冰和二郎神
                    徽宗大观中(1107——1110)秘书监何志同言【诸州祠庙,多有封爵未正之处,如李冰庙已封广济王,近乃封灵隐公,皆未有祀典,致前后差误,宜加稽考,取一高爵为定,悉改正之。】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5-16 23:29
                    回复
                      (宋史卷一百五礼志)可见北宋时李冰的封号。朱子语录,贺孙记的有一条,是说二郎是李冰第二儿子的,他说道:
                      “蜀中灌口二郎庙,当初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初间封为王,后来徽宗好道,谓他是什么真君,遂改封真君。向张魏公用兵,祷其庙,夜梦神语云:‘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用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凡祭我以素食,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今须复我封为王,当有威灵。’魏公遂乞复其封。不知魏公是有此梦,还复一时用兵,托为此说。”今逐年人户赛祭,杀数万来头羊,庙前积骨如山。州府亦得此一项税钱利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5-16 23:31
                      回复
                        后朱熹所述的张灵梦二郎神的传说,很可知道徽宗以后至南宋中有这一种传说。同时洪迈的夷坚志亦有记载这事。陆心源刻宋版夷坚志丙卷十七灵类人条说道:
                        建炎四年,张魏公在蜀,方秦中失利,密有根本之忧,阴祷于阆州灵显庙,梦神言曰:“吾昔膺受王爵,下应世缘,故吉凶成败,职皆主掌。自大观后,蒙改真人之封,名虽清崇而退处散地,其于人间万事,未尝过而问焉。血食至今,吾方自愧。国家大计,何庸可知?”张公寤而叹异,立请于朝,复旧封爵,且具礼祭告。自是灵响如初,俗谓二郎者是也。(十万卷楼?本;铸鼎余闻卷二亦有引及)
                        这都是说二郎神的灵异,和宋以前的传说专说李冰的不同。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5-16 23:32
                        回复
                          二郎神的实际情况,就同本文开头一样,只是在灌江口做一个闲差,虽说手下还有一千二百草头兵,还美其名曰:“听调不听宣”说白了,就是做了一个远离中央的藩王,二郎神被打压是命中注定?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5-16 23:51
                          回复
                            郑伦的安排来看,这也可能是出于对粮草的重视,也可能反映的是姜子牙对这位后辈的保护,担心他在做先锋时受伤,但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者姜子牙有可能意识到,这个是危险的角色,放在身边有危险?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5-16 23:53
                            回复
                              宋范成大吴江录说道:
                              崇德庙在永康军西门外山上。为秦太守父子庙食处、(随园随笔卷十一引,邵希会,贾崧编校十二卷本。)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5-17 23: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