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之乡吧 关注:2,412贴子:52,747
  • 1回复贴,共1

南明为何亡于满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明从弘光政权建立到永历政权灭亡,历经18年。顾诚教授用详实的史料,为我们描绘了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清廷入关以后,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纷纷病死,满洲兵战斗力退化,清廷主要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用三藩和洪承畴经略西南。为什么南明最终灭亡于满清?让我们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来一探究竟吧。
下面我将结合zdyl03吧友制作的南明史地图集,来讲解南明形势的变化。明朝主要的省份有15个,分别是北五省: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中五省: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浙江、江西、湖广(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南五省: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这些省份被称为两京十三使司,此外明朝还有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等机构。大顺攻破北京之后,占据北五省和湖北大部,南明据有包括南五省和中五省大部在内的绝大多数省份。
南明初期,因为定策(即谋立天子)引起了一场纷争。按照立亲的标准,应该立福王。但部分东林党官员打着立贤的旗号谋立潞王。结果福王结纳江北四镇,开创了军阀借定策之功操纵朝廷的先河。那些东林党官员为何谋立潞王?顾诚教授认为主要是因为福王的母亲郑贵妃和梃击、移宫等案件有关,他们怕福王上位会重翻旧案,“立贤”是他们私心自用的借口。潞王后来降清,事实证明他并不贤。
顾诚教授认为史可法在继统问题上严重失策,作为首席大臣在立贤立亲的问题上采取了迎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使近在咫尺的福王不得不依靠江北四镇登位。此后,弘光一朝的文臣勾心斗角、武将割据自雄,弘光政权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几乎毫无作为,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定策问题引起的。我从《南明史》一书中总结出清军入关以后,南明错失了八次机会。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11 21:48回复
    第一次机会:清军主力两路夹击闯军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本想分兵两路进攻大顺和南明,但是闯军发动怀庆战役,使清军改变策略,南路改道夹击闯军。当时闯军西撤,山东和河南大部权力真空。顾诚教授认为南明决策人物弘光帝、马士英、史可法目光短浅,幻想借虏平寇,畏清如虎,惟恐出兵北上触怒清廷,引火烧身,按兵不动,结果错失了趁清军主力西进,华北兵力空虚之际北伐收复国土的机会。
    当时李自成退守陕西,清军南北两路夹击潼关、西安,李自成不敌,率主力(东路)南撤。驻防陕北的另一支闯军主力(西路)经四川南撤,后改编为忠贞营继续抗清。当时清军在北直隶、山东、河南的兵力相当有限,弘光政权没有趁“建州精骑尽往征闯,北直、山东一带皆单虚”的机会北伐。
    李自成南撤的方向是从陕西到河南到湖北再往东,顾诚教授分析李自成是想袭取江南。结果北路清军追击闯军,闯军一路往东,左良玉避战东下,左良玉的儿子降清。北路清军从南路东进安徽,南路清军从中路取道河南东进江苏,山东的清军从北路南下,江北四镇有三镇降清,南直隶失陷,弘光朝灭亡。
    第二次机会:潞王在杭州监国
    弘光朝依笼络藩镇而立,又以藩镇叛降而亡。东林党原先谋立的潞王在杭州监国,本可守卫浙江,这样日后唐王、鲁王的内斗就不会发生。但是潞王几乎不战而降,浙江大部失陷。
    第三次机会:唐王建隆武政权
    隆武帝可以说是南明诸帝中最能干的一位,但是身居福建,受拥立他的郑芝龙、郑鸿逵等郑氏集团挟制,难以施展抱负。隆武帝有恢复大志,但是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错误的人。清军进攻江西,江西特别是南部的赣州东连福建,西连湖南,南接广东,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隆武帝希望移驻赣州,但是遭到郑芝龙反对,湖南的何腾蛟也不真心支持。郑芝龙和何腾蛟都把本集团利益居于朝廷利益之上,不积极援救江西,坐食内地,毫无作为,至使江西失陷。
    从隆武朝开始,南明把战略从“平寇”改为“御虏”,并逐渐和闯军(大顺军)、献军(大西军)余部联合。郑芝龙兄弟跋扈自雄,私下和清军议和,密令仙霞关守军撤退,并谎称海盗进犯家乡,领军南撤,不久之后隆武帝被清军所杀。之前在浙东抗清的鲁监国也战败航海。东林党人对史可法、何腾蛟的评价都比较高,这两人都是忠臣,英勇不屈,但是史可法的能力不强,眼光不佳,可以说是庸才;何腾蛟在湖南独断专行,不接隆武帝入赣,置大局于不顾。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5-11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