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梦而行吧 关注:185贴子:58,278

<要有光>现大光明 ,数千百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5-07 13:44回复
    知识体系 ,就其实质而言 ,唯有在多重的对话中方能保持其生机。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5-07 13:45
    回复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互动 ,读者运用文本中某些线索形成对某些特定信息的理解 。这个解释或诠释过程用于研读经典的时候被称为释经 ( e x e g e s i s ) ,就是力图释放出经典的意义 。读佛经如此,读圣经如此,读红楼也是如此。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5-07 13:46
      回复
        《圣经 》这本书的名字,其实是 “一组书卷 ”的希腊复数词,翻译成中文的时候 ,依照中国传统上把权威典籍称为 “经 ”的做法 ,于是把 “一组书卷 ”美化成了 《圣经 》。《圣经》又叫《新旧约全书》,因为书里面讲到很多誓约,有私人誓约,君主立约,民族之约,神人之约等等等等。一切经卷都直接或间接地圣约有关,于是 “约 ”就成为全部经卷的代名词 。希伯来文的 “约 ”字 ( b e r i t h )源于意为 “锁链 ”的亚兰文 b e r i t u , “约 ”是一种盟誓和约束 。这让我脑洞大开,想起日语的きずな、写成汉字【絆】,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关系的意思,它的本义是【束缚】。希伯来文的誓约和日语的缘份,都奇妙的含有【约束】之意。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5-07 13:47
        回复
          《圣经》传入我们中国的时间 ,如果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所载景教主教阿罗本于唐贞观九年 ( 6 3 5年 )到达长安传教 、译出景教经典若干卷的纪事真实不虚 ,那么 《圣经 》传入中国已有 1300多年的历史 。
          佛经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早六七百年,不过,佛教非常成功的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几乎成为我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了。
          我会在这里贴一点关于佛经与圣经的笔记,可能很凌乱而且粗浅。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5-07 13:50
          回复
            【《圣经 》的第一卷是 《创世记 》 ,这一卷在希伯来文的《旧约 》里面没有书名 ,犹太人用本书开头的第一个单词 “伯里希特 ” ( b e r e s h i t h )来称呼它 ,意思是 “起初 ” 。它叙述宇宙的创造 、人类的起源 、罪恶和人世苦难的开始 ;同时记述上帝怎样与人类交往 。《创世纪》从肯定上帝创造世界开始 ,而以上帝应许继续带领他的子民结束 。全书以上帝为中心 :他审判 、惩罚作恶的人 ,并带领 、扶助自己的子民 。他是历史的主宰 。本书的神学目的是记录一个民族的信心 ,并帮助后人持续这种信心 。】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5-07 13:51
            回复
              我标题用的【要有光】就来自《创世纪》。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来自《无量寿经》。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5-07 13:53
              回复
                佛经,禅宗,其实大家都多少有点了解。不知说什么才好。
                这样吧,我有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书,就引用他的话吧。
                【常人见学佛法者 ,多居住山林之中 ,与世人罕有往来 ,遂疑佛法为消极的 、厌世的 。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 ,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 ,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 。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 “大菩提心 ” ,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 ,抱热心救世之弘愿 。不唯非消极 ,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 。】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5-07 13:55
                回复
                  佛教给我的印象就是非常积极。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非常勤勉。
                  【日日是好日】,【常生欢喜心】,非常开朗乐观。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5-07 13:57
                  回复
                    啊,我作为门外汉,妄谈宗教经典,一定有不少错漏之处,如有冒犯,非常抱歉。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5-07 14:00
                    回复
                      弘一法师说【常人因佛经中说 “五蕴皆空 ” “无常苦空 ”等 ,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 。此说不然 。空者无我。故知所谓空者 ,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 ,一扫而空 。然后以无我之精神 ,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 。信能如此 ,若云牺牲必定真能牺牲 ;若云救世 ,必定真能救世 。由是坚坚实实 ,勇猛精进而作去 ,乃可谓彻底 。】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5-07 14:17
                      回复
                        想起禅宗的【悬崖撒手】,出自宋朝的《景德传灯录·苏州永光院真禅师》“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5-07 14:18
                        回复
                          【一 、 “耶典 ”底本的创世故事 ( 2 : 4 b —2 5 )这是一首美丽 、纯朴的田园诗 。人类被人格化为一个人亚当 (希伯来语的意思是人类 ) ,而耶和华也被用神人同形同性的术语来加以描述 ,即被描述为一个人 。耶和华用泥土造人 (亚当 ) ,并且把生气吹入他的鼻孔中 ;耶和华设立了一个园子 ,让那人住在里面 ——那人在园子中做工 ,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树木 ;耶和华在园子中与那人一道行走 、彼此交谈 。特别是 ,当人在动物中找不到同伴的时候 ,耶和华感到那人独居不好 ,便让那人入睡 ,从他的肋旁取出一根肋骨造出女人夏娃 。这个创世故事更具有人类中心色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色列人真的认为上帝用手工作 ,具有像人一样的躯体 。这里所用的语言是比喻性的 。有限的造物用这种语言可以尝试描述无限者 。这一早期叙事反映的是一种巴勒斯坦农民的思维视角 。】
                          【二 、 “祭典 ”底本的创世故事 ( 1 : 2 2 : 4 a )这个版本的创世故事以一种庄严的 、质朴的方式宣布了以色列人的创世信仰 : “起初 ,神创造天地 。 ”这同时也拉开了整部 《圣经 》的序幕 。这个创世故事更具有宇宙中心主义色彩 。在 “祭典 ”底本叙述中 ,创造被分为六个秩序井然的阶段 ,每个阶段由一天代表 。第一天创造出光 ,第二天创造出苍穹 ,第三天通过分开水而创造出旱地和植被 ,第四天创造出天体 ,第五天创造出鱼类和飞鸟 ,第六天创造出动物和人类男女 ,第七天上帝歇工了 ,即创造出安息日 。
                          就 “祭典 ”底本传统而言 ,所有的创造都是人的创造的序曲 ,耶和华在创造人的活动中比在其他所有的创造活动中都要直接和精细 。创造的高潮是 “亚当 ”的创造 ,但是这里用作集合名词指 “人类 ” :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亚当 ) ,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 ”人享受到与所有其他造物不同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 ,这个创世版本强调了人与造物主之间的独一无二的关系 。实际上 , “祭典 ”底本的创世故事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就是在宇宙中为人类 “定位 ” 。一方面 ,人是上帝唯一按照自己的形象所造的一种造物这个殊荣 ,保证了人在宇宙中作为 “万物之灵 ”的地位 ,即人类的定位是 “万物之上 、一神之下 ” ;另一方面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 ,即人人具有上帝的形象 。】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5-07 16:45
                          回复
                            【既然 《创世记 》保留了上述两个版本的创世故事 ,那么就存在一个 “耶典 ”底本与 “祭典 ”底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们可以发现 ,两个故事具有迥然不同的风格和语汇 。它们在原文中用不同的词汇来指称上帝 ( “耶典 ”底本中是 “耶和华 ” , “祭典 ”底本中是 “厄罗音 ” ) ,而且在对造物主和造物过程的描述方面也各不相同 。“耶典 ”底本的创世故事把人类 (亚当和夏娃 )安置在伊甸乐园中 。然而生活的现实并不 “伊甸 ” ,而且人并非生活在一个乐园环境中 ,蛇类爬行 、分娩疼痛 、荆棘遍地。 “耶典 ”底本作者使用这些材料的用意要比回答起源问题深刻得多 。】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5-07 16:46
                            回复
                              这一段摘录自薛仁明的《逢佛杀佛》,讲禅宗的“杀气”。
                              【禅宗全盛期 ,有一群大和尚 ,激烈响亮 ,个个皆非 “善类 ” 。他们的直截峻烈 ,只让神虚气弱者要不心犯嘀咕 ,要不就直冒冷汗 。其中 ,有位圜悟克勤 ,在 《碧岩录 》里明白说道 , “须是英灵底汉 ,有杀人不眨眼的手脚 ,方可立地成佛 ” ;这 “杀人不眨眼 ”的圜悟禅师还说 , “一言截断 ,千圣消声 ” ,你瞧这口气 !接着 ,后又一句 , “一剑当头 ,横尸万里 ” ,才更吓人 !另外 ,又有一位半点 “不善良 ”的曹山本寂 ,僧人问他 , “学人通身是病 ,请师医 ” ,曹山本寂 “啪 ”地一声 , “不医 ” ;僧再问 , “为何不医 ? ”你猜 ,曹山本寂怎么答 ?呵 ! “教汝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 ”这杀气 !
                              这样的杀气 ,刚开始 ,是要杀尽世间不平 ,是有股愤怒之气的 。后来一转 ,真要斩杀的 ,却是自己所有的执念 。不仅 “恶 ”当除 、 “魔 ”该斩 ,即便是对 “善 ” 、对 “道德 ”等等神圣意涵的执念 ,也都俱应抛遣 ,才得清爽 。这便是禅宗所说的 “杀尽始安 ” 。因此 ,无门慧开言道 , “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 ,逢佛杀佛 ,逢祖杀祖 ” ,如此一路杀去 ,才能 “于生死岸头得大自在 ,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 ” 。这般一路斩杀 ,又这般杀尽始安 , “尚幸生死之边沿甚宽 ,足容游嬉耳 。 ”】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5-07 16: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