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梦而行吧 关注:185贴子:58,277

<清代穿越指南>向玄喵飞奔而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代穿越指南>向玄喵飞奔而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5-03 09:50回复
    此为资料汇总贴,收集关于与玄喵及红楼相关的鸡毛蒜皮七零八碎。。。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5-03 09:54
    回复
      【魏元旷 《蕉庵随笔 》中对清代车制说明较清楚 :“旧制 ,王 、贝勒以下 ,年未六十 ,未免骑射者 ,皆须骑马 。汉大臣虽准坐轿 ,惟都城广大 ,署宅相去辄远 ,北人不任肩负 ,必蓄舆夫两班 ,以大板车随后 ,载易班之夫 ,跟仆复须乘骡 ,非数千金不能蓄轿 ,故皆乘车 。其车围下端 ,饰以红呢 ,广约一尺 ,谓之 “红堕呢 ” ,则与轿之用绿呢者等 。小臣惟有书房差之翰林 ,及军机章京乃得用之 ,所以别等威也 。王公多乘后档车 。轮在车后 ,行不倾颇 。福晋皆朱轮紫缰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 ,康熙 、乾隆之际 ,旗人王孙公子是骑马的多 ,官吏是坐轿的多 ,所以 《红楼梦 》中男人坐骡车的少 。关于清代车制问题 ,近人夏枝巢老先生在 《旧京琐记 》中 ,有一段十分简要的说明 ,现全文录后 ,作为一个注释 :“旧日乘坐皆骡车也 ,制分多种 ,最贵者府第之车 ,到门而卸 ,以小童推之而行 。出则御者二 ,不跨辕 ,步行于两旁 ,健步若飞 ,名之曰 “双飞燕 ” 。次曰 “大鞍车 ” ,贵官乘之 ,京堂以上 ,障泥用红 ,曰 “红拖泥 ” 。其余皆绿色油布围之 ,曰 “官车 ” ,寻常仕宦乘之 。曰 “站口车 ” ,陈于市口 ,以待雇 。 “跑海车 ” ,沿途招揽坐客 。车轮亦有别 ,曰 “山西较子 ” (京语呼轮曰 “较 ” ) ,来自晋 ,轮皆有齿 ;曰 “伏地较子 ”者 (京语本地曰 “伏地 ” ) ,本地仿西轮为之 ,惟无齿曰 “夯较 ”者 ,斯下矣 。”枝巢老人这段文字简明扼要 ,对庚子 (一九〇〇 )年前 ,即距今八十几年前北京的 “车制 ”各方面都写到了 ,不少地方和 《红楼梦 》中所描绘的乘车情况一样 。清代北京在二百年中 ,骡车变化不大 ,因之乾隆时和光绪末叶的 “车制 ” ,并无很大差别 。如枝巢子所说 “府第之车 ” 、 “小童推车 ” 、 “御者二 ”等 ,都和 《红楼梦 》中所写邢夫人带黛玉坐车 、凤姐带宝玉坐车 、袭人出门坐车时的情况一样。】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5-03 10:00
      回复
        邓云乡还说【《红楼梦 》第二十九回写的 “翠盖朱缨八宝车 ”和 “朱轮华盖车 ” , “朱轮 ” ,清代舆服制度 , “朱轮紫缰 ” ,是 “带八分 ”王公才能用的 】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5-03 10:01
        回复
          邓云乡说【《红楼梦 》所写贾元春省亲坐的 “金顶 、鹅黄绣凤銮舆 ” ,但元春的身份是 “贵妃 ” ,不是皇后 ,而 “绣凤 ”是皇后的 “凤舆 ” ,贵妃则只能坐 “翟舆 ” , “翟 ”是锦鸡 。】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5-03 10:02
          回复
            【北京一年到头少雨 ,但夏末秋初 ,则雨水淋涔不断 ,几乎一年的雨都集中到六七月来下 。一个短时期内雨这样多 ,下水道来不及流 ,便到处聚水 ,胡同里 ,院子里 ,常常是一阵大雨过后 ,便成为一个小池塘 。 《红楼梦 》写怡红院中在下完大雨后 ,堵住水道 ,关住门 ,水聚在院子里 ,把花野鸭子缚住翅膀放在水中凫水玩 ,写得极为热闹 。这很明显的是北京的景象 。如果在苏州 ,天井里一般就不会聚水 ,房前房后都是河 ,雨水很快就流光了 。而北京则不然 。岂明老人昔时名其书屋曰 “苦雨斋 ” ,实际上八道湾的房子是很大的院子 ,前院是大四合 ,但下完大雨照样满院积水 ,所以谓之 “苦雨 ” 。小时作文 ,常写谈雨的小文 ,光阴荏苒 ,今年又到了大雨时行之际 ,不禁又想起北京的雨来 。北京近百余年来 ,有记载的大雨 ,最大一次是一八九一年 ,即光绪十六年庚申的大雨 ,足足下了四十天 ,永定河的水漫过卢沟桥 ,城里大街小巷全是水 ,浅的二三尺 ,最深处可到六七尺 ,永定门 、南西门 (即右安门 )外 ,都是水 。不得已关了城门挡水 。宣武门地势低 ,后来水壅住城门不能开 ,只好从顺城街象坊桥的象坊中牵出两头大象 ,才拥开城门 ,也是趣闻 。】邓云乡《燕京乡土记》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5-03 10:03
            回复
              【《红楼梦 》在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中有几句道 :那片竹子单交给我 ,一年功夫 ,明年又是一片 ,除了家里吃的笋 ,一年还可以交些钱粮 。这虽是小说家言 ,难免有些夸大 ,但北京有竹能生笋 ,总也该是实情 。偶然读到一篇 《论 〈石头记 〉的 “旧稿 ”问题 》 (见 《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一辑 )中说 : “北京园子里手指粗的竹子 ,能产生供馔的笋子吗 ? ”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一是凡竹都生笋 ,二是嫩笋皆可吃 。当然其中又有冬笋 、毛笋 、竹笋等类 。前二种是毛竹的笋 ,北京的确没有 。后一种是青竹的笋 ,北京自有小片竹林 ,也便生产少量的竹笋 。关于生产笋和入馔的笋 ,不妨引点前人的文献 。当查慎行康熙四十八年住在宣武门西槐簃时 ,就写了好几首有关竹笋的诗 。如 《下直经澹宁居后见新竹出墙 》 、 《种竹 》 、 《从院长乞园中 (指 “自怡园 ” )新笋次昌黎和侯协律咏二十六韵 》 、 《予昨作诗从院长乞争 … …今日大风遣人饷笋及菊酿 》 、 《新竹次院长韵 》 、 《六月杪庭前后种竹两丛入秋积雨忽生笋五株 … … 》等等 。单看这些诗题 ,就可以想见北京的确是有笋 ,而且是可以入馔的了 。不妨再引几句诗中的句子 ,如 《乞自怡园笋 》一首中云 :及见初移植 ,清阴渐满轩 。万竿殊不恶 ,五亩遽为烦 。筿簜年将老 ,筼簜定有孙 。 … …合充佳客馔 ,何待老饕言 。 … …正使因风折 ,何如带土掀 。解馋胜嚼竹 ,劝醉抵留髡 。笋送到时 ,又送来了酒 ,所以其谢诗首二句云 : “乞笋何当更致醪 ,笑余毋乃大贪饕 ” ,这些诗不是都足以证明北京有足以入馔的笋吗 ?自怡园的笋可以入馔 ,为什么大观园潇湘馆的笋不可以入馔呢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 :祁寯藻 、徐士芬等淘泉种竹 ,极一时之胜 。其斋曰 “食笋斋 ” ,祁寯藻有 《食笋斋十咏 》 ,每首前均有 “小序 ” ,其 “竹径 ”前言云 :斋南竹三丛 ,当涂手植 ,遂以名斋 。东南隅两丛 ,西北墙下一丛 ,文瑞所补也 。春夏雨足 ,笋迸地而出 ,交柯乱叶 ,款扉者披翠而乃入也 。像这样葱茂的竹林 ,又以 “食笋 ”名其斋 ,这还能说北京没有入馔的笋子吗 ?应该肯定说是有的 。但是必须下一转语 ,正应了孔乙己的话 : “多乎哉 ?不多也 ! ”北京是有可以入馔的笋 ,但是不多 ,只是王公贵戚的名园和著名禅寺中有 ,一般民间自是没有的 。查慎行 《人海记 》所说 : “北方无笋 ,惟冬笋用毛竹筒封贮 ,从江南马上贩鲜 ,十余日到京 。 ”这只是指的一般的情况 。而特殊的名园中 ,如皇家的畅春园 、圆明园 、澄怀园等 ,那都是大片大片种竹子 ,还能没笋吗 ?所以说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必然会长出可以入馔的笋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丝毫不值得奇怪的 。】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03 10:04
              回复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写凤姐安放杯筷 ,上面一桌 ,东边一桌 ,那边廊子上摆了两桌 ,花团锦绣 ,连鸳鸯 、琥珀等人都围坐在一起吃螃蟹 ;凤姐 “又命小丫头们去取菊花叶儿 、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 ,预备着洗手 ” 。刘若愚 《酌中志 》写宫人吃蟹情况云:“凡宫眷内宦吃蟹 ,活洗净 ,用蒲包蒸熟 。五六成群 ,攒坐共食 ,嬉嬉笑笑 ,自揭脐盖 ,细细用指甲挑剔 、蘸醋 、蒜 (疑是 “姜 ”字之误 )或剔蟹胸骨 ,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 ,以示巧焉 。食毕 ,饮苏叶汤 ,用苏叶等件洗手 ,为盛会也 。”把刘若愚这段文字与《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对照来看,不是很有意思吗?】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5-03 10:05
                回复
                  【《红楼梦 》在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中有几句道 :那片竹子单交给我 ,一年功夫 ,明年又是一片 ,除了家里吃的笋 ,一年还可以交些钱粮 。这虽是小说家言 ,难免有些夸大 ,但北京有竹能生笋 ,总也该是实情 。偶然读到一篇 《论 〈石头记 〉的 “旧稿 ”问题 》 (见 《红楼梦研究集刊 》第一辑 )中说 : “北京园子里手指粗的竹子 ,能产生供馔的笋子吗 ? ”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一是凡竹都生笋 ,二是嫩笋皆可吃 。当然其中又有冬笋 、毛笋 、竹笋等类 。前二种是毛竹的笋 ,北京的确没有 。后一种是青竹的笋 ,北京自有小片竹林 ,也便生产少量的竹笋 。关于生产笋和入馔的笋 ,不妨引点前人的文献 。当查慎行康熙四十八年住在宣武门西槐簃时 ,就写了好几首有关竹笋的诗 。如 《下直经澹宁居后见新竹出墙 》 、 《种竹 》 、 《从院长乞园中 (指 “自怡园 ” )新笋次昌黎和侯协律咏二十六韵 》 、 《予昨作诗从院长乞争 … …今日大风遣人饷笋及菊酿 》 、 《新竹次院长韵 》 、 《六月杪庭前后种竹两丛入秋积雨忽生笋五株 … … 》等等 。单看这些诗题 ,就可以想见北京的确是有笋 ,而且是可以入馔的了 。不妨再引几句诗中的句子 ,如 《乞自怡园笋 》一首中云 :及见初移植 ,清阴渐满轩 。万竿殊不恶 ,五亩遽为烦 。筿簜年将老 ,筼簜定有孙 。 … …合充佳客馔 ,何待老饕言 。 … …正使因风折 ,何如带土掀 。解馋胜嚼竹 ,劝醉抵留髡 。笋送到时 ,又送来了酒 ,所以其谢诗首二句云 : “乞笋何当更致醪 ,笑余毋乃大贪饕 ” ,这些诗不是都足以证明北京有足以入馔的笋吗 ?自怡园的笋可以入馔 ,为什么大观园潇湘馆的笋不可以入馔呢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 :祁寯藻 、徐士芬等淘泉种竹 ,极一时之胜 。其斋曰 “食笋斋 ” ,祁寯藻有 《食笋斋十咏 》 ,每首前均有 “小序 ” ,其 “竹径 ”前言云 :斋南竹三丛 ,当涂手植 ,遂以名斋 。东南隅两丛 ,西北墙下一丛 ,文瑞所补也 。春夏雨足 ,笋迸地而出 ,交柯乱叶 ,款扉者披翠而乃入也 。像这样葱茂的竹林 ,又以 “食笋 ”名其斋 ,这还能说北京没有入馔的笋子吗 ?应该肯定说是有的 。但是必须下一转语 ,正应了孔乙己的话 : “多乎哉 ?不多也 ! ”北京是有可以入馔的笋 ,但是不多 ,只是王公贵戚的名园和著名禅寺中有 ,一般民间自是没有的 。查慎行 《人海记 》所说 : “北方无笋 ,惟冬笋用毛竹筒封贮 ,从江南马上贩鲜 ,十余日到京 。 ”这只是指的一般的情况 。而特殊的名园中 ,如皇家的畅春园 、圆明园 、澄怀园等 ,那都是大片大片种竹子 ,还能没笋吗 ?所以说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必然会长出可以入馔的笋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丝毫不值得奇怪的 。】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5-03 10:05
                  回复
                    [cp]【《红楼梦 》中以海棠 、芭蕉作为怡红院的主要点缀 ,于芭蕉则略略带过 ,留待诗吟 “绿腊 ”时才是正文 ,而于海棠则着意点染 ,在第十七回中就写的十分华赡了 ,原文云 :一边种几本芭蕉 ,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 ,其势若伞 ,丝垂金缕 ,葩吐丹砂 。众人都道 : “好花 ,好花 … … ”贾政道 : “这叫做女儿棠 ,乃是外国之种 ,俗传出女儿国 … … ”宝玉道 : “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红若施脂 ,弱如扶病 ,近乎闺阁风度 ,故以女儿命名 ,世人以讹传讹 ,都未免认真了 。 ”这一段文字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点上 ,人们也许会产生疑问 ,能够暗示 “红 ”色的花很多 ,为什么一定要用 “海棠 ”呢 ?难道只是因为海棠红得十分娇艳吗 ?而且又想出什么 “女儿棠 ” 、 “外国之种 ” 、 “女儿国 ”等等 ,是否都是作者的杜撰 ,还是有点什么历史根据的影子 ,或受到什么影响 ,而这样写呢 ?应该说这不是凭空杜撰 ,也不是偶然碰巧 ,而是作者着意安排的 ,而这种着意安排是有其历史根源和一代风土影响的 。海棠 ,的确红得娇嫩 ,着花也繁艳 。但如单取这两点 ,则牡丹 、芍药也可膺此选 ,不必单取海棠 。而作者特别着重海棠 ,我想除此而外 ,也还有其他几点原因 :其一是北京昔时于早春花事中 ,首重海棠 ,所谓 “燕京此花驰声价 ” (明王崇简 《看海棠行 》 ,载 《青箱堂诗集 》 ) ,又道 : “占断秾华别有情 ” (明高珩 《韦公寺看海棠 》 ,载 《栖云阁诗集 》 ) ,明 、清二代中 ,北京的著名海棠代有兴替 ,绵延不断 ;其二是海棠花在传说中的确也曾和 “女孩儿 ” 、 “外国 ”等扯得上关系 。况且它的确 “红若施脂 ” ,真像胭脂一样 ,红得嫩艳正好 ,因此说怡红院取中海棠暗示 “红 ”色 ,以配芭蕉的 “绿 ” ,是不无原因的了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 》记云 :曰西府 、曰铁梗 、曰垂丝 ,海棠之妙 ,韦公祠 、慈恩寺 ,可谓甲于天下矣 。所说韦公祠 ,在左安门外 。谈迁 《北游录 》记顺治十一年 (公元一六五四 )清明后至韦公祠看海棠云 :壬午 ,出左安门探韦公祠海棠 。 … …有海棠二 ,各合抱 ,歧干丛条 ,尚未萼也 。自甲申来 ,今百四十一年 ,木之寿有限 ,似易于见长 。这里的海棠 ,在谈迁时已 “百四十一年 ” 。慈恩寺又名报国寺 ,原在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 ,在清初是王渔洋 、朱竹垞等人常去的地方 ,其中海棠 ,自从明代就很出名了 。晚明王崇简 《看海棠行 》就曾写道 : “凤城西南报国寺 ,海棠双树藏幽邃 。 … …燕京此花驰声价 ,韦祠为最此为亚 ” ,均可见明 、清之际直到乾隆时北京海棠的盛况 。在此之后 ,宣武门外崇效寺 (又名枣花寺 )的海棠也曾享盛名 ,龚定庵 《枣花寺海棠下感春而作 》诗云 :词流百辈花间尽 ,此是宣南掌故花 。大隐金门不归去 ,又来萧寺问年华 。按 ,崇效寺的海棠在乾隆 、嘉庆之际 ,前后也出名了几十年 ,后来才为牡丹所代替 。此外 ,还有右安门外花之寺 (俗名三官庙 ) ,其庙内及庙外的海棠也极为繁盛 ,每到春日花开时 ,车马极盛 。龚定庵 《西郊落花歌 》前面序言中道 : “出丰宜门一里 ,海棠大十围者八九十本 ,花时车马太盛 … … ”说的就是这里 。私人园林以海棠出名的也不少 ,张远 《隩志 》记载 : “京师多海棠 ,初以钟鼓楼东张中贵宅二株为最 … …万历中又尚解中贵宅所值 ,高明区中允大相诗 : ‘解家海棠帝苑边 ,开时车马日喧阗 ’是也 。 ”总之 ,海棠在北京 ,从明代以来绵绵直到清末 。北京为什么海棠特别繁盛 ,而且西山一带特别多 ?据传说 :辽圣主耶律隆绪的第十个女儿 ,小名 “菩萨 ” ,十分美丽 ,但在少女时就夭亡了 ,葬在西山 。原来那里海棠很少 ,但自从她葬在那里之后 ,海棠却越来越繁盛 ,种植者亦越来越多 ,当地人就谥这位公主为 “海棠公主 ” 。龚定庵诗所谓 : “菩萨葬龙沙 ,魂归玉帝家 。余春照天地 ,私谥亦高华 。 … …南朝人未识 ,拜杀断肠花 。 ”而且说明这座公主坟就在西山无相寺 。这个故事虽然不是什么 “女儿国 ”等等 ,却的确与 “女孩儿 ”有关 ,历代所传所谓 “女儿棠 ” ,自然也不是无因的了 。再有海棠是不是有外国品种呢 ?谈迁在 《北游录 》中记出左安门探韦公祠海棠时曾云 :记南都静海寺海棠 ,为永乐七年太监郑和舶上物 ,大不及此 。或曰梨树接铁梗海棠则成西府 ,理或有之 。据此所记 ,则知早在明代初年 ,就曾从外国移植过海棠 。《红楼梦 》中写怡红院 ,以海棠配芭蕉 ,并用重彩描绘之 ,恐怕不能不说受到上面所述诸情况的一些影响吧 !】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5-03 10:13
                    回复
                      [cp]【《红楼梦 》第三十七回 ,贾芸的信是神来之笔 。现就信中的几句谈谈 ,就是 :前因买办花草 ,上托大人洪福 ,竟认得许多花儿匠 ,并认得许多名园 。这几句有关北京花事的话 ,是十分有意思的 。首先 “花儿匠 ”这一词 ,让人马上想到那 “十里栽花当种田 ”的丰台草桥的世世代代的花农 ,即 “花儿匠 ” 。查慎行 《敬业堂诗集 》所收 “次韵杨次也卖花诗 ”云 :白白朱朱漫作堆 ,旧家亭馆记曾栽 。阅人最是花儿匠 ,及见园空长绿苔 。草木经年易长成 ,丰台美种一时并 。当初芍药原名贵 ,莫以花多便见轻 。这可作为贾芸这几句话的注解吧 。一是注解花儿匠 ,二是注解 “认得许多名园 ” 。诗人写到丰台的地名 ,而贾芸信中未写到丰台 。但信中虽未写到 ,在书中其他地方却是反映了这一点的 。第二十四回写道 :翻身走到银库上领了银子 … …次日五更 ,贾芸先找了倪二还了银子 ,又拿了五十两银子 ,出西门找到花儿匠方椿家里去买树 … … 《红楼梦 》是 “假语村言 ” ,但处处却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面貌 。这 “出西门找到花儿匠 ” ,不正是当年北京的真实情况吗 ? “西门 ” ,是哪里呢 ?是右安门 ,俗名 “南西门 ” ,作者笔头轻轻一提 ,少写一个 “南 ”字 ,就在真实的基础上 ,成为 “假语村言 ”了 。俞蛟 《春明丛说 》云 :出南西门外数里 ,曰丰台 ,居民咸以种花为业 ,四时红白相间 ,芬芳袭人 ,而唯春夏之芍药为最盛 ,连畦接陇 ,一望无际 ,皆婪尾春也 。旧文献中 ,说到丰台花农的很多 。但若说是出 “右安门 ” ,这便不合贾芸口吻 ,因而我先选了这则 ,这就是贾芸所出的 “西门 ” 。这里早在明代就是以种花著称的地区了 。刘侗 《帝京景物略 》中就有记载 :京师右安门外十里 ,曰草桥 。居人以花为业 ,都人卖花担 ,每辰千百 ,散入都门 。据刘同人在另一段中的记载 ,说是这里有泉水 ,土质好 ,而且冬天 “蕴火暄之 ” ,培育的好 ,所以 “十月中旬 ,牡丹已进御矣 ” 。大概这种情况 ,是具备了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这里土好 、水好 、技艺好 ,一年四季能培育出好花 ;二是明代宫廷奢侈 ,皇亲国戚也跟着竞相奢侈 ,冬天也讲究吃黄瓜 、扁豆等鲜物 ,讲究摆鲜花 ,这样销售得快 ,不讲价钱 ,便大大刺激了丰台草桥一带的种花业 ,技术越来越精 、培育越来越好 ;三是离城近 ,运输方便 。而这三个因素 ,前两个是主要的 ,因为离城近的郊区很多 ,而种花好 、以种花为业的却只有丰台草桥一带 ,即南西门外 、广安门外等等 ,总之 ,都是西门外 ;东面 、北面等等 ,则从未听说过与 “花 ”有关 。因之不要轻看贾芸出西门的 “西门 ”二字 ,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 。 《红楼梦 》时代 ,正是南西门外花儿匠生意最好的时代 。康熙时 ,冯勋写过一本小书 ,名 《六街花事 》 ,专讲北京养花的事 。其中谈到当时的 “花儿匠 ”云 :丰台种花人 ,都中目为 “花儿匠 ” 。每月初三 、十三 、二十三日 ,以车载杂花 ,至槐树斜街市之 。桃有白者 ,梨有红者 ,杏有千叶者 ,索价恒浮十倍 ,日昳 ,则虽佳不得善价亦售矣 。 “昳 ” ,音垤 ,就是日落的意思 。这条不但可以印证查慎行的诗 : “阅人最是花儿匠 ” ,互相作个注解 ,同时也可看出 “花儿匠 ”的名称 ,在当时十分普遍 ,很自然地便写入诗文中了 。所说 “桃有白者 ,梨有红者 ” ,正说明这些花儿匠艺花手段的高明 ,使 “桃红李白 ” ,变种为 “白桃花 ” 、 “红梨花 ” ,这就说是无奇不有了 。这就联想起贾芸信中的话 : “竟认得许多花儿匠 … …忽见有白海棠一种 ,不可多得 ” ,等等 。按 ,这里说的是 “秋海棠 ” ,一般只是开娇嫩的红花 ,谓之 “海棠红 ” ,白色秋海棠 ,的确是极少见的 ,所以贾芸以大观园花木管理人员的身份 ,也只弄到两盆 。价钱多少 ,虽未写明 ,总之是很珍贵 。而抬花的小子 ,袭人还赏了六钱银子 ,可以抵得上半担米的价钱了 。这和 《六街花市 》的记载两相印证 ,更可看出当年这些花匠的本事了。据 《旧都文物略 》记载 :清代宫中陈列鲜花 ,对午一换 ,勒为定制 。各府邸及各宅第亦皆雇有花匠 ,四时养花 。丰台草桥的地方很大 ,麟庆 《鸿雪因缘图记 》中记云 :丰台在右安门外八里 ,前后十八村 ,泉甘土沃 ,养花最宜 ,故居民多以种花为业 。十八个村庄的人都种花为业。当时花儿匠每天一大早 ,把从花畦中移入盆中盛开的花 ,车载担挑 ,带着晨露 ,迎着晓风 ,进右安门 ,到城里来卖 。地方就是现在的下斜街 ,就是 《六街花市 》中说的 “槐树斜街 ” ,即查慎行诗中所说的风光 :先从槐树斜街过 ,旋到慈仁寺里来 。浅绿深红春四季 ,跨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03 10:13
                      回复
                        跨驴骑马月三回 。下斜街土地庙的花市 ,经历了王渔洋 、朱彝尊 、查慎行的时代 ,经历了 《红楼梦 》的时代 ,绵绵数百载 。】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5-03 10:17
                        回复
                          [cp]查慎行 《敬业堂诗集 》中有两首题为 《从庙市买梅花水仙二盆 》的绝句 ,诗云 :取意原从冰雪间 ,水边林下总怡颜 。黄花过后无聊赖 ,又破先生一掬悭 。根株高下手亲栽 ,嫩蕊多凭火力催 。好与冷官添暖热 ,一房红日看花开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5-03 10:18
                          回复
                            [cp]【《红楼梦 》第二十六回中 ,冯紫英说到脸上青伤的时候道 :这脸上是前日打围 ,在铁网山叫兔鹘捎了一翅膀 。这里又产生了问题 , “兔鹘 ”是什么 ? “捎了一翅膀 ”又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能够捎到人的脸上 ?为什么能够弄出青伤来 ?这一系列的问题 ,必须先作一个概括的说明 。简单说 , “兔鹘 ”就是抓兔子的鹰 。鹰飞得很高 ,为什么翅膀会捎到人脸上 。这是因为打围时 ,放鹰没有放利落的关系 。最常见的打围 ,是围猎野兔 、锦鸡等小动物 。围猎野兔主要靠鹰 ,也就是 “兔鹘 ” 。围猎时 ,在山坡 、荒野 、林莽 、乱草丛生的地带 ,鹰手架鹰骑马走中路 ,稍微靠后些 。两边各有从人在前面 ,分左右两路相距若干丈 ,手拿棒棍叉杆等物 ,拍打乱草 ,惊动野兽 。隐伏在乱草中的兔子 ,受到惊动 ,纷纷窜出奔跑 ,这时两路的人高声呼喊 :放鹰 !中路架鹰的猎手 ,便火速松开手中的皮套 ,让鹰起飞 ,鹰的起飞和降落常常是垂直的 ,极为迅速 。架鹰的人 ,鹰都架在手臂上 ,未放鹰时手臂平举 ,鹰立在人手臂上 ,高度正好和人的脸部平行 。放鹰时手臂要向外手高处挥一下 ,动作稍慢 ,鹰忽然一下张开翅膀时 ,便容易划在人脸上 。兔鹘翅部健羽猛张时力量很大 ,划在人脸上 ,必然是乌青了 。这就是冯紫英被 “兔鹘捎了一翅膀 ” ,脸上落下青伤的原因 。兔鹘是鹰 ,这不成问题 ;而鹰为什么叫 “兔鹘 ” ,何时叫 “兔鹘 ” ,这却需要略作说明 。谈迁 《北游录 》 、 《纪闻 》中有 “兔鹘生卵 ”一条 ,文云 : “洪武初 ,宁夏都督马鉴宅 ,所畜兔鹘 ,忽生一卵 。 ” “兔鹘 ”一物 ,又有翅膀 ,又是畜养的 ,又能生卵 ,说是 “鹰 ” ,自然是无疑的了 。但一些辞书中 ,却都没有这样的注解 。新编的 《辞海 》一书 ,老版本及新印本 ,都未收 “兔鹘 ”这一词 。中华书局老 《辞海 》在 “兔鹘 ”一条下注云 :金人束带曰兔鹘 ,亦曰吐鹘 。 《金史 ·哀宗纪 》 : “李兴有战功 ,诏赐玉兔鹘带 。 ” 《宋史 ·舆服志 》 : “亡金国宝 ,连环玉束带一 ,国言谓之兔鹘 ,为其故主常服之物 。 ”另 “吐鹘 ”条下注引 《金史 ·舆服志 》云 :吐鹘玉为上 ,金次之 ,犀 、象 、骨 、角又次之 。左右有双铊 ,左佩牌 ,右佩刀 ,尾纳方束中 。 “兔鹘 ”明明是鹰 ,怎么会变成为 “束带 ”呢 ?这中间要注意 《哀宗纪 》中的 “玉兔鹘带 ” ,和 《宋史 ·舆服志 》中的 “连环 ”二语 。既称 “玉兔鹘带 ” ,有 “兔鹘 ” ,又有 “带 ” ,显见 “兔鹘 ”不是 “带 ”的代词 。前称 “连环 ” ,后称 “兔鹘 ” , “兔鹘 ”既非 “带 ”的代词 ,自然是 “连环 ”的代词了 。这正好可用 《红楼梦 》中凤姐的一句话来做解释 。 《红楼梦 》第三十回凤姐说 :倒像 “黄鹰抓住鹞子的脚 ” ,两个人都 “扣了环了 ” !这话正好作为 “兔鹘 ”是 “连环 ”的代名词 ,又引申而代替 “束带 ”的最好说明 。前面已说到放鹰 ,尚未说到如何抓兔子 。放鹰之后 ,鹰迅速飞向高空 ,锐利的目光从空中很快发现了兔子 ,便箭也似的垂直下降 ,这就叫做 “兔起鹘落 ” ,锋利的鹰爪一下子便抓紧正在奔跑的兔子的背部 ,同时便低头猛啄兔子双眼 。这时打围的人便要很快追赶上来 ,把兔子从鹰爪下捉住取出 。动作要快 ,否则遇到健兔 ,忍痛猛力挣扎 ,只要兔子一翻身 ,四脚朝天 ,便可用后脚用力扑打鹰的胸脯 ,这时不但鹰已无可奈何兔子 ,反而容易被兔子打伤 ,俗名叫作 “兔蹬天 ” ,是兔子唯一能够自卫 ,制服鹰的一招 。遇有同鹰较量过一回 ,幸而逃脱性命的兔子 ,再遇到鹰时 ,那鹰爪刚一触及它 ,它便可猛地翻过身来 ,那鹰就更处于劣势了 。所以在打围时 ,只要鹰一抓到兔子 ,猎人便要马上赶到 ,捕捉猎物 。当鹰抓到兔子的一刹那 ,俗名就叫 “扣了环了 ” 。因为鹰爪十分锋利 ,一有攫取 ,前后爪立刻扣成圆形 ,像环一样 。两脚齐扣 ,便是 “双环 ” 。凤姐说的 “黄鹰抓住鹞子的脚 ” ,鹞子是鹞鹰 ,获物时也要扣环 ,黄鹰和鹞子对扣 ,便是 “连环 ” 。在语言中 ,因 “扣环 ”的动作 ,代替了环形的形状 ;因环形的形状 ,又直接名连环玉扣的束带为 “兔鹘 ” ,这便是把 “兔鹘 ”解释为束带的原因 。《红楼梦 》时代 ,正是清代围猎盛行的时代,清代宫廷中有鹰鹞房 、鹘房 ,管理这些同上驷院司鞍 、司辔一样 ,都是侍卫的职务。虽然有专人养鹰 ,但出猎时自己架着 ,也是十分吃力的 。鹰脚套有小环 ,一个带有小钩的皮套 ,小钩钩在环上 ,皮套拿在猎手手中 。猎手腕部套有护腕 ,鹰便架在腕部 。架鹰 、放鹰 ,都非常辛苦 。】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03 10:19
                            回复
                              [cp]【与骑射有密切关系的事情 ,除去射鹄子而外 ,还有一事 ,就是 “打围 ” 。 《红楼梦 》第二十六回中写到了打围 :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脸上有些青伤 ,薛蟠问他又是和谁挥拳了 ?冯紫英说 ,他自从打伤了仇都尉的儿子之后 ,记了 ,再不怄气 , “这脸上是前日打围 ,在铁网山叫兔鹘捎了一翅膀 ” 。这里说到了 “打围 ” ,正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此可以稍微解说一下 。“打围 ”就是打猎 ,因为猎野兽也用围包的办法 ,所以叫打围 。“打围 ”到了清代 ,受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视 ,尤其在清代前期 ,皇帝年年要打围 ,《清史稿 ·圣祖本纪 》记康熙皇帝玄烨临去世前两个月的话道 :有人谓朕塞外行围 ,劳苦军士 。不知承平日久 ,岂可遂忘武备 ?军旅数兴 ,师武臣力 ,克底有功 ,此皆勤于训练之所致也 。从玄烨的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清初提倡打围的意义 。玄烨年年自己都去打围 ,直到康熙六十年 ,他六十八九岁时 , 《本纪 》中还记着 : “秋七月己酉 ,上行围 。 ”玄烨一生都是注意到这点的 。诗人查初白曾扈从康熙去雍安岭 、乌兰哈尔哈行围 ,有 《观围诗 》八首 ,其中有一首写到玄烨的弓箭功夫道 :朴渥如飞掠草中 ,御前突通疾如风 。万钧神艺无轻发 ,命中仍开射虎弓 。这虽然有些奉承 ,但与事实相去也并不过远 。乾隆做皇孙时 ,有一次康熙带他在热河一带行围 ,在围场上他让侍卫带乾隆去射熊 ,乾隆刚刚上马 ,熊突然扑了过来 ,十分危险 ,康熙此刻举起火器枪一枪把熊打死了 。于此亦可见玄烨的射猎功夫 。】邓云乡《红楼识小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5-03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