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7ba16f37c094b36db921be593cc7c00/9698c994d143ad4b6704aeec88025aafa40f0624.jpg)
考虑到Guide产品线带来的巨大成功,经典的Code在更新换代后重新登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款历史悠久的强力速降刹车有着令人难忘的性能,甚至在去年的速降世界杯上都有不少选手仍在使用这款产品。但SRAM认为这款刹车仍然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
SRAM Code刹车
设计用途:速降/耐力
四活塞夹器
更大的刹车油容量
铝质执手
空行程及行程可调
Bleeding Edge夹器换油更方便
DOT5.1刹车油
官方重量:433克
售价:人民币1225元(RSC 单只 含税)
上市时间:2017年五月
新款的Code的外观不像上一代那样有着浓郁的工业风,它的刹把设计与Guide系列非常相似非常相似,包括油缸盖和油路系统在内。主要的区别在于刹把的油缸容量,大约是增加了30%。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无论你的骑行路线有多长或者多陡,刹车的手感整个骑行过程中都能保持一致。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cf8ab154136acaf59e096f44cd98d03/873ed042ad4bd113c4e75f1e50afa40f4bfb0524.jpg)
新的夹器设计了一个小的隔热罩,并且增加了来令片顶部的空间以提升在长时间骑行时的散热性
夹器方面,Code使用了15mm和16mm的夹器,据称它相比于Guide的14/16mm的夹器能提升15%的制动力。新款Code使用与老款Code一样的来令片,这对于持有老款来令片又想升级到新款Code的车手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夹器同时也使用了SRAM的Bleeding Edge设计,简化了换油流程并且彻底解决了换油时小螺丝落地之后就人间蒸发的难题。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e1e962aa6af2eddd4f149e1bd100102/9ee8ac4ad11373f03a1587b3ae0f4bfbfbed0424.jpg)
夹器油路剖面图
考虑到Whistler山地车公园还在进行除雪除冰工作,我把这对新款的Code装在了一台上个月才落成的Trek Slash而非纯DH车上面。我仍然可以用这台车大力刹车去攻克那些非常陡峭的下坡,不同之处在于,我必须得靠自己骑车而不是坐缆车上到山顶。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22171b324dda3cc0be4b82831e93905/e2e0d01273f08202e3b8791341fbfbedab641b24.jpg)
与被取代的Guide Ultimate相比,Code带来的额外制动力是令人瞩目的。这种区别就好像你在开车时猛地拉起手刹而不是施施然地踩下刹车踏板。我使用的是我之前一直在用的碟片——前200mm后180mm,但在骑了一圈之后我就开始考虑要不要换上小点的碟片来削减一部分制动力。我最终使用200mm的碟片骑完了全程,但刹车提供的充沛制动力使你完全可以更换稍小的碟片,尤其是对于不是速降机器的AM或者Enduro车型而言更是如此。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6b8f3c1a9cc7cd9fa2d34d109012104/9eb872f182025aaf1e1896e7f1edab64034f1a24.jpg)
Code的开关感比Guide系列要更明显一些,但在下陡坡或者骑过那些抱死反而让你变快的松弛路段时仍然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我用来测试刹车的其中一条赛道全长2英里,垂直落差2300英尺。而即便是在最长最难的路段,刹车的表现也始终如一,没有发生任何热膨胀或者热衰减的问题。
Code最适合的是DH用户和那些追求制动力的Enduro用户。对于其他用户来说,Guide能提供更好的可操控性,并且减少抱死甩尾的发生。但是对于那些在寻找超强制动,毫无热衰的车手来说,Code是目前的最优选择。对于这件产品长期表现的评价还是得靠好几对来令片的时间来证明。
(来源:PinkBike 编译:单车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