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9 07:54:3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冶金工艺是本土起源,并非来自西亚。这项考古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报》(JAAS)。
利用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课题组与半坡博物馆等中外专家合作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系固态还原工艺制成,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其年代略早于西亚或西南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
中科院研究生院11日在北京举行该项成果新闻发布会称,长期以来,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其理由有二:一是约定俗成的所谓理论,即冶金工艺为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西南亚的冶金工艺明显早于中国,因此,中国的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二是中国早期相当多的青铜制品主要出土于甘青地区。研究发现,在那些青铜制品中,确有西南亚的文化因素存在,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似乎捋清了冶金工艺从西南亚传至中国的具体路线,即自西向东经欧亚草原至外蒙北方,再自北向南经外蒙、内蒙传至甘青地区,之后,向东传至中原,向西传至新疆。
“所有这些研究,似乎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的合金――黄铜”。
王昌燧指导凡小盼博士将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样品和姜寨出土黄铜片,在上海光源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证明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工艺获得,考虑到“姜寨黄铜”较之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其年代还略早一些,两者工艺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承继关系。“这一研究结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
“姜寨黄铜”研究成果还揭示,在红铜时代(尽管中国似乎没有红铜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无论西亚还是中国,都存在一个混合矿直接冶炼合金的时期。王昌燧表示,中国冶金工艺本土起源的论证,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即两大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传播。“相信在这一新视角的引导下,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将有一系列新的重要认识和成果”。(完)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证明,中国冶金工艺是本土起源,并非来自西亚。这项考古科研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分析原子光谱学报》(JAAS)。
利用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王昌燧教授课题组与半坡博物馆等中外专家合作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系固态还原工艺制成,是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其年代略早于西亚或西南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
中科院研究生院11日在北京举行该项成果新闻发布会称,长期以来,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始终认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其理由有二:一是约定俗成的所谓理论,即冶金工艺为复杂技术,而复杂技术通常为单一起源,西南亚的冶金工艺明显早于中国,因此,中国的冶金工艺源自西南亚;二是中国早期相当多的青铜制品主要出土于甘青地区。研究发现,在那些青铜制品中,确有西南亚的文化因素存在,随着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似乎捋清了冶金工艺从西南亚传至中国的具体路线,即自西向东经欧亚草原至外蒙北方,再自北向南经外蒙、内蒙传至甘青地区,之后,向东传至中原,向西传至新疆。
“所有这些研究,似乎都忽略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人工制备的合金――黄铜”。
王昌燧指导凡小盼博士将实验室模拟实验的样品和姜寨出土黄铜片,在上海光源进行X射线荧光分析面扫描对比分析,证明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姜寨黄铜”为固体还原工艺获得,考虑到“姜寨黄铜”较之西亚最早的人工冶炼合金“砷铜”,其年代还略早一些,两者工艺相近,但冶炼产物明显不同,两者之间不可能存在承继关系。“这一研究结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冶金起源‘本土说’”。
“姜寨黄铜”研究成果还揭示,在红铜时代(尽管中国似乎没有红铜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无论西亚还是中国,都存在一个混合矿直接冶炼合金的时期。王昌燧表示,中国冶金工艺本土起源的论证,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即两大文化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传播。“相信在这一新视角的引导下,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将有一系列新的重要认识和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