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郑口大运河胜景
千年的历史时期内,郑口镇曾引来“五龙聚首”。在郑口人寻求与自然和谐的千年相处中,大运河畔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相映成趣的独特景观。
(一)“三望”苏家楼
郑口的运河河弯自古就迂回曲折,自郑口至故城陆路只有34里,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河路则达到78里,所以有“三望”苏家楼胜景(图五)出现,即航行中在船上三次都能望见苏家楼(在河南侧今青苏厂村附近),故第一次称“头望”,再航行一段时间第二次又望见苏家楼,称“二望”。如是者三次,故称“三望”。“咸丰初年,二望、三望被异涨冲断”,即被突然的堤内涨水冲断而不复存在。
图五 三望苏家楼
(二)老子的太极图
今天所见大运河河道是70年代根治海河的产物,在清末民初运河行流河道曲折如蛇步,当时的李庄村紧靠运河,再于果子口村南东折流入今大堤内,东流至今运河东堤西,再西北曲折到第一挑水坝,向东北曲折到大桥,过桥后再向北折过古郑口东侧。在果子口到郑口大桥间,形成完美“S”形河道,人们形象地称其为老子的“太极图”,描图以示之(图六)。
图六 运河太极图
(三)龙尾埽——挑水坝
现郑口运河险工段存有六处重力挑水坝,都在大桥西侧,全长约910米。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有的挑水坝呈倒“U”字形钳在河堤内侧,从上游到下游都逐一编号,靠近大桥的为六号。
郑口的百姓称这段盘旋曲折的河道为“龙尾”,把防洪用的“埽”称为“龙尾埽”。当时在各村征集柳树,按规制捆结成捆,倒挂于迎水面,以防对堤根的冲刷。这就是初期的“龙尾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三区(房庄、杨梧茂一带)、四区(西原隰、崔庄一带)村民筹款3000元在徐庄险工首砌砖坝一处,因作用与用柳树捆结的龙尾埽同,百姓仍称其为“龙尾埽”。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冀南区组织枣强、故城县人对运河裁弯取直后,进一步加固堤岸,拆掉了日伪军的炮楼,将砖用来修筑第二期“龙尾埽”。一直保留到今天,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独特景观(图七)。
图七 郑口险工段挑水坝——龙尾埽
(四)古柳林
早在雍正年间,为防运河对迎水河堤的冲刷,县民对“埽”的使用大胆创新,砍折柳树,把树体、树帽、秫稭、柴草围结,再塞满泥土砖石,挂排于迎水面。这样,既减缓了水流对堤根的冲刷,又延长了“埽”的寿命,成为最有效的保护堤防的措施。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南巡察访新政落实情况。时值汛期,龙船沿运河南下,雍正在此巡查时,肯定了“埽”的作用,并广泛推广使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武城知县厉秀芳摸索出一套好办法,即在运河两岸植柳(详见《故城探源》354页),在迎水面使之成林。正如《武城民埝种柳记》碑所记:“偶用防险即径取挂岸,可无远伐之劳。土与根附不致冲卸,可泯决口之虞。间遇冲决树木排列,可省桩木之费”。时间已过近300年,古柳林也换代更新了若干代,但民国六年(1917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和1973年几次裁弯取直河道,柳林均在县民的坚持下都得以留存。(古柳林见图八)柳林与龙尾埽相映成趣,成了大运河独一无二的景观。
(五)龙腾柳
与龙的传闻不谋而合的是:2014年夏一声霹雳,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武城知县厉秀芳所植古柳林中一株柳树捣空,自堤上观之,树冠折断,整株树干则安然毅立,仍郁郁葱葱。走近细看,树中间成了一个木碳做成的黑心圆筒,甚是奇特。依科学的角度讲,这不过是平常的一次“地对云”闪电而已,电荷借助柳树的尖端导入云层。但奇特处在于植株高耸者,胸径粗大者,不乏其树,单单选中位于低洼处的此株,就不能说不奇了。难怪百姓传为:有龙起于此,龙借古柳腾天述职。故称之为“龙腾柳”(图九)。可惜在2017年伊始被毁。
图九 两年后的龙腾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