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其体例十分完整。李氏宗族文化可见一斑。
家谱,为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撰修家谱,经久不衰。同一宗族的人们,以家谱为其共同的精神依托,家谱把千百年来的子子孙孙紧密地凝结成一体,使其每一代裔孙都在血缘与精神上与远祖相通,这种由家谱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文庄公家乘·序例》中,对谱牒的由来作了概括:"古以纪谥系者为牒,以纪世次者为图,天子曰帝系,诸侯曰世本,士大夫曰家史,又曰家谱,别而言之谓之乘,乘者,载也……汉唐以来,人尚谱学,故杨雄作家牒,殷敬作世传,孙氏作谱记,庐氏作家志……"可见,家谱初为殷周时期记载土大夫身份的一种特有的标志,至汉唐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崇尚的宗族文化。
自有族谱以来,人们对其功用的认识日益加深。
正是由于家谱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而至今人们仍然倡修族谱。王惕吾深有感慨地说道:"各项建设,突飞猛进,人民乐利,远胜往昔。然经济虽有高度之发展,民德竟无归厚之现象。是则倡修族谱,并发扬我优良之传统文化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诚为文化建设所当务者。"此发自肺腑的中肯之辞,是今中华儿女之共同心声。
李氏宗谱多不胜数,然元代以前的大多因兵灾战乱而夫失,现存的绝大多数为明清以来的续修家谱。尽管年代久远,远祖难寻,然而续修之家谱都本着忌虚求实之心,详今略古,不求功利浮名,而抱敬祖存真之志。
李氏重修谱,福建连城《文川李氏七修族谱》则是很好的典型。文川,为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在这样一个不出名的小地方,却保留了二本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其体例十分完整。在旧谱世系之外(共30世,世代清晰),又设前编、后编、祀曲纪(宗祠配享、祠记联句、祠坟各祖祝文)、烈传纪(实录、行状、像赞附)、国恩纪(牌坊赠匾、旌表、看语、敕谕、诰命、题名)、文学纪(赋记序、疏书、启题、咏赠、答诗书),还有序记纪、志铭纪、祭文纪,仅从体例来看,实为一本不可多得之通谱。
《文川李氏七修族谱》中的《城南七修族谱序》把修谱的作用叙述得很清楚:"谱者,籍录也。家乘以纪世族统系者,谓之谱。自宋欧、苏两文公各创体例,而宗法以明,且隐寓劝惩,范围一族之人心,使之诵先芬而生观感,守祖训而戢乖张,实有陶政教法律之先者。谱之有益于社会、国家,顾不伟欤!"
李氏宗族以修谱来明宗法,寓劝惩,使族人恪守祖训,遵守国家的政教、法律,确实是件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好事。
家谱,为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撰修家谱,经久不衰。同一宗族的人们,以家谱为其共同的精神依托,家谱把千百年来的子子孙孙紧密地凝结成一体,使其每一代裔孙都在血缘与精神上与远祖相通,这种由家谱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文庄公家乘·序例》中,对谱牒的由来作了概括:"古以纪谥系者为牒,以纪世次者为图,天子曰帝系,诸侯曰世本,士大夫曰家史,又曰家谱,别而言之谓之乘,乘者,载也……汉唐以来,人尚谱学,故杨雄作家牒,殷敬作世传,孙氏作谱记,庐氏作家志……"可见,家谱初为殷周时期记载土大夫身份的一种特有的标志,至汉唐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崇尚的宗族文化。
自有族谱以来,人们对其功用的认识日益加深。
正是由于家谱在历史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因而至今人们仍然倡修族谱。王惕吾深有感慨地说道:"各项建设,突飞猛进,人民乐利,远胜往昔。然经济虽有高度之发展,民德竟无归厚之现象。是则倡修族谱,并发扬我优良之传统文化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诚为文化建设所当务者。"此发自肺腑的中肯之辞,是今中华儿女之共同心声。
李氏宗谱多不胜数,然元代以前的大多因兵灾战乱而夫失,现存的绝大多数为明清以来的续修家谱。尽管年代久远,远祖难寻,然而续修之家谱都本着忌虚求实之心,详今略古,不求功利浮名,而抱敬祖存真之志。
李氏重修谱,福建连城《文川李氏七修族谱》则是很好的典型。文川,为今福建连城县蓬峰镇,在这样一个不出名的小地方,却保留了二本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其体例十分完整。在旧谱世系之外(共30世,世代清晰),又设前编、后编、祀曲纪(宗祠配享、祠记联句、祠坟各祖祝文)、烈传纪(实录、行状、像赞附)、国恩纪(牌坊赠匾、旌表、看语、敕谕、诰命、题名)、文学纪(赋记序、疏书、启题、咏赠、答诗书),还有序记纪、志铭纪、祭文纪,仅从体例来看,实为一本不可多得之通谱。
《文川李氏七修族谱》中的《城南七修族谱序》把修谱的作用叙述得很清楚:"谱者,籍录也。家乘以纪世族统系者,谓之谱。自宋欧、苏两文公各创体例,而宗法以明,且隐寓劝惩,范围一族之人心,使之诵先芬而生观感,守祖训而戢乖张,实有陶政教法律之先者。谱之有益于社会、国家,顾不伟欤!"
李氏宗族以修谱来明宗法,寓劝惩,使族人恪守祖训,遵守国家的政教、法律,确实是件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