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3月19日,知名演员、表演艺术家冯远征老师为“电影商学院计划”的学员们带来了关于电影表演的精彩分享。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电影商学院计划”还将推出更多精彩课程,相关详情请见文末。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演戏了?
授课口述/冯远征
冯远征坚持站立讲课,两个小时一气呵成,中途不停歇
“我觉得中间一休息,气场就有点断了。”
与其抱怨演员,不如坐下来思考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很多导演制片人抱怨现在的年轻演员好像没那么好了,什么原因?一个是浮躁,这是社会问题。还有就是教学出了问题。”
在座的诸位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表演。表演在中国分所谓三大流派:一是中国目前流行50多年的一个流派,叫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二个是德国一个流派叫布莱希特,所谓跳进跳出;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流派,梅兰芳,梅式体系。
我去德国留学的时候,跟德国人说我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派的,问他是哪个流派的?我以为他会说“我是来布莱希特的”,但他很疑惑的看着我,说不知道。后来我待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在欧洲没有体系。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教表演的学校,没有一个学校教布莱希特体系?中国400多所大学有表演系,没有一个学院表演系叫做中国戏曲的梅式体系?为什么?
因为没有三大体系,是我们臆造了三大体系。梅兰芳先生是最早把中国戏曲带到美国、苏联、欧洲的京剧艺术家。我们中国的有些所谓专家为了论文也好、为了理论性也好,为了自己的书籍也好,因为梅兰芳在苏联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握了手,吃了饭,就形成体系了。为什么我们承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因为当时我们跟苏联关系是最好的,美帝国主义我们心目中是敌人,我们只能接受朋友给予的资助。当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也是在世界上流传比较广的,但我更喜欢称之为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影响了中国的表演教学和观念,以至于每一代人都说我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在在中国是什么状态呢?我个人认为是萎缩的、负生长的。原因很简单,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来到中国教学,他的学生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学到了多少?也许70%,不可能100%。那我们第一代学生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那里学到了多少? 70%的70%。再下一代学生学到多少呢?可能是70%的70%的70%。所以走过近60年,中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什么状态呢?我认为是负数。所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者都是通过那几本书,研究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从中分析成无数个可能性,然后写成论文。但是有多少专家是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去深入的研究呢?
70年代出现了一些人,质疑这种体系是否适合我们的表演教学。我有幸在1986年接触了一个方法,来自一个叫格洛托夫斯基的波兰人。这个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最后一波学生。格洛托夫斯基从来没有自己写一部专著,他认为“只要落到纸上的东西,就是过时了”,作为一个表演方法的探索者,他在不断的往前走。
对格洛托夫斯基一个简单的理解是:任何人身上都具备做好演员的潜质和能力。你们可能认为我的表演不错,其实我身上的表演潜质和在座的诸位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成长环境不同,接触的知识面和对未来的追求不同,导致我们现在不同。举个例子,如果有十个婴儿摆在我们面前,这十个婴儿身上具备全世界所有职业的可能性。他可以成为总统、企业家、科学家,演员,也可以成为投资人、导演,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者普通人。他们素质是同等的,只是后天的开发和培养不一样。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演戏了?
授课口述/冯远征
冯远征坚持站立讲课,两个小时一气呵成,中途不停歇
“我觉得中间一休息,气场就有点断了。”
与其抱怨演员,不如坐下来思考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很多导演制片人抱怨现在的年轻演员好像没那么好了,什么原因?一个是浮躁,这是社会问题。还有就是教学出了问题。”
在座的诸位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表演。表演在中国分所谓三大流派:一是中国目前流行50多年的一个流派,叫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二个是德国一个流派叫布莱希特,所谓跳进跳出;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流派,梅兰芳,梅式体系。
我去德国留学的时候,跟德国人说我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派的,问他是哪个流派的?我以为他会说“我是来布莱希特的”,但他很疑惑的看着我,说不知道。后来我待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在欧洲没有体系。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教表演的学校,没有一个学校教布莱希特体系?中国400多所大学有表演系,没有一个学院表演系叫做中国戏曲的梅式体系?为什么?
因为没有三大体系,是我们臆造了三大体系。梅兰芳先生是最早把中国戏曲带到美国、苏联、欧洲的京剧艺术家。我们中国的有些所谓专家为了论文也好、为了理论性也好,为了自己的书籍也好,因为梅兰芳在苏联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握了手,吃了饭,就形成体系了。为什么我们承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因为当时我们跟苏联关系是最好的,美帝国主义我们心目中是敌人,我们只能接受朋友给予的资助。当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也是在世界上流传比较广的,但我更喜欢称之为方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影响了中国的表演教学和观念,以至于每一代人都说我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在在中国是什么状态呢?我个人认为是萎缩的、负生长的。原因很简单,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来到中国教学,他的学生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那学到了多少?也许70%,不可能100%。那我们第一代学生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那里学到了多少? 70%的70%。再下一代学生学到多少呢?可能是70%的70%的70%。所以走过近60年,中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什么状态呢?我认为是负数。所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研究者都是通过那几本书,研究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从中分析成无数个可能性,然后写成论文。但是有多少专家是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去深入的研究呢?
70年代出现了一些人,质疑这种体系是否适合我们的表演教学。我有幸在1986年接触了一个方法,来自一个叫格洛托夫斯基的波兰人。这个人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最后一波学生。格洛托夫斯基从来没有自己写一部专著,他认为“只要落到纸上的东西,就是过时了”,作为一个表演方法的探索者,他在不断的往前走。
对格洛托夫斯基一个简单的理解是:任何人身上都具备做好演员的潜质和能力。你们可能认为我的表演不错,其实我身上的表演潜质和在座的诸位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成长环境不同,接触的知识面和对未来的追求不同,导致我们现在不同。举个例子,如果有十个婴儿摆在我们面前,这十个婴儿身上具备全世界所有职业的可能性。他可以成为总统、企业家、科学家,演员,也可以成为投资人、导演,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者普通人。他们素质是同等的,只是后天的开发和培养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