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第三个本质性的现象,是艺术不幸落入了美学的管辖范围。这就意味着艺术作品民间化为单纯主观体验的对象,结果,艺术仅仅被看做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表达。
——海德格尔
A、作为强力意志的艺术
一、广义的艺术与广义的艺术家
1、尼采对艺术的思索是本源的,广义的,形而上学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尼采在“艺术”这个称号下所思索的不只是艺术家的审美领域(狭义艺术),甚至并不首先是这种审美领域。
2、“在没有艺术家的地方,也有艺术品,比如人的身体,又比如某种社会组织(如普鲁士政府军,耶稣会)等。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只是这全部存在锁链上的一个初始阶段。世界是自己繁殖自己的一件艺术品。”(《强力意志》第796段)
3、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式,普鲁士政府军、耶稣会即是无言的艺术家,一棵渴望生长的小草同样是艺术家。根据广义的(非人格化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所有存在者基本的存在方式,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说,一切存在者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创造者(艺术家)。
二、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意志(权力意志)
4、从尼采的角度来理解,一棵小草欲求生长也是一种向上的意志力,即一种渴望生命的意志,一种强力意志。因此,一切存在者皆有意志。只不过意志有强弱高低之分。小溪的意志失笑于大海,庸人的意志远弱于超人。
5、强力意志只有从意志之可能性而来才向其本身开放;而对尼采来说,意志之可能性的创造乃艺术的本质。艺术乃是所有开启并占有视角的意愿的本质。从根本上说,艺术即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赋形),权力意志只有作为艺术并且借助于艺术才成为可见的。
6、艺术乃是“生命的最大刺激”(《强力意志》,第851段)在尼采的语言中,“强力意志”,“生成”、“生命”和最广义的“存在”,乃是同一个意思。(海德格尔)根据强力意志来理解的艺术的本质乃在于:艺术激发强力意志首先成其本身,并且激励强力意志去超出自身。
三、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7、尼采标榜自己的哲学是倒转过来的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即柏拉图主义,它从最高理念出发,自上而下地赋予万物价值。而尼采则以意志为本体,存在为最内存的权力意志,意志不断自行向外扩散,生成万物的价值。即世界是我(作为意志的存在者)之表象,意志是万物的尺度。
8、正是从意志是万物的尺度出发,尼采说“强力意志即真理意志,因为真理从来不过是一种权力”。于是强力意志成了真理的源泉和决定力量。而权力意志的最高赋形——艺术乃开启一切上升高度的价值。艺术是最高的价值。与真理之价值相比,艺术是更高的价值。
9、“我们拥有艺术,为的是不至于亡于真理。”(《强力意志》,第822段)“艺术乃是反抗一切否定生命的意志的最高力量,是反基督徒、反佛教徒、反虚无主义最卓越的功臣。”尼采否定了一切彼岸世界和先知,完全肯定了现世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都是人性的颓废形式。对这些颓废形式的反抗,便是艺术。”(《强力意志》,第794段)
四、必须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把握艺术
10、尼采论艺术的原则性思路是:必须从创造者生产者而不是从接受者欣赏者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因为一切存在者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创造者,都是广义的艺术家。艺术品在被接受欣赏的过程中必然经受了存在者意志的介入和再创造。接受者不应单纯对象化地去欣赏,而应像艺术家一样借由艺术品进入迷醉的生存体验。这种思想可被视为后来存在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先声。
11、人不可能不以艺术家的身份介入艺术。艺术是所有存在者基本的出场方式。人必须首先是广义的艺术家,才可能感知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对存在者有价值,乃是因其激发了存在者的意志,促使其以“艺术的自我”沉入梦境与醉境。
12、作为单子存在的人是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在时间和内在生命的小宇宙。个体以自己的方式“规定”万物是内在强力意志向外界的无限扩散,是价值与意义的一种生成过程。任何对艺术与强力意志的其它赋形之把握都必然是主观性的生成过程。
B、向存在敞开的艺术
一、艺术与存在
1、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本体,海德格尔以存在为本源。存在最内存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尼采从最广义上将艺术明确地界说为权力意志。艺术的产生则是强力意志的扩张、生成过程。海德格尔从存在者的存在出发,用现象学的方法细致入微地考察艺术的“生成”(发生)过程。
2、“艺术(创作)之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艺术品以它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这一开启,亦即揭示,亦即在者的真理,就在作品中发生。在艺术品中,存在者的真理已经自行置入作品中。艺术就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3、海德格尔强调理解艺术必须从存在出发,而不能根据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原则将艺术单纯地纳为审美对象。因为存在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形而上学是此一在的基本现象。艺术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表达,它更是存在者的生命本身。
二、诗与思(在、人、思、言、诗的同一)
4、海德格尔认为,在、人、思、言、诗五者是同一的。“在思中,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5、“思服从在的声音,就须寻觅言词,以便使在的真理得以表出。诗与思在照看语言这一点上极其相似,但它们同时又各有所司。思者道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
6、艺术的本质是诗(性)。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奠立。艺术对且只对存在者的生命具有至高的价值,因此,真正的艺术不是单纯形式美的创造,艺术必须达到存在才有价值。真正的艺术必然是诗与思的结合。(今后的艺术家应当既是诗人,又是思者)
三、天、地、人、神与艺术的世界
7、人如何存在呢?人在大地(遮蔽、生存之域)之上,天空(澄明、理想之境)之下,面向诸神(神秘、信仰、再生)的驻留,侧身众生(属于人的彼此共在)之间。人缔造艺术的世界,在诗与思中感悟天、地、人、神,与万物同在,以达到天、地、人、神四重性的交融为一。于是人,诗意地安居。
8、作品如何存在呢?作品缔建一个世界。“作品通过缔建世界和确立大地而充当了世界和地之役的挑动者。作品挑起这场斗争,并不是同时又要解决这场斗争,使之归于一种了无生气的妥协,而是要使斗争始终保持其为斗争。作品缔建世界和确立大地,就是完成了对这样本质的斗争的挑动。作品的作品存在就在于世界和大地之役的战斗中。”
9、“真理究竟怎样发生呢?答曰:它以少数几种本质的方式发生。作品的作品存在乃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通过缔建世界和展示大地,作品本身成了世界与大地之役中的一场战斗,作为整体的在者之无蔽,或真理,就在作品挑起的战斗中凯旋。”(作品发生作用,不在于由因致果。它系于一种变化,这变化从作品中发生,是存在者的无蔽之变化,是存在的变化。)
四、此在的天命(艺术之必须)
10、“存在者的无蔽,总是走在一条揭示之路上(思之路标),揭示的天命完全支配着人。但天命绝非逼迫人的天数(自在性)。因为人只要归属于天命(循道)的领域并因此成为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天数之惟命是从者,他就会真正成为自由的人。”自由是天命之境,它随时领揭示上路。(道使部分人能以美学的方式体道,即追随存在的天命。)
11、“天命本质上是存在的天命,存在本身确实只有以这种方式发生,才与自己符合;存在只是作为天命而到场,因此也是以天命的形式改变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即知天数不可改又遵循天命之召唤。)艺术即是对此在天命的倾听。海德格尔对天数、天命的区分非常有意义(前者具备宇宙意识的,理的意义;后者具有现象学的,存在主义的意义),正因为有天命,狭义的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
13、
12、人是“在”的“牧者”。“人只有作为在的牧者,等待着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达于在的天命,而不致于落到一味求知的水平。”渴望知识、贪求解释,决不会导向思的洞察,求知的意志并不打算在值得一思的事物面前多作停留。人必须穿透世间的表像,才能了解并走出自己,成为在之牧者,于诗与思的交融中,倾听并追随各自的天命。
C、通往无意识的艺术
一、共时性与神秘
1、荣格的领域并不局限于分析心理学。后期的荣格一直致力于对东西方宗教、神秘术的研究。比如:研究诺斯提教、评说《易经》、介绍瑜伽术,探讨炼金术等。经由此类研究,荣格发现了大量不合逻辑因果性,却有着重大意义关联性的偶然现象,基于对此类现象的深思,荣格提出了别于因果性的共时性。
2、荣格在研究精神病例时发现,当一个人把芦苇杆抛出,并以偶然的形式分开时,六线形便与这个人置身其间的心灵现实建立了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易经的卦占更为典型)在荣格看来,共时性不仅是一种巧合,更是某种有必然性的神秘的现象,它既是主体的产物,又是某种客体(神秘之物)性质的反映。
3、共时性的存在超出了科学逻辑的解释范围,荣格认为,必然有某种使事物条理化的早已确定了的不可言说物(似于道)存在,其通过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宇宙无意识的形式发挥作用。
二、艺术作品的原型
4、个体无意识原型:弗洛伊德派从艺术家的心理情结和气质因素解释艺术作品。于是,一件艺术品被当作可以用艺术家的压抑来分析的东西(与神经症相似)。荣格认为这种方法仅仅是解释了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那些个人的决定因素,并不能真正解释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
5、集体无意识原型:荣格——“我们能够想象除了德国人还有任何人能写出《浮士德》或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吗?这两部作品都玩味着某种德国人的灵魂中回响着的东西——一位医生或者人类的导师的形象。”可见,伟大的作家已超越了单纯的个体情结,成为民族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代言人。
6、宇宙无意识(近似道):宇宙无意识决定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伟大艺术作品之中根本的东西在于,它应该大大超越个人生活的领域,并从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灵出发,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说话。进而对一切中最广大者说话。(体道)
三、艺术家的天命
7、“艺术是一种天赋的驱动力,它攫住一个人,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艺术家不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寻求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它目的的人。”荣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当是“集体的人”——一个携带着并塑造着人类的无意识心理生活的人。
8、真正的艺术家(荣格只讨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艺术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召唤来完成一个比普通人所能胜任的更伟大的任务。要完成这一艰难的使命,他有时必须牺牲幸福以及对普通人来说每一样使生活值得去过的东西。
9、通常,艺术家们的生活非常不尽人意。创造之火这一神圣的天赋索取了艺术家的一切动力,使他们不得不产生出各种坏的品质——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高傲虚荣(所谓的“自恋”)——甚至产生出各种恶习,以维持那生命的火花,使它不至完全熄灭。
四、艺术创作及阐释
10、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神秘的参与,它为整个人类所有而非仅仅为个人所有。在此程度上,个人的幸福或者悲哀没有意义,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价值。因为如此,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的,然而又会深深打动我们每个人和所有人。
11、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讲是他的作品的工具,他服从于他的作品,我们没有理由指望他来给我们解释他的作品。为了把握作品的意义,我们必然允许它像当初塑造了艺术家那样来塑造我们。
14、 12、荣格反对纯粹形式美的创作,认为其是一种肤浅的、表面化的创作,远离了集体无意识与艺术家天命的召唤。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以被召唤的方式来满足他所生活的社会的精神需求。
——海德格尔
A、作为强力意志的艺术
一、广义的艺术与广义的艺术家
1、尼采对艺术的思索是本源的,广义的,形而上学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尼采在“艺术”这个称号下所思索的不只是艺术家的审美领域(狭义艺术),甚至并不首先是这种审美领域。
2、“在没有艺术家的地方,也有艺术品,比如人的身体,又比如某种社会组织(如普鲁士政府军,耶稣会)等。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家只是这全部存在锁链上的一个初始阶段。世界是自己繁殖自己的一件艺术品。”(《强力意志》第796段)
3、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方式,普鲁士政府军、耶稣会即是无言的艺术家,一棵渴望生长的小草同样是艺术家。根据广义的(非人格化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所有存在者基本的存在方式,就存在者的存在来说,一切存在者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创造者(艺术家)。
二、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意志(权力意志)
4、从尼采的角度来理解,一棵小草欲求生长也是一种向上的意志力,即一种渴望生命的意志,一种强力意志。因此,一切存在者皆有意志。只不过意志有强弱高低之分。小溪的意志失笑于大海,庸人的意志远弱于超人。
5、强力意志只有从意志之可能性而来才向其本身开放;而对尼采来说,意志之可能性的创造乃艺术的本质。艺术乃是所有开启并占有视角的意愿的本质。从根本上说,艺术即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赋形),权力意志只有作为艺术并且借助于艺术才成为可见的。
6、艺术乃是“生命的最大刺激”(《强力意志》,第851段)在尼采的语言中,“强力意志”,“生成”、“生命”和最广义的“存在”,乃是同一个意思。(海德格尔)根据强力意志来理解的艺术的本质乃在于:艺术激发强力意志首先成其本身,并且激励强力意志去超出自身。
三、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7、尼采标榜自己的哲学是倒转过来的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即柏拉图主义,它从最高理念出发,自上而下地赋予万物价值。而尼采则以意志为本体,存在为最内存的权力意志,意志不断自行向外扩散,生成万物的价值。即世界是我(作为意志的存在者)之表象,意志是万物的尺度。
8、正是从意志是万物的尺度出发,尼采说“强力意志即真理意志,因为真理从来不过是一种权力”。于是强力意志成了真理的源泉和决定力量。而权力意志的最高赋形——艺术乃开启一切上升高度的价值。艺术是最高的价值。与真理之价值相比,艺术是更高的价值。
9、“我们拥有艺术,为的是不至于亡于真理。”(《强力意志》,第822段)“艺术乃是反抗一切否定生命的意志的最高力量,是反基督徒、反佛教徒、反虚无主义最卓越的功臣。”尼采否定了一切彼岸世界和先知,完全肯定了现世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都是人性的颓废形式。对这些颓废形式的反抗,便是艺术。”(《强力意志》,第794段)
四、必须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把握艺术
10、尼采论艺术的原则性思路是:必须从创造者生产者而不是从接受者欣赏者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因为一切存在者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创造者,都是广义的艺术家。艺术品在被接受欣赏的过程中必然经受了存在者意志的介入和再创造。接受者不应单纯对象化地去欣赏,而应像艺术家一样借由艺术品进入迷醉的生存体验。这种思想可被视为后来存在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先声。
11、人不可能不以艺术家的身份介入艺术。艺术是所有存在者基本的出场方式。人必须首先是广义的艺术家,才可能感知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对存在者有价值,乃是因其激发了存在者的意志,促使其以“艺术的自我”沉入梦境与醉境。
12、作为单子存在的人是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在时间和内在生命的小宇宙。个体以自己的方式“规定”万物是内在强力意志向外界的无限扩散,是价值与意义的一种生成过程。任何对艺术与强力意志的其它赋形之把握都必然是主观性的生成过程。
B、向存在敞开的艺术
一、艺术与存在
1、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本体,海德格尔以存在为本源。存在最内存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尼采从最广义上将艺术明确地界说为权力意志。艺术的产生则是强力意志的扩张、生成过程。海德格尔从存在者的存在出发,用现象学的方法细致入微地考察艺术的“生成”(发生)过程。
2、“艺术(创作)之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艺术品以它自己的方式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这一开启,亦即揭示,亦即在者的真理,就在作品中发生。在艺术品中,存在者的真理已经自行置入作品中。艺术就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3、海德格尔强调理解艺术必须从存在出发,而不能根据形而上学的主客体原则将艺术单纯地纳为审美对象。因为存在是形而上学的基础。形而上学是此一在的基本现象。艺术不仅仅是人类生命的一种表达,它更是存在者的生命本身。
二、诗与思(在、人、思、言、诗的同一)
4、海德格尔认为,在、人、思、言、诗五者是同一的。“在思中,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
5、“思服从在的声音,就须寻觅言词,以便使在的真理得以表出。诗与思在照看语言这一点上极其相似,但它们同时又各有所司。思者道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
6、艺术的本质是诗(性)。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奠立。艺术对且只对存在者的生命具有至高的价值,因此,真正的艺术不是单纯形式美的创造,艺术必须达到存在才有价值。真正的艺术必然是诗与思的结合。(今后的艺术家应当既是诗人,又是思者)
三、天、地、人、神与艺术的世界
7、人如何存在呢?人在大地(遮蔽、生存之域)之上,天空(澄明、理想之境)之下,面向诸神(神秘、信仰、再生)的驻留,侧身众生(属于人的彼此共在)之间。人缔造艺术的世界,在诗与思中感悟天、地、人、神,与万物同在,以达到天、地、人、神四重性的交融为一。于是人,诗意地安居。
8、作品如何存在呢?作品缔建一个世界。“作品通过缔建世界和确立大地而充当了世界和地之役的挑动者。作品挑起这场斗争,并不是同时又要解决这场斗争,使之归于一种了无生气的妥协,而是要使斗争始终保持其为斗争。作品缔建世界和确立大地,就是完成了对这样本质的斗争的挑动。作品的作品存在就在于世界和大地之役的战斗中。”
9、“真理究竟怎样发生呢?答曰:它以少数几种本质的方式发生。作品的作品存在乃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通过缔建世界和展示大地,作品本身成了世界与大地之役中的一场战斗,作为整体的在者之无蔽,或真理,就在作品挑起的战斗中凯旋。”(作品发生作用,不在于由因致果。它系于一种变化,这变化从作品中发生,是存在者的无蔽之变化,是存在的变化。)
四、此在的天命(艺术之必须)
10、“存在者的无蔽,总是走在一条揭示之路上(思之路标),揭示的天命完全支配着人。但天命绝非逼迫人的天数(自在性)。因为人只要归属于天命(循道)的领域并因此成为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天数之惟命是从者,他就会真正成为自由的人。”自由是天命之境,它随时领揭示上路。(道使部分人能以美学的方式体道,即追随存在的天命。)
11、“天命本质上是存在的天命,存在本身确实只有以这种方式发生,才与自己符合;存在只是作为天命而到场,因此也是以天命的形式改变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即知天数不可改又遵循天命之召唤。)艺术即是对此在天命的倾听。海德格尔对天数、天命的区分非常有意义(前者具备宇宙意识的,理的意义;后者具有现象学的,存在主义的意义),正因为有天命,狭义的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
13、
12、人是“在”的“牧者”。“人只有作为在的牧者,等待着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达于在的天命,而不致于落到一味求知的水平。”渴望知识、贪求解释,决不会导向思的洞察,求知的意志并不打算在值得一思的事物面前多作停留。人必须穿透世间的表像,才能了解并走出自己,成为在之牧者,于诗与思的交融中,倾听并追随各自的天命。
C、通往无意识的艺术
一、共时性与神秘
1、荣格的领域并不局限于分析心理学。后期的荣格一直致力于对东西方宗教、神秘术的研究。比如:研究诺斯提教、评说《易经》、介绍瑜伽术,探讨炼金术等。经由此类研究,荣格发现了大量不合逻辑因果性,却有着重大意义关联性的偶然现象,基于对此类现象的深思,荣格提出了别于因果性的共时性。
2、荣格在研究精神病例时发现,当一个人把芦苇杆抛出,并以偶然的形式分开时,六线形便与这个人置身其间的心灵现实建立了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易经的卦占更为典型)在荣格看来,共时性不仅是一种巧合,更是某种有必然性的神秘的现象,它既是主体的产物,又是某种客体(神秘之物)性质的反映。
3、共时性的存在超出了科学逻辑的解释范围,荣格认为,必然有某种使事物条理化的早已确定了的不可言说物(似于道)存在,其通过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宇宙无意识的形式发挥作用。
二、艺术作品的原型
4、个体无意识原型:弗洛伊德派从艺术家的心理情结和气质因素解释艺术作品。于是,一件艺术品被当作可以用艺术家的压抑来分析的东西(与神经症相似)。荣格认为这种方法仅仅是解释了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那些个人的决定因素,并不能真正解释伟大的艺术作品本身。
5、集体无意识原型:荣格——“我们能够想象除了德国人还有任何人能写出《浮士德》或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吗?这两部作品都玩味着某种德国人的灵魂中回响着的东西——一位医生或者人类的导师的形象。”可见,伟大的作家已超越了单纯的个体情结,成为民族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代言人。
6、宇宙无意识(近似道):宇宙无意识决定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伟大艺术作品之中根本的东西在于,它应该大大超越个人生活的领域,并从艺术家作为一个人的精神和心灵出发,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说话。进而对一切中最广大者说话。(体道)
三、艺术家的天命
7、“艺术是一种天赋的驱动力,它攫住一个人,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艺术家不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寻求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它目的的人。”荣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当是“集体的人”——一个携带着并塑造着人类的无意识心理生活的人。
8、真正的艺术家(荣格只讨论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艺术家)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召唤来完成一个比普通人所能胜任的更伟大的任务。要完成这一艰难的使命,他有时必须牺牲幸福以及对普通人来说每一样使生活值得去过的东西。
9、通常,艺术家们的生活非常不尽人意。创造之火这一神圣的天赋索取了艺术家的一切动力,使他们不得不产生出各种坏的品质——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高傲虚荣(所谓的“自恋”)——甚至产生出各种恶习,以维持那生命的火花,使它不至完全熄灭。
四、艺术创作及阐释
10、集体无意识是一种神秘的参与,它为整个人类所有而非仅仅为个人所有。在此程度上,个人的幸福或者悲哀没有意义,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价值。因为如此,每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客观的和非个人的,然而又会深深打动我们每个人和所有人。
11、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讲是他的作品的工具,他服从于他的作品,我们没有理由指望他来给我们解释他的作品。为了把握作品的意义,我们必然允许它像当初塑造了艺术家那样来塑造我们。
14、 12、荣格反对纯粹形式美的创作,认为其是一种肤浅的、表面化的创作,远离了集体无意识与艺术家天命的召唤。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以被召唤的方式来满足他所生活的社会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