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吧 关注:21,313贴子:170,311
  • 7回复贴,共1

【莫言】《十三步》中生发的一些创作经验之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不想谈具体内容,有对内容不怎么理解的可以提出,我尽量去加以解释,不合理之处也希望可以共同交流。此贴主要讨论我的四点看法:


IP属地:上海1楼2017-03-11 23:43回复
    一,小说结构论。对于长篇小说而言,结构是很具有灵魂的东西,结构创作是长篇很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
    贾平凹有一本书《废都》,这部被我认为是价值无出其右的一本书,但是也有我不怎么满意的地方,可能这也是贾平凹创作不足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结构创作。过多的《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影子在里面(前者读过2遍左右,后者是反复读过,次数已经不记得,从结构,诗词,语言,红学等等各个方面都有考究),贾平凹确实把这两本书的结构融合得很好,“三条线”和“四大家族”基本转化过来了,我觉得有点生套的感觉,其实完全可以考虑再在结构上加一定的构思,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其次,为何反复研读《红楼梦》,我竟然这样反常地如此评价废都,甚至丝毫不表现《废都》逊色《红楼梦》的意思。谁优谁劣,我觉得没必要去比较,但是比较一些人物的深入人心,我觉得唐婉儿的刻画不比林黛玉失色。当然,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以小的生活场景片段为主要特色,能把各个角色都刻画,而且一些人物性格,仔细品味,也可以收获颇多。
    其实结构并不等于逻辑结构,有时人脑反而不适应逻辑,但是也不能像记账一样,那样艺术价值就大大降低。这种不适应逻辑其实有点类似电脑,运行内存如果把一些“线”和“点”记住,太多,就会由于内存不足而覆盖,读书体验就极低。
    已经不同于章回体等一些看起来严谨的结构,像《十三步》的结构给读者的体会就是,深读收获颇多,浅读也能有较强的美的体验。举一个例子,严歌苓的《舞男》,在结构上,就有点倒叙的感觉,开头看得人莫名奇妙,这样读完之后确实能恍然大悟,但是突然一想,前面的作用有吗?如果我不再去对照地翻看。更严重的一点,可能在前面一部分,许多人就会弃了这本书。我不是说,写书要完全做迎合读者之意,如果一些写作结构比较怪异,还是要考虑阅读体验的。作者当然可以自己很清楚,对于读者就未必如此了。


    IP属地:上海2楼2017-03-12 00:10
    回复
      二,人称变换论。人称变换其实是现实荒诞小说的一种技巧。此外,我自己了解的,施蛰存的“心理放大”我觉得也算,马原的“叙述圈套”喜欢莫言作品的应该也都清楚。
      “心理放大”其实在《十三步》中也有应用,这种与人称变换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心理放大”的好处是不太会造成阅读困难。“元小说”是现实主义小说的标志,可以说传统意义的小说“死了”。现实主义小说,不是以故事的符合人物心理而去取胜,而是一种文学文字渲染,艺术审美,思想反思和传递结合的一种像是新问题的“小说”。
      荒诞其实不仅是一种风格,其实本身就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叙事注重思维的跟进与反思,可以把一些世俗认可的价值观来反复剖析,其实已经是一种思想结晶,像加缪的《局外人》就是一部极其伟大的思想作品。


      IP属地:上海3楼2017-03-12 00:23
      收起回复
        三,流氓文化论
        现实主义荒诞小说一经咀嚼,很容易产生反道德,反伦理,反社会等等一些特征。而这种“流氓文化”又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如果拿杂文来比,杂文的小刀子锋利就有点相形见绌了。这种风格一般不直接抨击和嘲讽,而是以一种反嘲讽或者叫“捧嘲”的风格。
        关于“流氓”一次,目前认为是一贬义词,其实我更认为是一种正统文化的诋毁。如果你深入农名与群众,你会发现他们大多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所谓“流氓”,是那些具有活跃思维,清醒人世认识,有一定的批判审美意识,偏执于口头和行为的微小享受和满足,具有反抗意识和个人觉醒意识,但是内心却少有压抑,基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广被毁誉的社会叛逆犯。


        IP属地:上海4楼2017-03-12 00:33
        回复
          四,艺术手法论
          荒诞小说实际上做大量的渲染,把几条简单的线勾勒出来,然后着色,或浓或淡,着色的浓处,同样可以作为结构的关节,平滑地过渡,这是这种创作技巧的灵活之处,也能使得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力。一方面可以完成创作的美学体验,也更贴近读者。《十三步》里面的一些新奇而巧妙的比喻,正是把这些渲染发挥到极致的妙笔。


          IP属地:上海5楼2017-03-12 00:39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3-14 19:02
            回复
              读了前十页我就蒙圈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4-22 2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