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结构论。对于长篇小说而言,结构是很具有灵魂的东西,结构创作是长篇很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
贾平凹有一本书《废都》,这部被我认为是价值无出其右的一本书,但是也有我不怎么满意的地方,可能这也是贾平凹创作不足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结构创作。过多的《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影子在里面(前者读过2遍左右,后者是反复读过,次数已经不记得,从结构,诗词,语言,红学等等各个方面都有考究),贾平凹确实把这两本书的结构融合得很好,“三条线”和“四大家族”基本转化过来了,我觉得有点生套的感觉,其实完全可以考虑再在结构上加一定的构思,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其次,为何反复研读《红楼梦》,我竟然这样反常地如此评价废都,甚至丝毫不表现《废都》逊色《红楼梦》的意思。谁优谁劣,我觉得没必要去比较,但是比较一些人物的深入人心,我觉得唐婉儿的刻画不比林黛玉失色。当然,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以小的生活场景片段为主要特色,能把各个角色都刻画,而且一些人物性格,仔细品味,也可以收获颇多。
其实结构并不等于逻辑结构,有时人脑反而不适应逻辑,但是也不能像记账一样,那样艺术价值就大大降低。这种不适应逻辑其实有点类似电脑,运行内存如果把一些“线”和“点”记住,太多,就会由于内存不足而覆盖,读书体验就极低。
已经不同于章回体等一些看起来严谨的结构,像《十三步》的结构给读者的体会就是,深读收获颇多,浅读也能有较强的美的体验。举一个例子,严歌苓的《舞男》,在结构上,就有点倒叙的感觉,开头看得人莫名奇妙,这样读完之后确实能恍然大悟,但是突然一想,前面的作用有吗?如果我不再去对照地翻看。更严重的一点,可能在前面一部分,许多人就会弃了这本书。我不是说,写书要完全做迎合读者之意,如果一些写作结构比较怪异,还是要考虑阅读体验的。作者当然可以自己很清楚,对于读者就未必如此了。
贾平凹有一本书《废都》,这部被我认为是价值无出其右的一本书,但是也有我不怎么满意的地方,可能这也是贾平凹创作不足的一个地方,那就是结构创作。过多的《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影子在里面(前者读过2遍左右,后者是反复读过,次数已经不记得,从结构,诗词,语言,红学等等各个方面都有考究),贾平凹确实把这两本书的结构融合得很好,“三条线”和“四大家族”基本转化过来了,我觉得有点生套的感觉,其实完全可以考虑再在结构上加一定的构思,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其次,为何反复研读《红楼梦》,我竟然这样反常地如此评价废都,甚至丝毫不表现《废都》逊色《红楼梦》的意思。谁优谁劣,我觉得没必要去比较,但是比较一些人物的深入人心,我觉得唐婉儿的刻画不比林黛玉失色。当然,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以小的生活场景片段为主要特色,能把各个角色都刻画,而且一些人物性格,仔细品味,也可以收获颇多。
其实结构并不等于逻辑结构,有时人脑反而不适应逻辑,但是也不能像记账一样,那样艺术价值就大大降低。这种不适应逻辑其实有点类似电脑,运行内存如果把一些“线”和“点”记住,太多,就会由于内存不足而覆盖,读书体验就极低。
已经不同于章回体等一些看起来严谨的结构,像《十三步》的结构给读者的体会就是,深读收获颇多,浅读也能有较强的美的体验。举一个例子,严歌苓的《舞男》,在结构上,就有点倒叙的感觉,开头看得人莫名奇妙,这样读完之后确实能恍然大悟,但是突然一想,前面的作用有吗?如果我不再去对照地翻看。更严重的一点,可能在前面一部分,许多人就会弃了这本书。我不是说,写书要完全做迎合读者之意,如果一些写作结构比较怪异,还是要考虑阅读体验的。作者当然可以自己很清楚,对于读者就未必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