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王国吧 关注:40贴子:2,262

回复:德国雇佣兵传奇:16世纪初纵横欧洲的日耳曼佣兵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尽管因斯布鲁克工厂的火炮技术在当时的欧洲还较落后,但是在盔甲制造方面,由于有了哥特式于超哥特式的技术沉淀,有来自奥格斯堡的一批经验丰富的德国技师,更由于皇帝本人的热衷于理解,因斯布鲁克工厂一开始就走在前面。欧洲铠甲发展史上的一种杰作在这里诞生。


IP属地:美国46楼2017-03-08 11:40
回复
    鉴于哥特式盔甲已经落伍,马克西米连的事业是从1500年出现与德国的“过渡式铠甲”开始的。这种铠甲废除了夏雷尔式头盔,取消了尖头铁靴,将胸甲改为整块铁板,使整件铠甲的实用性再次压倒装饰性,为了防止长矛攻击腋下薄弱环节,还加上了两个形似小圆盾的腋甲。


    IP属地:美国47楼2017-03-08 11:40
    回复
      以这种铠甲为起点,马克西米连采纳盔甲技师孔拉.佐森霍夫的建议,对盔甲性质做了进一步改进:将盔甲上的冠板进一步加大以保护颈部,将护腿甲进一步加大,以至成为类似蓬蓬裙的形式,这种看上去一体的护腿甲实际有4层构成,内部有皮带相连可以滑动。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只是新型铠甲优越性的一个方面,马克西米连最得意的莫过于新铠甲在工艺上的突破--冷锻,卷边和隆条。


      IP属地:美国48楼2017-03-08 11:40
      回复
        热锻是把钢材烧到红热后锻打。其缺点在于,红热状态下锻打成型的铁板冷却过程中会发生退火,导致硬度降低。另外在红热状态下以铁锤锻打也难以保持精度。马克西米连与孔拉吸取了当时弗兰德地区的冷锻技术,首先用退火工艺是铁板软化,然后工匠手持铁板进行精细短打。同时冷锻压缩了金属晶粒间的距离,使之更紧密,硬度更高。


        IP属地:美国49楼2017-03-08 11:40
        回复
          在以前的哥特式铠甲上,犹豫热锻工艺限制,铠甲边缘都是切边处理,毛糙锋利。马克西米连于孔拉则将新铠甲的边缘内卷,使之卷边,这样即使甲板边缘光滑不易伤人,又无形中增强了铁板的强度。但此种工艺成本较高。在重视精兵政策和装备生产的德国,这种卷边工艺经历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公国、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一直延续到二战期间。德国的1935式头盔一直是卷边处理,直到后期战线吃紧,败绩显露后才改为切边。


          IP属地:美国50楼2017-03-08 11:41
          回复
            第三点就是新铠甲上锻打出大量隆条,这些隆条沿着铠甲的弧面放射开来。隆条不但有装饰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增强防御性能。孔拉认为,为了提高防御性能,沿着加厚甲板的老路走下去只会进入死胡同,当时防护面积最大的铠甲一种达25千克,接近人体负重极限。过重的铠甲已经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士兵的生存能力,令他们难以发挥格斗技术。


            IP属地:美国51楼2017-03-08 11:41
            回复
              他决定尝试在一块较薄的甲板上段打出大量隆条,甲板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可有效防止铠甲洞穿或造成对人体的钝伤。这种在薄板材上加工出隆条来加大强度的工艺的工艺至今还在广泛使用。通过对整件盔甲(小腿甲除外)锻打隆条,新盔甲在防护性能不减的前提下降全套重量降至20千克。


              IP属地:美国52楼2017-03-08 11:41
              回复
                这种采用了诸多科技、新工艺的盔甲被后世称为马克西米连式铠甲。这位皇帝在半小说半纪实的自传《白色的国王》中讲述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版画家布鲁克迈尔为该书绘制了大量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莫过于表现马克西米连身穿全套马克西米连式铠甲骑马行进的场面。马克西米连式铠甲经过简化,保留上半身铠甲后广泛装备了德国雇佣兵,尤其是作战风险极大的前卫长矛手和剑士。这种重装备大大提高了德意志雇佣兵部队的战斗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整肃了军容。


                IP属地:美国53楼2017-03-08 11:41
                回复
                  七、血战拉文纳
                  1511年法王路易十二再次入侵意大利,神圣罗马帝国、教皇、西班牙等结成神圣联盟,第二次意大利战争就此展开。但是这时的德国雇佣兵已经不都团结在神圣罗马罗马帝国的旗帜下战斗。因为皇帝在无仗可打时不能支付薪水,他们只得自谋出路。


                  IP属地:美国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4楼2017-03-08 13:40
                  回复
                    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为法王效力,一开始为敌人效力还是无奈之举,但雇用兵的商业本质不久就占了上风。20年前马克西米连皇帝苦心实施的的宣誓效忠仪式变得形同虚设。在第二次意大利战争中德意志雇佣兵竟以法军主力的身份首次露面,与自己皇帝所在的神圣同盟作战,这就是1512年拉文纳大会战的前奏。


                    IP属地:美国55楼2017-03-08 13:40
                    回复
                      拉文纳一役中5000名德国雇佣兵扼守法军阵线中路,摆出惯常的长矛阵,只是对手不是瑞士方阵,也不是重甲骑士,而是一群一群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的武士[兰朵武士/西班牙剑盾手?(这句是我自己加的)]。这些卡斯蒂利亚武士是16世纪欧洲精装强悍的志愿兵战士。随着双方火炮的轰击,中路的步兵方阵缓缓移动,双方方阵碰撞了。


                      IP属地:美国56楼2017-03-08 13:41
                      回复
                        德国兵高举长矛冲击,轻松突破西班牙人的队形。按照往常的经验,胜利应该已经来临。但是这些西班牙武士非但没有慌乱,反而用小圆盾架开长矛,用短剑近身刺杀雇佣兵长矛手。这简直是1000年前罗马军团打击马其顿方阵的翻版。用马基雅弗利的话说:“因为矛太长了,雇佣兵无法刺杀近在咫尺、准备肉搏的敌人。这是他们必须马上拔出剑来,可实际上已经来不及了。'这种不利境况是雇佣兵的创建者没有设想到的。


                        IP属地:美国57楼2017-03-08 13:41
                        回复
                          装备不利、处境险恶,德国雇佣兵的顽强精神在此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遭遇巨大伤亡后仍保持队形,坚持在原地奋战,直到法军骑兵赶来支援。西班牙人两面受敌,收拢队形撤退了。拉文纳血战是极为惨烈的会战之一,战场上遗尸万余具。德国雇佣兵为经验不足付出了代价,但其战斗意志得到了各方肯定。


                          IP属地:美国58楼2017-03-08 13:41
                          回复
                            见到神圣同盟的事业竟然为自己帝国士兵所阻,马克西米连愤怒了。他要求所有为法国效力的雇佣兵统统回家。这些衣着古怪的士兵尽管为钱而战,却依然保留着了对帝国的眷恋和对皇帝的忠诚纷纷回国,只有少部分人留了下来。


                            IP属地:美国59楼2017-03-08 13:42
                            回复
                              在随后的克雷亚佐会战中,德国雇佣兵开始大规模使用新装备的火绳枪。而这时的火绳枪射程有限、精度有限、射速不快,雨天作战火绳会被浇湿,夜晚点燃火神还会暴露自己。尽管缺陷明显,和长弓、滑轮弩相比并无多大优势,但其开创性在于第一次用化学能代替了人力,具有巨大的潜力。德国雇佣兵正是依靠广泛装备火绳枪才确立了自己的地位。16世纪初的火绳枪兵属于专业人才,可以在雇佣兵人才市场上招募到。他们因为装备自理,而铠甲和火枪需要很高的费用,因而酬金也较高。


                              IP属地:美国60楼2017-03-08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