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威 五体投地,
凭吊不过烛泪一滴
史册 尘封记忆
评断却比刀剑锋利 ,旧事 江河远去
谁能问后世多说几句。

乾清宫外月色皎洁如雪,凉凉的,如流水般穿过窗户静静地泻在书房里,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报时钟声,声音显得格外沉重,非但不上扬,反而向山角落了下去,一直往谷底沉。寅时时分天已拂晓,他已不知道这是第几个彻夜不眠的夜晚了,每日堆叠如山的奏折和前线战况报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时年不过35岁的朱由检早已两鬓如霜,形容枯槁,偌大的帝国仿佛全压在他身上一样。这时他强撑起早已疲惫的身躯在书房内静静的来回走动着思索着:“李自成已率领闯军通过了居庸关,紫禁城西北65公里的昌平被占领。不日闯军将直逼京师,昨日朝堂之上满朝文武居然拿不出一个御敌之策,而是为了守军的曾拨寄养问题争吵不休”。想到这里朱由检脸上不由得颤抖了起来,神情凝重的注视着前方。就这样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上朝的钟声响起。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朱由检照例主持早朝。他缓缓步入大殿登上宝座 环顾群臣“昨日闯贼已攻破居庸关,现兵峰直指京师 ,诸位爱卿可有何计策解京师之危 ”朱由检正色道。死寂 一片死寂 ,偌大的朝堂安静得可怕,大臣们一个个束手无策的样子 面面相觑 噤若寒蝉。“朕临朝十七载敬天法组 勤政为民 日夜求治 不敢怠懈 不料国家残破如此 竟无一可用之臣”崇祯再也忍不住了,他哭了,哭得是那么的无助,哭的是君臣大眼瞪小眼无计可施,哭的是自己登基以来十几年兢兢业业,大厦将倾了而独木难支。上泣下,诸臣亦相向泣。朱由检咬牙提笔,在御案上写下血淋淋六个大字:文臣人人可杀,示之近侍,随即抹去。突然京城守卫总指挥襄城伯李国祯一路狼狈爬到大殿。“皇上臣有负你啊 李自成已经开始攻打平则、彰义门了, 守城的士兵已不愿抵抗 ,就算臣用鞭子抽也不管用 抽起来一个 另一个又趴下”。朱由检听完这话沉默了,没有说任何话
他深知京军早已精疲力竭 国库空空,内帑一分不剩,而且士兵已断饷五月之久。这时王承恩站了出来, 这位皇帝身边最忠心的太监向皇帝提议:“现情势危急国破家亡只在旦夕之间皇上应该号召大臣百姓一同上城楼抵御闯贼”但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只会加重城中百姓恐慌心理,请皇上收回成命。这时朱由检摆了一摆手 ,“罢了罢了”神情中透露着对大臣们的彻底失望,满脸泪痕的离开了大殿。
这一晚朱由检一路蹒跚前行 孤身一人 来到太庙,望着大明先皇的牌位长跪不起,庙堂下一遍一遍机械般的叩首祈祷列祖列宗保佑,国破在即,那一晚朱由检想了很多 :十七年前,一生爱好木匠 宠信魏忠贤的哥哥朱由校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兄终弟及,不管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宿命如此,他继位成帝,那一刻他立志整顿朝纲中兴大明。还天下一个太平,这一刻年仅17岁的他却表现得少年老成,精明世故,以成熟而又铁血的手腕铲除魏忠贤一党,使朝廷迎来一股清新廉洁之风。他以为如此的雷厉风行 大刀阔斧必定可保社稷无虞 江山永固。但现实却残酷得多,阉党一除,那些自诩清廉的东林人士便失去了唯一的制衡而为所欲为他们宁可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党派以朝臣对抗皇权也不愿为了国家和百姓牺牲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利益。阉党说到底不过是皇帝的奴才,他们的权利完全依附于皇权,却也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那些东林党人士呢,庙堂之上动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左右朝局,朝廷打仗的粮饷军饷只能通过无限压迫农民而获得,而提议征收东南商业税 却阻力重重,政令不通。 大臣们一句:朝廷焉能于民争利 ,让他无可奈何他不敢冒着这样的骂名与大臣争执不下。第二年 他重用大败努尔哈赤于宁远城下袁崇焕,召袁崇焕太和殿面圣。朝堂上他关心备至,甚至解下自己的貂皮大衣为袁崇焕披上,赐尚方宝剑 授正一品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衔节制辽东各路人马,粮饷兵员优先补给,恩宠到了无以复加,其实他想要的回报并不多,只要能守住关宁防线保证京师的安全并逐步收复辽东都能接受,可袁崇焕却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结果一年时间内毫无作为 一仗不打 ,却擅杀总兵毛文龙,卖军粮于蒙古 ,让皇太极绕道蒙古直逼京师造成京师地区生灵涂炭 白骨累累并且一再要求边防军驻守京师,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皇权吗?最后人们都说他自毁长城,错杀袁崇焕 ,但其中缘由又有几人能知呢?又有几人能确保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呢?同年李自成起兵造反 ,他没有第一时间派大军镇压而是以:流寇原皆我之子民,皆因灾荒而起事,可招抚使其归田从良。但是他不知道天并不遂人愿,小冰河时期气候极寒, 陕甘地区已多年颗粒无所,饿殍遍野 老弱转死沟壑壮者散至四方 ,又岂是人力可以为之乎?他始终以为外患大于内乱于是他布重兵于辽东,对抗后金。一刻不曾懈怠,而对流寇则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但却不知攘外必先安内,后金之祸犹如人之肌肤病一日不除并不能害及生命,而流寇之乱则犹如内脏之腐,一日不除则随时有社稷蹦坏之祸。他捐出皇家内帑,一分不剩 并号召文臣武将捐资助饷 可效果甚微 所应者寥寥,那些个大臣即使富甲一方金山银山,也不愿拿出一两银子来救国救民,以为大明亡了自己依然是大臣,不过是换了个主子罢了,依然可以免祸,他们却不知流寇的目无法纪和后金的嗜血已到了何种程度,到时想做奴才而不可得。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十多年里他勤政如故 换来的却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帝国余晖 江河日下。他不解和困惑于是大庭之上一遍遍发问着,希望能得到真正的原因,可大臣们却一口同声的说出了那四个字:气数已定,“就算真的气数已定难道不能挽救吗”?他争执到,他说他不信宿命论,于是撤乐减膳,勤俭节约,让皇后带头耕织贴补家用,并求真问切 大开宴经,手不释卷。他知道自己也犯过很多错误但一切都以拯救大明为最终目的啊 他曾六下罪己诏希望以天子之名义感召上天,然而天意如此 天灾人祸 怕什么来什么 ,一切已无可挽回。
三月十八日筋疲力尽的京军实在是抵挡不住,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李自成大军蜂拥而入,攻破了北京城外城,这时李自成授意在居庸关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代表大顺与崇祯义和,杜勋不敢正眼看皇帝,小心翼翼向朱由检提出了李自成开出的条件: 一,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 二,李自成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朱由检得知消息之后,孤身一人徘徊在大殿上,听到条件后心动了,这是一线生机,他多么渴望把握住。可是身为皇帝的骄傲却在提醒他,一旦签订城下之盟,就要在历史上留下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想接受,可他又实在无法低下高贵的头颅。更无法承担丧权辱国之责,他用热切期盼的眼神看向自己一手提拔无比宠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是的,只要魏藻德点头同意,这件事情就朝廷无关,将来围城解除,敌兵退却,签订城下之盟的责任就可以由首辅魏藻德一力承担,至少也可以为皇帝分谤。 他希望魏藻德有一个积极的表示,可是魏藻德眉眼低垂,一言不发。他用颤抖的语言提醒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沉寂的大殿上,皇帝的金口玉句一字一字敲进了魏藻德的耳中。大臣知道崇祯想要他做什么,但魏藻德在皇帝的逼视下作出了自己人生中一个重大的选择:沉默! 可怕的沉默,这沉默令他绝望。他悲从中来,拒绝了杜勋,断掉了最后一条生路。杜勋如释重负退出大殿之后,魏藻德已然一语不发,久经宦海的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汗水湿透了重衣。他终于爆发了,他对魏藻德失望透顶,对大明朝颟顸无能的官僚们失望透顶,他一把推翻了龙椅。龙椅倒地发出的闷响在殿宇回响,面如土色的魏藻德慌忙跪下,匆匆退出。崇祯失去了与李自成谈判的最后一线生机。
是夜凌晨时分,朱由检一人在大殿徘徊,太监来报告说,内城也已经被攻破,诺大的北京城,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只剩下皇城和紫禁城最后两道屏障了。绝望的他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景山,向远处眺望,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江山化为飞灰。在夜色还未散尽的时刻,极目望去,北京城烽火连天,狼烟滚滚,烽烟在向皇城蔓延,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可以安排后事了,于是他手提三尺天子剑亦步亦趋地来到坤宁宫,在开门的那一刻 他看到皇后身着白色素服 面朝宫门 嘴角微微上扬着, 及腰的长发在寒风中随意凌乱飘散。“陛下你终于来了 臣妾知道你会来的 我等了一天了”她就这样微笑地看着朱由检。“你嫁我18年 却无一天享乐过 朕有愧与你但内城破灭在即 朕不忍皇后你受辱,身为国母 你先走一步吧 随后我就来陪你 ”两行清泪做诀别为国亦为君 。 离开坤宁宫他命人把皇子女儿都招到身边,看着自己的儿女们还是穿着公子皇孙的宫服不由得长叹一声 :“奈何生于帝王之家”于是作为父亲他亲手给孩子们换上了平民的服装俯下身,满怀愧疚和痛心的说道:“孩子们你们都记住,一旦出宫,你们从此就是小民。将来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长者称‘老爷’,年轻的呼人家一声‘相公’,对普通百姓,年纪大的要叫‘老爹’,与你们年龄相仿的要叫‘兄长’,对读书人以‘先生’相称,对军人就尊一声‘长官’。这时只有太子保持着情绪另外两儿子和女儿早已是痛苦流涕。他在面对自己儿子的最后时刻,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位父亲,一个给与他们以后人生最大忠告的父亲。哭罢之后,他站起身来,又恢复了天子的威仪似笑非笑的看着这日月齐坠,残阳如血人世间,随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深痛消失在了暮色之中
第二天北京城雪花飘飘,冷风瑟瑟 ,有人在景山的一颗槐树上找到了他的遗体,披头散发,身着普通的蓝袍,白绸裤,一只脚穿靴,另一只脱落。皇帝身上还掉下一封遗书:“朕自登极,十有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远处皇宫传来新贵旧臣的阵阵上朝钟声,久久不能平息。
凭吊不过烛泪一滴
史册 尘封记忆
评断却比刀剑锋利 ,旧事 江河远去
谁能问后世多说几句。

乾清宫外月色皎洁如雪,凉凉的,如流水般穿过窗户静静地泻在书房里,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报时钟声,声音显得格外沉重,非但不上扬,反而向山角落了下去,一直往谷底沉。寅时时分天已拂晓,他已不知道这是第几个彻夜不眠的夜晚了,每日堆叠如山的奏折和前线战况报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时年不过35岁的朱由检早已两鬓如霜,形容枯槁,偌大的帝国仿佛全压在他身上一样。这时他强撑起早已疲惫的身躯在书房内静静的来回走动着思索着:“李自成已率领闯军通过了居庸关,紫禁城西北65公里的昌平被占领。不日闯军将直逼京师,昨日朝堂之上满朝文武居然拿不出一个御敌之策,而是为了守军的曾拨寄养问题争吵不休”。想到这里朱由检脸上不由得颤抖了起来,神情凝重的注视着前方。就这样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上朝的钟声响起。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朱由检照例主持早朝。他缓缓步入大殿登上宝座 环顾群臣“昨日闯贼已攻破居庸关,现兵峰直指京师 ,诸位爱卿可有何计策解京师之危 ”朱由检正色道。死寂 一片死寂 ,偌大的朝堂安静得可怕,大臣们一个个束手无策的样子 面面相觑 噤若寒蝉。“朕临朝十七载敬天法组 勤政为民 日夜求治 不敢怠懈 不料国家残破如此 竟无一可用之臣”崇祯再也忍不住了,他哭了,哭得是那么的无助,哭的是君臣大眼瞪小眼无计可施,哭的是自己登基以来十几年兢兢业业,大厦将倾了而独木难支。上泣下,诸臣亦相向泣。朱由检咬牙提笔,在御案上写下血淋淋六个大字:文臣人人可杀,示之近侍,随即抹去。突然京城守卫总指挥襄城伯李国祯一路狼狈爬到大殿。“皇上臣有负你啊 李自成已经开始攻打平则、彰义门了, 守城的士兵已不愿抵抗 ,就算臣用鞭子抽也不管用 抽起来一个 另一个又趴下”。朱由检听完这话沉默了,没有说任何话
他深知京军早已精疲力竭 国库空空,内帑一分不剩,而且士兵已断饷五月之久。这时王承恩站了出来, 这位皇帝身边最忠心的太监向皇帝提议:“现情势危急国破家亡只在旦夕之间皇上应该号召大臣百姓一同上城楼抵御闯贼”但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认为这样只会加重城中百姓恐慌心理,请皇上收回成命。这时朱由检摆了一摆手 ,“罢了罢了”神情中透露着对大臣们的彻底失望,满脸泪痕的离开了大殿。
这一晚朱由检一路蹒跚前行 孤身一人 来到太庙,望着大明先皇的牌位长跪不起,庙堂下一遍一遍机械般的叩首祈祷列祖列宗保佑,国破在即,那一晚朱由检想了很多 :十七年前,一生爱好木匠 宠信魏忠贤的哥哥朱由校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兄终弟及,不管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宿命如此,他继位成帝,那一刻他立志整顿朝纲中兴大明。还天下一个太平,这一刻年仅17岁的他却表现得少年老成,精明世故,以成熟而又铁血的手腕铲除魏忠贤一党,使朝廷迎来一股清新廉洁之风。他以为如此的雷厉风行 大刀阔斧必定可保社稷无虞 江山永固。但现实却残酷得多,阉党一除,那些自诩清廉的东林人士便失去了唯一的制衡而为所欲为他们宁可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党派以朝臣对抗皇权也不愿为了国家和百姓牺牲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利益。阉党说到底不过是皇帝的奴才,他们的权利完全依附于皇权,却也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那些东林党人士呢,庙堂之上动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左右朝局,朝廷打仗的粮饷军饷只能通过无限压迫农民而获得,而提议征收东南商业税 却阻力重重,政令不通。 大臣们一句:朝廷焉能于民争利 ,让他无可奈何他不敢冒着这样的骂名与大臣争执不下。第二年 他重用大败努尔哈赤于宁远城下袁崇焕,召袁崇焕太和殿面圣。朝堂上他关心备至,甚至解下自己的貂皮大衣为袁崇焕披上,赐尚方宝剑 授正一品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衔节制辽东各路人马,粮饷兵员优先补给,恩宠到了无以复加,其实他想要的回报并不多,只要能守住关宁防线保证京师的安全并逐步收复辽东都能接受,可袁崇焕却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结果一年时间内毫无作为 一仗不打 ,却擅杀总兵毛文龙,卖军粮于蒙古 ,让皇太极绕道蒙古直逼京师造成京师地区生灵涂炭 白骨累累并且一再要求边防军驻守京师,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皇权吗?最后人们都说他自毁长城,错杀袁崇焕 ,但其中缘由又有几人能知呢?又有几人能确保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呢?同年李自成起兵造反 ,他没有第一时间派大军镇压而是以:流寇原皆我之子民,皆因灾荒而起事,可招抚使其归田从良。但是他不知道天并不遂人愿,小冰河时期气候极寒, 陕甘地区已多年颗粒无所,饿殍遍野 老弱转死沟壑壮者散至四方 ,又岂是人力可以为之乎?他始终以为外患大于内乱于是他布重兵于辽东,对抗后金。一刻不曾懈怠,而对流寇则以抚为主以剿为辅,但却不知攘外必先安内,后金之祸犹如人之肌肤病一日不除并不能害及生命,而流寇之乱则犹如内脏之腐,一日不除则随时有社稷蹦坏之祸。他捐出皇家内帑,一分不剩 并号召文臣武将捐资助饷 可效果甚微 所应者寥寥,那些个大臣即使富甲一方金山银山,也不愿拿出一两银子来救国救民,以为大明亡了自己依然是大臣,不过是换了个主子罢了,依然可以免祸,他们却不知流寇的目无法纪和后金的嗜血已到了何种程度,到时想做奴才而不可得。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十多年里他勤政如故 换来的却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帝国余晖 江河日下。他不解和困惑于是大庭之上一遍遍发问着,希望能得到真正的原因,可大臣们却一口同声的说出了那四个字:气数已定,“就算真的气数已定难道不能挽救吗”?他争执到,他说他不信宿命论,于是撤乐减膳,勤俭节约,让皇后带头耕织贴补家用,并求真问切 大开宴经,手不释卷。他知道自己也犯过很多错误但一切都以拯救大明为最终目的啊 他曾六下罪己诏希望以天子之名义感召上天,然而天意如此 天灾人祸 怕什么来什么 ,一切已无可挽回。
三月十八日筋疲力尽的京军实在是抵挡不住,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李自成大军蜂拥而入,攻破了北京城外城,这时李自成授意在居庸关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代表大顺与崇祯义和,杜勋不敢正眼看皇帝,小心翼翼向朱由检提出了李自成开出的条件: 一,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 二,李自成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朱由检得知消息之后,孤身一人徘徊在大殿上,听到条件后心动了,这是一线生机,他多么渴望把握住。可是身为皇帝的骄傲却在提醒他,一旦签订城下之盟,就要在历史上留下永远抹不去的污点。他想接受,可他又实在无法低下高贵的头颅。更无法承担丧权辱国之责,他用热切期盼的眼神看向自己一手提拔无比宠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是的,只要魏藻德点头同意,这件事情就朝廷无关,将来围城解除,敌兵退却,签订城下之盟的责任就可以由首辅魏藻德一力承担,至少也可以为皇帝分谤。 他希望魏藻德有一个积极的表示,可是魏藻德眉眼低垂,一言不发。他用颤抖的语言提醒魏藻德:“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沉寂的大殿上,皇帝的金口玉句一字一字敲进了魏藻德的耳中。大臣知道崇祯想要他做什么,但魏藻德在皇帝的逼视下作出了自己人生中一个重大的选择:沉默! 可怕的沉默,这沉默令他绝望。他悲从中来,拒绝了杜勋,断掉了最后一条生路。杜勋如释重负退出大殿之后,魏藻德已然一语不发,久经宦海的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汗水湿透了重衣。他终于爆发了,他对魏藻德失望透顶,对大明朝颟顸无能的官僚们失望透顶,他一把推翻了龙椅。龙椅倒地发出的闷响在殿宇回响,面如土色的魏藻德慌忙跪下,匆匆退出。崇祯失去了与李自成谈判的最后一线生机。
是夜凌晨时分,朱由检一人在大殿徘徊,太监来报告说,内城也已经被攻破,诺大的北京城,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只剩下皇城和紫禁城最后两道屏障了。绝望的他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景山,向远处眺望,他亲眼看着自己的江山化为飞灰。在夜色还未散尽的时刻,极目望去,北京城烽火连天,狼烟滚滚,烽烟在向皇城蔓延,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可以安排后事了,于是他手提三尺天子剑亦步亦趋地来到坤宁宫,在开门的那一刻 他看到皇后身着白色素服 面朝宫门 嘴角微微上扬着, 及腰的长发在寒风中随意凌乱飘散。“陛下你终于来了 臣妾知道你会来的 我等了一天了”她就这样微笑地看着朱由检。“你嫁我18年 却无一天享乐过 朕有愧与你但内城破灭在即 朕不忍皇后你受辱,身为国母 你先走一步吧 随后我就来陪你 ”两行清泪做诀别为国亦为君 。 离开坤宁宫他命人把皇子女儿都招到身边,看着自己的儿女们还是穿着公子皇孙的宫服不由得长叹一声 :“奈何生于帝王之家”于是作为父亲他亲手给孩子们换上了平民的服装俯下身,满怀愧疚和痛心的说道:“孩子们你们都记住,一旦出宫,你们从此就是小民。将来在外,遇上有身份的人,年长者称‘老爷’,年轻的呼人家一声‘相公’,对普通百姓,年纪大的要叫‘老爹’,与你们年龄相仿的要叫‘兄长’,对读书人以‘先生’相称,对军人就尊一声‘长官’。这时只有太子保持着情绪另外两儿子和女儿早已是痛苦流涕。他在面对自己儿子的最后时刻,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位父亲,一个给与他们以后人生最大忠告的父亲。哭罢之后,他站起身来,又恢复了天子的威仪似笑非笑的看着这日月齐坠,残阳如血人世间,随后他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深痛消失在了暮色之中
第二天北京城雪花飘飘,冷风瑟瑟 ,有人在景山的一颗槐树上找到了他的遗体,披头散发,身着普通的蓝袍,白绸裤,一只脚穿靴,另一只脱落。皇帝身上还掉下一封遗书:“朕自登极,十有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远处皇宫传来新贵旧臣的阵阵上朝钟声,久久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