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木吧 关注:23,354贴子:104,271

六道木史上最多最全油盘大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这贴,还得老调重弹从包浆说起,各位盘友接触珠面的手掌,每天依遗传体质的不同,或多或少、年复一年,不停的在分泌脱落皮屑、油脂、汗酸,说直接点,浆就是这些个玩意日积月累化学反应吸收包覆出来的。
所以,不管你是干手湿手,有意或无意,珠串一上手,就属于油盘了,只是量多量少的界限问题。别以为戴上个棉手套就不算,时间长了,油脂也能透过手套传达到珠面,一样的效果。
(顺带说一句给新手们,如果有手汗,珠子单纯接触汗酸,很快会黑。如果戴手套,纯干净的棉手套盘不出包浆的,只是抛亮珠子,再往后的最高境界也就达到玻璃底而已。但如果你每天戴着手套往脸上头上身上抹抹又撸,串子铁定很快出浆,相对于把串往脸上蹭,手套抹脸又盘珠,油分会更均匀渗透,抛亮度更高,只是时间长了那味……)
这里还有个特点,胖的人更多排出的是油脂,没有歧意,科学分析而已,确实皮下的脂肪多过水份嘛;而瘦的人汗酸要多于油脂,在盘玩金刚时占优势,但盘木珠,就得靠边站了,为什么?木珠喜油呗,这就是手厚实的哥们姐妹,盘出的六道串那么出众的原因。
(另外再说一点,盘珠用的神器之一,麂皮,之所以能出这么好的抛光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材质确实够细腻,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般人不知道,是因为皮里包含的微量鹿油脂,起到了帮助麂皮抛光润滑的作用,另外由于鹿油特殊的耐熔性,和蜡类似不易挥发,在珠面形成厚实的保护层,让六道木时间长了甚至还能形成独特的包浆,不过前提是你要买到真鹿真麂皮。)
那是不是手上出油少的兄弟姐妹就没前途了?不是啊,额外补充点和人体分泌近似的油脂就行了,那用什么油好呢?这就是本帖的中心思想了。
虽进化史不同,但人是动物却是改变不了的,动物油有很多种,包含的成分都和人油近似,五颜六色缤纷斑斓不说,又因为包含一些特殊物质而功效各不相同,全球人民实践并普遍都有认知有很多,例如马油治皮肤,虎油治风湿,鹿油催乳,鲸脂防栓,海豹油抗癌……
不过盘玩界从来没人就这个做实验,对比各种不同的油脂,在相同的文玩品上的效果,估计也是多数人觉得这样的搜集工程庞大琐碎,劳命伤财不划算,但换句话说,只要做了,就绝对是前无古人,空前绝后的。所以才逐渐动了这个心思,不求绝后,但求空前。
于是从去年加入本吧发的第一帖后,就利用各种关系,途径,网络,不停的在收集,截止昨天,国内国外,天上地下,江河湖海,总收集的动物油脂及油脂副产品达到两百多种。
有些个大膘肥的,一整就一大瓶,小的几百个提炼一整天,也就得个几滴十来毫升,而有些,因为是当废料拿的,随便能捡,就比如整个江浙,在为青鱼嘴里的那块石头争抢时,遍地的青鱼脂都没人关注。
仍然有些得亲自出马,你要天天蜗居在城里不到实地,绝对弄不到。各国的海之关,有些又特卡,超过一定的量,就要求报申报批,有些快递进来费用都是油的数倍。
以其中的一个“科”油来说,如果不是一搞生物科研的朋友,知道我好这口,以生物标本的名义不远万里从国外带进来,只怕这一辈子,也不会有人知道这玩意在珠子上会是什么功效。这样的油,下一次真还拿不到了。
不过即使这样专心了,也有些没弄到,但凡能弄的,也已托付了人帮忙,陆续会到达。不是电商网络发达,而我平时的交际圈也算较广,真还不容易。
怎么样,够疯狂吧,我这人玩东西就这样,专注上了,就不计代价,总比心里面老憋屈着个“为什么”强。不过问题也来了,珠子严重不够用啊,又没人免费提供,先压缩点实验吧。先弄个56种代表试试,民族数嘛,听着就吉利。且有部分从属上来说也有点重复,例如马、驴、骡,云南山羊和澳洲绵羊之类。
(这段时间,闲暇的时候,每天融融油,盘盘珠子,看油由液态转为凝结的固体,倒也算别有一番心境和感慨。)
而实验的珠串呢,开始的时候也就只是单纯的想着六道木,但后来一想啊,实验起码耗时一年,试问人生有几个一年可以重复,玩都玩这么大了,索性弄得更大点,然后又陆续拿了些比如老三件的星月、金刚、凤眼,像檀、楠、菩提根、崖柏、砗磲这类各有一定代表性的珠串,但这些和六道木无关,这里就不多发了,后面会陆续在相关的吧里出现,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况且这次这么多的油脂,要弄齐下次,不知道猴年马月,还有没有机会了。
好了,杂话就不多说,上张镇楼图,说说本次实验的几个目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2-21 14:24回复
    实验目的一:让大家多了解并知道适合自己木串的油脂,让六道木更容易被新手接受。
    六道木原色浅白较易盘脏,很多六道新手之所以半途而废,无非就是缺乏六道木的基本盘玩常识,珠面发黑,面目全非时就立马失去了兴趣,殊不知这才是六道木的魅力所在,坚持下去,越盘越精彩,稍一激发,再黑的都能称雄串界。
    不得不说,这个容易被盘脏的问题,确确实实是阻碍六道木发扬壮大,新手望而却步的重大障碍和主要瓶颈。
    当然,这其中,木头的材质,木串的型制、做工都很关键,例如干料和抛光度,但尤其找到适合的油脂更为重要,油选好了,珠的外表也会因油脂的不同呈现不一样的色彩,就像拥有了自己的个性色。并可以在降低盘玩门槛的同期,缩短因缺油无法产生化反而耗费的时间,最大限度高效达到奔老的程度。
    这个实验试用的油相当多,每天一个一个拍照记录的话,全部都发出来,工作量太大,很不切合实际,只能先大概发一批,遇到很特殊的,盘玩下来色比较漂亮的,又逐渐一批批陆续跟帖展示。珠串都被分解,六颗珠子一种油也足够了,多了也没必要,浪费而已,会有六道原珠和上油珠时间的对比图,方便大家更直观的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2-21 14:26
    收起回复
      实验目的二:配出让六道木散发药香、适合盘玩的油脂。
      (事实上这激香的实验已经成功,只是现在还不知道这油长期使用下来,对六道木外观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本帖也算个记录贴吧。)
      六道木的另一个功能,是当药材来使用的,“祛风除湿消红肿,去筋骨疼痛,解毒,口感涩苦”。
      但凡药木,在香道里都能当基材,例如大名鼎鼎的沉香,属明香类;湿料腥臭,干燥后香入心的龙涎香属转香类;而像六道木,无论湿枝还是干料,都没有特殊的味道,需要特殊方式诱发隐藏的味道,这个就属于暗香操作了。诀窍在于用什么办法,方式,介质,让六道木芯里的药理成份散发出香味。
      (云南有种独特的奶制美食,乳扇,其中占激活主导地位的,却是一种极爽的水果酸木瓜,鲜乳和瓜汁在油锅里完美融合,成为另一种颜色金黄的精华,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搜索视频《云南味道》,但里头的东西只占我吃过的云南美食10%不到的份额,回头找个吃货吧发一贴,满足下虚荣心)。
      这段时间也收集了实验时锯下的六道木粉末,做了一点香粉,六道木取粉做香道,我怕也是贴吧第一人。不过这是香道的事,这里就不多说了,回重点说说这次弄出来的油脂和香味。
      油脂颜色很漂亮,固态时是淡淡的金黄色,稍稍有点动物油的微腥,和菜油比,实在微不足道,这个没做处理,什么味就什么味,加香料除味的话,反而会破坏六道木的药理原香,得不偿失。况且盘玩静置几次后,油脂渗透,和六道木中的药成分化反,香味立出,也没必要特意关注。
      而六道木沁出的这味儿,近闻感觉有点类似爆米花的那种甜香系,但没那么腻,味很清薄,手搓生香,倒是挺适合清心的人,倒一壶清茶,边咂边盘捻。
      那怎么确定这就是六道木的味呢,其实在开这个贴前,也因为这个原因,专门找了几种本身不带味没药理成分的原木,例如松木、杉木和楠竹反复测试,没有一种能出味的,这也确信是和六道木产生的药香。
      本来打算结缘给大家分享的,奈何这材料实在稀缺,工序又比较繁琐,全部最后也只弄出来几百毫升,最关键这油脂还没经过时间考验,也不知道香味会不会随着药份的逐渐丧失枯竭,或者药理反应让串出些无法预见的状况,再一个吧里有些朋友的串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就比如水煮、油炸、漂白、上色,有些还在制作中加入了香料或染料,万一你手上恰巧就是这样没成分的二次加工串,不出香倒罢,发臭可不得了,所以说坏名声事小,误了大家的串不好,手上现在也没有专门的包装瓶,思量多天,最终没联系吧主。一年时间,足以证明一切,顺利的话又结吧。
      下图为这款油液固态的颜色,金黄金黄的是不是挺漂亮。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21 14:34
      回复
        实验目的三:测试三种传世酥油对六道木的效果。
        目前弄到的三种,西藏牦牛、青海山羊、内蒙骆驼酥油,有朋友在那边,能保证绝对的来源纯正。还有两种没在出乳期没拿到,不然还应该有临沧水牛和新疆毛驴的,预定着了,到后就开试。至于为什么选择酥油再来实验,一来是接触六道木时间不长,还没用酥油试过,平时耳熏目染的藏区神串见得较多,比较好奇也比较期待,吧里的几位兄弟也有用酥油的,但毕竟没有个对比参照,也不知道这几种酥油,存不存在地域上的海拔上的品种上的差别。再者和我与藏地的接近有关,地域信仰氛围,都很想知道个结果。但说到这,就不得不唠叨唠叨油史了。
        菩提类佛珠和佛家矿七宝源自天竺,继之而来的东汉大唐全盛的中土木质佛珠,莲花生时期的藏式菩提骨玩兴起,古往今来,要说“神油”,有什么人能否认或否决酥油是文玩界盘珠盘骨类第一神油的存在?
        要说片面,看看藏区和蒙区一线的传世神串,有多少是和酥油完全无关的?要说全面,在各种骨牙角蹄、蜜蜡、松石、玉翠、菩提、星月、金刚、凤眼乃至汉地各种低油型木串上用了百千年,甚至在藏区能当家具防裂漆使,无一不可,无一不精,历史上也没见有多少关于酥油神效的纷争。
        再看看现在的各种保养文玩油,可有一种能各类通吃?并且又有几个能确定经得起时间考验?五花八门,分性别类,不过是目前貌似看着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罢了。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制作出了酥油的这位高人,能吃能用能盘。所以今天的酥油三盘,也算是种致敬吧。
        下图为三种酥油融化时和凝结时的对比,驼酥最黄,羊酥最淡,牦牛酥最香。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2-21 14:36
        回复
          实验目的四:保持六道木原色的一个新油脂的尝试。
          一直以来,珠串界都是变色容易保色难,原来通通落幕结缘给我的那串白料红芯九道花和尚,早被麂皮袋抛得亮如镜,但是就是自从知道一旦上手迟早会变黄,到现在我也没舍得上手,只是麂皮袋里揉捏,已经成为心病,一直想弄出个能保白的油出来。这次的油是依照酥油工艺自己制作的,一种纯白的油脂,从材料上甚至不属于奶制品,仅仅只是工艺相同,做出来的油脂口感细腻,味道也很好吃,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窖化反应才能使用。当时也是一时心血来潮,觉得目前酥油都是黄色,要不干脆弄一种纯白的出来。这个实验我本身不太看好,但东西做出来了,不用又浪费,先继续着吧,如果成功那倒是件大事了,始终能保持白色的六道木珠绝对能拉到一打美女青睐,大不了出窖以后,保色不行就吃了它。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2-21 14:38
          回复
            实验目的五:测试上次熏蒸实验产生的染色六道木的包浆。
            不同的文玩,包浆的属性也各不相同,就拿六道木来说,即使是染色工艺染到骨子里的木珠,只要能保持不脱色,能吸收,时间长了一样能有包浆,染色系的代表,红红艳艳的藏式朱砂供,被藏家高人们的酥油一捻,同样包浆浓厚身价百倍。另一种目前吧里争议较大的上色工艺串,本想一起测试下包浆问题的,因为手上没有样本,这里也只好作罢。
            我前段时间开直播的一个熏蒸实验,也曾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六道染色工艺,而按照这工艺做出来的小木块,熏进去的色料,水泡火烤,拿纸巾搽拭,都没有脱色的迹象,原因在于六道木独特的结构,和我熏蒸上色方式的不同(色料是从内部向外熏染上去的,而六道木基质就像保色桶,把色料完美并一层层的留在了木基质中,有兴趣的可以找贴自己看下)。
            造就了这样独特的六道木,说实在的我也挺期待它的包浆问题,色料会不会一直保持不脱?时间长了会不会变色?盘到玻璃底是什么一种感觉?……就此也记录一下。
            至于后面的六七八九……,想到又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2-21 14:41
            收起回复
              数据帝顶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2-21 15:07
              收起回复
                顶帖,求加精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2-21 15:39
                收起回复
                  把想做的都做了good job,希望发点珠子上的表现是什么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21 16:06
                  收起回复
                    上油,是浸泡,还是手带油盘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2-22 08:52
                    收起回复
                      确实廘皮比棉手套上光要细腻得多。特别是把珠子斜对着太阳光,珠子的表面感觉有一层淡淡薄膜。估计这就是楼主所说的廘皮手套中或多或少残留的廘油。再就是我是不定时的用酥油摸玩六道木珠子的确要比上过BB油的要油润很多。感觉上了BB油的珠子光泽只停留在表层。上了酥油的珠子在摸玩后再挂在无风的地方半拉小时很明显看到珠子表面上的油大部分都渗透进了内部,再装袋密封好。第二天盘玩时有种很润的手感,有种玩牙类的感觉。


                      13楼2017-02-22 09:33
                      收起回复
                        牛逼!顶楼主!辛苦了!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2-22 13:49
                        收起回复
                          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效果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2-23 01:32
                          收起回复
                            先看张六道木高倍放大后的珠面图,第二张赶时间随手依样画的,大家凑合着看看,白色的年轮圈像一层层的盾牌,能一次次阻止油脂和色料向木芯内侵入,这也是六道木变色慢不容易玩透的原因。圈纹之间除了固有的六道木纹,还有无数竖向的细木纹互相连通,形成类似蛛网的受力结构。而细木纹分隔包裹着类似海绵体的木纤维,让木体重量减轻的同时,又保持了坚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2-23 19:37
                            收起回复
                              所以,在上次的实验结束,知道了油脂,能从木芯向外快速渗透的基本木性后,上油方式也改进了,稍微和其它木珠有所差别。
                              这次的油脂多数是能凝固的,所以都放背风处阳光下融成液态,珠子也略微晒得有点温度才开始上油。
                              (有些地方阳光不是很充足,可以考虑烤火器,别让油沸,保持融化状态即可。)
                              下图为操作示意图,左一为没上油的;右一请注意了,我用的是不锈钢针,没有的找牙签,蘸一小滴融油后沿着绳,往最上面的珠孔里滴入,并涂抹孔边范围,也就是让油脂覆盖满上部的莲花纹,然后依序给每颗珠子滴油,保持绳垂直,油会自行向下渗透;左下,上好油的效果,以珠面下部不积油珠为准;右下,阳光下吊晒10分钟以后,手指搓揉珠子,让油脂平均覆盖,继续吊晒几分钟,入室冷却放置。
                              解释一下,之所以要垂直吊晒,是要让油在阳光的热力下,保持液态的同时,由孔道内和莲花纹处,向外向下扩散渗透,下部开始不抹油,是给木孔留个出气口好吸油排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2-23 20: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