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章,什么又是书呢?
木心说过:知识本身不重要,知识与知识的关系才是重点。
是的,一篇好文章,只是一个或多个孤立的“知识点”。但一本好书,则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在宇宙中,我们看到的是知识们在不断交媾繁衍,并跟你的人生发生着各种联姻,搞出一连串新的生命……
然而就像爱情一样,好书虽然易得,但要想跟它恋爱生娃却很为难。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下,你想要遇上的“那本对的书”,实属天赐良缘。
▼
▼
▼
三七是我馆主持人,我们在私下里经常会分享各种书籍,分享一些个人见解。但直到她在朋友圈里说起读《我与你》的感悟,我就知道——她真的恋爱了,就此打开了一个以前从未窥见过的境界。

而这种“恋爱”,我一共遇到过三次。
第一次是奥修的《生命、爱与欢笑》。这是本很薄的小书,但我却读了四个月。并不是因为艰涩,而是读的时候,字字句句都不见了,它们都化做一股能量,犹如武侠小说里那种“打通经脉”一样,一点一点冲开精神上的层层桎梏。
我真正体会到,何谓打通任督二脉,何谓运行大小周天,原来竟真有其事。
或许我可以这么解释:假如人的肉身是一个可见“结构体”,那么精神是否也可能是另一种“结构体”?就像我们见不到念头一样,储存念头的那个容器,也必定隐匿在一个无法靠感官触及的所在——另一个维度里。
在遇到奥修之前,我的“精神结构体”是不能被我“自觉”的,因为它在生活中很好用,可以把一切日常充分合理化。你经常会见到那种自信满满的人,尤其是老师类的,他们对自己秉持的观念深信不疑——这就是无法“自觉”的典型特质。
我当时的“精神结构体”也是以“有用”为根基的。因为在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中,有价值的就是“有用”的,无论是财物还是成就,我们都会预先设置一个“目的”,然后用各种技巧进行获取。
技巧越好的,就越被推崇。这也是成功学的核心所在。
但奥修却解构了这个基础,他说的全都是“无用之用”,书中用非常浅近的语言,凝聚出一股与世俗默认值截然相反的能量流。仅对我而言,其震撼程度无异于第一次照到了镜子,骇然发现了自己精神体的“形象”。
究其根本,我跟奥修的相遇是必然的,不是他,也会是克里希那穆提或萨提亚,甚至是葛吉夫和杰德。这其实是世界的阴性能量,犹如月之暗影。但只要这个境界一打开,阴性能量即成日常可辨识的存在……所以如今再读所有灵修书籍,都不复当年的欣喜若狂。
就像当年带你进入性爱之门的那个人,他/她开启的是性的大门,而不一定是他/她自己。
▼
▼
▼
时隔多年,第二重境界是被黑塞的《玻璃球游戏》冲开的。当时在读的时候,几乎是浑身颤栗,不能自已。如果奥修等人告诉我“有天堂”,黑塞无疑是给了我一双翅膀——飞在半空,只感到脱离地面的自由,以及渺小如斯的惶恐。
我看过黑塞所有的作品,最开始是《悉达多》,之后是《荒原狼》等等,但都没有《玻璃球游戏》带给我的那种缠绵悱恻。就像一家子兄弟姐妹,虽然都是同父同母,但你也只爱上了其中一个,其他顶多是爱屋及乌。
《玻璃球游戏》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从大的维度来说,它讲的是六条“成圣”的线索,书中有六个或显或隐的人物,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入道”。其中最动人的一个桥段,是主人公小时候,有位音乐大师指导他演奏,在一应一和的引导启发之下,所有的音符都开始生长、开花,不断向更为繁盛的境界超越……那是一步一重天的顿悟,是瞎子看到光明时的惨烈狂喜!
一本书看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
▼
▼
第三次跃迁,则是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了。
在遇到他之前,凯文凯利(《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和朱邦复(中文终端机、仓颉输入法、汉卡的发明人,中文电脑之父,《老子止笑谭》的作者)为其打下了一个底子,就像要登山之前的装备一样。
《物演通论》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高峰。仅是爬了半山,就已经将之前无法洞察的《道德经》,《金刚经》之类悉数尽收眼底,了然于胸。那种洞见并非是你征服了那座山,而是站在高处,视野影响了你的思维境界,顾盼之间,不再限于直觉和逻辑推演。
就像是有地图的人,在山石草木之间,凭空出现了一个叫做“路”的东西。
木心说过:知识本身不重要,知识与知识的关系才是重点。
是的,一篇好文章,只是一个或多个孤立的“知识点”。但一本好书,则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在宇宙中,我们看到的是知识们在不断交媾繁衍,并跟你的人生发生着各种联姻,搞出一连串新的生命……
然而就像爱情一样,好书虽然易得,但要想跟它恋爱生娃却很为难。在不同的年龄和心境下,你想要遇上的“那本对的书”,实属天赐良缘。
▼
▼
▼
三七是我馆主持人,我们在私下里经常会分享各种书籍,分享一些个人见解。但直到她在朋友圈里说起读《我与你》的感悟,我就知道——她真的恋爱了,就此打开了一个以前从未窥见过的境界。

而这种“恋爱”,我一共遇到过三次。
第一次是奥修的《生命、爱与欢笑》。这是本很薄的小书,但我却读了四个月。并不是因为艰涩,而是读的时候,字字句句都不见了,它们都化做一股能量,犹如武侠小说里那种“打通经脉”一样,一点一点冲开精神上的层层桎梏。
我真正体会到,何谓打通任督二脉,何谓运行大小周天,原来竟真有其事。
或许我可以这么解释:假如人的肉身是一个可见“结构体”,那么精神是否也可能是另一种“结构体”?就像我们见不到念头一样,储存念头的那个容器,也必定隐匿在一个无法靠感官触及的所在——另一个维度里。
在遇到奥修之前,我的“精神结构体”是不能被我“自觉”的,因为它在生活中很好用,可以把一切日常充分合理化。你经常会见到那种自信满满的人,尤其是老师类的,他们对自己秉持的观念深信不疑——这就是无法“自觉”的典型特质。
我当时的“精神结构体”也是以“有用”为根基的。因为在社会教育的潜移默化中,有价值的就是“有用”的,无论是财物还是成就,我们都会预先设置一个“目的”,然后用各种技巧进行获取。
技巧越好的,就越被推崇。这也是成功学的核心所在。
但奥修却解构了这个基础,他说的全都是“无用之用”,书中用非常浅近的语言,凝聚出一股与世俗默认值截然相反的能量流。仅对我而言,其震撼程度无异于第一次照到了镜子,骇然发现了自己精神体的“形象”。
究其根本,我跟奥修的相遇是必然的,不是他,也会是克里希那穆提或萨提亚,甚至是葛吉夫和杰德。这其实是世界的阴性能量,犹如月之暗影。但只要这个境界一打开,阴性能量即成日常可辨识的存在……所以如今再读所有灵修书籍,都不复当年的欣喜若狂。
就像当年带你进入性爱之门的那个人,他/她开启的是性的大门,而不一定是他/她自己。
▼
▼
▼
时隔多年,第二重境界是被黑塞的《玻璃球游戏》冲开的。当时在读的时候,几乎是浑身颤栗,不能自已。如果奥修等人告诉我“有天堂”,黑塞无疑是给了我一双翅膀——飞在半空,只感到脱离地面的自由,以及渺小如斯的惶恐。
我看过黑塞所有的作品,最开始是《悉达多》,之后是《荒原狼》等等,但都没有《玻璃球游戏》带给我的那种缠绵悱恻。就像一家子兄弟姐妹,虽然都是同父同母,但你也只爱上了其中一个,其他顶多是爱屋及乌。
《玻璃球游戏》到底说了些什么呢?从大的维度来说,它讲的是六条“成圣”的线索,书中有六个或显或隐的人物,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入道”。其中最动人的一个桥段,是主人公小时候,有位音乐大师指导他演奏,在一应一和的引导启发之下,所有的音符都开始生长、开花,不断向更为繁盛的境界超越……那是一步一重天的顿悟,是瞎子看到光明时的惨烈狂喜!
一本书看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
▼
▼
第三次跃迁,则是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了。
在遇到他之前,凯文凯利(《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和朱邦复(中文终端机、仓颉输入法、汉卡的发明人,中文电脑之父,《老子止笑谭》的作者)为其打下了一个底子,就像要登山之前的装备一样。
《物演通论》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高峰。仅是爬了半山,就已经将之前无法洞察的《道德经》,《金刚经》之类悉数尽收眼底,了然于胸。那种洞见并非是你征服了那座山,而是站在高处,视野影响了你的思维境界,顾盼之间,不再限于直觉和逻辑推演。
就像是有地图的人,在山石草木之间,凭空出现了一个叫做“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