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张士诚吧 关注:7贴子:223
  • 10回复贴,共1

张士诚与方国珍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士诚政权和方国珍政权是元末两大非红巾军系统的割据政权。它们都位于东南富庶之地,濒临大海,而且名义上都归附了元朝中央。这两个政权的存在是元朝的东南财赋之地完全受制于人。可以说,元末海运漕粮的维持离不开张、方两家。张、方两政权是接壤的。它们和朱元璋政权一起瓜分了绍兴路。在元末的十几年时间中,两政权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IP属地:广东1楼2017-01-21 00:50回复
    1.敌对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大举进攻吴中,夺取平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而这时,方国珍已经再次归顺元朝。为了抵御张士诚,元朝给方国珍加官进爵,让他出兵进攻张士诚。方国珍便取道海上进攻昆山州,也就是后来的太仓,重挫张士诚部。不过,方国珍的军队还是以海上力量见长,虽然取得了胜利,方部并没能进军姑苏。
    但是,张士诚政权的确遭遇了危机。西面,不敌朱元璋,丢失常州、江阴等地;南面,打不过杨完者的苗僚军,进退维谷。由于两面受敌,张士诚最终选择了接受招安,归顺元朝。张、方也就由敌变友了。《南村辍耕录》记载:昆山数为方国珍海军攻击,托丁氏往来说合,结为婚姻。


    IP属地:广东2楼2017-01-21 12:18
    回复
      2.瓜分绍兴
      元末的江浙行省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当时,福建已经单独设省,暂且不表。剩下的大片辖区则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北面,朱元璋、张士诚两支民变势力渡江南下,攻城略地。东面,方国珍割据庆元、台州、温州三路,掐住了元帝国的海路命脉。行省丞相达识帖睦迩在杭州苦苦支撑。不过,这个倒霉的蒙古官员却面临着缺兵少将的窘境,只能求助于当时在长江下游活动的杨完者的苗僚武装。杨完者进入杭州,帮助达识帖睦迩对抗张士诚和朱元璋。强悍的苗军挡住了张士诚部的进攻,在杭州、嘉兴两地多次击败张士诚。但是,这支武装极为凶残野蛮,到处割人耳鼻,杀人越货,强抢民女。这一恶劣的作风使得江南人民对其深恶痛绝。而且,杨完者凭借军事力量事实上架空了达识帖睦迩,使得江浙行省政府成了橡皮图章。而且,他实际上只控制了杭州、嘉兴两地。至于外围的绍兴、建德、婺州、衢州、处州等地都各自为政。比如,江南行台镇抚迈里古思在绍兴苦苦支撑,石抹宜孙在处州维持残局。
      至正十七年,张士诚归顺了元朝政府,成为了张太尉,开府平江。这样,张士诚就消除了”反贼“的身份,成了合法的官僚和地方势力。至正十八年,达识帖睦迩不忍受制于杨完者,联合张士诚除掉了杨完者。苗僚武装残部外逃,投降了朱元璋。而张士诚则成功地把自己的势力伸展到嘉兴和杭州。至正十八年十一月,他派手下大将吕珍进驻绍兴。
      但是,张士诚并没有控制整个绍兴路。原来,至正十八年,绍兴发生了变乱。原来,方国珍虽然归顺了元朝,获得了官职,但仍图谋扩张势力。他试图侵吞绍兴属县,这是迈里古思所不能容忍的。他命部将黄中东进上虞,问罪于方国珍。然而,这个时期,方国珍控制着海运漕粮,元廷必须倚重他。方国珍还用大量财富贿赂江南行台的御史大夫拜住哥。拜住哥害怕迈里古思的军事行动坏了自己的好事,便阴谋杀害了迈里古思。绍兴居民听闻此事无不痛苦。黄中听说此事后率部回师,杀了拜住哥全家和台府的官员掾史,把拜住哥抓了起来,并请张士诚进驻绍兴维持局面。
      吕珍进驻绍兴城后维持住了局面。而绍兴东部的上虞、余姚州、新昌都被方国珍控制。双方以曹娥江为界瓜分了绍兴。嵊县的情况不是很清楚。按方志的说法,嵊县东部为方国珍控制,西部为张士诚控制。一开始可能是这样的。不过,元末的嵊县存在地方的自保力量,他们后来维持住了地方局势,归顺了朱元璋。
      至正十九年正月,朱元璋集团也进入了绍兴。胡大海攻克诸暨,改为诸全州,并大举进攻绍兴路的治所。吕珍率军和他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在此后的岁月里,诸暨一带也成为了朱张双方的拉锯前线。关于胡大海的这轮军事行动,元末文献《保越录》有十分详细的记载。这篇文献是站在张士诚方面的立场上写的。
      总之,至正十八年起,张、方双方在绍兴接境。张、方在绍兴的行为算不上什么联合行动。但从他们的作为来看,他们都是图谋扩张自己的势力。元朝政府也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至此,元朝的江浙行省彻底瓦解,成了空架子。朱、张、方在这一地区鼎立。


      IP属地:广东3楼2017-01-21 17:17
      回复
        3.海运漕粮
        张、方两家归顺朝廷让元朝看到了维持海运漕粮的希望。长久以来,元大都的财赋供应就是依赖海运。而财赋的出产之地主要是江南地区。在《大元海运记》一书中,我们能看到关于元代海运的很多细节。而到了元末,方国珍势力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元代的海运体制。张士诚势力进入江南则让元朝丧失最富庶的苏松地区。可以说,在无法彻底消灭这两股势力的情况下,元廷只能选择妥协,授予张、方官方身份,换取漕粮的供应。而且,张士诚方面主要产粮,方国珍方面主要有船,还非得两方配合不行。
        张士诚归附以后,元朝政府开始筹划恢复海运漕粮。至正十九年,兵部尚书伯颜帖木儿,户部尚书齐履亨沿海路抵达庆元,之后前往杭州,主持海运漕粮的恢复,由达识帖睦迩监督,张士诚出粮,方国珍出船。结果,张士诚和方国珍互相猜忌,一个怕对方觊觎自己的粮,一个怕对方侵吞自己的船。伯颜帖木儿把这一情况告诉达识贴睦迩,好说歹说,张、方两人才打算合作。
        海运的流程则是这样的。方国珍的船只停在嘉兴的澉浦,而张士诚的漕粮则先从平江运到杭州的石墩,再运到澉浦。然后,方国珍的船队就把漕粮运往北方。澉浦港口条件颇差,运量与至正初年相比可谓杯水车薪。但元大都总算是获得了来自江南的财赋。
        这第一批共11万石漕粮于至正二十年五月抵京。之后,元廷不断派官员来江南催运漕粮。至正二十一年五月,又有11万石漕粮抵京。
        至正二十二年五月,13万石漕粮抵京。
        至正二十三年五月,13万石漕粮抵京。
        此后,张士诚行僭越之事,擅称吴王,不再交纳漕粮。
        实际上,以张士诚、方国珍两家的赋税和船只数量,完全可以交纳更多漕粮。这也说明这些地方势力是不会乖乖听命于元廷的。倒是南边福建的陈友定对元廷是真的忠心耿耿。福建距离大都更远,财赋也没江南多。《明史·陈友定传》记载道:“是时张士诚据浙西,方国珍据浙东,名为附元,岁漕粟大都辄不至。而友定岁输粟数十万石,海道辽远,至者尝十三四。顺帝嘉之,下诏褒美。”


        IP属地:广东4楼2017-01-21 19:58
        回复
          总之,除了张士诚初入吴中时,张士诚和方国珍没有发生过冲突。一个割据吴中和淮东,一个割据浙东沿海,相安无事,都接受了元朝的官爵。只不过一个野心更大,后来擅称吴王。他们其实都是官方旗帜下的割据势力,各自经营着自己地盘,虽无冲突,也无合作。特别是方国珍,敏锐地察觉到了朱元璋的崛起,自朱元璋入浙东以后就一直与朱来往。


          IP属地:广东5楼2017-01-21 2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