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hiphotos.bdimg.com/album/s%3D1600%3Bq%3D90/sign=7faaa01c5bee3d6d26c683cd73265653/fc1f4134970a304e0b881341d3c8a786c8175ce6.jpg?v=tbs)
二楼惯例应贴点白开水文章
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
扶桑舰是一艘排水量3718吨、全长67.06m、吃水5.49m,航速13节的船腰炮房型铁甲舰,或者称之为中央炮台舰或围甲炮台舰。所谓围甲炮台就是指在炮战中为了防止敌弹的直接命中而在舰体主甲板的中央部位装设装甲围壁,再在其中安设火炮的型式。
扶桑舰于明治26年12月到翌年7月在横须贺换装了新式蒸汽机,并将帆缆装置简易化,撤去了一根桅杆,改为前后两桅。
战斗桅盘同时进行了改造。在海军省下达的改造要领书中提到要在两桅盘内搭载五联装11mm诺登菲尔机关炮,并提出两桅盘内还要预留2门机关炮的位置,横须贺遂依照训令进行了改造,明治27年6月改造工作结束。由于日清关系日益紧张,6月11日将兵器库中储存的2门11mm诺炮增设到了前后桅盘。 紧接着,6月24日,为了强化小口径炮的火力,提出将舰首的1英寸机关炮更换为2门47mm保式轻速射炮(2.5斤炮),舰尾增设1门47mm保式重速射炮(3斤炮),当天这一方案就被批准。2.5斤炮用原来预备给第15、20号鱼雷艇的2门炮装备,而3斤炮则是炮术练习所的保管品。
不久,舰载鱼雷艇的修理也完成了。随后就进行了舰载艇搭载鱼雷下的重心试验,试验结果,GM值升高了165mm,而GM值每升高300mm,就应在舱底加2.5吨的压载,显然舰载艇搭载鱼雷所产生的重心升高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该方案最终获得批准。
这次改装的主要项目是170mm炮炮架的换装,从旧式的旋回炮架改为自退式中心轴炮架。炮架的制造由东京造兵厂担当,新的炮架于7月12日运抵横须贺。 横须贺的突击改造于7月21日完成。翌日,扶桑舰就开赴舰队集结地佐世保。
有些战史记载在这次改装工作中共换装及增设了9门火炮,但实际上换装、增设了3门速射炮和8门机关炮共11门炮。
黄海海战中根据非官方的战史记载,扶桑舰消耗的弹药数如下:240mm炮29发、170mm炮32发、长75mm炮96发、短75mm炮40发、47mm重速射炮87发、47mm轻速射炮77发、1英寸机关炮743发、11mm机关炮810发。
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了速射炮的优越性,扶桑舰在战后不久就着手准备将战争中充当辅助炮的170mm副炮换装为速射炮。在国外的某些资料中记载扶桑舰战后换装了主炮,其实扶桑舰就像与其同时期换装150mm速射炮的浪速型巡洋舰一样,都是更换的副炮,国外的资料将火炮的口径混为一谈了。
扶桑舰于明治30年10月在爱媛县长浜附近海域与松岛舰冲撞被撞沉,结果使得副炮换装计划推迟了。在扶桑舰被打捞后整修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武备的改装。
明治31年6月5日,扶桑舰成功打捞出水,被拖航到吴港成为军港部的保管舰。由于舰上的设备大部被撤去,舰体显得空空荡荡。重新换装的武器此时正在吴造兵厂全力赶制。
在舰体结构修复得差不多时,10月军务局提出了在舷侧搭载150mm速射炮的方案。搭载位置不同于克炮时代的副炮位置,而是设在舰首和舰尾。由于舰尾炮的存在,小船尾楼就将被撤去,上甲板后部也要重新修正。本来计划中设于舰首尾的120mm炮移到上甲板中部后方的舷侧。
150mm炮当时已能国产。吴造兵厂生产的炮身编号为吴2号与吴3号的150mm炮就被搭载在了扶桑舰上。明治33年3月末扶桑舰终于装上了新式的150mm速射炮。
由于换装了2门150mm炮,舰体重量必然增加,所以3斤炮的搭载数量减少了4门,另外小船尾楼的撤除也抵销了一部分的重量。
在扶桑舰明治28年10月的改装计划中还提到要在舰体后部增设鱼雷发射管,明治29年2月被批准,但此后一直没有着手实施,直到明治34年4月,该计划被取消。
明治36年6月,扶桑舰被选定作为三六式无线电信号发射机的试验舰,后桅被加高到了39.6米,斜桁也作了修改。
扶桑舰第二次改装结束后,日俄战争便临近了。
此时扶桑舰的武备情况如下:240mm克炮4门(每门备弹35发);150mm速射炮2门(每门备弹200发);120mm速射炮4门(每门备弹195发);47mm重速射炮8门(每门备弹400发);47mm轻速射炮2门(每门备弹400发);1英寸四联装机关炮4门(每门备弹4000发);14英寸鱼雷发射管2具(每具备88年式鱼雷4条)。 各炮的配置图如下图。此图是根据扶桑舰的战时日志所绘,甲板的形状与实际有所差异,主炮的射界由于改装而变小了。
扶桑舰作为主力舰队中的一员,参加了明治37年5月占领大连湾的行动,主要从事通信联络和巡逻任务。
鉴于陆陆军对旅顺久攻不下,而陆军大炮的射程又没有海军的120mm炮远,所以日军决定成立海军陆战重炮队,并受陆军攻城炮兵司令部指挥,参加对陆作战的炮击行动。9月7日,在联合舰队配合进攻旅顺南侧时,扶桑舰上的2门150mm炮便交给了海军重炮队使用。
工作船三池丸的工程人员开始在旅顺北面的火石岭筑造150mm炮的炮床。9月16日,扶桑舰上的150mm炮被架上了火石岭。
海军省于10月16日命令吴镇守府将海军兵学校内的吴1号与吴20号的炮身与在吴兵工厂库房内的炮架组合后运到前线,扶桑舰担任了此次运送任务。 其后不久,2门炮运抵前线,海军重炮队于23日将这两门炮同样配备于火石岭上。
203高地占领后,旅顺港内的俄舰便一览无遗了,因此俄舰的损失激增。12月9日晨,俄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驶出港外锚泊遭到了海军重炮队的迎头痛击,扶桑舰运来的2门大炮发挥了威力。
13日,扶桑舰的2艘原来处于封存状态的舰载鱼雷艇在得到修理后回归扶桑舰。艇上装备的是保式140mm乙种鱼雷4条,该种鱼雷是由改装水雷母舰熊野丸提供的。乙种鱼雷由于射程短,多用于舰艇的近身肉搏攻击时使用。
封锁旅顺港的舰艇逐次离开旅顺回国修理,扶桑舰也被改派到大连湾方向担任防备任务。此后巡洋舰明石在封锁作战中因锚链断裂造成漂移,不幸触雷受损,返回舞鹤修理。28日,扶桑舰上的2门150mm炮被改装巡洋舰关东丸带往舞鹤替换明石舰上受损的150mm炮。
其后扶桑舰上的2门3斤炮被大连湾防备队借走使用。同月5日前舰桥左舷和下舰桥右舷的2门炮又被借用,但于9日一早归还。
明治38年2月2月扶桑舰离开大连湾,11日进入横须贺港修理。炮术长在12日趁修理的机会向舰长提出了将主炮换装为150mm炮的申请。黄海海战中,240mm炮表现不佳,遭到质疑,换装的意见送上不久,日本海海战便来临了。 240mm炮换装150mm速射炮的计划于明治39年7月得到批准,同时还增加了2门47mm炮,但3斤炮和2.5斤炮的增设数量不明。此外还改造了弹药库,解决了以前各弹种混装难以取用的缺点。
扶桑舰的舰炮终于实现了全速射炮化,但扶桑舰也走到了尽头。明治41年4月,扶桑舰被海军除籍,舰体于翌年11月拆毁。
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
扶桑舰是一艘排水量3718吨、全长67.06m、吃水5.49m,航速13节的船腰炮房型铁甲舰,或者称之为中央炮台舰或围甲炮台舰。所谓围甲炮台就是指在炮战中为了防止敌弹的直接命中而在舰体主甲板的中央部位装设装甲围壁,再在其中安设火炮的型式。
扶桑舰于明治26年12月到翌年7月在横须贺换装了新式蒸汽机,并将帆缆装置简易化,撤去了一根桅杆,改为前后两桅。
战斗桅盘同时进行了改造。在海军省下达的改造要领书中提到要在两桅盘内搭载五联装11mm诺登菲尔机关炮,并提出两桅盘内还要预留2门机关炮的位置,横须贺遂依照训令进行了改造,明治27年6月改造工作结束。由于日清关系日益紧张,6月11日将兵器库中储存的2门11mm诺炮增设到了前后桅盘。 紧接着,6月24日,为了强化小口径炮的火力,提出将舰首的1英寸机关炮更换为2门47mm保式轻速射炮(2.5斤炮),舰尾增设1门47mm保式重速射炮(3斤炮),当天这一方案就被批准。2.5斤炮用原来预备给第15、20号鱼雷艇的2门炮装备,而3斤炮则是炮术练习所的保管品。
不久,舰载鱼雷艇的修理也完成了。随后就进行了舰载艇搭载鱼雷下的重心试验,试验结果,GM值升高了165mm,而GM值每升高300mm,就应在舱底加2.5吨的压载,显然舰载艇搭载鱼雷所产生的重心升高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该方案最终获得批准。
这次改装的主要项目是170mm炮炮架的换装,从旧式的旋回炮架改为自退式中心轴炮架。炮架的制造由东京造兵厂担当,新的炮架于7月12日运抵横须贺。 横须贺的突击改造于7月21日完成。翌日,扶桑舰就开赴舰队集结地佐世保。
有些战史记载在这次改装工作中共换装及增设了9门火炮,但实际上换装、增设了3门速射炮和8门机关炮共11门炮。
黄海海战中根据非官方的战史记载,扶桑舰消耗的弹药数如下:240mm炮29发、170mm炮32发、长75mm炮96发、短75mm炮40发、47mm重速射炮87发、47mm轻速射炮77发、1英寸机关炮743发、11mm机关炮810发。
甲午战争的结果证明了速射炮的优越性,扶桑舰在战后不久就着手准备将战争中充当辅助炮的170mm副炮换装为速射炮。在国外的某些资料中记载扶桑舰战后换装了主炮,其实扶桑舰就像与其同时期换装150mm速射炮的浪速型巡洋舰一样,都是更换的副炮,国外的资料将火炮的口径混为一谈了。
扶桑舰于明治30年10月在爱媛县长浜附近海域与松岛舰冲撞被撞沉,结果使得副炮换装计划推迟了。在扶桑舰被打捞后整修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武备的改装。
明治31年6月5日,扶桑舰成功打捞出水,被拖航到吴港成为军港部的保管舰。由于舰上的设备大部被撤去,舰体显得空空荡荡。重新换装的武器此时正在吴造兵厂全力赶制。
在舰体结构修复得差不多时,10月军务局提出了在舷侧搭载150mm速射炮的方案。搭载位置不同于克炮时代的副炮位置,而是设在舰首和舰尾。由于舰尾炮的存在,小船尾楼就将被撤去,上甲板后部也要重新修正。本来计划中设于舰首尾的120mm炮移到上甲板中部后方的舷侧。
150mm炮当时已能国产。吴造兵厂生产的炮身编号为吴2号与吴3号的150mm炮就被搭载在了扶桑舰上。明治33年3月末扶桑舰终于装上了新式的150mm速射炮。
由于换装了2门150mm炮,舰体重量必然增加,所以3斤炮的搭载数量减少了4门,另外小船尾楼的撤除也抵销了一部分的重量。
在扶桑舰明治28年10月的改装计划中还提到要在舰体后部增设鱼雷发射管,明治29年2月被批准,但此后一直没有着手实施,直到明治34年4月,该计划被取消。
明治36年6月,扶桑舰被选定作为三六式无线电信号发射机的试验舰,后桅被加高到了39.6米,斜桁也作了修改。
扶桑舰第二次改装结束后,日俄战争便临近了。
此时扶桑舰的武备情况如下:240mm克炮4门(每门备弹35发);150mm速射炮2门(每门备弹200发);120mm速射炮4门(每门备弹195发);47mm重速射炮8门(每门备弹400发);47mm轻速射炮2门(每门备弹400发);1英寸四联装机关炮4门(每门备弹4000发);14英寸鱼雷发射管2具(每具备88年式鱼雷4条)。 各炮的配置图如下图。此图是根据扶桑舰的战时日志所绘,甲板的形状与实际有所差异,主炮的射界由于改装而变小了。
扶桑舰作为主力舰队中的一员,参加了明治37年5月占领大连湾的行动,主要从事通信联络和巡逻任务。
鉴于陆陆军对旅顺久攻不下,而陆军大炮的射程又没有海军的120mm炮远,所以日军决定成立海军陆战重炮队,并受陆军攻城炮兵司令部指挥,参加对陆作战的炮击行动。9月7日,在联合舰队配合进攻旅顺南侧时,扶桑舰上的2门150mm炮便交给了海军重炮队使用。
工作船三池丸的工程人员开始在旅顺北面的火石岭筑造150mm炮的炮床。9月16日,扶桑舰上的150mm炮被架上了火石岭。
海军省于10月16日命令吴镇守府将海军兵学校内的吴1号与吴20号的炮身与在吴兵工厂库房内的炮架组合后运到前线,扶桑舰担任了此次运送任务。 其后不久,2门炮运抵前线,海军重炮队于23日将这两门炮同样配备于火石岭上。
203高地占领后,旅顺港内的俄舰便一览无遗了,因此俄舰的损失激增。12月9日晨,俄战列舰塞瓦斯托波尔驶出港外锚泊遭到了海军重炮队的迎头痛击,扶桑舰运来的2门大炮发挥了威力。
13日,扶桑舰的2艘原来处于封存状态的舰载鱼雷艇在得到修理后回归扶桑舰。艇上装备的是保式140mm乙种鱼雷4条,该种鱼雷是由改装水雷母舰熊野丸提供的。乙种鱼雷由于射程短,多用于舰艇的近身肉搏攻击时使用。
封锁旅顺港的舰艇逐次离开旅顺回国修理,扶桑舰也被改派到大连湾方向担任防备任务。此后巡洋舰明石在封锁作战中因锚链断裂造成漂移,不幸触雷受损,返回舞鹤修理。28日,扶桑舰上的2门150mm炮被改装巡洋舰关东丸带往舞鹤替换明石舰上受损的150mm炮。
其后扶桑舰上的2门3斤炮被大连湾防备队借走使用。同月5日前舰桥左舷和下舰桥右舷的2门炮又被借用,但于9日一早归还。
明治38年2月2月扶桑舰离开大连湾,11日进入横须贺港修理。炮术长在12日趁修理的机会向舰长提出了将主炮换装为150mm炮的申请。黄海海战中,240mm炮表现不佳,遭到质疑,换装的意见送上不久,日本海海战便来临了。 240mm炮换装150mm速射炮的计划于明治39年7月得到批准,同时还增加了2门47mm炮,但3斤炮和2.5斤炮的增设数量不明。此外还改造了弹药库,解决了以前各弹种混装难以取用的缺点。
扶桑舰的舰炮终于实现了全速射炮化,但扶桑舰也走到了尽头。明治41年4月,扶桑舰被海军除籍,舰体于翌年11月拆毁。
![](http://g.hiphotos.bdimg.com/album/s%3D1600%3Bq%3D90/sign=7faaa01c5bee3d6d26c683cd73265653/fc1f4134970a304e0b881341d3c8a786c8175ce6.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