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311贴子:643,720
  • 17回复贴,共1

这种有明显错误的史料 裴松之还引用的原因是什么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阳公载记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备曰:“人穷来归我,卿等怒,以呼我字故而杀之,何以示於天下也!”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羽、飞并杖刀立直,超顾坐席,不见羽、飞,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一不复呼备字。明日叹曰:“我今乃知其所以败。为呼人主字,几为关羽、张飞所杀。”自后乃尊事备。
  臣松之按以为超以穷归备,受其爵位,何容傲慢而呼备字?且备之入蜀,留关羽镇荆州,羽未尝在益土也。故羽闻马超归降,以书问诸葛亮“超人才可谁比类”,不得如书所云。羽焉得与张飞立直乎?凡人行事,皆谓其可也,知其不可,则不行之矣。超若果呼备字,亦谓於理宜尔也。就令羽请杀超,超不应闻,但见二子立直,何由便知以呼字之故,云几为关、张所杀乎?言不经理,深可忿疾也。袁晔、乐资等诸所记载,秽杂虚谬,若此之类,殆不可胜言也。
他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那他引用这段史料的目的是什么呢


1楼2017-01-06 21:48回复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事实上,这段记载也未必完全不可信。退一万步讲,就算你不相信这段记载,但是从这段记载可以揣测作者的意图,作者塑造的刘备形象明显是宽厚的,马超则是自大、无知,不懂尊卑的形象。不妨进一步思考,作者乐资构建历史人物形象的目的何在?抛开对史实真假的判断,从记载本身去看作者的叙述立场、价值判断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1-06 22:09
    收起回复
      《献帝春秋》: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裴松之明显很不同意《献帝春秋》的记载,又批判了一番。但是从这段记载中,明显可以看出时人对荀彧的看法。荀彧的死让孙权专门告诉刘备,刘备认为曹操杀荀彧是作乱,是把荀彧作为汉臣来看待的。
      正如李磊所说:
      寿春逃亡者误传了荀彧死因,可见其并非曹方高层。但非高层者关注荀彧、并将荀彧之死当作忠于汉室(不肯杀献帝皇后伏后),可见荀彧在曹操统治区具有一种忠于汉室的形象。误传的消息无疑为孙权方所接受,才会继而“露布于蜀”。刘备之语亦表明他认可荀彧对汉室的忠心。寿春逃亡者、孙权、刘备分别代表了割据的三方。荀彧虽为曹操谋主,其忠心汉室的形象却得到三方的一致认同,并被认为这是荀彧之死的原因。
      总之还是得看个人对史料的榨取程度如何。在你看来无用的东西,很多人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1-06 22:35
      收起回复
        三国志记载马超督临沮,可能是去过荆州见过关羽的,裴松之认为马超不至于如此傲慢,也只是逻辑的推理而已。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1-07 10:33
        回复
          这就是裴注的价值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1-09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