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卫军早期配发的装甲兵制服款式和国防军一样。1936年后,专门为党卫军设计的黑色装甲兵特种制服(即所谓的1936型装甲兵制服)配发部队。从外观上看,新款制服与国防军的装甲兵制服差别不大,但在几个地方做了改动:采用作训服面料,翻领的尺寸缩小,边缘也更加圆滑;野战夹克的衣襟开在中间部位(国防军装甲兵制服的衣襟位于上衣右侧).上衣背部没有中间的那条缝线,野战夹克的内部左右两侧各增加了一个大暗兜:右侧领口处用党卫军的双闪电标志替换了国防军装甲兵的骷髅章,左侧为表示军衔的领章,军官领章带有一圈铝制滚边。
在多数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的德军装甲兵都戴着黑色船型帽。实际上,在1940年之前,无论国防军还是党卫军的战车乘员普遍佩戴一种外观类似英军贝雷帽的装甲兵护帽。这种护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坦克头盔,仅具有基本的防碰撞性能。在护帽里面有一圈橡胶垫圈,盔体用油布制成。外套一层宽松的黑色盔罩。国防军装甲兵护帽的正面有鹫章及国徽,党卫军则用特有的骷髅标志替代了国徽。
1939年底至1940年初,装甲兵护帽逐渐被黑色的1938型野战便帽即船帽替代。装甲兵配发的1938型便帽和其它兵种的便帽款式做工完全一样,只不过颜色变为同作战服一样的黑色。军官用便帽和士兵的外观上没有区别,只是在帽子上缘处有铝线织成的滚边。1938型野战便帽的外围有一圈相连的护布,平时折叠起来,冷时可放下来御寒。1943年,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又配发了一种1943型野战帽即山地帽,但装甲兵部队的新式野战帽为黑色,其它部队则为田野灰色。
此外,德军装甲兵车长还经常佩戴战斗软帽(一种大沿帽)执行勤务。坦克王牌魏特曼和派普好像都特别喜欢战斗软帽,有不少戴这种帽子的留影。
1941年,相继出现了几种供装甲部队战车乘员使用的新式制服。其中有一种芦苇绿色制服,供装甲兵在夏季或炎热地区穿着。这种制服的外观和改良后的黑色特种装甲兵制服非常接近,不过改为由人字形斜纹布裁制。党卫军装甲兵、坦克歼击车及自行火炮乘员都比较欣赏这种制服。此后,为了使战车成员能够下车作战,德军装甲部队还相继配发了田野灰色装甲兵特种制服和由人字形斜纹布或与迷彩罩衫和帐篷厚度相似的厚布所缝制的迷彩制服。用厚布裁制装甲兵迷彩制服不仅仅是为了结实,也有在冬季御寒的作用。迷彩装甲兵服主要供坦克歼击车或自行火炮乘员及党卫军中的坦克手使用。
此外。德军装甲兵还配发过几种非制式装甲兵制服,如用意大利伞兵迷彩布料改制的野战服、皮制空军飞行服及海军潜艇部队的防水皮衣。其中,防水皮衣在1943年后曾装备了武装党卫军第12装甲师、党卫军第101(501)及第103 ( 503)重坦克营。党卫军配备这种皮衣的唯一用途就是防火。有意思的是,这些皮衣原本是德国援助意大利海军的,结果意大利投降后又被武装党卫军装甲教导师从意大利人手里抢了回来。
德军坦克装甲车辆乘员的军衔通常包括列兵、士官及军官。德军坦克的车组通常由驾驶员、机电员、机枪手(或装镇手)、炮长和车长组成。在lV型坦克等典型的德军战车内部,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的位置,靠方向盘和特殊的操纵杆改变坦克前进的方向,利用几个踏板控制油门、刹车及离合器。驾驶员的座椅还可以升降,以便开舱驾驶,获得更好的视线。但在大多数时间内,驾驶员都被迫从狭窄的观测口或反射镜中观察车外的情况。这么干相当耗费精力,而且往往导致驾驶员犯错误,把车开进壕沟或撞上障碍物。
在车体前方靠近驾驶员的位置是机电员席,装有一挺供机电员使用的坦克机枪。在炮塔吊篮的右侧,是装填手的座椅。装填手的任务是为坦克炮补充弹药,作战中,没人羡慕装填手的活,因为他必须在昏暗狭窄、烟熏火燎的炮塔中手动装填那些笨重的炮弹。装填手不仅要连续不停地快速装填炮弹,而且要确定射向选定目标的炮弹弹种正确无误。除了这些工作装填手还要负责操纵炮塔上的并列机枪,并确保坦克炮无论何时都干干净净,弹药充足。与其他乘员相比,装填手干的活特别辛苦,通常在战斗打响后约30分钟就筋疲力尽了,需要呼吸些新鲜空气才能继续工作。
在炮塔内部左侧是炮长的位置。炮长负责操纵坦克炮瞄准射击,其观测仪器是单目及双目潜望镜和炮瞄镜。尽管炮长控制着坦克炮,但只有得到车长的指令后才能射击。车长坐在炮塔后部,与其他车组成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车长可以站在小小的座位上,上半身暴露在指挥塔外,以便用望远镜观察战场。作战状态下,他可以关上舱门,通过指挥塔上小小的车长用周视潜望镜观察战场上的情况。
尽管车长在战斗中可以躲进炮塔,但多数德军战车的车长都将半个身体探出指挥塔指挥作战,即便冒着枪林弹雨也毫不畏惧。然而,正是德国人的大无畏精神使他们成为了盟军最佳的射击目标。(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