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9,259贴子:2,635,597
  • 35回复贴,共1

F444和M117应该感谢Q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红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F444和M117今天的话语权很大程度是经过400年掰玉米肯红薯得到的
清代玉米红薯推广区域,正好是F444+M117的绝对高频区,反而在明代却是人口稀少的区域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12-18 09:40回复
    番薯是闽南人日常饭菜的主角之一。所谓“番薯半年粮”,旧时闽南人贫穷,人多地少,稻米不够吃,只好将地瓜掺进去,久而久之形成了各种地瓜为主的菜肴,如“番薯签糜”、烘番薯、番薯饼等。直至今天,闽南人的生活宽裕了,可番薯依然没有离开饭桌,这不可不说是闽南人的“番薯情结”。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12-18 10:09
    收起回复
      这个赞!
      除了地域,还有时间上帮了忙。
      玉米红薯引进中国的时间,正是蒙满占据中国统治地位的时候。


      IP属地:江苏8楼2016-12-18 12:04
      收起回复
        南方人口爆发是宋朝开始的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12-18 23:20
        回复
          有些一杆子打的意思。闽越迁安徽也不见得迁的都是O1。O1高频也不见得都是闽越。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2-16 09:27
          回复
            你不知道有句话叫昭昭天命吗 我一直反复强调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清朝彻底重塑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天国是最后的修剪 从此大势已定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9-12 19:13
            收起回复
              气候、玉米和红薯是如何影响中国的
              香港科技大学宫启圣教授则细致地讲解了在收集量化历史数据后如何选择适当的计量模型检验因果关系结论。
              他的第一讲课题是:历史上“什么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更可能攻打中原汉族”?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北方民族南下攻打时,必然有他们的动机。游牧民族相对于居家农耕的汉族来说,过着纯自然的原始生活,在气候正常、没有天灾的年月里,他们应该趋于安定,南下攻打的冲动应该比较低。可是,那种纯粹靠天吃饭的游牧生活最经不起的冲击是气候异常或天灾人祸,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人为的防范缓冲可以依赖。所以,一些经济学者开始从气候的角度研究、理解战争的起源。
              按照这一思路,宫教授先收集过去2000余年中原省份的气候数据,包括每年降雨量、旱灾、水灾以及黄河破堤次数,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攻打中原的时间和次数。遗憾的是历史上北方各地的气候数据不存在,但考虑到北方草原等地区的气候与中原高度相关,宫教授他们只好以中原气候做近似。
              他们根据这些数据做系统回归发现:任何十年里,多一年旱灾会使游牧民族在那十年里攻打中原的概率增加26%,使更长时间里进攻中原的概率高57.6%!相比之下,水灾反而使中原被进攻的概率下降:任何十年里,多一年水灾会使游牧民族在那十年里攻打中原的概率减少36.4%,使更长时间里进攻中原的概率低80.6%。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旱灾不仅使草原不能生长东西、使动物也活不了,而且使各地缺水,会大大挑战游牧民族的生存,因此可能不得不选择进攻别族。而如果是水灾,那么,游牧者的生存挑战不大,反而会因为水多了,草原的生活还会更好,使他们比一般时期更不会去进攻中原。
              宫教授研究的是外族入侵中国的起因,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贾瑞雪教授则研究中国历年农民暴动起义跟自然灾害的关系。她的量化历史研究发现:在16世纪红薯进中国前,干旱年里平均每十二个州府地区有一个发生农民起义或暴动,而玉米红薯于16世纪引进中国后,即使干旱年,每40个州府才有一个发生农民起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新世界”粮食作物对水稻有很强的补充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虽然红薯、玉米不像大米那么受欢迎,但是,在干旱年份,如果是在暴动起义和红薯玉米之间做选择,农民更愿意选择后者。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人先是从现在的墨西哥把玉米、红薯和土豆带回欧洲。按照Nathan Nunn和Nancy Qian两教授的估算,仅土豆一项就使欧洲人口在1700-1900年两百年间增长25%,使欧洲城市化率增加27%到35%,并帮助催化工业革命的发生。
              这些作物之后也传入了中国。宫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到底是因为引进了这三项农作物使中国人口从1500年的1.3亿上升到1900年的4亿,还是因为中国人口已经增长太多,到16、17世纪不得不寻找新的粮食作物?第二,如果是这些新作物激发中国人口增长,其具体贡献有多大?第三,这些新作物是否也催化了中国的人均收入增长?
              宫教授他们找到23个省1330个县的县志,从1550年左右开始研究各县志哪年首次提到玉米,依此勾画出玉米在中国的扩散途径和持续时间。他们发现,玉米最早是经三条路径进入中国:第一条路径是丝绸之路,玉米经中亚于1560年左右进入甘肃;第二条是经印度于1563年进入云南;第三条途径是经菲律宾于1572年进入福建。
              接下来,宫教授把采用了玉米的县和还没采用玉米的邻县,形成两个样本,比较这两组县每隔十年的人口密度差别。在考虑到自然灾害、战争死亡等因素之后,他们的数据分析发现:按照1776年、1820年、1851年、1890年、1910年几个时间点看,在每个时期,已经采用玉米的县人口密度明显高于还没采用玉米的县,而且一个县已经种植玉米的年份越长,其人口密度高出的就越多。种玉米的时间每多十年,其人口密度就多增5%-6%。
              经过各种严格计量方法的验证,他们得出的结论为:是玉米带动了中国的人口增长,而不是人口增长压力迫使中国引进玉米、红薯。而且从1776年到1910年间,中国14.12%的人口增长是由玉米所致。而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粮食增量的55%是由于这三项新作物。
              遗憾的是,“新世界”粮食进入中国后,虽然带动了人口猛增并使中国随后进入康乾盛世,但没有让中国的人均收入或人均GDP发生变化,没有改变中国人的个人生存状况,更没有在中国激发工业革命。为什么哥伦布后给欧洲带来深远的革命,而虽然给中国带来新的粮食和人口猛增,却没激发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革命性变化?这本身还需更多的研究。
              网友评论:这个和我的观点类似,当然我认为情况更糟,玉米的普及使更多人口分布到偏远山区,造成近代以后地区发展差异加大.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7-09-12 20:25
              回复
                玉米御米古称“番麦”,番薯还是番薯。这种带番字头的比带洋字头西字头的叫法要古老,基本上是明朝以前的。
                因此上,包括番茄,比洋柿子西红柿之类的叫法古老多了,番薯番麦也如此。


                IP属地:浙江21楼2019-04-01 12:26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9-09-30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