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闲人吧 关注:152贴子:10,893

回复:十二月,可有归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以,成功人士超喜欢说奉献,超喜欢事业。因为事业背后,有大量的商业机会与爆点。

只有研习资本思维——哪怕你掌握不了,才有可能获得产业思维。 啥叫产业思维呢?
银行招了几个快毕业的大学生,做实习生。大家拼命表现,有的努力工作,有的四处托人,想留在这个有钱的地儿。
但是有位父亲说:留在银行干什么?我孩子不去。孩子不解,父亲说:娃呀,你在银行实习,找到那个负责采购的家伙,请他饭饭,一起嗨皮,看银行每年需要什么,你给他们做供货商。先订个小小小的目标,年收几百万。
留在银行的同学,正为有饭吃而自豪时,惊发现自己的同学,已经是年入上千万的小老板了。
这位父亲,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娴熟的产业思维——他知道这个世界的模样,知道这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知道钱在哪里流动,如何流动,虽然这种智慧比较LOW,不太高,但我们仍需要学习掌握,而后再上更高层。

人生立足,始于能力思维。拓展事业,需要人脉思维。成就事业,借助平台思维。但只有跨越产业思维,跃至资本或资源思维,人生才有可能玩到嗨。
而你居于哪个层级,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智商不过是世界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听到别人听不到的,追求别人不敢渴望的,获得别人不敢想象的。
唯其这样的人生,才不负月白风清,人间美色。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6-12-10 22:48
回复
    03 休闲的代价太大了
    针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有很多。其中一种与经济学的“替代效应”有关。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顶层收入者的薪水大幅上涨,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薪水则出现停滞或下降。对于顶层收入者来说,随着工资上涨,休闲的代价更大了,休假就意味着放弃挣更多钱。而穷人薪水是停滞或下降的,所以工作对其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因此,随着不平等程度加深,富人有动力付出更多时间工作,而穷人则减少了工作时间。
    另一方面,全球市场的规模如此之大,进行创新的企业往往能获得巨大收益。击败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巨额回报。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彼得 · 库恩等人的研究显示:高技能工人亦是如此。虽然额外工作几个小时后不能立即获得加班费,但长期的积累可能会从“赢者通吃”的市场中获益。长远来看,最成功的劳动者,通常是工作时间最长的人。
    04 富人在工作中获得乐趣
    在富裕国家,工作与休闲的状态自《唐顿庄园》时代以来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早在 1899 年,涉猎社会学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 · 范伯伦就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休闲是荣誉的象征。富人可以差遣他人干脏活及重复性的工作。但他所说的休闲阶层并不是虚度光阴、无事可做,而是应该从事“探索性工作”,即写作、慈善、辩论等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活动。
    牛津大学研究者在发表于 2014 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范伯伦的理论需要更新。在发达经济体中,工作已显现出知识密集与依赖脑力的趋势。开电梯等令人乏味的工作越来越少了,时尚设计等有吸引力的工作则越来越多了。换言之,富人以往在闲暇时光里追求乐趣,而现在这种乐趣可以在工作中获得。
    职业声望越高,工作满意度往往就越大。体力劳动和无需多少技能的服务性工作是人们最不乐意从事的职业。而富人却可以在有吸引力的工作中获得极大的工作满意。
    05 休闲代表着无用与失业
    富人经常觉得“赖”在家里就是浪费时间。
    那么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呢?由于低技能工作和体力劳动减少了,这些劳动者的就业前景更黯淡了。
    休闲已不再是财富的象征,而是代表着无用与失业。
    2006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人中,与家庭收入超过 10 万美元的人群相比,家庭收入少于 2 万美元的人群沉迷于“被动休闲”(如看电视)的时间要多 40% 。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6-12-10 22:51
    回复
      我们一生在做的所有事,都在消耗只去不回的时间。如果你做的事能让你有所收获,那么你付出的时间可以视作“被出售”了。我们每个人做的所有奋斗的本质,都是让自己出售的时间单价更高。
      你会想到一种非常直接的提高时间单价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时薪。但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会对这个概念产生思考上的飞跃——提高时间单价的方法,就是想办法把原来一份的时间,卖出更多份。
      写长销书的人、做出可口可乐和老干妈的人、做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交易自己时间的人,他们就是把自己的时间卖出了更多份,或是不需要出售自己的时间,只需要在自己建起来的平台上看着别人卖时间抽水……而且更牛逼的是,就算他们死了,他们的时间创造的成果也依然可以继续贩卖。
      这才是我能想到的,最彻底的财富自由。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6-12-10 22:54
      回复
        3
        财富自由不是终点
        千万不要误以为财富自由是个终点。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那你基本上就没希望获得财富自由了。因为你的脑子里会因此产生太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你的价值观会产生极大的扭曲,那时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因为错误地认为某个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更重要而扭曲。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对于财富自由的理解程度仅为:
        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天天
        而且这种想法之普遍,简直可以用可怕来形容。
        让我们仔细想想这种想法到底可以有多危险。
        比如你说,“等我赚够了钱,我就天天打游戏”,这时的你已经把“打游戏”理解成了一件价值很高的事情,甚至高到“那是要在财富自由之后才能天天做的事情”。这有什么害处呢?害处是,手中正在做的事,相对来说就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所谓没有诗与远方的对比,就没有眼前的苟且。你会觉得眼前的事和天天打游戏相比变得不再重要,甚至价值低等,进而,你对正在做一件价值低等的事情的自己也产生了厌恶的感觉……
        你做的事情终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而这种念头实际上每分每秒都在把你的生命变得令人生厌,让你觉得你的生命每分每秒都散发着恶臭。
        更为关键的是,若是你有这样的念头,那么你将完全不会静下心来做那些真正能让你获得财富自由的事情。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6-12-10 22:55
        回复
          知乎上有一个著名的问答——
          问:为什么心灵鸡汤没有用?
          答:因为没给勺子。
          李笑来的订阅专栏,容易被误解为鸡汤,但是真给了勺子——
          1. 认清时间和注意力的价值。
          2. 锤炼基础概念。
          3. 理解财富积累的基本规律。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6-12-10 22:56
          回复
            我们正处于什么时代里?
            如果你的判断是我们正处于一个阶层板结,全社会心态趋于保守,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时代里。那么选择抗拒变化、躲避风险就是正确的。
            因为此时此刻的社会地位得来不易。天下承平,犹如平底锅。你我求稳,犹如小黄鱼。生活就是平底锅煎小黄鱼,切忌乱翻腾,否则就碎完了。
            但如果你的判断是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充满机遇和风险的时代,社会鼓励人们去冒险和创新,甚至允许那些最疯狂最荒谬的梦想成真,那么选择抗拒变化、躲避风险就是错误的。
            因为你认为可以维持你稳定生活的那一点点依仗,很快就会因为社会前进而变得一文不值,根本无法让你岿然不动、安然老去。同时,你追求安稳所得,和你因此而错过的机会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走入家道中落的快速通道就是求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6-12-11 11:12
            回复
              哪一种看法是对的呢?
              看看上世纪 80 年代最早下海的那批人好了。他们南下广州贩卖牛仔裤、太阳镜和磁带,一开始觉得那是风险极高的事情,但很快就发现那就是用火车搬运钱。这批人很快发家致富,赚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民币。
              在那个连万元户都很少见的时代里,这些钱让人觉得可以金盆洗手,安安稳稳和家人过两三辈子了。其中许多人真是那么想的,然后呢?到今天他们中还有几个是衣食无忧的富家翁?当年的巨款还够他们几个平方米?
              90 年代去买股票的人呢?利用双轨制拿批文倒腾汽油橡胶的人呢?去借贷砸十几万开出租车的人呢?砸锅卖铁出国刷三年盘子带着坚挺货币回来的人呢?00 年开始炒房炒兰花炒藏獒炒普洱炒玉石炒文玩的人呢?别搞错,我没有任何批评这些人的意思。
              罗列所有这些事情,只是想说明过去二三十年间,有多少机会曾经出现过,有多少不靠谱的事发生过。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我们,判定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时代。
              想明白这一点,我们的个人选择才会有正确的前提: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高速发展,充满机遇和风险的时代。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6-12-11 11:14
              回复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平台
                来,看我口型:别做梦了。
                什么叫平台?有机会去寺庙里看一下,有些佛像坐在莲台上,在石头莲台下面,往往会雕了许多龇牙咧嘴努力举起莲台的金刚力士——那就是个人和平台的关系。
                人人走进庙宇,看到的都是诸佛菩萨的庄严宝相,没有人会看到渺小的金刚力士。所有的诸佛菩萨造像各异,大小不同;但所有的金刚力士都龇牙咧嘴得差不多,而且都一样的小——莲台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就是他们的身高。没有一个金刚力士会特别高大,或者与众不同,因为如果真的那样,莲台就倾覆了。
                大公司之所以为大,意思是尽量招收能力 75 分以上的人才进来。把 75 分的人勉强拔到 85 分用,同时,把 90 分以上的人也压制到 85 分,这样才能保持一致和稳定,形成合力。所以,85 分以下的人觉得吃力,筋疲力尽;85 分以上的人觉得压抑,没有发挥余地。对于大公司来说,保持稳定的 85 分就已经足够碾压对手了,不需要员工自行发挥。
                这就和指挥军团做万人搏杀一样,无需英雄去冲阵,只需要所有士兵重复举盾 - 前进 - 结阵 - 突刺的动作,就可以把敌方撕碎,重点在于大家要整齐划一,不要有自己的想法。
                这非常容易给 85 分以下的人产生一种幻觉:因为有我如此,才有平台如此。
                小鸟躲在大树上,看下去的时候都是扬起的灿烂笑脸,于是错误地把平台的力量当作了自己的能力。一旦离开平台,自己从甲方做了乙方,也站在树下仰面望去,却发现迎面而来的密密麻麻全都是毫无表情的屁股。
                平台的永远是平台的,永远也不是你的。说什么平台好坏,和你有一毛钱关系么?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6-12-11 11:15
                回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几年?中国超过 70 年公司有几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大公司求安稳难道不是一个逻辑错误么?
                  没有任何一家大公司生下来就是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开始起步。要么用新方法颠覆了行业里的巨头,要么就是探索了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新的商业服务,然后在某个领域内形成了相对垄断的地位,因此可以保持业务量和利润。稳定的大企业意味着发展到极盛,内部早已经蕴藏了变数。
                  那么,如何确定这种稳定会一直续存下去?或者我要问,为什么会觉得这种稳定的时期会横跨整个职业生涯,等到自己退休后公司的太阳才徐徐落山?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6-12-11 11:16
                  回复
                    安稳意味着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工作意味着持续少变的业务,超过通胀的工资增幅。等你要离开的时候,说明公司已经把你提升到了和你的能力匹配的职位和薪酬极限。那么,下一家公司为什么要那么傻,要和你的原公司做一样的业务?而且,做一样的业务,占据更小的市场份额,却要给你开出更高的工资和更高的职位?这样脑残的公司你觉得能活多久?
                    如果你在一家大公司过得很安稳,那么最好看一下你所属的业务的增长量,统计一下你部门中层的离职比率。如果增长量不变或者缓缓下降,且离职比率极低的话,恭喜你!你已经身在丧尸养殖场。
                    市场不喜欢停滞不前的业务,资本不喜欢水平的增长曲线。在快速发展期,在陡峭向上的曲线里,日子不会太安稳,因为变数太多,有太多仗要打,有太多人需要更换到前线。
                    而且,在公司外的同行业里,会有更多机会,每一个从业者都随着市场扩大而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唯有在这种动荡不安中,存在最多的机会,这也是一个人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安稳的另外一个意思是:致命一击已经在某处准备就绪。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6-12-11 11:16
                    回复
                      所有的大公司都会缓慢走向衰亡,所谓“大公司必死”是这个世界上商业演化的必然。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另一个事实:在大公司衰落之前很久,自己在大公司里其实早已经死去了很多年,是一具早已经失去了活力和想法的活死人。
                      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你看到这篇文章还有痛觉,那是好事。
                      禅定时刻:
                      一辈子太短,而错觉太长。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6-12-11 11:17
                      回复
                        有这样一个判断——
                        未来十年内,所有的企业都将是“社会企业”。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企业——
                        1. 本身不以盈利为目的。
                        2. 股东是荣誉头衔,不分红。
                        3. 企业利润用于支持企业本身发展。
                        4. 企业成为一帮志同道合个体协作的平台。
                        5. 个体其实成为企业平台上的创业者,拿走大部分利润。
                        假如果真如此,大企业里的人,你会怎样行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6-12-11 11:17
                        回复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类似的技术在商业上的应用,而且非常直白地把这些技术的门道给说出来了。
                          这篇文章源于一个老鼠实验:1930 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B.F. Skinner,发明了一个实验装置,来研究老鼠怎么对奖励做出反应。
                          实验装置很简单,老鼠被关在盒子里,其中有个控制杆。老鼠只要一推这个控制杆,下面就会有食物出来。实验结果是把老鼠关进去以后,它一旦发现这个控制杆的作用,很快就能学会去推这个控制杆。
                          Skinner 说,人的行为也是这样——设计好激励和奖励措施,他就会听你摆弄。
                          这个洞见可不得了。Skinner 等于是开创了心理学的一个新门派!别的心理学家都是被动地观察人类行为,最多看人有心理疾病给治疗一下,而这一派却是要主动左右人类的行为!
                          时至今日,这一门派有了个正式的名字,叫做“行为设计学”。现在它的掌门人,是斯坦福大学的 B.J. Fogg。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6-12-11 15:39
                          回复
                            06 “正邪”两道都在使用行为设计学
                            老虎机已经过时了。拉斯维加斯正在使用一种新的赌博机器,数学家帮着设计的,专门按照行为设计学给你安排各种结果的概率,重点就是要给你提供加强版的变换奖励。
                            比如一个办法:如果这把你不中奖,你看到的结果很可能是“差一点就中” 。其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正常机器的理论值,这样你就会以为你不是输了,而是差一点就赢了——你就会更有动力地玩下去。
                            现在从拉斯维加斯到 Facebook,从老虎机到手机,正邪两道都在使用行为设计学,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最大化你在这个设备上花的时间。
                            让人上瘾,是行为设计学的最核心目标。
                            07 一个实验
                            现在你看完了文章,如果转发到朋友圈,算是给我的“变换奖励”。
                            当然你也有,你的转发也可能会被点赞,也可能不会,咱们的一切行为被都设计好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3楼2016-12-11 15:40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5楼2016-12-11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