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重聚——校址铭灵石
苏尔云 2016,11,20
我是在今年三月下旬从陈眉的微信里得知,我们母校浙江医科大学有了一块校址铭石。这是一块灵石呀!它将受到无数学子的膜拜。当时在微信中看到这块巨石,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对母校产生无比的眷恋——她消失了,我们再也没有“妈妈”了!娘健时都不在意,一旦没了,就会时时思恋。可惜思恋唯凭空,拜谒无碑碣。现在母校有这块通灵之石可供我们这些思念母校的学子来膜拜,来瞻仰。真是太好了,思念有个去处了。
母校的思念
4月8日下午3点,我看完病人,来到这块灵石前,它座落在浙医大唯一幸存的建筑——红楼(其实,红楼原已存在,为杭州旧法院的建筑,1952年划给浙医大)北侧。这石浅红带点黄,底缘有块反问号的弧形缺损,顶缘右侧拱起一牛肩,右缘牛头低抑,左缘牛尾紧夹,由于下缘的缺损,这灵石栩栩如生,乃一头犇腾的孺子牛!真感谢七五医的高法根老师和八一医的陈卫强老师,觅得这块宝地和灵石。为医大人积得如此大德,给我们对母校的思恋和瞻仰有了福地!
我点了一支香,磕了三个头。行人好奇地看看我。有些好奇者凑过头瞄了一下铭文。我细细地读着这篇铭文。这是八一届医大校友,现任下城区党委书记的陈卫强同学在11年前就开始酝酿的铭文:
斯地灵秀,文蕴悠长。学府浙医,卓立辉煌。历史名校,鼎盛钱塘。特兹铭文,记载沧桑。
发轫溯源,一九一二。浙江医专,惠民初创。院系调整,学院开张。六秩跃升,医大遂强。四校合并,浙大重祥。别西子湖,迁紫金港。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百年砥砺,不息自强。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品学兼优,华夏名扬。悬壶济世,救死护伤。德技双馨,仰止无疆。科研登攀,成就斐然。国际交流,誉晔八方。
昔校熙熙,今商囔囔。瑰丽史篇,再谱华章。仁心仁术,薪传火旺。求是求新,日月同光。
我读着读着,又回到学生时代:进校大门,右手是病理楼,左手是生物楼,解剖好像在里侧北面,中间还有平房是解剖实验室。生化楼在里侧南面,快靠近校围墙的一座楼房。图书馆也是平房,外面一座是中文阅览室,要去外文阅览室必须通过中文阅览室,过一个天井,里面才是外文阅览室。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图书馆的外文阅览室里。
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当时顶顶有名的老师。解剖韩永坚老师,组织胚胎顾文祥老师,病理章锁江老师,生化朱寿民老师。等等一流教师(当时不评职称),为我们这400多工农兵学员辛勤耕耘。当时全国停课,老师们在家荒废10年的功夫。一听说要招生办学,情绪高涨,教学认真,教材实用。组织解剖(当时合为正常人体形态学)的教科书用的还是道林纸呢!那时物质匮乏,一般教科书都用新闻纸。韩老师还跟我们讲了印刷的经过,我们真很感动。同样,那时我们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可以说人人是争分夺秒的。我在上解剖时,去图书馆借2本参考书,巴尔格曼的《组织学和显微解剖学》,Latimer. Callander的《外科解剖学》。笔记本四周留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教科书以外的资料。
解剖学笔记
我与朱寿民老师的交往也是起始于图书馆。朱老师是我们生化老师,上大班课。讲得一口绍兴普通话,但阶梯教室里二百多学生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全神贯注。就连他有时为省时间用袖子搽一下黑板上错字的动作,我们同学也认为这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当时我们还有模仿名教授某些动作的遗风)。我一向听说我爸爸讲课满口温州话而特受学生爱戴的故事。所以朱老师的满堂绍兴话我也认为这是优秀教师的一种特色。
上大班课的老师一般与学生都不熟悉,只有我们学生认识老师。我当时喜欢跑图书馆,也去翻翻英文期刊。看不懂的地方,抓住旁边看书的老师就问,也不怕难为情。许多老师给你讲一下就过去了。1974年的某天,我在图书馆翻一本杂志,刊名是“Atherosclerosis”。当时朱老师正在查阅有关鼻咽癌的资料,我看见朱老师在我旁边,非常高兴,认定他是很有学问的。我走过去向他请教某一句话的翻译,朱老师放下手中的工作,细心地帮我分析句子成分,教我如何翻译。最后,他还说了一句:以后有问题再来找我。我这下子心中一阵欢喜:我找到老师了!从此,我成了学校后面长寿路上那灰暗旧屋(朱老师家)里的常客。
我在校的时候,就听说我校有很多名教授。那时候的学生,有一部分可能很左,但像我班的同学都是名教授的向往者,就是现在的粉丝吧。蔡堡教授(1897-1986)在学校里是很有名气的。他是研究蝾螈的专家,童第周的老师。蝾螈胚胎的研究填补了生物学的空白。
王季午(1908-2005)教授是我国传染病学的奠基人。在校时就盛传“他是亚洲传染病学第一人。他有诸多首创:1934年毕业,35年就首创血涂片诊断黑热病的新方法及锑剂治疗黑热病的新疗法。37年又发明血涂片按不同斜度寻找疟原虫的方法。52年发现钩端螺旋体,对“黄疸发热怪病”有了明确诊断。54年发明对肺吸虫治疗方法。83年首次证实乙肝病毒子宫内感染······他的发明(新发现)持续多久?整个人生,都在“发现新大陆”之中!我突然感到一阵脸红潮热。我们现在多少人在游山玩水,跑遍世界各地。以此为荣,看谁跑的多,看谁走的远。多少时间就这样挥霍了。真是,人各有志!
郁知非(1916-2002)教授,王季午教授任医学院院长时聘请的教授,24岁获美国纽约市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西奈山医院进修期间,改良了放射性磷测定全身红细胞量的技术。一时在美国名声大震,在浙医大期间发明了有核红细胞铁染色技术。他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专业书籍12本,执笔300 余万字。
等等,等等。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母校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师,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医生。
校医院在很里侧一座小洋房里。因为是医学院校,大多数师生看病都去浙一浙二。这里就成了结核病学生的世外桃源。我三姐六六医的,身体一向很弱,读书很用功。在毕业前夕,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当时她正好住在这小洋房里,不上课,又不能给病人看病,闲着没事干,就跟同学恋爱了,成了逍遥派。二姐是六三医的,姐夫比她大两届······我那可敬可爱的母校啊,我们一家六姐妹,在您这儿就培养出5位医生,您说,我对医大该有多深的感恩?!
我抚摸着这块通灵宝石,只有您是浙江医科大学的象征。而这块培养千千万万白衣天使的宝地,已物换星移几度秋。过去那琅琅的读书声,已换作喧嚣的叫卖声。过去在尸体解剖室里阵阵福尔马林的熏陶,换作了香格里拉那灯红酒绿的消融。过去那最偏僻的行政所在地红楼,也物归其主,还其原貌。
历史的变迁令兰亭已往,使梓泽丘墟。虽说浙医大不再,浙大后浪推前浪。但由浙医大培养出来的我们,常常会来此抚石追昔。时时念及的仍是我们的母校——浙江医科大学。
苏尔云 2016,11,20
我是在今年三月下旬从陈眉的微信里得知,我们母校浙江医科大学有了一块校址铭石。这是一块灵石呀!它将受到无数学子的膜拜。当时在微信中看到这块巨石,亲切之情油然而生。对母校产生无比的眷恋——她消失了,我们再也没有“妈妈”了!娘健时都不在意,一旦没了,就会时时思恋。可惜思恋唯凭空,拜谒无碑碣。现在母校有这块通灵之石可供我们这些思念母校的学子来膜拜,来瞻仰。真是太好了,思念有个去处了。
母校的思念
4月8日下午3点,我看完病人,来到这块灵石前,它座落在浙医大唯一幸存的建筑——红楼(其实,红楼原已存在,为杭州旧法院的建筑,1952年划给浙医大)北侧。这石浅红带点黄,底缘有块反问号的弧形缺损,顶缘右侧拱起一牛肩,右缘牛头低抑,左缘牛尾紧夹,由于下缘的缺损,这灵石栩栩如生,乃一头犇腾的孺子牛!真感谢七五医的高法根老师和八一医的陈卫强老师,觅得这块宝地和灵石。为医大人积得如此大德,给我们对母校的思恋和瞻仰有了福地!
我点了一支香,磕了三个头。行人好奇地看看我。有些好奇者凑过头瞄了一下铭文。我细细地读着这篇铭文。这是八一届医大校友,现任下城区党委书记的陈卫强同学在11年前就开始酝酿的铭文:
斯地灵秀,文蕴悠长。学府浙医,卓立辉煌。历史名校,鼎盛钱塘。特兹铭文,记载沧桑。
发轫溯源,一九一二。浙江医专,惠民初创。院系调整,学院开张。六秩跃升,医大遂强。四校合并,浙大重祥。别西子湖,迁紫金港。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百年砥砺,不息自强。教书育人,桃李芬芳。品学兼优,华夏名扬。悬壶济世,救死护伤。德技双馨,仰止无疆。科研登攀,成就斐然。国际交流,誉晔八方。
昔校熙熙,今商囔囔。瑰丽史篇,再谱华章。仁心仁术,薪传火旺。求是求新,日月同光。
我读着读着,又回到学生时代:进校大门,右手是病理楼,左手是生物楼,解剖好像在里侧北面,中间还有平房是解剖实验室。生化楼在里侧南面,快靠近校围墙的一座楼房。图书馆也是平房,外面一座是中文阅览室,要去外文阅览室必须通过中文阅览室,过一个天井,里面才是外文阅览室。我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图书馆的外文阅览室里。
教我们的老师都是当时顶顶有名的老师。解剖韩永坚老师,组织胚胎顾文祥老师,病理章锁江老师,生化朱寿民老师。等等一流教师(当时不评职称),为我们这400多工农兵学员辛勤耕耘。当时全国停课,老师们在家荒废10年的功夫。一听说要招生办学,情绪高涨,教学认真,教材实用。组织解剖(当时合为正常人体形态学)的教科书用的还是道林纸呢!那时物质匮乏,一般教科书都用新闻纸。韩老师还跟我们讲了印刷的经过,我们真很感动。同样,那时我们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可以说人人是争分夺秒的。我在上解剖时,去图书馆借2本参考书,巴尔格曼的《组织学和显微解剖学》,Latimer. Callander的《外科解剖学》。笔记本四周留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教科书以外的资料。
解剖学笔记
我与朱寿民老师的交往也是起始于图书馆。朱老师是我们生化老师,上大班课。讲得一口绍兴普通话,但阶梯教室里二百多学生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全神贯注。就连他有时为省时间用袖子搽一下黑板上错字的动作,我们同学也认为这是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当时我们还有模仿名教授某些动作的遗风)。我一向听说我爸爸讲课满口温州话而特受学生爱戴的故事。所以朱老师的满堂绍兴话我也认为这是优秀教师的一种特色。
上大班课的老师一般与学生都不熟悉,只有我们学生认识老师。我当时喜欢跑图书馆,也去翻翻英文期刊。看不懂的地方,抓住旁边看书的老师就问,也不怕难为情。许多老师给你讲一下就过去了。1974年的某天,我在图书馆翻一本杂志,刊名是“Atherosclerosis”。当时朱老师正在查阅有关鼻咽癌的资料,我看见朱老师在我旁边,非常高兴,认定他是很有学问的。我走过去向他请教某一句话的翻译,朱老师放下手中的工作,细心地帮我分析句子成分,教我如何翻译。最后,他还说了一句:以后有问题再来找我。我这下子心中一阵欢喜:我找到老师了!从此,我成了学校后面长寿路上那灰暗旧屋(朱老师家)里的常客。
我在校的时候,就听说我校有很多名教授。那时候的学生,有一部分可能很左,但像我班的同学都是名教授的向往者,就是现在的粉丝吧。蔡堡教授(1897-1986)在学校里是很有名气的。他是研究蝾螈的专家,童第周的老师。蝾螈胚胎的研究填补了生物学的空白。
王季午(1908-2005)教授是我国传染病学的奠基人。在校时就盛传“他是亚洲传染病学第一人。他有诸多首创:1934年毕业,35年就首创血涂片诊断黑热病的新方法及锑剂治疗黑热病的新疗法。37年又发明血涂片按不同斜度寻找疟原虫的方法。52年发现钩端螺旋体,对“黄疸发热怪病”有了明确诊断。54年发明对肺吸虫治疗方法。83年首次证实乙肝病毒子宫内感染······他的发明(新发现)持续多久?整个人生,都在“发现新大陆”之中!我突然感到一阵脸红潮热。我们现在多少人在游山玩水,跑遍世界各地。以此为荣,看谁跑的多,看谁走的远。多少时间就这样挥霍了。真是,人各有志!
郁知非(1916-2002)教授,王季午教授任医学院院长时聘请的教授,24岁获美国纽约市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西奈山医院进修期间,改良了放射性磷测定全身红细胞量的技术。一时在美国名声大震,在浙医大期间发明了有核红细胞铁染色技术。他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专业书籍12本,执笔300 余万字。
等等,等等。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母校许许多多这样的老师,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医生。
校医院在很里侧一座小洋房里。因为是医学院校,大多数师生看病都去浙一浙二。这里就成了结核病学生的世外桃源。我三姐六六医的,身体一向很弱,读书很用功。在毕业前夕,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当时她正好住在这小洋房里,不上课,又不能给病人看病,闲着没事干,就跟同学恋爱了,成了逍遥派。二姐是六三医的,姐夫比她大两届······我那可敬可爱的母校啊,我们一家六姐妹,在您这儿就培养出5位医生,您说,我对医大该有多深的感恩?!
我抚摸着这块通灵宝石,只有您是浙江医科大学的象征。而这块培养千千万万白衣天使的宝地,已物换星移几度秋。过去那琅琅的读书声,已换作喧嚣的叫卖声。过去在尸体解剖室里阵阵福尔马林的熏陶,换作了香格里拉那灯红酒绿的消融。过去那最偏僻的行政所在地红楼,也物归其主,还其原貌。
历史的变迁令兰亭已往,使梓泽丘墟。虽说浙医大不再,浙大后浪推前浪。但由浙医大培养出来的我们,常常会来此抚石追昔。时时念及的仍是我们的母校——浙江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