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左家离开温泉山庄同一天,凌世舟夫妻俩,把山庄的事务再安排了一下,自己也回家了。
凌家预计要请的客人已经基本请过了,准备回家好好歇息几天。至于园子里,自然会安排其他一些熟人过去游玩,其中包括与凌家合伙的杨家。文氏安排了杨家去园子的时间,不过让人带话:“实在累得不行,我家太太就不陪大太太一起过去了。待休整过来,我家太太再陪大太太一起去一次。”
在休整之时,凌世舟与文氏,对洛儿也谈及了知州大人这次的温泉之行,文氏说了傅氏夫人还要带人来园子游玩的事,凌世舟则谈到,左知州下次来,还想要见到大家的书法的问题。当时他一口答应了,可是心中却有点犯难:名家的书法,不是那么好拿到的。自己要怎么才能拿到呢?
洛儿思索了一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实在不行,就只有出钱去买了。重金购买,能拿到吗?”
“不能确定。有些名士,脾气很大的,送给他钱他也不写。”
“左大人可有说想要谁的墨宝?”
“这个倒没说。不过,这次是看了饶煦的,下次……至少应该是与饶煦齐名的书法家吧?甚至比饶煦名气更大的……这些人的墨宝,可不好拿到。”
“这些人的脾气,有点象当初的石先生呢。还是老办法,父亲先挑选人吧,然后我们再想办法怎么说服人家。实在不行,想办法到处买一份比较贵重的字帖,行不行?”洛儿心中盘算着道:“我想左大人也只是想要个好的书法而已,未必就一定要某个人的,或者是活人的。死人的字帖,应该也可以吧?”
凌世舟想了想:“我先确定人吧,至于能不能用死人的字帖……到时我再去问坊正大人。”
文氏在一边静静的听父女俩商量,待俩人说完,才叹道:“这位大人要的东西,怎么这么难啊。他若是要些钱什么的,倒是好办些。”
洛儿微微一笑:“因为他不缺钱。”
凌世舟转换了话题:“你不必管这件事了。你先好好休息,回头带洛儿陪大人家的太太小姐们好好玩吧。”
此时,镇威将军与知州大人,都前往凌家的温泉游玩的消息已经在武岳城的上层传开了,少不得有人到处打听,凌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能获得镇威将军及知州大人共同的青眼?于是,在凌家歇息的时候,请柬不断的送来。
这天,洛儿正陪着文氏,在翻看送来的请柬,斟酌哪些是不能推的,必须去出席。两人正在商量,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然后是站在二门的小子欢快的声音:“少爷回来了。”
洛儿吃了一惊,抬头看到文氏也是一脸的惊愕,立即站起身来走到门前一看,钧儿果然正急急走进来。
“钧儿,你怎么回来了?”洛儿大吃了一惊。
钧儿加快步子,几乎是一溜小跑来到上房:“姐,予谦学长殿试所写的策论,传回来了,我赶回来送给你看看。”
“哦。”洛儿明白了,不过仍然有些小小的怪责之意:“这篇文章以后慢慢看就是了,怎么就从书院跑回来了?请假了吗?”
“请了。”说着话,钧儿站到了洛儿身前。现在的钧儿,已经比洛儿还高了:“你可知道予谦学长策论,写的是什么内容?”
“我怎么会知道。”洛儿摇头,看着钧儿神秘的笑容,脑子迅速转开了:“这种策论,还得到皇帝的认可,点他为探花,应该是……关于国家大政的吧?”
钧儿摇晃着脑袋:“你别猜了,我直接告诉你吧,他写的是……官山海。”
“什么……”洛儿失声惊呼,又赶快用手掩住自己的唇。刹那间,前几年与楚予谦在书院交流的点点滴滴,似乎一下子都涌到了自己的眼前。她的眼睛,似乎都有点湿润了。
钧儿自然不知道她的心理活动,只是把自己身上带着的一个布袋打开:“我抄了一份,特意赶回来送给你看。”说着,取出了一卷纸。
洛儿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与钧儿一起坐下,观看楚予谦殿试的文章。
文章首先抄录了本次殿试的题目。引经据典,很堂皇的一段文字,大约有一百多字,但其主要意思,便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理想中的治国之道施政措施。
这一段文字之后,便是楚予谦的策论。
楚予谦一开始,便阐述道:治国之道,首在国富民强。那么,如果才能做到国富民强?
紧接着,楚予谦又论述了税赋的重要性。税赋,历来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国。然,税赋重,则压制民生;税赋轻,则国用不足。如何才能轻税赋而保持国用充足?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官山海。
行文至此,楚予谦又引用了管子的话,以及历朝一些关于官山海的记载,说明官山海的好处。
紧接着,楚予谦又笔锋一转,写到了现实:然,今日今时,在历朝历代均发挥作用的官山海,居然失效了。他历数了现在的官办作坊系统的各种弊端:
一,糜费国家钱粮。自管子开始官山海,目的很明白,是以山海之利以供国用;可现在的整个国家的官办作坊系统,居然要国家另拨银两养活,实乃官山海之奇观;
二,产品质量差。既占据了山海之利,又得到了国家钱粮养活的官办作坊系统,其生产的产品,居然不能保证质量,质量还越来越差了。在这里,楚予谦引用了最近十几年一些有关官办产品质量的公开记录,以及一些比较有名的人士公开发表的书中的一些无意中的记载,与二、三十年前的类似的产品情况记录,作对比,说明了官造产品质量在下降。看到这些,洛儿都深为惊讶:真不知楚予谦是几时收集到的这些重要证据。
三,责任不明。官造系统,其构成臃肿庞大,以至于国家不得不拨银子养活。但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居然找不到人负责。在这里,楚予谦又引用了几起有关官办作坊质量事故的处理来说明:有的不了了之,有的罚得不痛不痒,有的则明显是把几个实际操作的人员推出来顶责。
然后,楚予谦总结道:现在的整个官造系统,各作坊除了因生产而拥有的各种山海之利外,还拥有巨大的资金,却职责不明,甚至其能力也不明。每年,除了向工部领取的钱粮有数,其次,则是每年要生产的产品数量有数,其他的,则根本没有任何约束,甚至连其内部,对于自己的费用都心中无数。其中任职的官员,则以讨好自己的直接上司为最重要的生存法则,以山海之利以供上峰,想尽办法向国家伸手要各种优惠条件,以保证自己小集团的地位;在系统内部,有利则趋之,有责则避之,拿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担任何责任,以至于人人都将官造系统的职位当做肥缺,争来斗去,却根本没人想到要为国家谋利这一事。这些做法,实则是将山海之利,化作了一个小集团的私产,严重违背官山海的最初宗旨。
针对当前官造系统的这种种弊端,楚予谦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手段:必须改变管理官造系统的思路。官造系统的这种种乱象,是因为其最初是由官府创办的,完全沿用了官府的管理手段。然,现在看来,这种管理手段完全不适合官造系统。
他写道,官山海,自其创始人开始,就写得很明白:聚山海之利以为国用。而官府是不谋利的,所以官府的作法完全不适合于官山海的系统;商家才是谋利的,所以,对于官造系统,应该行商家之法。何谓商家之法?楚予谦写道:
一是,自负赢亏。凡商家,均赢亏自担,哪怕一铺一摊,皆可养活一家几口;而官办作坊,人员济济,还有国家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作后盾,却动辄亏损,一年下来还要国家补贴他们银子以维持生存?是何道理?所以,他在文中建议,国家应该核定对各官办作坊的拨款,定一个数。如果各作坊一年下来费用超支,自己想办法节衣缩食。试问如果商家生意亏损,该当如何?同理,如果一个官员,管理着官办作坊,却屡屡亏损,那似乎请他改行为好。
二是,竞争。百业之中,商家均是各自竞争的,越竞争,各商家似乎还越活越滋润,在这种种竞争中发展壮大。官办作坊,没有竞争,反倒越活越萎靡不振。所以,楚予谦建议,在官办作坊里,想办法引入竞争机制,改变这种状态。如何竞争呢?楚予谦提了几条:第一,将一个大的官造作坊,拆分成二、三家,大家同是官造作坊,却彼此竞争,逼着这些作坊改进自己的产品,以免店大欺客,不思进取;第二,在一个官造产品的领域,有限的放开一家或者几家商家进入,再看这些商家是如何经营的,为官办作坊作个样板;第三,如果上述两条都试过了,这些官办作坊还是不能赢利,楚予谦则主张就此将这一行的官办作坊关了。已经想尽了办法,这些官办作坊还是不能赢利,则似乎说明了这个领域官办作坊可能真的不占优势。那么,对于这么一个可能需要国家财政不断救助的官造领域,国家还是干脆退出,交给商家来经营好了,果断的避免更大的损失。
最后,楚予谦总结道:若官山海真的能聚山海之利,则国用何愁不足?国家何愁不富?国富,始能让民安居乐业;民富,始能让人繁衍生息。国家人口增长,财力充盈,施政有序,百业兴旺,整个国家自能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样的气象,被人简洁的称为:盛世。
凌家预计要请的客人已经基本请过了,准备回家好好歇息几天。至于园子里,自然会安排其他一些熟人过去游玩,其中包括与凌家合伙的杨家。文氏安排了杨家去园子的时间,不过让人带话:“实在累得不行,我家太太就不陪大太太一起过去了。待休整过来,我家太太再陪大太太一起去一次。”
在休整之时,凌世舟与文氏,对洛儿也谈及了知州大人这次的温泉之行,文氏说了傅氏夫人还要带人来园子游玩的事,凌世舟则谈到,左知州下次来,还想要见到大家的书法的问题。当时他一口答应了,可是心中却有点犯难:名家的书法,不是那么好拿到的。自己要怎么才能拿到呢?
洛儿思索了一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实在不行,就只有出钱去买了。重金购买,能拿到吗?”
“不能确定。有些名士,脾气很大的,送给他钱他也不写。”
“左大人可有说想要谁的墨宝?”
“这个倒没说。不过,这次是看了饶煦的,下次……至少应该是与饶煦齐名的书法家吧?甚至比饶煦名气更大的……这些人的墨宝,可不好拿到。”
“这些人的脾气,有点象当初的石先生呢。还是老办法,父亲先挑选人吧,然后我们再想办法怎么说服人家。实在不行,想办法到处买一份比较贵重的字帖,行不行?”洛儿心中盘算着道:“我想左大人也只是想要个好的书法而已,未必就一定要某个人的,或者是活人的。死人的字帖,应该也可以吧?”
凌世舟想了想:“我先确定人吧,至于能不能用死人的字帖……到时我再去问坊正大人。”
文氏在一边静静的听父女俩商量,待俩人说完,才叹道:“这位大人要的东西,怎么这么难啊。他若是要些钱什么的,倒是好办些。”
洛儿微微一笑:“因为他不缺钱。”
凌世舟转换了话题:“你不必管这件事了。你先好好休息,回头带洛儿陪大人家的太太小姐们好好玩吧。”
此时,镇威将军与知州大人,都前往凌家的温泉游玩的消息已经在武岳城的上层传开了,少不得有人到处打听,凌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能获得镇威将军及知州大人共同的青眼?于是,在凌家歇息的时候,请柬不断的送来。
这天,洛儿正陪着文氏,在翻看送来的请柬,斟酌哪些是不能推的,必须去出席。两人正在商量,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然后是站在二门的小子欢快的声音:“少爷回来了。”
洛儿吃了一惊,抬头看到文氏也是一脸的惊愕,立即站起身来走到门前一看,钧儿果然正急急走进来。
“钧儿,你怎么回来了?”洛儿大吃了一惊。
钧儿加快步子,几乎是一溜小跑来到上房:“姐,予谦学长殿试所写的策论,传回来了,我赶回来送给你看看。”
“哦。”洛儿明白了,不过仍然有些小小的怪责之意:“这篇文章以后慢慢看就是了,怎么就从书院跑回来了?请假了吗?”
“请了。”说着话,钧儿站到了洛儿身前。现在的钧儿,已经比洛儿还高了:“你可知道予谦学长策论,写的是什么内容?”
“我怎么会知道。”洛儿摇头,看着钧儿神秘的笑容,脑子迅速转开了:“这种策论,还得到皇帝的认可,点他为探花,应该是……关于国家大政的吧?”
钧儿摇晃着脑袋:“你别猜了,我直接告诉你吧,他写的是……官山海。”
“什么……”洛儿失声惊呼,又赶快用手掩住自己的唇。刹那间,前几年与楚予谦在书院交流的点点滴滴,似乎一下子都涌到了自己的眼前。她的眼睛,似乎都有点湿润了。
钧儿自然不知道她的心理活动,只是把自己身上带着的一个布袋打开:“我抄了一份,特意赶回来送给你看。”说着,取出了一卷纸。
洛儿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与钧儿一起坐下,观看楚予谦殿试的文章。
文章首先抄录了本次殿试的题目。引经据典,很堂皇的一段文字,大约有一百多字,但其主要意思,便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理想中的治国之道施政措施。
这一段文字之后,便是楚予谦的策论。
楚予谦一开始,便阐述道:治国之道,首在国富民强。那么,如果才能做到国富民强?
紧接着,楚予谦又论述了税赋的重要性。税赋,历来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国。然,税赋重,则压制民生;税赋轻,则国用不足。如何才能轻税赋而保持国用充足?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官山海。
行文至此,楚予谦又引用了管子的话,以及历朝一些关于官山海的记载,说明官山海的好处。
紧接着,楚予谦又笔锋一转,写到了现实:然,今日今时,在历朝历代均发挥作用的官山海,居然失效了。他历数了现在的官办作坊系统的各种弊端:
一,糜费国家钱粮。自管子开始官山海,目的很明白,是以山海之利以供国用;可现在的整个国家的官办作坊系统,居然要国家另拨银两养活,实乃官山海之奇观;
二,产品质量差。既占据了山海之利,又得到了国家钱粮养活的官办作坊系统,其生产的产品,居然不能保证质量,质量还越来越差了。在这里,楚予谦引用了最近十几年一些有关官办产品质量的公开记录,以及一些比较有名的人士公开发表的书中的一些无意中的记载,与二、三十年前的类似的产品情况记录,作对比,说明了官造产品质量在下降。看到这些,洛儿都深为惊讶:真不知楚予谦是几时收集到的这些重要证据。
三,责任不明。官造系统,其构成臃肿庞大,以至于国家不得不拨银子养活。但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居然找不到人负责。在这里,楚予谦又引用了几起有关官办作坊质量事故的处理来说明:有的不了了之,有的罚得不痛不痒,有的则明显是把几个实际操作的人员推出来顶责。
然后,楚予谦总结道:现在的整个官造系统,各作坊除了因生产而拥有的各种山海之利外,还拥有巨大的资金,却职责不明,甚至其能力也不明。每年,除了向工部领取的钱粮有数,其次,则是每年要生产的产品数量有数,其他的,则根本没有任何约束,甚至连其内部,对于自己的费用都心中无数。其中任职的官员,则以讨好自己的直接上司为最重要的生存法则,以山海之利以供上峰,想尽办法向国家伸手要各种优惠条件,以保证自己小集团的地位;在系统内部,有利则趋之,有责则避之,拿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担任何责任,以至于人人都将官造系统的职位当做肥缺,争来斗去,却根本没人想到要为国家谋利这一事。这些做法,实则是将山海之利,化作了一个小集团的私产,严重违背官山海的最初宗旨。
针对当前官造系统的这种种弊端,楚予谦提出了自己的治理手段:必须改变管理官造系统的思路。官造系统的这种种乱象,是因为其最初是由官府创办的,完全沿用了官府的管理手段。然,现在看来,这种管理手段完全不适合官造系统。
他写道,官山海,自其创始人开始,就写得很明白:聚山海之利以为国用。而官府是不谋利的,所以官府的作法完全不适合于官山海的系统;商家才是谋利的,所以,对于官造系统,应该行商家之法。何谓商家之法?楚予谦写道:
一是,自负赢亏。凡商家,均赢亏自担,哪怕一铺一摊,皆可养活一家几口;而官办作坊,人员济济,还有国家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作后盾,却动辄亏损,一年下来还要国家补贴他们银子以维持生存?是何道理?所以,他在文中建议,国家应该核定对各官办作坊的拨款,定一个数。如果各作坊一年下来费用超支,自己想办法节衣缩食。试问如果商家生意亏损,该当如何?同理,如果一个官员,管理着官办作坊,却屡屡亏损,那似乎请他改行为好。
二是,竞争。百业之中,商家均是各自竞争的,越竞争,各商家似乎还越活越滋润,在这种种竞争中发展壮大。官办作坊,没有竞争,反倒越活越萎靡不振。所以,楚予谦建议,在官办作坊里,想办法引入竞争机制,改变这种状态。如何竞争呢?楚予谦提了几条:第一,将一个大的官造作坊,拆分成二、三家,大家同是官造作坊,却彼此竞争,逼着这些作坊改进自己的产品,以免店大欺客,不思进取;第二,在一个官造产品的领域,有限的放开一家或者几家商家进入,再看这些商家是如何经营的,为官办作坊作个样板;第三,如果上述两条都试过了,这些官办作坊还是不能赢利,楚予谦则主张就此将这一行的官办作坊关了。已经想尽了办法,这些官办作坊还是不能赢利,则似乎说明了这个领域官办作坊可能真的不占优势。那么,对于这么一个可能需要国家财政不断救助的官造领域,国家还是干脆退出,交给商家来经营好了,果断的避免更大的损失。
最后,楚予谦总结道:若官山海真的能聚山海之利,则国用何愁不足?国家何愁不富?国富,始能让民安居乐业;民富,始能让人繁衍生息。国家人口增长,财力充盈,施政有序,百业兴旺,整个国家自能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样的气象,被人简洁的称为: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