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重聚---同学
2016/10/27
我写完“40年重聚---老师”后,许多读者反映看了好像还没完,应该还有,“后面应该是同学了吧?”我夫人这么说。是的。这篇是要写我们亲如兄弟的同学们。
我班的同学说得好,我们班像一个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他说,杭州的同学是细胞核,省内的同学是细胞质,外省的同学是细胞膜。说的真是形象!后来这理论进一步深入:丛品和陈眉是细胞核中的两条DNA.,紧紧绞在一起。我们这些在杭同学就是RNA,紧紧围绕着DNA。省内的同学是细胞质,有许多细胞器,各自发挥着各种功能,并将胞核团团围住;而省外同学是坚韧的细胞膜,这个细胞的生存和活动,依赖于细胞膜的坚韧,舒张有度,伸缩有节。
这次毕业40年同学会筹备了很长时间。10月14日开始接待外地同学。中午11点57分,丛品已来到紫晶大酒店,等待着久违的同学了。她在微信里给大家发来紫晶大酒店位子的标志物。方便了不熟悉紫晶的同学能顺利到达。我下午早早结束了手头的工作,赶到酒店。走进电梯却打不开按钮。当我跨出电梯时碰见了祝华明,华明试了也不行。我们来到总台。突然间看见了陈蓓英,“啊!蓓英!”我们紧紧握着手。我在杭州,她在香港,虽然我们因病人的诊疗时时联系着,但多少年未曾谋面。今天一见,真有点陌生。我们的经历,飘浮在花白的发际。镌刻着脸上风霜的年轮。华明正与总台交涉,背后冒出了丛品。这下子大家都定心了。我们领取房卡后就能顺利地进出电梯了。我这个背时的老头,才第一次体会到,现在出门有那么多的不便利!
到了606房间,陈眉杨加珞已在坐镇。我们坐下来,话夹子打开了。蓓英的模样又回到40年前。蓓英诉说着这次从香港回来的经过。丛品有电话要接,那是陈华民到了。丛品赶紧下楼去接。陈眉约祝华明一起去超市准备明天去桐庐的物品。一会儿,陈华民上来了。华民是我班最风光的一个。跑遍了五大洲四大洋。英语讲得呱呱叫。还出了好几本游记。他也是最关心班级的一位同学。又一会儿,陈莲凤和小卢来了。丛品又下楼去接。沈君,吕铁民,许洪汉······就这样,来来回回1楼—6楼反复去接同学。这位六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同学之间年龄永远停留在学生时代),永远是不知疲倦的。
15号晚上在桐庐的红灯笼外婆家过的夜。晚饭后,小林告诫大家,南湖菱要在今天吃了。放在明天就不好吃了。小林从嘉兴带来约10斤的南湖菱,鲜嫩鲜嫩的。我们找了个靠水的小凉亭。大吃起来。吃菱也要有本事。有些同学咬一口就剥开了,鲜嫩甘甜的,一会儿前面的就有了一堆壳。可有些同学不会剥,手指甲被菱壳嵌得很深,还剥不出一颗子儿。这时陈仁法开口了:“我说吃东西要有本事,没本事,只好流口水干着急!”陈仁法是我班的笑星。细胞里的溶酶体,只要他开口,人人笑的人仰马翻,稀里糊涂。大家要他讲一个笑话。他动用他那三分之一杭州话,三分之一萧山话,三分之一绍兴话:“有个美国人到中国来,早晨吃早点,买了一只麻球吃,定眼一看,感到很惊奇!中国人那么有耐心呀!一个麻球是一颗芝麻一颗芝麻粘上去的呀!这要花多少时间呀?卖麻球的老板一听哈哈大笑,这个美国佬嘎笨的,糯米糰子芝麻堆里一滚,不就全贴上去了吗?美国人一听,翘起大拇指连呼中国人OK!”他那半懂不懂的腔调,绘声绘色的神气,人人笑翻了天,有视频为证。
这次最开心的是,邀来了谢平均,赵雅仙和丁爱萍。他们三人因健康问题,已久久未能相见了。谢平均和赵雅仙毕业后我就没见过。爱萍好像见过一次。雅仙和爱萍是17号在纳米广场会面的。雅仙老了,背微微有点驼,但精神很好。现在还在管她的孙子,说要等他上初中,还有2年······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自以为不为家庭所羁绊的我,现在也被无形枷锁锁定在小外孙身旁。爱萍保养得很好,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貌。打扮也时髦得体。这身四十年前模样,让我想起了毕业时送爱萍去杭州长途汽车站的情景:我二姐家正在车站旁,我邀她到二姐家吃中饭。吃的是面条。二姐特别客气。烧了满满一大碗,里面都是鸡蛋。送完回到二姐家,二姐很高兴地问我,“是女朋友?”“不是,是我班同学!我班同学都是这样的。”——让我二姐空欢喜了20分钟。
谢平均开始也是联系不到的,大家都在为他着急。陈华民很能干,不知怎么就找到他了,开始平均说身体不好,早搏2万多次,不想来了。8月7日,华民写了一长文(微信):“我希望谢平均同学能看到我真诚的邀请:来吧!这是来自老同学好朋友华民的愿望,我虽然现在还在纽约,但是我绝对肯定要回来参加,如果说有什么,那也是过去的事了,淡忘昨天,立足今天,展望明天。”多好的同学,多重的友情,邀请来自太平洋彼岸!陈蓓英微信道:“记得张永奎在诸暨时曾说,以后老了,要见面让孙子陪去。当时一句遥不可及的笑话,想不到越来越近了。5年后我没人陪,只有缺席。10年后不知能否闯过奈何桥。所以这次即便有天大的事也要走去一聚。”肺腑之言呀!即便5年后有悲观,今天也要赶来一聚老同学,何况是40年之聚?!谢平均感动了!谢平均的到来,使群里立马热闹起来。他很有鼓动性,讲话又有哲理,可以把我们混囤的话梳理的清清爽爽。他对沈君讲的“我们还不能算老,充其量太阳偏西,不算夕阳”作了分析:“沈君,对我来说是夕阳,对你来说是偏西,因为我的发动机有故障,不能跑快,也不能跑远,所以说夕阳没错。”你看,多好的辩解。
我们在17号一早从桐庐回紫金港。坐在我后面的林建美不时地转过头来跟我讲诉她工作中的故事。小林是我班年龄最小中的一个。在校时我们是一组,经常在一起学习。她说,那时你总是叫我学英语,学英语。我英语到没有学着,你的精神倒感染了不少。她在这儿就是小伢儿一个,可在医院里那是大主任。我跟她讲起医患关系,她说,有时候医患关系也是我们自己做得稍微粗糙了点。她讲了一件事,一个患者挂了神经内科的号被医生三言两语就打发了。最后,患者提出帮她测一下血压。那医生说,我又没有义务给你量血压,你去挂心血管科吧。患者病怏怏地来到小林科室,也没有挂号。小林很爽快地拿出血压计。病人非常感动,到院长那儿表扬了一番。小林说,举手之劳嘛,何必不帮人一把呢?她还说了一件事,给我很大震动。很多医生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病人的。可小林不一样,别人要她的电话,她一一告诉病人。小林告诉我。这主要为了半夜患者有问题,我可以给他一个指导。“有一天半夜里突然响起铃声,对方传来焦急的女高音,经我判断可能是心梗。告诉她立即到最近的医院去急诊,并告诉医生,我是心梗。”我们的小伢儿就是这样认真负责,还教她如何提醒医生有的放矢。后来有一天,小林在菜场里碰见这位患者,他们千感谢,万感谢!还请小林吃顿饭。这样的医生,能不是我们七三-12班的骄傲吗?!
纳米广场熙熙攘攘,三五成群,七嘴八舌。四十年未见面的老同学呀!诉多少衷肠,聆听多少倾诉!兴奋地泪花伴着闪光灯无数次的闪动······
中午吃完饭,华竑说要回家一趟,紫金港离他家有多远呀,那是新杭城的南北直径啊!他支支吾吾说是要洗衣服。匆匆离去。谁都没在意。下午在南华苑茶楼喝茶到3点多,三位老师也要回去了。我们把他们送出南华苑,赵国铭的车送他们出校园到车站。我和阮彩娥先折回茶楼,刚走两步,华竑从后面赶来,我们说,你不是回家了?他说,我回家去给林老师写一幅字画。“林老师刚走,我们俩送到路口回来的,”话还没说完,华竑拔腿就去追老师去了。过了半天,华竑怏怏不乐地回来,没找到林老师。他很自责,说送一幅字画给林老师是他很久的心愿,今天留下遗憾!最后他委托要去林老师那儿的同学带去。
这幕我看在眼里,心里肃然起敬。七十岁的老同学呀,对老师的情谊深深埋在心里,时时惦记着感恩的心愿。但我们都老了,我们的行动老跟不上心中的想望!
老同学,别难过,我们有这颗心就可以了。我相信,你的字画林老师看得见的!
40年聚会飘过蓝天,19号只剩下三位省外同学:王淑珍,卢欣兰和沈君。王淑珍20号早上8点的车,必须起的很早,需要休息。陈眉丛品安排了和沈君卢欣兰他们一起游西溪湿地。这一天,小卢和沈君玩的好开心。这是我从微信上得到的信息。心想,同学们说的真对呀,这对双螺旋结构的DNA,以巨大能量放射到全班各个角落,自始至终陪伴到每一位同学离去。同学的身影已离去,微信的声势更高涨,编美篇,刻光盘。
我久久思考着我班与别班的不同。我想,这是友情的力量。我班的情义远远胜于爱情(我班没有爱情)。我想起了一首歌: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
2016/10/27
我写完“40年重聚---老师”后,许多读者反映看了好像还没完,应该还有,“后面应该是同学了吧?”我夫人这么说。是的。这篇是要写我们亲如兄弟的同学们。
我班的同学说得好,我们班像一个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他说,杭州的同学是细胞核,省内的同学是细胞质,外省的同学是细胞膜。说的真是形象!后来这理论进一步深入:丛品和陈眉是细胞核中的两条DNA.,紧紧绞在一起。我们这些在杭同学就是RNA,紧紧围绕着DNA。省内的同学是细胞质,有许多细胞器,各自发挥着各种功能,并将胞核团团围住;而省外同学是坚韧的细胞膜,这个细胞的生存和活动,依赖于细胞膜的坚韧,舒张有度,伸缩有节。
这次毕业40年同学会筹备了很长时间。10月14日开始接待外地同学。中午11点57分,丛品已来到紫晶大酒店,等待着久违的同学了。她在微信里给大家发来紫晶大酒店位子的标志物。方便了不熟悉紫晶的同学能顺利到达。我下午早早结束了手头的工作,赶到酒店。走进电梯却打不开按钮。当我跨出电梯时碰见了祝华明,华明试了也不行。我们来到总台。突然间看见了陈蓓英,“啊!蓓英!”我们紧紧握着手。我在杭州,她在香港,虽然我们因病人的诊疗时时联系着,但多少年未曾谋面。今天一见,真有点陌生。我们的经历,飘浮在花白的发际。镌刻着脸上风霜的年轮。华明正与总台交涉,背后冒出了丛品。这下子大家都定心了。我们领取房卡后就能顺利地进出电梯了。我这个背时的老头,才第一次体会到,现在出门有那么多的不便利!
到了606房间,陈眉杨加珞已在坐镇。我们坐下来,话夹子打开了。蓓英的模样又回到40年前。蓓英诉说着这次从香港回来的经过。丛品有电话要接,那是陈华民到了。丛品赶紧下楼去接。陈眉约祝华明一起去超市准备明天去桐庐的物品。一会儿,陈华民上来了。华民是我班最风光的一个。跑遍了五大洲四大洋。英语讲得呱呱叫。还出了好几本游记。他也是最关心班级的一位同学。又一会儿,陈莲凤和小卢来了。丛品又下楼去接。沈君,吕铁民,许洪汉······就这样,来来回回1楼—6楼反复去接同学。这位六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同学之间年龄永远停留在学生时代),永远是不知疲倦的。
15号晚上在桐庐的红灯笼外婆家过的夜。晚饭后,小林告诫大家,南湖菱要在今天吃了。放在明天就不好吃了。小林从嘉兴带来约10斤的南湖菱,鲜嫩鲜嫩的。我们找了个靠水的小凉亭。大吃起来。吃菱也要有本事。有些同学咬一口就剥开了,鲜嫩甘甜的,一会儿前面的就有了一堆壳。可有些同学不会剥,手指甲被菱壳嵌得很深,还剥不出一颗子儿。这时陈仁法开口了:“我说吃东西要有本事,没本事,只好流口水干着急!”陈仁法是我班的笑星。细胞里的溶酶体,只要他开口,人人笑的人仰马翻,稀里糊涂。大家要他讲一个笑话。他动用他那三分之一杭州话,三分之一萧山话,三分之一绍兴话:“有个美国人到中国来,早晨吃早点,买了一只麻球吃,定眼一看,感到很惊奇!中国人那么有耐心呀!一个麻球是一颗芝麻一颗芝麻粘上去的呀!这要花多少时间呀?卖麻球的老板一听哈哈大笑,这个美国佬嘎笨的,糯米糰子芝麻堆里一滚,不就全贴上去了吗?美国人一听,翘起大拇指连呼中国人OK!”他那半懂不懂的腔调,绘声绘色的神气,人人笑翻了天,有视频为证。
这次最开心的是,邀来了谢平均,赵雅仙和丁爱萍。他们三人因健康问题,已久久未能相见了。谢平均和赵雅仙毕业后我就没见过。爱萍好像见过一次。雅仙和爱萍是17号在纳米广场会面的。雅仙老了,背微微有点驼,但精神很好。现在还在管她的孙子,说要等他上初中,还有2年······这就是我们这一代!!自以为不为家庭所羁绊的我,现在也被无形枷锁锁定在小外孙身旁。爱萍保养得很好,还是那么年轻,那么美貌。打扮也时髦得体。这身四十年前模样,让我想起了毕业时送爱萍去杭州长途汽车站的情景:我二姐家正在车站旁,我邀她到二姐家吃中饭。吃的是面条。二姐特别客气。烧了满满一大碗,里面都是鸡蛋。送完回到二姐家,二姐很高兴地问我,“是女朋友?”“不是,是我班同学!我班同学都是这样的。”——让我二姐空欢喜了20分钟。
谢平均开始也是联系不到的,大家都在为他着急。陈华民很能干,不知怎么就找到他了,开始平均说身体不好,早搏2万多次,不想来了。8月7日,华民写了一长文(微信):“我希望谢平均同学能看到我真诚的邀请:来吧!这是来自老同学好朋友华民的愿望,我虽然现在还在纽约,但是我绝对肯定要回来参加,如果说有什么,那也是过去的事了,淡忘昨天,立足今天,展望明天。”多好的同学,多重的友情,邀请来自太平洋彼岸!陈蓓英微信道:“记得张永奎在诸暨时曾说,以后老了,要见面让孙子陪去。当时一句遥不可及的笑话,想不到越来越近了。5年后我没人陪,只有缺席。10年后不知能否闯过奈何桥。所以这次即便有天大的事也要走去一聚。”肺腑之言呀!即便5年后有悲观,今天也要赶来一聚老同学,何况是40年之聚?!谢平均感动了!谢平均的到来,使群里立马热闹起来。他很有鼓动性,讲话又有哲理,可以把我们混囤的话梳理的清清爽爽。他对沈君讲的“我们还不能算老,充其量太阳偏西,不算夕阳”作了分析:“沈君,对我来说是夕阳,对你来说是偏西,因为我的发动机有故障,不能跑快,也不能跑远,所以说夕阳没错。”你看,多好的辩解。
我们在17号一早从桐庐回紫金港。坐在我后面的林建美不时地转过头来跟我讲诉她工作中的故事。小林是我班年龄最小中的一个。在校时我们是一组,经常在一起学习。她说,那时你总是叫我学英语,学英语。我英语到没有学着,你的精神倒感染了不少。她在这儿就是小伢儿一个,可在医院里那是大主任。我跟她讲起医患关系,她说,有时候医患关系也是我们自己做得稍微粗糙了点。她讲了一件事,一个患者挂了神经内科的号被医生三言两语就打发了。最后,患者提出帮她测一下血压。那医生说,我又没有义务给你量血压,你去挂心血管科吧。患者病怏怏地来到小林科室,也没有挂号。小林很爽快地拿出血压计。病人非常感动,到院长那儿表扬了一番。小林说,举手之劳嘛,何必不帮人一把呢?她还说了一件事,给我很大震动。很多医生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病人的。可小林不一样,别人要她的电话,她一一告诉病人。小林告诉我。这主要为了半夜患者有问题,我可以给他一个指导。“有一天半夜里突然响起铃声,对方传来焦急的女高音,经我判断可能是心梗。告诉她立即到最近的医院去急诊,并告诉医生,我是心梗。”我们的小伢儿就是这样认真负责,还教她如何提醒医生有的放矢。后来有一天,小林在菜场里碰见这位患者,他们千感谢,万感谢!还请小林吃顿饭。这样的医生,能不是我们七三-12班的骄傲吗?!
纳米广场熙熙攘攘,三五成群,七嘴八舌。四十年未见面的老同学呀!诉多少衷肠,聆听多少倾诉!兴奋地泪花伴着闪光灯无数次的闪动······
中午吃完饭,华竑说要回家一趟,紫金港离他家有多远呀,那是新杭城的南北直径啊!他支支吾吾说是要洗衣服。匆匆离去。谁都没在意。下午在南华苑茶楼喝茶到3点多,三位老师也要回去了。我们把他们送出南华苑,赵国铭的车送他们出校园到车站。我和阮彩娥先折回茶楼,刚走两步,华竑从后面赶来,我们说,你不是回家了?他说,我回家去给林老师写一幅字画。“林老师刚走,我们俩送到路口回来的,”话还没说完,华竑拔腿就去追老师去了。过了半天,华竑怏怏不乐地回来,没找到林老师。他很自责,说送一幅字画给林老师是他很久的心愿,今天留下遗憾!最后他委托要去林老师那儿的同学带去。
这幕我看在眼里,心里肃然起敬。七十岁的老同学呀,对老师的情谊深深埋在心里,时时惦记着感恩的心愿。但我们都老了,我们的行动老跟不上心中的想望!
老同学,别难过,我们有这颗心就可以了。我相信,你的字画林老师看得见的!
40年聚会飘过蓝天,19号只剩下三位省外同学:王淑珍,卢欣兰和沈君。王淑珍20号早上8点的车,必须起的很早,需要休息。陈眉丛品安排了和沈君卢欣兰他们一起游西溪湿地。这一天,小卢和沈君玩的好开心。这是我从微信上得到的信息。心想,同学们说的真对呀,这对双螺旋结构的DNA,以巨大能量放射到全班各个角落,自始至终陪伴到每一位同学离去。同学的身影已离去,微信的声势更高涨,编美篇,刻光盘。
我久久思考着我班与别班的不同。我想,这是友情的力量。我班的情义远远胜于爱情(我班没有爱情)。我想起了一首歌: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