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有被打的孩子,就有打人的孩子。如果说,被打孩子的家长会生气、愤怒;那其实喜欢打人的孩子的家长,同样有着焦虑、窝火、气恼、无奈等各种情绪。
没有谁想教育出来一个到处打人、让人讨厌的宝宝,但是那些喜欢打人的宝宝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教育呢?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056953585b1cb133e693c1bed5656da/552960380cd7912363236aaea5345982b0b78057.jpg)
1岁宝宝:“什么是打人我不懂。”
0-1岁的小宝宝从学着运用双手开始,无论是技巧还是力度都是一个慢慢掌握的过程。在他还搞不清楚摸、拍、打的区别的时候,就会发生想去摸别人却变成了“打”人行为这样的误会;同时他不知道怎么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往往会把情绪转化成肢体语言,比如宝宝被挡住了路,不知道怎么让别人让开,就会去拍打别人。
这个时候,家长不必反应强烈,用批评、警告等方式来阻止孩子,这样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个动作很好玩,进而反复实践。
当然也不要支持和强化这个动作,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拿孩子的小手来拍自己的头和脸,然后哈哈大笑,结果孩子见到别的小朋友总会直接去拍人家的头和脸。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多做正面示范。抓住宝宝的小手,轻轻在自己脸上抚摸,然后说:“真舒服,我喜欢宝宝这样摸我。”然后让宝宝摸摸最爱的玩具,并帮他配上台词:“宝宝喜欢你,轻轻摸摸你。”
注意到宝宝有动手的倾向,家长一般都比较清楚他的意图,可以及时帮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宝宝想说:请让一下,我要过去!谢谢!”
如果一时没有看管好宝宝对别人动手了,也尽量避免说:“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宝宝!”握住他的手,简单果断地说:“不可以!”然后替宝宝向对方道个歉。要弱化“打人”这个词,避免在宝宝心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岁宝宝:“我喜欢,为什么不能是我的?”
2岁左右的小家伙,由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都在快速进步,但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丰富充沛的感情,情绪来了也不懂得如何操控和忍耐,所以他们高兴的时候就又蹦又跳,生气的时候就又打又闹,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去抢,抢不到就要打。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些行为都是符合宝宝天性的,再正常不过。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
面对孩子让人头疼的种种行为时,家长们比较容易采取两个极端的方法:
一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打了人也不舍得批评教育,甚至用利诱的方式要求孩子不打人。这样最容易纵容出来无法无天的熊孩子。
二是板着脸把孩子打一顿,以警告他不能打人,这种逻辑,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孩子动了手就是不对的,哪怕他们知道孩子打人是因为玩具被抢了,或者先被别人打了才还手。这样的家长道德感很强,但是原则性一般,孩子受了委屈无处倾诉,会变本加厉用打人的方式来发泄的。
所以,看到孩子打人,先搞清楚原因,如果事出有因,不妨先站在孩子的立场,替他用语言表达出愤怒、生气、委屈等情绪,表示理解他的心情,然后再告诉他比打人更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错在自己孩子,要带着他郑重地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和说对不起,然后用浅显易懂的话告诉孩子什么是规则、物权、交往的界限等。
假如孩子哭闹不休,仍要去争抢别人的东西,那就果断把他抱离现场,并转移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应该一直是温和而坚定的,既不要和孩子一起失控,也不要放弃原则。
有一些工作是要做在平时的,比如你在家里要尊重自己孩子的物权和人权,拿孩子的东西要先经过对方同意并说谢谢;你做错了事情也要向孩子说对不起。
3岁宝宝:“我不知道怎样正确面对世界。”
老话说“三岁看大”,3岁宝宝的个性、气质、性格里,已经深深烙下了原生家庭的印记。如果之前父母引导得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已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自律能力和交际能力,可以较好地融入群体生活了。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还是掌握不了人际交往的尺度和方法,喜欢打人,成为老师和同学头疼的“问题孩子”。追根溯源,往往都是家庭原因。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总是吵架、打骂对方或者孩子;如果在孩子遇到问题、委屈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就用打来教育孩子;如果疏于管教,任由孩子看一些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电视节目而不加以引导;如果孩子被打了就责骂孩子无能,要求孩子下次必须打回去……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学会打人根本不足为奇。
所以,当父母看着问题孩子,头疼该如何解决的时候,不妨把眼光投向自己身上,看看如何纠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改善跟孩子的关系,建立最基本的信任后,再摸索双方都能接受的纠偏措施。
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给我们父母出的考题。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别急着发火、责骂、处罚,试着控制好情绪,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跟他一起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受到教益,也能使我们逐渐成长为更好的父母。
没有谁想教育出来一个到处打人、让人讨厌的宝宝,但是那些喜欢打人的宝宝是怎么来的,又该如何教育呢?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056953585b1cb133e693c1bed5656da/552960380cd7912363236aaea5345982b0b78057.jpg)
1岁宝宝:“什么是打人我不懂。”
0-1岁的小宝宝从学着运用双手开始,无论是技巧还是力度都是一个慢慢掌握的过程。在他还搞不清楚摸、拍、打的区别的时候,就会发生想去摸别人却变成了“打”人行为这样的误会;同时他不知道怎么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往往会把情绪转化成肢体语言,比如宝宝被挡住了路,不知道怎么让别人让开,就会去拍打别人。
这个时候,家长不必反应强烈,用批评、警告等方式来阻止孩子,这样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这个动作很好玩,进而反复实践。
当然也不要支持和强化这个动作,比如有的家长喜欢拿孩子的小手来拍自己的头和脸,然后哈哈大笑,结果孩子见到别的小朋友总会直接去拍人家的头和脸。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多做正面示范。抓住宝宝的小手,轻轻在自己脸上抚摸,然后说:“真舒服,我喜欢宝宝这样摸我。”然后让宝宝摸摸最爱的玩具,并帮他配上台词:“宝宝喜欢你,轻轻摸摸你。”
注意到宝宝有动手的倾向,家长一般都比较清楚他的意图,可以及时帮他用语言表达出来:“宝宝想说:请让一下,我要过去!谢谢!”
如果一时没有看管好宝宝对别人动手了,也尽量避免说:“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宝宝!”握住他的手,简单果断地说:“不可以!”然后替宝宝向对方道个歉。要弱化“打人”这个词,避免在宝宝心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岁宝宝:“我喜欢,为什么不能是我的?”
2岁左右的小家伙,由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都在快速进步,但语言能力还不足以表达丰富充沛的感情,情绪来了也不懂得如何操控和忍耐,所以他们高兴的时候就又蹦又跳,生气的时候就又打又闹,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去抢,抢不到就要打。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些行为都是符合宝宝天性的,再正常不过。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
面对孩子让人头疼的种种行为时,家长们比较容易采取两个极端的方法:
一是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打了人也不舍得批评教育,甚至用利诱的方式要求孩子不打人。这样最容易纵容出来无法无天的熊孩子。
二是板着脸把孩子打一顿,以警告他不能打人,这种逻辑,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孩子动了手就是不对的,哪怕他们知道孩子打人是因为玩具被抢了,或者先被别人打了才还手。这样的家长道德感很强,但是原则性一般,孩子受了委屈无处倾诉,会变本加厉用打人的方式来发泄的。
所以,看到孩子打人,先搞清楚原因,如果事出有因,不妨先站在孩子的立场,替他用语言表达出愤怒、生气、委屈等情绪,表示理解他的心情,然后再告诉他比打人更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错在自己孩子,要带着他郑重地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让他学会承担责任和说对不起,然后用浅显易懂的话告诉孩子什么是规则、物权、交往的界限等。
假如孩子哭闹不休,仍要去争抢别人的东西,那就果断把他抱离现场,并转移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应该一直是温和而坚定的,既不要和孩子一起失控,也不要放弃原则。
有一些工作是要做在平时的,比如你在家里要尊重自己孩子的物权和人权,拿孩子的东西要先经过对方同意并说谢谢;你做错了事情也要向孩子说对不起。
3岁宝宝:“我不知道怎样正确面对世界。”
老话说“三岁看大”,3岁宝宝的个性、气质、性格里,已经深深烙下了原生家庭的印记。如果之前父母引导得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已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自律能力和交际能力,可以较好地融入群体生活了。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还是掌握不了人际交往的尺度和方法,喜欢打人,成为老师和同学头疼的“问题孩子”。追根溯源,往往都是家庭原因。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总是吵架、打骂对方或者孩子;如果在孩子遇到问题、委屈的时候不问青红皂白就用打来教育孩子;如果疏于管教,任由孩子看一些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电视节目而不加以引导;如果孩子被打了就责骂孩子无能,要求孩子下次必须打回去……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学会打人根本不足为奇。
所以,当父母看着问题孩子,头疼该如何解决的时候,不妨把眼光投向自己身上,看看如何纠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改善跟孩子的关系,建立最基本的信任后,再摸索双方都能接受的纠偏措施。
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给我们父母出的考题。当孩子出现打人行为时,别急着发火、责骂、处罚,试着控制好情绪,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跟他一起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受到教益,也能使我们逐渐成长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