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探讨吧 关注:602贴子:4,756
  • 0回复贴,共1

吕嘉健:消解内在价值观冲突的文化逻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降低认知失调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说服自己是正确的,最后走向了非理性的行为和适应不良。
   —— 阿伦森:《社会心理学》
   一. 表态作为一种文化仪式
   从最近吸引眼球之“放水爱国”的新闻里,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颇有意味而见惯不怪的文化心理秘密,这就是在面对自我内在价值观冲突的过程中,中国人那一套圆融消解内心冲突的文化逻辑机制。先看故事原料:
   在“9.18”事变发生85周年的当天,乒乓球奥运冠军王楠的老公郭斌发布微博,内容为:“遇到一些欺负人的事总是很难缓过劲,曾经的九一八!整个国家被一个比咱小太多的国家从头到脚羞辱欺负的到家了!我是去过日本却从不用它包括电器之內的任何产品!甚至在日本住酒店很小人地把水都打开,还觉得解气!其实这没用!咱得多方位加油!加油!”(转引自共识网周志兴评论)
   郭斌存在着几个内在的价值观冲突,其一,违背珍惜水资源的基本价值观;其二,偷偷摸摸做损害性的小动作,违背光明正大地挑战的价值观;其三,既憎恨日本又偏要去日本旅行,并戴着一款日本的名牌手表。他的羡慕嫉妒恨的潜意识够纠结的,但他不想清理自己的复杂意识进而采取君子的态度 —— 他不觉得自己纠结,日本我也要去,日本手表我也要戴,我也要抗日,解决内心冲突的办法就是:“放水!”
   放大视野来看,像郭斌这种心性的人很不少。当年北大中文系94级女生马楠,在克林顿访问北大时当面痛斥美国状况恶劣,但一转身,她很快就申请去了美国留学,后来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并且从此在美国做着生意和幸福地生活着;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到西方留学如过江之鲫,然而也同样既声讨西方又留恋西方;中国有无数这样的人,在公开的表演中反美,但是暗地里却向美国移民;在海外的华人移民,一面享受着西方的种种好处利益,一面坚持不愿意融入主流文化价值观。—— 但中国人都不感到自己有分裂倾向,堂而皇之,安之若素。这说明中国人自有一套解毒消炎特效药。
   这里面是什么逻辑呢?他们这样说和那样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出尔反尔不够正直,就没有丝毫的不安?没有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心理矛盾,那样的水乳交融,自己怎么说服自己呢?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人啊。再想,在后现代的“审丑文化”下,没有丑陋和无耻的概念。
   进一步想,多数人在发奋图强的时候,其实出发点只是为了一己成功,但是公开表态时却以高调的道德宣示,时间长了,真的相信自己是出于热爱真理、信仰普世价值或者爱国主义而去追求卓越的。由于从来都没有追究过自我的精神理性,到了关键时候才会感到无所适从。所谓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在不知不觉之中所形成的人生态度以及由此发生的行为,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逻辑之心理融合机制呢?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与此相关。大意就是: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你只能改变你的态度,因为你已经这么做了,或是因为环境的压力太大。(【美】埃略特·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第8版,第6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8)
   但是中国人在做着违反自己认同的政治正确的价值观的事情时,是否也同时改变了原来的价值观呢?如果没有改变,他们需要做什么呢?巧妙处在哪里呢?我的看法是:只需要为了原来的价值观“表一个态”就可以了!例如马楠当面指责克林顿就是。但是中国人不会感觉到这样做自相矛盾,他可以容忍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因为他没有严格的形式同一律。
   郭斌的“小动作”也是一种补偿行为的平衡心理策略。自己很想到日本去旅行,但是也像多数中国人一样吞不下曾经被侵略过的仇恨感,所以采取某些解气的行为向自己的固有价值观交代,那是内心另一种固执的声音在发泄,为了弥补愧疚感,平衡似乎有“汉奸表现”的嫌疑,这是改变了形式的“阿Q胜利法”,是对自己否定自己的行为一种消解,抹平内在的冲突。—— 当然要知道,在中国,反日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舆论环境压力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对于中国人来说,表态很重要,这是文化仪式,“表态”就相当于对认知失调的调适,表态是对环境压力和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作一个交代。
  


IP属地:广西1楼2016-10-11 08: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