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吧 关注:3,805贴子:47,974

【第八章】第一节 英帝国的负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英国的强盛是与英帝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的,但英帝国对英国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一方面,广大的殖民地是英国原材料供应地和巨大的商品销售和资金投资市场,英国享受著作为帝国之首的荣耀;另一方面,英国在控制和经营殖民地事务中也必须付出,并承担保护和发展殖民地的责任。它的殖民地版图越大,英国所承担的任务也就越多。实际上,在“英国从殖民地究竟是得到多还是付出多”的问题上,英国内部一直争论不休。布尔战争让英国人更深刻地体会到殖民地作为负担的另一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25 10:11回复
    19世纪70年代后,南非形成这样的政治格局:英国占有南部的开普和纳塔尔,布尔人控制着奥兰治和德兰士瓦。1886年,在德兰士瓦境内发现了大金矿,吸引了大批欧洲淘金者进入这一地区,其中绝大多数是英国人,他们与德兰士瓦政府发生矛盾。1899年10月11日,为了采取主动,德兰士瓦军队先发制人,趁英军准备不足,向英军发起进攻,为时3年的布尔战争拉开了序幕。虽然英国人在表面上打赢了这场战争,但这场战争中,为了征服一个很小的民族,英国花费了3年时间,伤亡近2.2万人,耗资20多亿英镑,还失去了道义原则。如此高昂的代价,震撼了英国人的心灵,他们本来就对用战争方式拓展帝国的作法持保留态度,现在,更是将主张战争的保守党与恺撒主义画上了等号。布尔战争是英帝国发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帝国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的帝国开始走向没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25 10:12
    回复
      布尔战争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英国的帝国扩张能力不是无限的,殖民地并不是越大越好。但是,帝国对于英国的经济和大国地位又极其重要。于是,英国开始把注意力从扩大帝国转到巩固帝国上来,即通过对现有殖民地的治理和有效统治,使之转化为实际利益,达到从殖民地得到多而付出少的目的。当然,英国对殖民地的巩固行动并不是从布尔战争后才开始的,但这次战争使英国彻底停止了殖民地进一步的扩张,将巩固殖民地作为维护英帝国的中心任务。但巩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25 10:12
      回复
        英国的殖民地可以分成三大块——自治领、印度和附属帝国,政府根据这些殖民地的不同文化和传统,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9-25 10:12
        收起回复
          自治领也称移民型殖民地,主要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独立前的美国也属同一类型。这类殖民地主要通过大量移民的方式,英国移民将母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制度移植到殖民地,按照英国模式来进行殖民地的建设和发展,殖民地拥有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这种以自治为特征的殖民体制创立于19世纪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极有成效的,它既维护了英国权威,又保证了殖民地权利,充分体现了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原则,最大限度上防止了暴力冲突的发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9-25 10:12
          回复
            在自治领的形成过程中,“帝国联邦”曾是索尔兹伯里政府的追求目标,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对此更是满怀热诚。所谓帝国联邦,就是把英帝国中的白人殖民地联合成一个政治实体,英国是联邦之首,内部有统一的法律、议会、贸易和对外政策。1897年,在英国政府召开的第二次殖民地代表大会上,张伯伦正式提出了帝国议会的主张,但殖民地对此建议积极性不高,希望维持现状,帝国联邦的构想没有实现。但这次会议形成了定期召开殖民地会议的制度,讨论殖民地有关防务和贸易等共同性问题。索尔兹伯里首相在大会上对自治领予以肯定,认为加拿大自治领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其目的是在相互友好、相互同情和相互爱慕的基础上维护帝国的完整。1907年的殖民会议形成决议,英国正式同意改“殖民地”为“自治领”。与此同时,殖民地会议也相应改为“帝国会议”。据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先后成为自治领,后来,南非联盟和纽芬兰也成为自治领中的一员。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9-25 10:13
            回复
              印度完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殖民地。从狭义上说,印度并不是殖民地,而是用武力征服得到的属地。从1600年到1846年,在两个半世纪中,英国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完成了对整个印度的征服。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实施对印度的管理权,东印度公司是印度的征服者也是统治者。它可以主宰印度的一切,获得印度的一切,可以向印度传播西方文明,又不必付出代价。特别是开发中国和日本市场的努力受阻后,印度对英帝国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证实。印度的丰富资源、巨大市场、辽阔地域以及可以随意调遣的大量士兵,使印度在帝国内占据着特殊地位,任何其他殖民地都不能望其项背,成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我们前面讲到的英国许多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都是围绕保护印度而展开的。即使在自由帝国主义盛行的时代,也没有人主张放弃印度,甚至还对印度实行保护关税,与英国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和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标志着英国对印度的全面统治。20世纪初,当时的印度总督寇松直言:“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们失去印度,我们将降成三流国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9-25 10:13
              回复
                在这样的巨大利益和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英国认为对印度采取“仁慈专政”是最佳的统治方式。仁慈专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直接控制和管理印度;二是同时兼顾英国与印度的利益。寇松在1898年担任印度总督后,一方面极力展示英国对印度的家长式的体恤和关爱,努力获得印度人的好感。如在19世纪末印度遭遇特大灾荒时,他亲自负责繁杂的赈济工作;20世纪初,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印度的农业并增进印度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他加大改革力度,确保英国对印度的控制。1899年,他颁布法令,减少印度人在市政府机构中的比例,使英国人占据多数,从而达到限制地方自治权的目的;他还坚持将印度人排除在高级文官之外,取消印度人对教育的控制权;此外利用爱德华七世在1903年的正式加冕,举行盛大庆祝仪式,渲染气氛,增强印度人对英国的臣服和膜拜。通过种种手段,寇松赢得了印度人的拥护,进一步巩固了“仁慈专政”。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9-25 10:14
                回复
                  除了自治领和印度外,其他的英国殖民地统称为附属殖民地。根据英国在各殖民地的统治程度大小,附属殖民地又可以分为直辖殖民地和保护领两类。前者直接归属英国殖民部管辖,英国人在当地享有绝对的政治和经济控制权力;后者一般保留着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统治者,但又要依照英国的指令行事。这一类殖民地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80%以上分布在非洲、亚洲。它们数目众多但规模不大,本身情况又千差万别。为了实行有效控制,英国采取统一的管理原则,并尽可能将分散地区合并为一个区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保护领转化为直辖殖民地。通过这些措施,这些原本分散落后的地区,开始向近代国家转变,实际上也孕育了一批新的国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9-25 10:15
                  回复
                    英帝国史研究鼻祖约翰·西利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认为,英国似乎是在一种间隙性的漫不经心状态中获得了半个世界。这句话实质上是想说明这样一层意思: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依靠着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的优势地位,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明”扩张,主要通过资本输入和贸易手段而不是武力征服。但是,不管是不是真的漫不经心,英国的世界强国地位与帝国殖民地已经联系在一起,没有一个庞大的殖民地,英国的霸主地位就不可能牢固,因此维护和巩固殖民地就不能漫不经心。英国巩固殖民地的努力反映了这样的事实:英国的强大使它拥有了最大的帝国,保持世界霸权又必须依靠英帝国的力量。殖民扩张并不是为了版图的增大,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英国的利益。为此,英国就必然会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促进这些殖民地的发展,激发殖民地的经济能力,兼顾到殖民地的利益,给予白人移民型殖民地以自治的权利,其他殖民地也有一定的自主权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而民族主义的发展则催生着独立国家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殖民地巩固的一面,还应该看到殖民地离心的另一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9-25 10:15
                    回复
                      实事求是地说,殖民地在完全成熟之前,还是愿意保留在英帝国之内的,宗主国和殖民地在英帝国体系中都可以得到好处,并不完全是一方得益,另一方纯受损害。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异,它们考虑帝国的着重点就不可能相同。作为宗主国,英国必须从帝国的全局来考虑帝国问题,着重于帝国体系的构建,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殖民地,希望依托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帝国来保证英国和其他殖民地的利益,核心利益当然在英国;殖民地的着重点则是自身,不可能将殖民地的整体事务放在自身利益之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9-25 10:16
                      回复
                        事实上,自治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这些殖民地离心的过程。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殖民地的快速发展,他们为自身利益的考虑就更加明显。而且,在海外出生长大的移民后代与英国的关系已不像其祖辈那么亲密。一旦自治领感到他们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务的时候,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就会产生,有了新的认同,脱离母国并成立独立国家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像儿女们长大后结婚成家一样,他们开始自立门户了,不再将英国看成是自己的“家”。如果不自治,英帝国就会更快地解体,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为了防止相同情况再度发生,采取自治的体制恐怕是英国惟一的选择。自治与独立仅一步之差,这些自治领实际上就是未来的一批国家。需要指出的是,不仅移民型殖民地是这样,其他殖民地的发展趋势也是一样,只是过程各有特点而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9-25 10:16
                        回复
                          19世纪末以后,大国之间的军事竞赛愈演愈烈,战争危险时刻存在。英国依靠世界上最庞大的海军力量,保护世界各地殖民地的安全,军费开支日益增长,成为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为此,英国希望白人殖民地能够分担整个帝国的防护任务,包括提供军队和承担军费。但是,殖民地并不愿意将自己组建的军队交给英国指挥,而且不认为有参加所有战争的义务。在支付帝国军费问题上,殖民地的态度更让英国人失望,它们或者根本不付一分钱,或者只是象征性支付极少份额。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坚持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国防体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9-25 10:16
                          回复
                            经济贸易也是如此。无论是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还是20世纪初张伯伦试图实行的英帝国范围内的保护关税主张,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殖民地与英国保持相同的贸易政策,保证英国在贸易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其差异只是在世界贸易体系内还是英帝国贸易体系内,没有关税还是有共同的关税。像自治领这样的殖民地虽然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但与英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自治领在19世纪中期后纷纷高筑关税壁垒,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所以,它们愿意接受与英国之间的互惠关税制,而不接受一个帝国共同市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9-25 10:17
                            回复
                              经济上的独立必然促进政治上的独立。自治领之所以反对张伯伦提出的帝国联邦计划,其原因就是担心自治权力受到削弱。1907年,白人殖民地正式定名为“自治领”,原来的殖民会议也改称为“帝国会议”,会议不再由殖民部负责和殖民大臣主持,而是改由英国政府和各自治领分别派代表参加,英国首相是会议的主持人,自治领与英国之间的地位差别已经不很明显,自治领已经接近于一个主权国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9-25 1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