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细菌和钢铁吧 关注:10贴子:496

( 行文习惯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刷帖太多了 哭唧唧


1楼2016-08-22 11:40回复
    (原著鲍鹏山先生,中括号【】内为楼主拙注,由于正文是照书手打,速度不乐观,所愧不能一日更完。本章一共四部分,尽量一天一更。)
    正文如下 :
    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修辞方面的需要,古人写文章有一些习惯上的表达手法,有的在现在人看来是很特殊的。这些表达手法,多数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可供借鉴的价值。但从阅读古文的需要出发,却应该对它有所了解。
    【作者著此书是欲教人读书,故谓“没有什么可供借鉴的价值”。今者诸公欲将韬略武库寄于华章,以不烂之舌致康哉之世,则不可不略察。比来有此文风:貌则文言,其所遣词略不顾及前人行文习惯,甚者全乖文法。愚意未若改习白话。白话入戏,不足为讥。观民国时诸公为文,虽为白话,皆清雅可观,可见为文为戏,优劣全在志、略、才藻,未见其在文言与否也。】
    原帖 http://tieba.baidu.com/p/2469701196


    2楼2016-08-22 11:42
    回复
      (1)用词委婉
      古人说话写文章有很多顾忌。因此,常常不把所要说的话直接说出来,而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说法,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如不熟悉这些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汉书·萧望之传》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汉元帝时,当上中书令要职的宦官弘恭和石显,诬告元帝的师傅萧望之、周堪等。要求“请谒者召致廷尉”。当时汉元帝刘奭刚即位,不懂“谒者召致廷尉”就是逮捕下狱的委婉语。以为只是让掌传达的人把他们喊到司法官那里去问问。【按,廷尉为秦九卿之一,汉多半承秦制,仍以之掌刑狱,迄齐为止,一直为全国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谒者,春秋时国君之侧掌传达事之官已用此称,武帝后为光禄勋(九卿之一)属官。】就批准了弘恭、石显的报告。于是造成误会,把自己所尊敬的师傅关进了监狱。


      3楼2016-08-22 11:42
      回复
        【魏臣须贾曾因故折辱范雎,并谗毁雎于魏国之相魏齐,齐刑雎,复辱其“尸”,范雎受刑时装死,逃出,更名张禄,与秦史王稽俱归秦,不受用期年,后终发迹,为秦相。为相后,王稽去拜见他,希望他能向秦王引荐自己,故而说了上面一番话】


        5楼2016-08-22 11:42
        回复
          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以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可为讳”表面意思是“不能为你隐讳”,实则指对方的被处斩。“仆”是奴仆,这里却是谦称自己。“左右”表面上是指对方左右的人,实则是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与对方直接对话,只能跟对方左右供驱使的人交谈。


          6楼2016-08-22 11:44
          回复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下》
            “采薪”即砍柴,是所谓贱者之事,贱者病,则有不能砍柴的忧虑。因此,用“采薪之忧”谦称自己有病。
            【同词迁移:先朝备位,每怀窃食之惭;故里服丧,重困采薪之疾。★宋·王安石《辞参知政事表》】


            7楼2016-08-22 11:44
            回复
              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汉书·卫青传》
              “待罪”是等待处罪的意思,但实际上指任职。“待罪行间”是谦称自己在军中担任指挥官。【按,行伍行伍,行间者,军队。】
              【同词迁移: 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
              此句是在孝文帝责问陈平“宰相所主何事”时陈平的答复,前两句翻译出来是 您不知道我才能低下,使我担任宰相的职务。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 不知其驽下 亦是自谦之语,我等看官不可妄加斥责,曰“你既知己能驽钝,何以如此振振有词?”】


              8楼2016-08-22 11:46
              回复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犹记楼主初读此文,差点没把书丢了跳起来,见过“贱”人,何曾见过如此“贱”的人!短短三句,句句卑己尊人,可谓至极矣!须知此句语境,是“齐孝公伐我(指鲁)北鄙。公使展喜犒师”!足知古人用词之婉,非吾俦敢想。此文所出典故叫“展喜犒齐师”,有兴趣可去百度。】
                “寡君”本义是寡德之君,这里是谦称本国君主。“鄙邑”是对自己国家的谦称。“辱于敝邑”,实指对方(齐孝公)对本国(鲁国)的侵犯。“执事”本是供役使的人,这里却是敬称对方。这段话属外交辞令。在外交场合古人更讲究辞令的委婉得体,但在今人看来却未免晦涩难懂。如“不腆敝赋,以犒从者。”(《左传·成公二年》)表面上是说“用我们不丰厚的兵赋,慰劳您的随从”,实际意思却是“我们军队跟你们军队作战。”
                古人这种用词委婉的习惯,往往使得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实际思想存在一段距离。阅读时必须细心领会,逐步熟悉。
                【结束】


                9楼2016-08-22 11:46
                回复
                  同字重出,是古人行文一忌。因而,在写文章时,遇到上下文有相同的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古人则往往更换其字。
                  如“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窜三苗于三危,殛鳏于羽山。”(《尚书·舜典》)
                  “殛”往往被理解为诛杀,似乎鳏的罪恶是四凶之最,其实不然。
                  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云:
                  “‘殛’乃‘极’之借字。《仪礼·大射仪》注:‘极犹放也’。”
                  他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四句中“流、放、蹿、殛”四字同义,都是放逐的意思,文章所以要这样写,是为了避免同字重出。前人也说“异其文,述作之体”(《古书疑义举例》卷一引《枚传》)。
                  “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汉书·英布传》)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可见,变文避复是古人行文的体式。俞樾称之为“变文以成词而无异义”(古书疑义举例卷一),目的是使文章有变化而不流于呆滞。
                  因此,古文中,上下文自异而义同的现象甚为常见。


                  11楼2016-08-22 11:46
                  回复
                    《左传》这部书,在叙事中,遇到上下文有人名重出的有人名重出的现象时,也常常改换称呼。
                    如“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曰:‘朝国人而以君命赏……’。”(僖公十五年)
                    这里的“子金”就是上面说的“瑕吕饴甥”(姓吕,字子金。瑕是他的食邑)。
                    更换称呼,文中并不加说明,极易误解为两人。明代学者杨慎就曾谈到自己读《左传》的苦恼,他说:“予读左氏书赵朔、赵同、赵括事,茫然如堕蒙瞶【音桂】,既书字,又书名,又书官,似谜语诳儿童者。”(《丹铅杂录》卷六)


                    15楼2016-08-22 11:59
                    回复
                      名词的变文避复,确实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魏晋以后的诗歌,上下文避复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甚至出现为避复不顾事实的现象。如谢灵运《述祖德诗》“弘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郑商人弘高犒师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所犒的是秦师,不是晋师。谢诗是为了避下句“秦”字而改的。但这样一改就与史实不符。只有了解古人变文避复的习惯,在遇到类似现象时,才不至于迷惑。
                      【这个当做反面教材。演绎的不要学。当引为殷鉴,牢记不要随便编造典故更改史实。】


                      16楼2016-08-22 11:59
                      回复


                        17楼2016-08-22 12:00
                        回复
                          不想搬贴了


                          19楼2016-08-22 12:01
                          回复
                            一二三四五六七点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6-08-23 09:17
                            回复
                              刷不动帖子了 哭泣噢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6-08-23 09: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