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烟_ 薄烟你好,这里是来自云端的文评:
在读完本部未完长篇的当前内容后,笔者对本篇文章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它文字表达上的细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中的描写刻画,能够很轻易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作者希望展现的人物及场景内容,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本篇创作的认真态度。就表现力而言,作者显然做得很不错。
转眼剧情内容方面,由于专注于人物环境的刻画,当前部分的情节推进速度并不快,考虑到本文的长篇性质,这种中等偏缓的情节展开速度并不失当。不过对于本篇文章的当前内容来说,“剧情的存在感”这一点笔者认为作者需要引起注意。正如上段所说的,作者颇具功底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作者所刻画的对象变得相当立体,换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对于如何展现单帧画面中自己着重关注的内容有着很强的能力,但对于剧情而言,时间是在流动的,通过动与静两部分内容结合而成的文本,才能称之为故事。
据此反观本文,频率高且详尽细腻的描写刻画,挤压了情节内容在文本中所占的空间,这种着墨过重的情况让作者所刻画的对象迅速丰满成型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虚胖。
关于上段内容,笔者以文本中的饭局为例。
诚然,对于本文这部分场景中人物互动的表现,笔者认为是相当精彩的。然而这里的精彩却也是问题所在——饭局上互动的三人,他们的言行显然经过了作者仔细的思量设计,配合以旁白式或是心理活动的注释,让这三人的形象变得相当鲜明,但是对角色形成认识的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工作是由作者通过文字引导完成的,而读者本身只是跟着文字本身走,少了很多自己对文章内容,对出场人物的解读。
以笔者个人观点来看,作者对本篇文章的概念篇幅定义为长篇,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最初,就施以浓墨重彩对每个人物进行精心地雕琢刻画,实在是一种损失。笔者私以为,中篇长篇此类有着足够篇幅内容的故事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两者无论那一个都是需要漫长的过程来实现的。
而在本文当前篇幅内容中,人物的形象已经由作者所交代,即便可能这只是这个人物的一部分,但不能否认,这个人物的部分形象已经被作者的文字锁死,也就限制了读者对于人物解读的自由度,从而削弱了不少阅文的乐趣。
正如笔者在开始就提到的,作者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字功底,只是可能由于担心读者的误读,而事无巨细地将自己心中所构想的角色形象交代给了读者。事实上,笔者认为作者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就像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对于自己文中的角色有着自己的定位,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应该想方设法地去引导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来靠近那个“理想角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作者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克制,切不可代替读者去思考。
有时候,相对于和盘托出的完整,犹抱琵琶的朦胧或许会更有意思。
另外,笔者还想说一点,对于文思细腻的文章,无论作者的创作抑或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吃力的事情,而随之引起的创作疲劳或者审美疲劳,就会变得相当致命。在这一点上,笔者很抱歉实在没有能力去提供什么切实有效的建议,大抵也只是说说“坚持”“加油”之类的勉力话语,不过类比于运动锻炼,如果能够做到劳逸结合的话,或许能够减轻这种影响。
最后,如果作者愿意坚持创作下去,笔者希望作者能让这篇文不仅只是成为一篇“好看”的文,更要让他它成为一篇好看的文!
加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