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工作室吧 关注:64贴子:1,028
  • 5回复贴,共1

社刊一期/知子之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取名废啊,持续更新中……
文案:
张爱玲说过:我的人生,要么是在恋爱,要么是在去往爱的路上。
我的一生那么短那么长,不是在爱里,而是在求而不得的渴慕里。
所以,我让自己离得远远的。
但是,你为什么要回到我身边,你又为什么要看着我,带着我似懂非懂的情绪?


1楼2016-08-01 13:54回复
    第一章、故人依旧
    每年七月的杭城总是雨水多,但今年却不一样,早早的在六月就将整个夏天的雨水倾泼完了。整个七月都是伴着高热度过的。
    杭城老城区一处生长着一棵老香樟的大院里,薄覃在坐南的房里收拾衣物,唯一的窗大开着通风,带出隐隐的丝丝凉意。
    院子里,知了在枝桠间不知疲倦地叫着叫着,偶尔停一阵,又不甘地重新响起。就在薄覃习惯性在心里默数到第十七次蝉鸣时的短暂间歇,她搁在樟木台子上的手机“嗡嗡”地开始震动起来。
    是她来之前设定好的闹钟响了。
    现在是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四十五分,离薄覃按约定回家吃饭的时间还有约一个小时。
    是的,约定回家。
    薄覃平静地伸出手抹去床头相框上积下的一层薄灰——出差一个月,这里久不住人,亦没人打扫,难免落些灰尘。
    而原本,这里该是四世同堂的热闹。
    她有些轻讽地牵了牵嘴角。不为别人只为她自己。明明是个外人,却总是身不由己地掺和进别人的生活。今晚那场所谓的家庭聚餐,不知又会多尴尬。
    可她不能拒绝,伯父一家自她幼时就从未亏待过她,事事躬亲必就,这次也不过是和订婚对象吃一顿饭,怎么都不能多说。
    只是,薄荷……
    想起伯伯家的那个软软小小的堂妹薄荷,薄覃手上原本正在收拾的动作都顿了顿。
    话说回来,她们这对堂姐妹实在奇怪,从名字看明明该很和谐,可薄荷喜欢的,最后成了薄覃的未婚夫,而薄覃有好感的,最后偏偏喜欢上了薄荷。
    所以薄荷和她不亲,以后也就只能那样了。她“抢了”她喜欢的人,就算薄荷能好好同她相处,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相处下去,无法再多说一句。即使,她并不喜欢那个人。
    薄覃跟薄荷同岁,只相差几个月,但却成熟太多。她深知人生从来没有那么多理所应当,爱情求是求不来的,和结婚的那个人能一生相安无事相敬如宾,不给彼此难看,那就很好了。季禹梵这个人,一向冷清温吞的很,行事也是绝对稳妥完美,她虽因为一直都忙于自己的事没见过,但听陆离提到过,季禹梵这个人像柄尘封的剑,不动声色的锋利。
    那样品貌的男子,就平心而论,是她这样条件女孩的最好的结婚人选。远比陆离适合她。如果是做家人的话她不清楚,因为实际上她对此并没有多大憧憬。
    薄覃将手上的书换了个位置,塞进行李箱最后的缝隙里,关上箱子时又用力摁了摁,才将箱子的拉链拉好拎着箱子走出房门。
    院子里夏日的阳光依旧炽热,仿佛不知疲倦。就这么毫无遮拦地刺在脸上生疼,薄覃撑开阳伞,背习惯性挺得笔直,径自走出早已空置许久的老院子,没有回头,没有犹豫。


    4楼2016-08-01 14:01
    回复
      在巷子口拦了辆空车,天气炎热,司机态度不算好,愤世嫉俗地乱扯着些毫无营养的话题,差点忘记了问她地址。薄覃觉得疲惫,不多说地直接报了地址。
      司机听完地址,也不乱侃了。因为这小姑娘去的地方,是流芳庭,那里绝不是等闲人能长住的地方。
      流芳庭。是坐落在杭城郊外的有名的富人区,开发商特地请来国外知名设计师来设计的小别墅群,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块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占了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流芳庭,自然成了寸土寸金的地界。
      “其实我之前也跑过一次流芳庭,”司机可能是觉着之前态度不好,怕得罪不该得罪的人,便找了个话题来解闷,听薄覃靠着座位没答话,就继续说了下去。“但是是个下雨天,那人身上全湿透了哇。啧啧,那次啊咱这真是下了好大一场雨,多少年没着见过。”
      薄覃对他说的并不放在心上,只道:“我今天中午才刚刚到的杭城。”
      司机听了一愣,没再出声,只是伸手把车里的电台广播打开了。广播里轻灵的女声伴着悠扬的轻音乐静静诵读席慕蓉写的句子:“我终于相信,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此时已是近黄昏,日光不再那么明晃晃的张扬,通过车窗后收敛许多,显出些柔和的意味来,倒很合称诗句的配乐。
      原本已经闭眼许久的薄覃蓦然睁开眼,眸色悠远,直直看着窗外飞快闪过的景色,似乎在努力看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看。


      5楼2016-08-01 14:10
      回复
        等薄覃七拐八绕地最终到流芳庭的薄家大门口时,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刻。
        她知道薄铭鸿和秦怡都是不喜欢铺张的人,家里没请几个佣人,到了晚上就全回家,所以薄家只有个远方亲戚因为从前一直帮着照看薄荷和薄覃而留了下来。老妈妈反应慢,所以薄覃一边温吞而有耐心地按着门铃,一边瞥了下腕上的旧表,此时已经是将近七点。这样明目张胆的迟了到,虽然不算随了她的意,但是也难免让伯伯他们多想。这样想着,她就不免着急的多摁了几下。
        就在开门的铃声响起的同时,一声颇有磁性的男声在暮色里从她背后传来:“等等。”
        那应该是个惯常发号施令的男人。因为在他突兀的一声下,性子温淡却极有主见的薄覃第一反应不是回答,而是将手上的打开门的动作继续了下去。
        抱着难得窜出的一点儿好奇心,她转身略略打量了下来人。
        因为没有戴眼镜,薄覃实在看不清那人的长相,只觉得这是个十分挺拔冷静的男人,似乎不是以往见过的那些来薄家走动的人,但那人走路的姿态却让她莫名觉得熟悉。
        脑中模糊地浮现出几祯久远的画面,但又被薄覃立马压下去。她觉得自己最近有些太多想了,竟然将不相干的人带入以前。
        “劳烦。”男人惜字如金。
        走近后他的面容稍稍清晰了许多,果然是个俊美异常又带着些冷清的模样。
        她礼节性的欠身让他先行,男人却不动,面色不是很愉悦,这让薄覃有些不知所措。她其实并不知晓如何片刻不到就得罪了这个貌似是客人的男子。薄覃性子冷,伯母秦怡教了许久也不能变得稍稍长袖善舞些,也便随她去了,所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应对此时此刻这样一个局面才妥当。
        薄覃只能先走进门,做出很自然的样子问:“你是客人?我领你进去吧。”
        男人神色略放缓,依然没什么情绪,但也没犹豫,很顺从地直接进了门,不紧不慢地跟在她后头,算是回答。
        两人之间静默不语,使得院子草丛里的织娘叫声听来格外突兀。薄覃轻轻舒了口气:还好只有几步路,没有什么需要作为主人家去交流的,那样,她真的会不知所措,丢了薄家的脸。


        6楼2016-08-01 14:28
        回复
            @薄烟_
            薄烟你好,这里是来自云端的文评:
            在读完本部未完长篇的当前内容后,笔者对本篇文章最为深刻的印象便是它文字表达上的细腻。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通过文中的描写刻画,能够很轻易地在脑海中构建出作者希望展现的人物及场景内容,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本篇创作的认真态度。就表现力而言,作者显然做得很不错。
            转眼剧情内容方面,由于专注于人物环境的刻画,当前部分的情节推进速度并不快,考虑到本文的长篇性质,这种中等偏缓的情节展开速度并不失当。不过对于本篇文章的当前内容来说,“剧情的存在感”这一点笔者认为作者需要引起注意。正如上段所说的,作者颇具功底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作者所刻画的对象变得相当立体,换一个角度来看,作者对于如何展现单帧画面中自己着重关注的内容有着很强的能力,但对于剧情而言,时间是在流动的,通过动与静两部分内容结合而成的文本,才能称之为故事。
            据此反观本文,频率高且详尽细腻的描写刻画,挤压了情节内容在文本中所占的空间,这种着墨过重的情况让作者所刻画的对象迅速丰满成型的同时,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虚胖。
            关于上段内容,笔者以文本中的饭局为例。
            诚然,对于本文这部分场景中人物互动的表现,笔者认为是相当精彩的。然而这里的精彩却也是问题所在——饭局上互动的三人,他们的言行显然经过了作者仔细的思量设计,配合以旁白式或是心理活动的注释,让这三人的形象变得相当鲜明,但是对角色形成认识的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工作是由作者通过文字引导完成的,而读者本身只是跟着文字本身走,少了很多自己对文章内容,对出场人物的解读。
            以笔者个人观点来看,作者对本篇文章的概念篇幅定义为长篇,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最初,就施以浓墨重彩对每个人物进行精心地雕琢刻画,实在是一种损失。笔者私以为,中篇长篇此类有着足够篇幅内容的故事中最为人所关注的,是作者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两者无论那一个都是需要漫长的过程来实现的。
            而在本文当前篇幅内容中,人物的形象已经由作者所交代,即便可能这只是这个人物的一部分,但不能否认,这个人物的部分形象已经被作者的文字锁死,也就限制了读者对于人物解读的自由度,从而削弱了不少阅文的乐趣。
            正如笔者在开始就提到的,作者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字功底,只是可能由于担心读者的误读,而事无巨细地将自己心中所构想的角色形象交代给了读者。事实上,笔者认为作者并不需要太过担心出现这种情况,就像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对于自己文中的角色有着自己的定位,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应该想方设法地去引导读者通过文字阅读来靠近那个“理想角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作者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克制,切不可代替读者去思考。
            有时候,相对于和盘托出的完整,犹抱琵琶的朦胧或许会更有意思。
            另外,笔者还想说一点,对于文思细腻的文章,无论作者的创作抑或读者的阅读过程,都是一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吃力的事情,而随之引起的创作疲劳或者审美疲劳,就会变得相当致命。在这一点上,笔者很抱歉实在没有能力去提供什么切实有效的建议,大抵也只是说说“坚持”“加油”之类的勉力话语,不过类比于运动锻炼,如果能够做到劳逸结合的话,或许能够减轻这种影响。
            最后,如果作者愿意坚持创作下去,笔者希望作者能让这篇文不仅只是成为一篇“好看”的文,更要让他它成为一篇好看的文!
            加油!
            以上


          IP属地:浙江9楼2016-08-10 13: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