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平定南越,在岭南置郡县,陆河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
咸和六年(331年)
析南海郡东置东官郡;析博罗东置海丰县,陆河地域属东官郡海丰县。
南朝
梁天监元年(502年)
改东官郡为东莞郡。陆河地域属东莞郡海丰县。
陈祯明二年(588年)
复东莞郡为东宫郡。陆河地域属东官郡海丰县。
域属东官郡海丰县。
隋
开皇十一年(591)
撤销东官郡,改设循州(州治今惠州)。陆河地域属循州海丰县。
大业元年(605年)
改循州为龙川郡。陆河地域属龙川郡海丰县。
唐
武德五年(622年)
析海丰县东部地域置安陆县,县治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陆军村环珠寨)。陆河地域属循州安陆县。
贞观元年(627年)
安陆县复并入海丰县,废大安县治。陆河地域属循州海丰县。
嗣圣元年(684年)
改循州为雷乡郡海丰县地。陆河地域属雷乡郡海丰县。
天宝元年(742年)
改雷乡郡为海丰郡。陆河地域属海丰郡海丰县。
乾元元年(758年)
改海丰郡为循州。陆河地域属循州海丰县。
五代十国
南汉大宝元年(958年)
改循州为祯州。陆河地域属祯州海丰县。
北宋
天禧四年(1020年)
祯州改为惠州。陆河地域属惠州海丰县地。
熙宁二年(1069年)
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民十家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都保”。海丰县改“里”为“都保”。计有坊廓、石帆、吉康、兴贤、石塘、金锡、杨安、龙溪等8个都保。
宣和二年(1120年)
改惠州为博罗郡。陆河县地域属博罗郡海丰县。
南宋
绍兴三年(1133年)
复博罗郡为惠州。陆河县地域属惠州海丰县。
嘉定二年(1209年)
春,邑人蔡冠重修河田布金后福村陂头——蔡公陂,可灌农田100多亩。
景炎元年(1276年)
是年,南宋溃兵和闽赣难民落户本邑甚多,是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入时期。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延派来海丰县达鲁花赤(官名),总揽县政。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惠州升路。陆河县地域属惠州路海丰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取消“里甲制”,推行“神疃制”。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秦平定南越,在岭南置郡县,陆河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
东晋
咸和六年(331年)
析南海郡东置东官郡;析博罗东置海丰县,陆河地域属东官郡海丰县。
南朝
梁天监元年(502年)
改东官郡为东莞郡。陆河地域属东莞郡海丰县。
陈祯明二年(588年)
复东莞郡为东宫郡。陆河地域属东官郡海丰县。
域属东官郡海丰县。
隋
开皇十一年(591)
撤销东官郡,改设循州(州治今惠州)。陆河地域属循州海丰县。
大业元年(605年)
改循州为龙川郡。陆河地域属龙川郡海丰县。
唐
武德五年(622年)
析海丰县东部地域置安陆县,县治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陆军村环珠寨)。陆河地域属循州安陆县。
贞观元年(627年)
安陆县复并入海丰县,废大安县治。陆河地域属循州海丰县。
嗣圣元年(684年)
改循州为雷乡郡海丰县地。陆河地域属雷乡郡海丰县。
天宝元年(742年)
改雷乡郡为海丰郡。陆河地域属海丰郡海丰县。
乾元元年(758年)
改海丰郡为循州。陆河地域属循州海丰县。
五代十国
南汉大宝元年(958年)
改循州为祯州。陆河地域属祯州海丰县。
北宋
天禧四年(1020年)
祯州改为惠州。陆河地域属惠州海丰县地。
熙宁二年(1069年)
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民十家为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都保”。海丰县改“里”为“都保”。计有坊廓、石帆、吉康、兴贤、石塘、金锡、杨安、龙溪等8个都保。
宣和二年(1120年)
改惠州为博罗郡。陆河县地域属博罗郡海丰县。
南宋
绍兴三年(1133年)
复博罗郡为惠州。陆河县地域属惠州海丰县。
嘉定二年(1209年)
春,邑人蔡冠重修河田布金后福村陂头——蔡公陂,可灌农田100多亩。
景炎元年(1276年)
是年,南宋溃兵和闽赣难民落户本邑甚多,是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入时期。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
元延派来海丰县达鲁花赤(官名),总揽县政。
至元十六年(1279年)
惠州升路。陆河县地域属惠州路海丰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取消“里甲制”,推行“神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