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诸多限制,改变了文艺评论的生态。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成为批评家”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权威声音的影响力偏弱,不少偏激的观点与偏见弥漫在网络评论空间。在这样的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发声”?以前文艺评论文章要见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而现在观众一边看影视作品,一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表看法。线上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彼此交织在一起。一部作品的生命不仅存在于银幕 、荧屏和舞台上,更需要观 、演关系的互通,而新媒体提供了这种渠道。不过,互联网上海量观点的产生,也造成了专业性“稀释”,甚至催生了一些非理性的批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要小心两种“失语”的尴尬:一是权威话语不再被观众信奉,二是理性的声音没能有效抵达新媒体。
这就要求职业评论人有更严格的操守和更专业的表达,有挺身去引导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引导,让网友的表达方式和观点慢慢变得客观和理智。同时,文艺评论本身也应该创新。在这样的时代里,好的文艺评论应该是聪明而又到位的言说——有俏皮而又活泼的态度,甚至有“麻辣”一点的文风,更适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生动的文风需要有严肃的学风作为支撑。两者的有机结合,会造就更好的评论。
文艺评论怎样才能跟影视作品作者 、观众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文艺评论作者不仅是影视作品的观察者 、观看者,而且还应当是研究者。很多文艺评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需要评论作者有理论框架 、理论背景,需要评论作者能针对影视作品及其作者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包括对其创作问题的梳理 、解决问题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影视作品作者应该怎么做。三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能促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光明)
这就要求职业评论人有更严格的操守和更专业的表达,有挺身去引导的责任和担当。通过引导,让网友的表达方式和观点慢慢变得客观和理智。同时,文艺评论本身也应该创新。在这样的时代里,好的文艺评论应该是聪明而又到位的言说——有俏皮而又活泼的态度,甚至有“麻辣”一点的文风,更适合读者的口味。更重要的是,这种生动的文风需要有严肃的学风作为支撑。两者的有机结合,会造就更好的评论。
文艺评论怎样才能跟影视作品作者 、观众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文艺评论作者不仅是影视作品的观察者 、观看者,而且还应当是研究者。很多文艺评论都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需要评论作者有理论框架 、理论背景,需要评论作者能针对影视作品及其作者的实践展开有效的评说,包括对其创作问题的梳理 、解决问题的思考等,而不是一味要求影视作品作者应该怎么做。三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能促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