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战数学
大本钟的指针上标注着人类生活的一天24个小时,我床头的闹钟精确的筹划着我的一天24个小时。人们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必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一个成功的学生背后何尝没有一个闹钟?
第二次月考结束了,各科老师对试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往往这时候,一个简单的试题可能讲一节课,人都喜欢往自己熟悉的地方延伸,老师也不例外。一个试题讲完,他们的高中生活或者大学生活才讲了冰山一角。
老师的故事变向的给了他和我们一个缓冲时间,毕竟试卷上的题目就那么多,和同学讨论讨论,再自己琢磨琢磨就过了。但是一次考试就像是一次远征,到了目的地,身体和精神都疲了。后来到了高三才知道,考试就像是徒步环游世界,没有边际。
与其他人不同,我必须利用这个时间继续奋战在数学第一线。对于一个差生来说,任何问题都是时间问题。我经常感觉时间不够,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不是救世主,比救世主还忙。等到了可考试结果出来后,才发现我并没有那么多的观众,连仅有的几个观众都是戴着有色眼镜。
想在闹市中独善其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昔日的朋友都在旁边大侃特侃,从北边的食堂,谈到南边的厕所,无所不欢。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装大尾巴狼,逐渐脱离他们话题的诱惑。一个差生想扮演一个尖子生,首先要临摹他们思考问题的姿态,前面第三排的学生刚好给了我参照。老师说过,那个位子是我们班的黄金地段,越挖金子越多。那似乎是我们这种差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做到那个位子,就说明,我们离名牌大学不远了。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存在我周围的环境中。这次体验给我带来的好处是让我找到怎么在闹市中安静的学习,也就是完全融入书中的内容中,累了疲了望望前数第三排的学生,再次找到了沉默的理由。亚里士多德说过,耐得起寂寞的人是了不起的生物。
经得起孤独的考验不代表你就能把学习搞上去,我还得做出付出,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就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
这几次数学考试的连续失败,归根结底是对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说白了,就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死记硬背一些公式。一旦到了考试中,这些公式就像无头的苍蝇,胡乱的飞个不停。在平时,可能花点时间,最终也能导出最后的答案。但是到了考试压抑的环境中,稍有问题影响了心情,或者是整套试卷不走寻常路,头脑一发蒙,手一哆嗦,便忘得差不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当时的做法是捧着数学书,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又温习了一遍。传统中国教育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上高中之前,我的学习方法是以书本为主,很少去买辅导书,买的都是些了解社会动态的杂志和青春文学类的小小说。上高中后,知识面逐渐扩张,试卷上的题型也是千奇百怪,参考书就成了必需品。
这次看书,当然不是像做英语快速阅读的浏览式,而是开始补缺补差,把前后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特别是在公式的推倒上,尤为看重。书上的一个公式推倒过程包含的内容很多,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应该是高中数学最根本的精髓,至于把现实问题数字化,则是以后更深入学习的必要思想。而书上的公式推倒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编者总能够找到公式里完美的巧合,可以称它是一个偶然,而哲学上讲究偶然即必然。我想这是每个人的潜意识都要有的触感,毕竟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包括大自然中的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轨道和规律。这些当然是我后来逐渐明白的道理,这里先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时候,只要是书中的公式,我都很认真的推倒了几遍。刚开始推那些公式并不是那么顺利,中间的过程有涉及到初中所学知识,现在忘了,或者是由于书的版本不同,我没学到的知识,我都会去请教同学和老师。回家的时候,翻阅以前的书,把那单元的知识从头再看一遍,加深映像。那时候在我的意识里,没有比书本上的内容更能说服自己。遇到一个解不开的难题,苦苦探寻无果,翻开答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记得在书上的某某地方是有这个知识点的。”翻开书,“在这里,在这里。”这种感觉感觉是美妙的,也容易记住。
那时候对于数学的学习没有系统的总结,当然很多东西也不会像我在这本书上写的这样轻松。只是一旦在高中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种自己迷恋的感觉后,我就会深入进去,继续人生的这些美妙之旅。这应该是差生苦苦寻找的学习之乐,也是一个差生需要勇敢迈出的一步。差生有差生的孤傲,差生有差生追寻的东西。但是如果一个差生连学习这扇门都不敢触碰的话,他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悲剧。他的一生永远活在单调的山脚下,春来风景依旧,冬来草木无机。这时候,应该换换生活的姿态,考上大学,出去走走,世界为每个人而生。
我的高中学习生活因为有了这种乐趣而出现转机,如果要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我会故作幽默地说,“忘了告诉你们,其实我是一只丑小鸭。”上了大学后才知道,丑小鸭也有黑色童话版本······
重新看书和推倒书中公式大约花了我一周的业余时间,这个业余时间包括中午午睡和晚上八个小时标准睡眠时间。当然这个8个小时标准睡眠时间在高三的时候被老师缩减为6个小时。
当这一切完成后,我试着去做了一套之前老师讲过的月考试卷。这套试卷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虽然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但是它在我心里早已被撕了无数回。有人问我为什么还留着它的时候,我的虚荣心会告诉他,“我觉得凌迟比较适合它。”说完还不忘撕下它小小的一个边角,以证明我对它的恨无以复加。结果也是这样,当它经历了3000刀“非人一般”的折磨后,终于化作碎片不知所终,而此时,我手中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我心里,别人鄙夷的目光就像是这张试卷一样,割裂我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在被我伤害着,因为我一直都在进步。
做完试卷,我大约估计了一下,能拿到80%的分,中间有几个题目拐的弯比较多,一时半会我想不到好的解题方法。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比较开心的,起码那个80%的分的试题我已经完全弄懂了,对类似题目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也上去了。还有一个好处是粗心的地方少了许多,换句话说,我能把我应该拿满分的题目做到完美。至于那几个难题,写进了我的笔记本中,有时间再细嚼慢会。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步登天。作为一个差生,我所能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迈向那座早已刻上我名字的山峰。只有登上了山顶,才有机会去尝试着在空中行走,俯瞰苍茫的大地。登上了山顶,纵使是需要往下跳,也会有飞翔的感觉。
现在我还是一只虫子,隐匿于黑暗中,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关心。我相信,我相信有天,我会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我相信上帝装在我尾巴上的灯泡在漆黑的夜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YOU HAVE MY PROMISE!
大本钟的指针上标注着人类生活的一天24个小时,我床头的闹钟精确的筹划着我的一天24个小时。人们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必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一个成功的学生背后何尝没有一个闹钟?
第二次月考结束了,各科老师对试卷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往往这时候,一个简单的试题可能讲一节课,人都喜欢往自己熟悉的地方延伸,老师也不例外。一个试题讲完,他们的高中生活或者大学生活才讲了冰山一角。
老师的故事变向的给了他和我们一个缓冲时间,毕竟试卷上的题目就那么多,和同学讨论讨论,再自己琢磨琢磨就过了。但是一次考试就像是一次远征,到了目的地,身体和精神都疲了。后来到了高三才知道,考试就像是徒步环游世界,没有边际。
与其他人不同,我必须利用这个时间继续奋战在数学第一线。对于一个差生来说,任何问题都是时间问题。我经常感觉时间不够,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不是救世主,比救世主还忙。等到了可考试结果出来后,才发现我并没有那么多的观众,连仅有的几个观众都是戴着有色眼镜。
想在闹市中独善其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昔日的朋友都在旁边大侃特侃,从北边的食堂,谈到南边的厕所,无所不欢。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装大尾巴狼,逐渐脱离他们话题的诱惑。一个差生想扮演一个尖子生,首先要临摹他们思考问题的姿态,前面第三排的学生刚好给了我参照。老师说过,那个位子是我们班的黄金地段,越挖金子越多。那似乎是我们这种差生梦寐以求的地方,做到那个位子,就说明,我们离名牌大学不远了。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存在我周围的环境中。这次体验给我带来的好处是让我找到怎么在闹市中安静的学习,也就是完全融入书中的内容中,累了疲了望望前数第三排的学生,再次找到了沉默的理由。亚里士多德说过,耐得起寂寞的人是了不起的生物。
经得起孤独的考验不代表你就能把学习搞上去,我还得做出付出,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就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
这几次数学考试的连续失败,归根结底是对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说白了,就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只看到事物的表面,死记硬背一些公式。一旦到了考试中,这些公式就像无头的苍蝇,胡乱的飞个不停。在平时,可能花点时间,最终也能导出最后的答案。但是到了考试压抑的环境中,稍有问题影响了心情,或者是整套试卷不走寻常路,头脑一发蒙,手一哆嗦,便忘得差不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当时的做法是捧着数学书,把之前学过的内容又温习了一遍。传统中国教育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上高中之前,我的学习方法是以书本为主,很少去买辅导书,买的都是些了解社会动态的杂志和青春文学类的小小说。上高中后,知识面逐渐扩张,试卷上的题型也是千奇百怪,参考书就成了必需品。
这次看书,当然不是像做英语快速阅读的浏览式,而是开始补缺补差,把前后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特别是在公式的推倒上,尤为看重。书上的一个公式推倒过程包含的内容很多,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应该是高中数学最根本的精髓,至于把现实问题数字化,则是以后更深入学习的必要思想。而书上的公式推倒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编者总能够找到公式里完美的巧合,可以称它是一个偶然,而哲学上讲究偶然即必然。我想这是每个人的潜意识都要有的触感,毕竟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包括大自然中的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轨道和规律。这些当然是我后来逐渐明白的道理,这里先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那时候,只要是书中的公式,我都很认真的推倒了几遍。刚开始推那些公式并不是那么顺利,中间的过程有涉及到初中所学知识,现在忘了,或者是由于书的版本不同,我没学到的知识,我都会去请教同学和老师。回家的时候,翻阅以前的书,把那单元的知识从头再看一遍,加深映像。那时候在我的意识里,没有比书本上的内容更能说服自己。遇到一个解不开的难题,苦苦探寻无果,翻开答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记得在书上的某某地方是有这个知识点的。”翻开书,“在这里,在这里。”这种感觉感觉是美妙的,也容易记住。
那时候对于数学的学习没有系统的总结,当然很多东西也不会像我在这本书上写的这样轻松。只是一旦在高中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种自己迷恋的感觉后,我就会深入进去,继续人生的这些美妙之旅。这应该是差生苦苦寻找的学习之乐,也是一个差生需要勇敢迈出的一步。差生有差生的孤傲,差生有差生追寻的东西。但是如果一个差生连学习这扇门都不敢触碰的话,他的人生应该是一个悲剧。他的一生永远活在单调的山脚下,春来风景依旧,冬来草木无机。这时候,应该换换生活的姿态,考上大学,出去走走,世界为每个人而生。
我的高中学习生活因为有了这种乐趣而出现转机,如果要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我会故作幽默地说,“忘了告诉你们,其实我是一只丑小鸭。”上了大学后才知道,丑小鸭也有黑色童话版本······
重新看书和推倒书中公式大约花了我一周的业余时间,这个业余时间包括中午午睡和晚上八个小时标准睡眠时间。当然这个8个小时标准睡眠时间在高三的时候被老师缩减为6个小时。
当这一切完成后,我试着去做了一套之前老师讲过的月考试卷。这套试卷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虽然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它揉成团扔进垃圾桶,但是它在我心里早已被撕了无数回。有人问我为什么还留着它的时候,我的虚荣心会告诉他,“我觉得凌迟比较适合它。”说完还不忘撕下它小小的一个边角,以证明我对它的恨无以复加。结果也是这样,当它经历了3000刀“非人一般”的折磨后,终于化作碎片不知所终,而此时,我手中已经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我心里,别人鄙夷的目光就像是这张试卷一样,割裂我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在被我伤害着,因为我一直都在进步。
做完试卷,我大约估计了一下,能拿到80%的分,中间有几个题目拐的弯比较多,一时半会我想不到好的解题方法。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比较开心的,起码那个80%的分的试题我已经完全弄懂了,对类似题目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也上去了。还有一个好处是粗心的地方少了许多,换句话说,我能把我应该拿满分的题目做到完美。至于那几个难题,写进了我的笔记本中,有时间再细嚼慢会。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步登天。作为一个差生,我所能做的是一步一个脚印,迈向那座早已刻上我名字的山峰。只有登上了山顶,才有机会去尝试着在空中行走,俯瞰苍茫的大地。登上了山顶,纵使是需要往下跳,也会有飞翔的感觉。
现在我还是一只虫子,隐匿于黑暗中,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关心。我相信,我相信有天,我会得到所有人的肯定,我相信上帝装在我尾巴上的灯泡在漆黑的夜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YOU HAVE MY PROM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