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利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与G大调的属和弦之间的共同音D,做出了和声上十分大胆的连接,效果十分震惊。我一开始听的时候,觉得这里帅爆了,整天在脑子里面想这串和声。后来冷静多了。
引出G大调的属和弦时候,连接部的主要功能便是引出副部主题了,这里采用的节奏型来自于整个乐章开头的前两个音符:
副部主题最神奇的地方是,主题特别多,但是对于具体有几个主题,不同的分析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关于结束部怎么划分的问题,这里本人的观点是有4个副部主题,最后的第112小节处为结束部,因为只有这里才真正起到收束的作用,使用全功能离调、乐队齐奏般的主属交替等手法,巩固了副部主题的G大调的调性。其他几个主题要么调性布局一开始非常稳定,但之后往较远的地方发展,要么和后面的主题紧密连在一起,无法分割,也没有起到收束的作用。仅仅个人观点,欢迎探讨。
第一个副部主题从47小节进入,连续的八分音符跑动、从当时的极高音区如彩带般缓缓飘下、以及稳定的主属交替,使得音乐的气息绵延不绝,与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副部主题从63小节进入,使用合唱式的织体,同时出现了较多的四分音符,所以性格更加宁静。第二乐句并行进入,同时使用了八度复对位的技巧,但之后和声开始往远关系发展,使得两个乐句的比例同样出现了不规则的4 + 8结构。
第三个副部主题从75小节进入,句法与第二个副部主题类似,第一个乐句为三个短句构成的6小节结构,第二乐句并行进入,并通过模进、动机的分裂逐渐往高潮发展。
第四个副部主题从100小节进入,使用了和声大调与自然大调的对比,表情也因此由忧伤、沉静转化为充满希望的。
不知道我这样划分有没有问题,如果有的话还请专业人士指教。
结束部虽然有几次离调,但都围绕着G大调的IV级、II级、属和弦进行,所以是收拢型的。
要疯了,写得好辛苦/(ㄒo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