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功吧 关注:186贴子:817
  • 12回复贴,共1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清静经全文”结束


1楼2016-05-16 18:26回复
    《醒世歌》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冷冷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活计,闷闷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2楼2016-05-23 22:35
    回复
      子午周天功的练法有呼吸周天、文武周天、卯酉周天、甘四气周天、十二时周天等等。初级练习以前两种为主。现介绍如下:
      1、呼吸周天法
      呼吸周无法原称仙家保命诀,诀曰:一吸便提,气气归脐,-呼便咽,水火相见。因诙仅十六字,故名十六锭金。本功法在一呼一吸之间通任督二脉而气归于脐后,乃行子午之方便迭门。法以吸气时意观一点真阳之气生于海底会阴,一吸便提,意送真气由会阴上行关元,人脐中,后推人气穴;呼气真气下行尾阎,上行命门、夹脊、玉枕至脑中泥丸官(上丹田),并化琼浆甘露,下落人喉,点点滴人心中生血化气,下往气穴,如此行气36息,然后吸气意观一点真阴生于九阳之台,即头顶因会穴(百会前一寸),沿脑中人喉经膻中入脐中,后行气穴;一呼真垢化若云雾,上行大椎,下夹脊、命门、尾阎、会阴,上归气穴。如此行气24息。最后意观会阴之真阴之气化为灵火,热力上蒸人气穴,百会下落甘霖人气穴,化为乳白色丹球。
      2、文武周天法
      文武周天法,就是运用文火。武火运行周天的方法。武火,即一种节奏激猛的调息方法,文火,即是一种节奏柔缓的调息方法。运行文武周天,可较快地打通任督二脉,拓宽真振运行的通道。
      文武周天法,实际上是运用缩时之法,运行十二时周天。因此修习者首先要熟悉十二时位。即子(会阴)、丑(尾阎)、寅(命门)、卯(夹脊)、辰(大椎)、已(玉枕)、午(百会)、未(山根)、申(天突)、酉(膻中)、戎(神瞬)、亥(关元)。
      文武周天法要求在子、丑、寅、辰、已六个时位,用武吸文呼法,吸气默念“通”9次,呼气观想金黄色丹球在相应时位上发出光热,不默念。行四个呼吸后移到下一个时位。午、未。申、戍、亥六个时位,用文吸武呼法,呼气时默念“通”6次,吸气自然,行四个呼吸。卯,酉两个时位文吸文呼,默念“通”分别是6次和4次。用丹功术语讲,则分别是进阳火,退阴符和沐浴。
      运文武周天法一般是在丹炉火衰气寒之时(即无气感时),急依上法,从子位开始依法行之,以起火开关,若觉丹田或意观时位热烫之极,不论是否运完一个完整周天,均应止火温养,将丹球移人下丹田,用文吸文呼之法意守丹田即可。
      3、阴阳周天法
      或坐或站,双手外旋捧气于腹前,手心向上。中指向对,上提至膻中,内旋立掌。手心相对,手指向上,双掌向前推击,手心向前,手指向上,意观丹球由下丹田气穴下行尾阎,上行命门、夹脊、大椎,分行肩井、曲池、劳宫,双手外旋回拉,手心向对,手指由向前变向上,玄掌于肩前,内旋双手下按于腹前。手心向下,中措相对,意观丹球由劳宫、少海、云门、中府汇于膻中,下行下丹田气穴,反复36次。双手左右两侧推拉按捧36次。庄上托右下按,右上托左下按各36次。左转腰右推掌,右转腰左推掌各36次。双手上捧托,下压按36次。以上惫念同前。收功法同丹田功。


      6楼2016-05-24 12:31
      回复
        仙传玄机口诀
        [元]陈虚白
        修仙之法,在乎凝神入气穴,气穴即元关一窍。此窍在心之下,肾之上,正中虚空之处,前对脐轮后对肾,乃生身立命之根蒂。先天一气凝而为性,后天一气结而为命,性命之源,生死之蒂,人之时夭,皆禀于斯。仙圣之种,亦含于斯。知此窍而摄心调养,则命在于我;昧此窍而任心所为,则命由于天。如下手之时,以心注定玄关一窍,即以心息相依之法,吸气入之,进则绵绵,出则微微,出息未已,即以入息继之。若心不守窍,则息虽入,而神不注,则其关不开;必念念不离而后可。若息不入窍,则心虽守而气不贯,其关亦不开;必息息归根而后可。纵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则气不聚,而其关亦不开;必若钟离所谓多入少出而后可。兼此三者,勿助勿忘,缓急中度;勿忘即用功不辍,勿助即不须提运助长;以神定气盈,充满丹田,而窍必开、精必至也。譬如密室之中,香烟一缕,始甚微耳,若火不绝,其烟渐渐笼满室中,而空窍所通,无非透射之处。人身真气,始而腹中,渐而开窍,渐而四肢百骸,亦复如是。能积气便能生精,不越片时,而真气周流,真精自生。所谓九还成大药,片响显神功也。此窍一开,百窍俱开,有病即于病后微带热痛,或三四日或七八日,其痛即止,病亦随去。无病即补助,以至交媾还丹,得胎脱胎,超脱神化;皆时候至而妙窍开,不假人力造作而成者。真精生时,只要气足神充,不终日而即达四肢百骸,皮肤状如虫行;如是紧紧用功,顷刻不放;任督二脉,交于唇间,坎离乾坤,小周大周,三车三田,头面勇泉,无处不到。如是刻刻不放,功效无穷,各各不同,结胎脱胎,日合月合,出神入化,尽从此口诀始终妙悟,皆自然而然,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人得阴阳二气之全,而先天后天分焉。先天者,纯阳也;后天者,纯阴也。上下表现而为人,赋生受命,皆太乙含真,先天祖气,至虚至真,纯粹中正,皆可为神仙为圣贤,无贵无贱,一切同得。殊不知所得为人者,舍一点先天纯阳祖气之外,而所谓耳目口鼻、心肝脾肺肾、涕唾津液,以至皮虎爪发、百骸九窍,一身四肢,自顶至重,皆后天纯阴造化四大假合而成者也。先天祖气,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其中有物而非物,其中有精而非精,似有似无,若亡若存,即之不可见,求之不可得,其大无外,包含万象,其小无内,不容一粟。当知人身之中,有一穴至虚之地以存之,玄关一窍是也。得之者为神仙,失之者为鬼,得之者未闻一二,失之者常百千万也。奈何世人皆不能保身,一点先天祖气,往往皆流于后天矣。故三尸为害,九虫食精,六贼盗形,七情耗神,五欲摄心,凡物茫茫,万机眩惑,耳听声音,口嗜滋味,隋其所有,即著其相。相著于外,机从目入,即入于内,故动其心,情动于中,必摇其精;即失其精,必耗其气。形神始难,恍惚妄幻,摄想惑情,事物劳形,精乱神散,真一离心,先天之气日丧,而转辗流荡于后天生死死之域矣。我道祖老君悯之,于是始有大道;教人以返还之说。返者,返本也;还者,还原也;不过返其后天者复还于先天而已。自金丹之名立,而金丹之道著,而金丹之书出焉。窃谓金丹非无,大道非有,有中生无,无中生有者也,金丹之道非无而非有,而所谓药物火候鼎器者,果有耶?果无耶?抑亦假法象以明大道耶?胥由金丹二字有象之故,意谓铸金必有鼎炉,修丹必有灵药,炼药必有火候;后此名始立矣。盖聚先天气为药物,玄天一窍为炉鼎,顺元神妙用为火候。日煅月炼,时刻不忘,及其成功,则可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大道之要,不过如斯而已。后世丹书往往不肯真指真一造化之本原,下手工夫之次序,无非假象设臂,梦中说梦,迷误后人。
        且就药物而论之:曰乾坤、坎离、阴阳、铅汞、木液金精、丹砂水银、日魂月魄、乌精兔髓、青龙白虎、玄龟赤蛇、交梨火枣、黄牙白雪、雌雄黑白、若是之不一者、皆药物之共名也。先天祖气,即是药物。头先天祖气之外,别有所谓药物耶?即鼎炉而论之:曰神炉、丹穴、灵坛、神室、黄房、绛宫、戊己、黄中、明堂、虚谷、朱砂鼎、偃月炉,若是之不一者,皆炉鼎之异名也。元关一窍,即是鼎炉,岂玄一窍之外,别有所谓鼎炉耶?即火候而论之:曰推周天、测潮候、按卦爻、用文武、准晦朔、定弦望、明抽添、悟进退、称斤两、体刑德、事沐浴、行诟复、若是之不一者,皆火候之共名也。元神妙用,即是火候。岂元神妙用之外,别有所谓火候耶?
        余不敢复效前人之言以欺后人,乃直指金丹大道之本原而言之,必有次序焉。一曰立炉鼎,二曰取药物,三曰行火候。三者之外,余不敢复有增益焉。立炉鼎者何?即守玄关一窍也。是窍藏于先天混沌中,隐于无有有无之内,父母未生此身既有此窍,既有此窍既有此身,所谓与生俱生者也。既元始宝珠于空无中,去地五丈之所是也,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非内大非外,非有非无,上通绛宫而绕泥丸,下接丹田而达涌泉,上彻下空,而黄中通理焉。此既立炉鼎之胜地也!聚药物者何?既存一点先天混元祖气也。是气生于无形无象之先,聚于无枢太枢之内,父母未生,妙合而凝,未有此身,既有此气,既有此气,既有此身。此气运行,周流不虚,形以之而成,心以之而虚,耳目以之而聪明,元精以之而固宁,元神以之而运行,吾身以之而化生。散之则浑融无间,聚之则凝结而成药,此既修炼金丹之大药也。行火候者何?既顺元神妙用之养,自然运用之道也。是火发生于真精恍惚之中,薰蒸于四肢百骸之内,本无形象,安有候焉?盖元神散则成气,聚则成火,一聚一散,一升一降,循环往来,周流不息,与时偕行,与时偕枢者也。或者簇年归时,簇时归刻,子午卯酉,寅申已亥,辰戌丑未,朝屯暮蒙,后复坤剥,周历六十四卦、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二十八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以为候。殊不知混沌未分之时,安有年月日时,甲癸子亥又若何推测也。大抵真火既是元神之运行,元神既是真火之妙用。真火随真息,真息炼真气,真气化真精,真精归元神,元神发真火,真精结成丹。真息之出入,既真火进退,既文武之抽添,皆本自然而然,初非攒簇随念而生,若夫燎于原而不可遏者,非先天之真火,乃后天之凡火也。
        今修士下手立基之始,必先使吾心如止水无波,太虚无云,一寂然不动之境,然后于玄开一窍之中,做父母未生以前工夫。存定真息真气,使气不离息,息不离气,合为一处。内者不出,外者不入,上下往来于一窍之内。绵绵若存,如生父母胞中,未生以前一点先天祖气,浑融磅礴,温然如春,酣然如醉,美在其中,醉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肢,四肢不言而喻。见之无象;求之无形,无一刻不在于玄关,至引则药归于鼎炉,而火候可行矣。如是则元神妙用自然,运用真火,周流运转于玄关之内,渐渐煅炼,渐渐凝结,真精日益,力到功深,自小至大,由微至著,玄珠成象,结成圣胎,皆自然而然,莫知其所以然,自神而神,莫知其所以神。还如子藏母腹,随呼随吸,聚冲虚太和之气,成终古不让之体;以致胎圆十月,化生婴儿,与我未生以前,在母胎中一般意象。然后勤加温养之功,真气致柔,念兹在兹,动静语默,造次弗离。温养既足,体如空虚,于是劈破鸿蒙,凿开混沌,现出本来面目,身外有身,纵横自在,变化无方矣。


        7楼2016-05-24 12:40
        回复
          丘祖密传小周天——陶秉福
          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药产神知兮,妙诀通灵。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久而望远兮,采之无成。炁驰于外者,神亦驰外。神返于根者,炁亦回根。炁曰将尽兮,采封侯足。子时起火兮,须要分明。如何云火兮,后天呼吸。如何用火兮,呼降吸升。用火玄妙兮,如无似有。行火鼎内兮,息效真人。火须有侯兮,数息出入。名为刻漏兮,用定时辰。自子至巳兮,六阳用九。三十六息兮,采取进升。自午至亥兮,六阴用六。二十四息兮,退降炼烹。卯阳沐浴兮,阳火易熄。酉阴沐浴兮,阴符宜停。不降不生兮,沐浴景象。较之大周兮,略有微形。周天三百兮,除卯酉数。三百六十兮,连卯酉名。再加五度兮,四分之一。以象闰余兮,周天一巡。复归于静兮,依然沐浴。神凝炁穴兮,再侯阳生。行之既久兮,精返为炁。回风宜止兮,百日功灵。六根震动兮,七日口诀。大周功起兮,再问迷津。
          邱祖的《密传小周天歌诀》世上少传,同时由于是以歌诀的形式来表达,其中功法细节难以尽述。至使后世流传的小周天功法失实。为了发扬和继承我国传统气功中的精华,特根据师传,将《密传小周天歌诀》详解如下:
          一、上座入静
          在进入虚极静笃,鸿蒙初判,处于恍惚状态之时,静极生动。这时正是无念之时,水源清,所产之精是为真精。这就是所谓的“真时”、“真精”。
          具体操做法:采取盘坐形式,单盘、双盘、散盘均可。双手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男子),俩大拇指向前,放在丹田处或脐部。静下来以后,轻闭双目,双目先内视印堂或山根均可,内视片刻(不是意守),然后,沿任脉,内视凝神逐渐下移,先丛山根分两岔,走孤行,沿鼻的两侧下行绕嘴至承浆汇合,到廉泉、膻中、剑突、中脘、下脘、脐下丹田,每走一穴略停一下,在脐部要意守片刻,再意守下丹田。意守下丹田时不要死守在一个点上,可以设想在下丹田处有一个直径为5—10公分大小的圆圈或是球体,还可以设想这个球体发红光,但不是大红,而是像晨起初升的太阳,是杏红色,不耀眼,很好看。这个球和颜色,似看的见,有似看不见,似在原处向前转,又似不转,又似有时大,又似不大。就这样,似有意,又似无意进行意守,直至达到什么也不想的时候,即进入到虚极静笃(音:du)。恍恍惚惚,似清醒似不清醒,似有知又似无知的状况下。这时丹田处便产生一种气动的感觉,有时有温热感,这种气动的感觉逐渐向下移,直至淫根,即外生殖器有微动的感觉,出现这种现象时,不要惊,也不要过喜,还是要一心一意地静守,切记产生淫念。若产生淫念,水源由清变浊,先天真精便变为后天有形之浊精了,即使按法采药,也无用了。所以说炼丹先要炼己,也就这个意思,当出现丹田微有气动的现象时,即转入下步功法了。
          二、静待产药
          静极生动,药产神知,进行调药,虚灵不昧,十五光盈,及时采药。
          懂得了什么是“真时”、“真精”之后,在“真时”来的时候,也就是药产之时,也叫作“外肾兴”、或叫作“活子时”,即阳物勃起,这时要进行调药。这时要觉醒,万不可昏沉。若昏沉,则火候不是不足,就是过了。所以必须掌握不老不嫩的火候,当调到不老不嫩时,即所谓十五光盈,也就是当气旺的时候,抓住这个时机,要及时采取。
          三、采药归炉
          采药归炉、息火同行。
          采药归炉的具体的方法,就是将产的药,也就是将附于外形的气,摄回至丹田之中,这里的炉就是下丹田。古人用炉鼎烧炼外丹,后内丹家借炉鼎来比喻人体的不同位置。炉鼎往往连用,也有单提炉,或者单提鼎者。这里古人习惯用“炉”字。这里的“炉”字和下面“炉中炼药”的“炉”字,虽然同是一个“炉”字,却因为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其所表明人体的位置也就不同了。这里的“炉”就是直下丹田,在脐下三寸,或四横指的位置,不在表面,而在里面的百会到会阴这个中轴线上。将气摄回的方法,是神驳气,配合呼吸,这就叫作“息火同行”。行于外的气,要摄回到丹田,光靠神是不够的,必须配合着呼吸。先使神回至丹田,以神引气从龟头沿阴茎从会阴往上至丹田处,住于丹田。与此同时配合呼吸,运行一次的同时,吸一次,共运行十次,吸十次。但人的呼吸,有吸必有呼,只是注意吸,而不注意呼,呼听其自然而已。其实就是吸到丹田时,住的时候,就是呼。这叫作武火采取。一般吸十次阳物即倒,如不倒,可再多吸几次,倒时为止。然后,在丹田处意守“药”片刻,这叫作武火采取,文火封炉。
          四、炉中炼药
          这里的“炉”和上面归炉的“炉”,虽然同是一个字,但他们在人体上的具体位置却不同。归炉的“炉”是指下丹田。这里的“炉”是在脐之下,丹田之上。这段的位置叫作“炉”,也称作“金鼎”。正因为这两处都叫“炉”,所以,在功法上便往往把它们混淆起来了,而“归炉”与“炼药”也就往往在一个地方进行。这种炼法,即使用的是“真时”、“真精”,也难以结成丹。而这一点正是古人不传之秘,皆以秘法天机,不肯讲明,必待口传,致使邱祖小周天全法几乎于失传。求道与学道者,很少有真成就的了。今特指出此点,以恢复邱祖小周天功法的本来面目,使后之求道者,得此真传,依法修炼,德法具备者,必有成就。
          具体作法,就是将摄回到丹田(气穴)中的药,从丹田处再上提一步,提到“炉”中来,在“炉”中进行炼药。炼药就是用“文火”,即用自然呼吸进行炼药,这个也就是俗称的“炼丹”,结成“真种”。当“真种”产生后,丹田处又出现温热感,这叫作“炉中火发”。
          五、炉中火发
          只有当“炉中火发”时,即丹田处出现温热感觉时,再将“真种”运至丹田,这才是真正的“子时起火”。若无“真种”而妄行“周天之火”,这就张紫阳真人所批评的那种“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练周天功者,若不懂得“真种”的重要,在采药后,不经炼药,没有真种,就直接运行周天,也是未得真传,丹功亦不能成。
          六、运行周天
          运行周天时功法很细,很精微,马虎不得。但其间由于古人对此又都用卦象来比喻,很少讲明实法,致使学者陷于迷惑之中,而终莫能悟道。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所写的《了然五问》很有代表性。但通过这五问五答,也并没有讲明这个问题,还是知者自知,不知者仍是难知。但对问题的解决,总是前进了一步,即告诉了人们:不可拘泥于死数,阐明了所谓乾用九、坤用六、阳爻一百八十、阴爻一百二十,如此众多的卦爻,其数字都是虚拟的,若实数待之,则错了。所以,柳华阳在第五问中答到:“道最重在口传,不得真传,四皆非也。如果得遇真师,其四俱真,不但四真,千真万圣俱合此火之玄妙,而三教成道者,亦此火之玄妙”。
          当炉中火发,真种产矣。真种产后,则当运火周天,此称“子时起火”。这里的“子时”不是“活子时”。“活子时”是产药之时,这里的“子时”是产真种,二者要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真种产后,开始将真种由“炉中”运至丹田,再由丹田运至尾闾,不走会阴,以防下鹊桥之危险。古人谓防下鹊桥危险的方法是用木座垫上棉花放在肛门处,以防肛门漏气。这种方法实属虚设,试问当真气真的要下泄的时候,一个木座能抵的住吗?这种虚设的方法,只不过是哄弄局外人而已,而不传真法的借口而已。我师明指此法之误人,命我传真法,使学者得依法而行,免出偏差。所说的真法,就是在初过关时,尾闾不通,先避开,不走会阴,由丹田直接过到尾闾。这样,尾闾关容易冲开,而又防止肛门走漏,实为千古不传之秘。待尾闾冲开以后,不再避开会阴,也就不会有漏气的危险了。
          当真种由丹田直接运至尾闾,意在吸,呼随之,气至尾闾处停下,尾闾处有热感,这时进行沐浴。用自然呼吸,默数九次,但又不限九次,不可拘泥此数,要顺呼自然。当尾闾处的热感有向上行之意时,即改用吸的方法,神与气随着吸气继续上行,行到那里,要止就止,一般的到达夹脊,也有不到夹脊的。在那里止,就在那里止,要听其自然。在止处进行沐浴,即改为自然呼吸,默数九次,这个数仍是虚拟数,不可死拘泥此数。当夹脊处热感又有向上移之意时,神与气再随吸气继续向上移。升到玉枕关时,气又停下来,继续进行沐浴,仍行自然呼吸,默数九次,仍不可拘泥这九次。待玉枕关处的热感有向上移之意时,神与气即随吸气继续前行,行至百会,再继续前行至印堂,止在山根(祖窍),这时千万不要以意领气强通祖窍。若强通祖窍,则有上鹊桥之危险。古人有因以意通祖窍而出现“鼻流玉拄而死者”。不明其理者,反认为这是好现象,误认为练功人“羽化”而成“仙”人呢!实误也。“玉柱”者,脑的液体物也。古人为了避免这种“鼻流玉柱”上鹊桥的危险,提出用木夹夹鼻的方法,求得顺利通过上鹊桥。这种用木夹夹鼻的方法,与前面说的用木座棉垫堵着肛门防止肛门漏气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不传密法的一种借口而已。试问用木夹夹鼻能夹的住气不外泻吗?“鼻流玉柱”能够防止吗?练功时何时用木夹夹住鼻子?内气运行前就在事先做好夹鼻子的准备吗?不事先夹好鼻子,内气运行起来待运行到祖窍时,再用木夹子把鼻子夹住,来得急吗?即使来得急,内气运行的机制不是也给破坏了吗?所以,这种夹鼻的方法是虚拟的,或是一种误解。古人对“气”的形容为“大力白牛”,要使白牛听话,就得牵着它的鼻子。后人不解其意,误解为用木夹夹鼻子的方法,以使“气”顺利通过上鹊桥的危险。吾师命我公开防止上鹊桥之危险,使气顺利通过上鹊桥的秘法。其法就是先避开祖窍,神与气行至祖窍时,先止住,然后从祖窍往回走绕耳后(实际上是从脑后的正中走过),再至承浆,廉泉,走任脉,神气随着呼气下行至膻中,停一下,进行沐浴,默数六次自然呼吸,但不要死拘泥于此数字。神气再随着呼气继续下行至脐,停住进行沐浴,默数六次自然呼吸,但不要死拘泥于此数字。然后神气再随着呼气继续下行至下丹田,再停在下丹田处进行沐浴。再下行至根窍(脐下六横指在丹田下二横指处)再进行沐浴。是为一周。然后由根窍再过道尾闾继续按上法运行第二周。如此循环九周,最后停在下丹田。
          运行周天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是在产生“真种”的时候,才能运行周天。若无“真种”,不可空转,空转无益,反而有害。
          (二)运行周天,有行有止。止有沐浴,是为了积气,准备冲关。因此,不能只注意行,而忽视住。
          (三)行与住既有限数,又不要拘泥于限数。若无限数,一吸到顶;一呼到腹,属于混采混炼,不能成丹;若拘泥限数过死,又失于自然,障碍气机的运行,亦难成丹。
          (四)每次运行周天,转九或十周即可,不可过多,转时即不能昏沉,散乱,也不能过于紧张,过于紧张,亦能障其气机也。
          (五)运行九或十周后,必须收在下丹田。进行温养。
          (六)小周天功法,不是一周天就算过关了,而是要练习多次,至于究竟需要多少次,以止火景到为准,止火景未到不可妄自止火。
          (七)归炉炼丹。
          运行周天以后,行完最后一周即止在丹田,也就是收在丹田,进行温养,用文火温养。若有时间就继续练下去,若无时间即行收功。
          (八)静侯阳生。
          归炉炼丹以后,若有时间则继续练功,静侯阳生,若阳生则继续按上述全过程再练一遍。若阳不再生,则收功活动。收功即温养片刻,气归丹田即可。
          如此周而复始,行满三百,百日功灵。炼精化气绝不是练一次周天即为了事,即为打通小周天,必须是天天练,必须是在有了“真种”时才能运行小周天,如此运行百日,大约运行三百个周天。诀真,法正,工程圆满,止火景到时,才能止火。若止火景未到,而妄自止火,亦不成丹。止火景到大药产矣,则当转入下一段工夫,即转入炼气化神更高一段工夫了。


          8楼2016-05-24 13:03
          回复
            导引法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呜天鼓,二十四度闻。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嗽津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输鲈转,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低头扳足频。以候逆水上,再嗽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泪泪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述。子午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9楼2016-05-30 22:12
            回复
              三丰派认为筑基是初功,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称“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会日长。因为凝神调息在于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平和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一阖一辟,一来一往,行之一七、二七,自然渐渐两肾火蒸,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气息既和,自然于上、中、下不出不入,无来无去,是为胎、是为神息、是为真橐龠、真鼎炉、是为归根复命、是为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气到此时,如花放蕊,如胎方胞,自然真气熏蒸营卫,由尾闾穿夹脊,升上泥丸,下鹊桥,过重楼,至绛宫而落于中丹田,是为河车初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气至而神未全,并非真动。其实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静累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此中最关键的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所谓凝神,就是收己清静之心而入其内。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了神,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虚,即此。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助勿忘,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
              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如痴如醉。可谓真消息,实乃玄关发现。三丰派还认为神要真神,方算先天。所谓真神,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辩真伪,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一灵从规中起;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微茫之中,心光发现。修心即是存心。炼性即是养性。存心右便城郭坚固,不使房屋倒塌,即是筑基。所以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修炼。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而调动后天呼吸,必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不远矣。
              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要百日。这里最根本原理在于养性,浇培鄞鄂,使内药成全,也就是炼己。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也就通常所说的内丹。“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熏蒸于四肢。同上。所以《系辞》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是道家修炼的层次,一步接一步的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性者内也,命者外也。
              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可成。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诀曰:“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阿一阿鼎内剪。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净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期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寻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11楼2016-06-16 17:22
              回复
                入静方法十条(居维周)
                初习气功者,妄念纷飞,不易入静。今就记忆所及,摘录古今名人教人入静方法十条,以供练功者参考:
                一、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以上三句,是达摩大师语。
                二、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三、练功时,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齐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意守丹田,摄 心归一。
                四、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五、外不为诸相所碍,内不因有心存念。
                六、收拾全副精神只在一处(丹田)。
                七、分别不生,虚明自照,自然一念不生。
                八、心如月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心中不住一切万事万物也。
                十、妄念起时,用返照法看清其来源,不使甲观念联于乙观念,再联于丙观念,如此妄念即空。
                实在静不下来,就先炼炼站桩或者打打太极拳,在动功和桩功中慢慢修心磨性,久而久之,会有所改善!


                13楼2016-07-05 22:59
                回复
                  中华道家筑基炼炁法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呐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由于行气不当,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呐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入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当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
                  最后神气合为一体,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入毛孔,空洞畅快,子》云:“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
                  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但是达到如此境界,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15楼2016-07-18 18:21
                  回复

                    子午周天法
                    【功法步骤】
                    1、站、坐、卧的姿势皆可以,必须全身放松,平心静气,息气凝神。
                    2、双眼目视正前稍下方,凝神注视瞬间,将眼神收回睛中,垂帘闭目,此时以心意观注在双睛中眼神处;用心意以眼神内视自己的心脏,将心脏视为一团气;就用心意将此团气搬到膻中穴的胸中处,而眼神一直观住在此团气的移动之始终,瞬间未有离之;再用心意将此团气下放到少腹丹田处方好,而眼神一直观住在此团气的移动之始终,瞬间未有离之。此正是:“虚胸实少腹”的“坎离相交、阴阳合和、水火相济”之“炼精化气”的法式。乃一切内功心法的内炼之预备式。
                    3、眼神内观注以沉入丹田的内气,心意使此内气沉到会阴穴,由会阴穴向后入尾闾穴在至命门穴经大椎到百会穴;由百会穴向前运行到印堂穴,再有印堂穴向下沿鼻中表面至人中穴,一股内气由人中穴向内运行由舌尖接引使内气顺舍系到咽喉再到膻中穴;一股内气分左右两股沿嘴角会聚承浆穴向下至咽喉再到膻中穴,内气继续向下运行至神阙穴,在由神阙穴至会阴穴,是为一周。如法而运行内气行81周,即可收功了。内气在任督二脉运行的直径3cm。如果在会阴处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运行,名曰:“活子时”;如果在百会穴处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运行,名曰:“活午时”。这可以控制一下内气运行的速度,以免神意跟不上达不到修炼的目的。
                    4、收功,眼神内观注视着会阴穴处的内气,意念使内气升到丹田中,眼神内视观注丹田中的内气,运用心意将此气幻化成一乒乓大小的气球,运用心意活动揉化着此气球,此气球越揉越小,越小越亮。经十来次的心意活动之揉化,此气球小如黍米粒般大小而又贼亮贼亮的耀眼之亮点。此时,以心意活动将此亮点往下一放,眼神内视不见此亮点了,是为藏好了,是为“服食”,以备下次练功时启用。
                    将亮点藏好了,抬起双手小臂,两手掌心面轻轻前后相搓,同时心中和悦欢喜,脸面眉开眼笑(注意:不要睁眼,不要张开嘴巴),要笑得极为轻松自然开心时就用双手轻轻上下搓搓脸面,随用双手的搓着脸面随即睁开双眼,随即轻轻的从头开始依次活动全身直至移动步履,恢复常人状态,此为一次的练功完毕。
                    功法分析
                    又名:任督周天法,任者,任脉,奇经八脉之一,总司任诸阴之谓也;督者,督脉,奇经八脉之一,总司督诸阳之谓也。虽然真气在任督二脉的所在部位运行,非任督二脉之气也!由于真元之气具有“大药”之名,当然具有“大药”的“驱邪补正”的功能作用和相应的效果。所以,每天修炼此功法,自然具有调节改善、强化任督二脉功能作用的能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能效果,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如欲修炼内劲功夫,则可相应的改为“内气腹背周天”法式,命题论述如下:
                    内气“腹背周天”运行法
                    1、站、坐、卧的姿势皆可以,必须全身放松,平心静气,息气凝神。
                    2、双眼目视正前稍下方,凝神注视瞬间,将眼神收回睛中,垂帘闭目,此时以心意观注在双睛中眼神处;用心意以眼神内视自己的心脏,将心脏视为一团气;就用心意将此团气搬到膻中穴的胸中处,而眼神一直观住在此团气的移动之始终,瞬间未有离之;再用心意将此团气下放到少腹丹田处方好,而眼神一直观住在此团气的移动之始终,瞬间未有离之。此正是:“虚胸实少腹”的“坎离相交、阴阳合和、水火相济”之“炼精化气”的法式。乃一切内功心法的内炼之预备式。
                    3、眼神内观注以沉入丹田的内气,心意使此内气沉到会阴穴,由会阴穴向后入尾闾内成片状气流样形态在向后内后臀、腰、背腔壁向上运行至大椎穴咽喉龙、双肩内腔壁向前胸腹内腔壁下行至会阴,此为一周。如此循环往复的修炼,此为“波浪劲”的法式,为乾阳顺行;内气成片状气流样从会阴穴向前少腹、大腹、前胸内腔壁运行至喉咙、向后过双肩内腔壁,沿后背、腰、臀内腔壁下行至会阴,此为一周。如此循环往复的修炼,此为“翻浪劲”的法式,为坤阴逆行。
                    如法而运行内气各32周,即可收功了。内气在腹背内腔壁运行的厚度 3厘米-10厘米;宽度乃左右前胸腹与后腰背的阴阳交界处为度。如果每一周在会阴处稍微停顿一下,再继续顺逆运行,名曰:“活子时”;而在喉咙处不用停留。这样就可以控制一下内气顺逆运行的速度,以免神意跟不上达不到预期修炼的目的。
                    4、收功,眼神内观注视着会阴穴处的内气,意念使内气从会阴处升到丹田中,眼神内视观注丹田中的内气,运用心意将此气幻化成一乒乓大小的气球,运用心意活动揉化着此气球,此气球越揉越小,越小越亮。经十来次的心意活动之揉化,此气球小如黍米粒般大小而又贼亮贼亮的耀眼之亮点。此时,以心意活动将此亮点往下一放,眼神内视不见此亮点了,是为藏好了,是为“服食”,以备下次练功时启用。
                    将亮点藏好了,抬起双手小臂,两手掌心面轻轻前后相搓,同时心中和悦欢喜,脸面眉开眼笑(注意:不要睁眼,不要张开嘴巴),要笑得极为轻松自然开心时就用双手轻轻上下搓搓脸面,随用双手的搓着脸面随即睁开双眼,随即轻轻的从头开始依次活动全身直至移动步履,恢复常人状态,此为一次的练功完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6-07-21 18:51
                    回复
                      内功外行第一要。在内为功,在外为行。古之圣人,必先明道。古之贤人,必先积德。未有不明道而能圣,未有不积德而能贤。然欲希圣必先希贤,若欲成道必先积德。道德两用,内外相济,圣贤之学业得矣。
                      传经访师第二要。吾有三宝,道、经、师也。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
                      尽心穷理第三要。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吾自幼穷究实理,阅尽经藏,厚积薄发,方臻至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第四要。修炼之道,师法自然。自然而然,不假人为。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故须顺天行事,天人合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方合大道本体。
                      自度度人第五要。一人行修,众生受益。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昔钟离老祖度化吕祖之时,曾问:尔欲何日成道?吕祖答云: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此等胸怀,方是修吾道门风。
                      道简守中第六要。大道至简至易,至精至徽。至道不繁,少则得,多则感。修炼以守中为要,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过不及,阴阳偏盛,均易伤丹,故守中为要,这就是真火候。
                      理决并重第七要。仙道贵实,理决并重。修之于身,以身观身,两者不可偏废,方得大道之门,与道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尘第八要。大隐居尘,磨心炼性,假借修真。积功累行,直至三千功满。
                      性命双修第九要。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法也、息也、气也、形也、功也。两者同修可成长生之道也。


                      17楼2016-11-16 09:50
                      回复
                        记忆的奥秘
                        “首先,我想问大家,你觉得记忆是什么?记忆是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否所有的生物都存在记忆?”
                        “从广义的角度讲,记忆,就是客观存在,它是物质或物质系统变化的痕迹的即时状态,是我们这个星球物种进化的基础。基因,就是这种记忆的载体,它使得生命体去适应环境的改变,通过进化的方式来保证物种的延续。”
                        “而我们人类所说的记忆,通常来讲,其实就是大脑的记忆。它是我们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而除了我刚才说的那些之外,其实我们人类还有一种作为生物而言共有的记忆,我将之称为生理性记忆,或者说就是肌肉记忆。”
                        “人类的活动虽然都受到大脑的支配,但当我们将某一项活动或动作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做下去,那么肌肉就会适应这种改变,而当再次做这项活动或者动作的时候,我们的肌肉就会优先于大脑做出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


                        18楼2017-03-21 14: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