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三昧经吧 关注:8贴子:152

即身成佛八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性無生,說它存在與不存在,都是世諦,不是第一義諦。
(能理解無生義理,對修行有用,尤其是菩薩乘。 )
“虛空不可捕捉,無法直接證明它存在,必須由生滅來旁證。雖然捕捉不到虛空,但浮雲沒有虛空也不能存在,据此可以旁證虛空的存在,而且,它還是不生滅的(相對於物質世界而言)。 ”
【佛性相類似虛空,“它”也是沒有生滅,但由(于)眾生的覺明作用,旁證有佛性存在。 】
(旁注:意思是若无众生,即无觉明,无觉明当然也无佛性,也就是说佛性不是独立于“所有”之外的一种东西;而是存在于“所有”之中的一种“规则”,若无所有当然也就无佛性“规则”。就像虚空的规则还是“虚空”,而这后一个“虚空”什么都不是,有什么意义?只有出现了相对于虚空的不虚空存在,才有必须勘定规则的迫切需要,而这个“应景”的"不二"规则就是佛性。)


1楼2016-05-11 20:26回复
    第一章 当下无生
    1、佛法传导有次第
    2、佛法传导的方法有二種:
    3、方法即“法無定法”。
    4、云何當下無生?
    第二章 无生无渐次
    1、什么是世谛?
    2、在世谛中,必有生灭。
    3、而生灭从何时、何处开始?
    4、何为破迷之法?
    第三章 无生不可思议
    1、若本来无生,怎么会有生灭的妄产生?
    2、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3、证得无我既是无生吗?
    第四章 无生除妄
    1、一切皆是「因缘和合」所产生,而导致有因缘产生的原因,是妄。
    2、何因入梦?梦突然产生吗?
    3、因为目前正在生死中,所以就有生死。生死的另一个同义异名就是「妄」。
    第五章 为何是无生?
    1、「法」的定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2楼2016-05-11 20:26
    收起回复
      第六章 頓見真如本性。
      1、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2、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
      3、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4、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第七章 何名無念。
      1、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2、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第八章 無相七頌。
      1、破邪颂
      2、辟邪颂
      3、不异心见过颂
      4、道中道颂
      5、不与世人同有是非见颂
      6、不使他人更起疑心颂
      7、正法永驻颂


      3楼2016-05-11 20:27
      回复
        第一章 当下无生
        1、佛法传导有次第
        (指依眾生修行次第,不是指依菩薩修行次第)
        ①先說四諦;次為因緣;再次為般若空;
        ②再次為佛性常;再次離二邊之中道;
        ③再次為圓頓;
        ④最後歸於一乘,而開示《妙法蓮華經》,可以即身成佛,(不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2、佛法传导的方法有二種:
        ①眾生執著什麼,就以相反佛法來破除之,是破法。
        ②有時眾生信心不足,就用相類、相似佛法來安慰之。
        3、方法即“法無定法”。
        ①有所堅持都是妄想執著!
        ②功夫都只用在當下,而當下無生。
        4、云何當下無生?
        (这个)“无生”不是离生灭之后才产生。而是“所有的”本身就是无生,若见有生则是颠倒见(又云众生见)。
        ①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②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③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④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若無慾時,是誰來生? 若真有生,也不稱為妄,佛智隨緣了願。”


        4楼2016-05-11 20:28
        回复
          第二章 无生无渐次
          1、什么是世谛?
          世谛有二类四面。
          ①描述第一义谛义理,称为体类。
          ②描述世谛义理,称为相、用、法类。
          ③四面则是体方面、相方面、用方面、法方面。
          2、在世谛中,必有生灭。
          即便言体义,所言是亦生灭,(更不用说相、用、法之义)。
          3、而生灭从何时、何处开始?
          (1)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从 妄 产生之后,于是有三种相续。
          (2)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
          “是一切皆无生,乃至由妄所产生的器世界,都由于妄本身也(是由)没有产生(的),(妄元无),(它们也就当然都没有“永世长存”的道理)。”
          (3)目前众生在轮回中,颠倒地执著有我。
          进阶的二乘人以为无我,但仍(认为)有空性可以证得。
          更进阶的菩萨乘,则了知全部都无生,但却以为有一佛性为常!
          (因有这样的“常”见,即堕法执中。)
          4、何为破迷之法?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即无生无渐次,渐次、证境都是执着。


          5楼2016-05-11 20:29
          回复
            第三章 无生不可思议
            1、若本来无生,怎么会有生灭的妄产生?
            ①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②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③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瞭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
            ⑤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2、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①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②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③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
            ④第一义谛无生,不可思议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3、证得无我既是无生吗?
            ①「无生」,如虚空,浮云自生於虚空,自灭於虚空,而虚空不随云生而生,亦不随其灭而灭,所以喻虚空无生。
            ②寂灭是指,浮云生起,最后消灭不再生起,它是有生及灭的现象,而无生没有生起,当然也不可能有寂灭之时。所以,证得无我时,是寂灭涅盘,而不是「即是无生」的意思。
            ③「证」只是证实,不代表永远住在此境界。《华严经》十地品中第七地之经文里有——七地菩萨「念念能入寂灭而不证寂灭」。
            这里的「证」说明,「无住於寂灭」;它是不入无余涅盘的意思。
            【所谓「不入」,如同人活著「没死」、不在死亡的状态之意思。故此,「证得无我」,代表已入涅盘(是寂灭的状态),不是无生。】


            6楼2016-05-11 20:30
            回复
              第四章 无生除妄
              1、一切皆是「因缘和合」所产生,而导致有因缘产生的原因,是妄。
              ①妄,是一种错觉。
              ②如眼有病,看到空中有花。是「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③如同梦,是因为在梦中。
              ④若不在梦中,则无梦(当然也就不会有幻觉、错觉)。
              2、何因入梦?梦突然产生吗?
              ①作梦不是没有前因;但妄,却是没有前因。
              ②有前因就不叫做妄。
              ③所以妄的前因,就是妄本身。
              ④而妄断除后,就无妄。
              3、因为目前正在生死中,所以就有生死。生死的另一个同义异名就是「妄」。
              ①妄,是现象上的相,产生原因是「吾人在生死中」,断除生死之后,妄就会消失。
              ②为何会有生死?(这个问题,跟「鸡与蛋」哪一个先产生的问题一样。)
              对待这个问题的(正确)态度是,不去追究生死如何产生,而是把生死的现象消除,当不再有生死现象时,就什麼疑惑都不会有了。
              ③即对「妄」的态度,不是「用妄去研究妄」,而是去消除它!
              ④而消除妄,必须断生死(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
              所以“妄是因为目前有生死的缘故,若没生死时,则就不再有妄。”


              7楼2016-05-11 20:30
              回复
                第五章 为何是无生?
                1、「法」的定义。【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法」不是方法,是泛指十方宇宙所有一切之事与物。
                ①自生,指自己生出自己。
                自生又含有永恒存在的意思,但这十方宇宙中的任何事与物没有永恒不变的,所以诸法不自生。
                ②他生,指从自我因素以外的因素而产生。
                ③不共生。
                若大树不会从自己生出自己,也不从其它元素产生,那和合「自生」与「他生」就更不可能产生,所以称之为不共生。
                ④不无因。
                树的产生必然是有种子为因,若无种子,纯只有阳光、泥土、水、养份等助缘,也长不出来,所以称之为不无因。(实际同时「不无缘」)
                ⑥是故知无生。
                这句偈指法的产生,实际并没有产生,所以称之为无生。
                ⑦「法」是现象(相),其它文字是就本体在说明。而最后的结论是「诸法无生」。
                ⑧「法」实际是不存在的,当真,那是「错觉」。
                ⑨因为错觉,所以有生死、妄。若能真正的正等正觉,那就不再有生死。
                ⑩如果理智清晰,就不会因妄而有贪爱,无贪爱就不再增益轮回习气,最终就能解脱轮回,再进而解脱变易生死。
                2、无生的意义(无生是现况不断的变化,其根本并不存在)
                ①无,有二个意义:
                一是代表没有、不存在。
                二是它又含有「并非真的」「没有或不存在」,六根感应不到它的存在。
                如虚空,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感应不到,它不存在了吗?不是。
                ②生,也有二个意义:
                一是代表有、存在。被生出,可以被感触到;生等同存在。
                二是它又含有非实在、虚有之意思。
                说存在却又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现象,所以又是非实在、虚有。
                ③无生的意义。
                「无生」二字合在一起,就有「现况不断的变化,其根本并不存在」(的意思)


                8楼2016-05-11 20:30
                回复
                  (大正藏 No. 2834 大乘无生方便门 1卷)


                  11楼2016-05-23 12:54
                  回复
                    无生方便门
                    总彰佛体。开智慧门。显示不思议法。明诸法正性。自然无碍解脱道
                    (大正藏 No. 2834 大乘无生方便门 1卷)
                    前注:
                    (原文中)“是没”大概是“什么”
                    “作没”大概是“怎么”
                    和、子可能是人名。
                    (原)文章“格式”:问、言、答、云。


                    12楼2016-05-23 12:54
                    回复
                      纲要:
                      第一编 觉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心则等虚空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则是平等。)
                      1、一念净心。入道有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
                      2、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平等)
                      3、无心则等虚空无所不遍。(有念即不遍。离念即遍。)
                      4、法界一相则是平等。
                      第二编 本觉
                      1、本觉(即法身、如来义)的含义是离心离色、五根不起,心色如如不随境起。
                      2、知“本觉”圆满、破“身中”无明重障、“知见”无碍。
                      第三编 见、实相( 知见即是菩提)
                      1、实相净真。
                      2、知见即是菩提
                      第四编 证道(自证无上道)
                      1、自证无上道。
                      第五编 开智慧门
                      1、三种人(凡夫、二乘、菩萨)的开智慧门。
                      2、不闻“闻”、不闻“不闻”、闻“闻”。
                      3、和光不同尘
                      4、开智慧门
                      第六编 端正知见、辨障、除疑
                      (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原处世界)
                      1、涅槃(圆寂)知见、智慧寂用、菩提。
                      2、以先证为根本。
                      3、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
                      4、又复观身。身不离病。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第七编 不思议解脱法门(增上慢的不敬信)
                      1、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
                      2、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3、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4、什么是住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5、又住不可思议解脱。
                      (编注1:第“几”编的题目和小标题、小标题编号是编者所加,原文无。)
                      (编注2:编辑文中有少量删减,修改处极少。)
                      (编注3:无改动的原因是对这些文言文的本意编者很多无能辨别,只能是尽量“还原”“再现”文章的“原义”。所以读者如果不得要领,部分原因是读者和编者都没能理解那些文言文的本意。)


                      13楼2016-05-23 12:54
                      回复
                        “目录”:
                        第一编 觉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心则等虚空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则是平等。)
                        1、一念净心。入道有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
                        ①【看心若净名净心地】。(一切相总不得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②【莫卷缩身心、舒展身心。(而要)放旷远看、平等尽虚空看】
                        ③(净心操作概要:)一物不见、(及)无障碍看。
                        ④长用净心眼看。【莫间断亦不限多少看】。(使得者然身心调用无障碍。)
                        2、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平等)
                        ①三离。
                        ②六根离障。
                        ③什么是觉。心清净离有离无。身心不起常守真心。
                        ④什么是真如。心色俱离即无一物。是大菩提树。
                        ⑤所言觉□为心体离念。
                        ⑥于此法身说名本觉。
                        ⑦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了见心性。)
                        ⑧(具含三义亦名印心方便)
                        3、无心则等虚空无所不遍。(有念即不遍。离念即遍。)
                        ①什么是三义。自觉(1)觉他(2)觉满离心(3)。
                        ②什么是(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什么是遍(或)不遍。
                        4、法界一相则是平等。
                        ①什么是法界。【意知是法。界是十八界。】
                        ②什么是净法界。眼见意知离念即无隔障。是净法界。
                        ③(眼见色。耳闻声。鼻觉香。舌知味。身觉触。)意知法。意通知上五种法。
                        ④法界一相。于十八界中有二。(一染一净。先染后净。)


                        14楼2016-05-23 12:56
                        回复
                          第二编 本觉
                          1、本觉(即法身、如来义)的含义是离心离色、五根不起,心色如如不随境起。
                          (表现是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了见心性)
                          (具体到:离念中眼见色不分别,即于眼处得解脱;余四亦同,五处解脱一切处解脱。)
                          ①什么是净法界。
                          ②什么是如来义
                          ③【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了见心性。性常住名究竟。是法身】
                          2、知“本觉”圆满、破“身中”无明重障、“知见”无碍。
                          成就智慧大光明,寂照照寂舒卷自如。(神用自在)
                          ①知六根本不动觉性顿圆光明遍照。是报身。
                          ②为因中修戒定慧。破得身中无明重叠厚障。成就智慧大光明。是法身。
                          ③犹心离念境尘清净。知见无碍。圆应十方。是化身。
                          ④体(离念)、用(见闻觉知)、寂(离相)、寂照(因性起相)、照寂(摄相归性)等的“定义”表述。
                          ⑤【舒则弥沦法界。卷则总在于毛端。吐纳分明神用自在(征)身心既空】


                          15楼2016-05-23 12:56
                          回复
                            第三编 见、实相( 知见即是菩提)
                            1、实相净真。
                            ①谁吐谁纳。
                            ②依什么是法身体。什么是依身心。
                            ③什么是聚义。无间修行任持功德不散是聚。
                            2、知见即是菩提
                            ①闻不动此不动。是从定发慧方便。是开慧门。
                            ②闻是慧。此方便非但能发慧。亦能正定。是开智门。
                            ③即得智。是名开智慧门。
                            ④若不得此方便。正即落邪定。贪著禅味堕二乘。
                            ⑤涅槃已得此方便正定。即得圆寂是大涅槃。
                            ⑥智用是知慧用。是名开真觉知见。知见即是菩提
                            第四编 证道(自证无上道)
                            1、自证无上道。
                            ①什么不动? 答:心不动。
                            ②什么是慧门?耳根是慧门。
                            ③什么是智门?意根为智门。
                            ④开智慧门(后)。(就)有力度众生。(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八风吹不动。)
                            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个是违。四个是顺。)
                            ⑤于此违顺怎么“生”(对待)? 答:心不动。不动是觉。
                            ⑥须弥山迥超生死海。逍遥出三界。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⑦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


                            16楼2016-05-23 12:56
                            回复
                              第五编 开智慧门
                              1、三种人(凡夫、二乘、菩萨)的开智慧门。
                              ①二乘人贪著禅味堕二乘涅槃。
                              ②菩萨开得慧门。闻是慧于耳根边证得闻慧。
                              2、不闻“闻”、不闻“不闻”、闻“闻”。
                              ①什么是不闻闻?昔所不闻而今得闻。是不闻“闻”。
                              ②什么是不闻?
                              ③什么是闻?
                              ④什么是闻不闻?
                              ⑤什么是闻闻?
                              3、和光不同尘
                              4、开智慧门
                              ①什么是邪定、正定?
                              ②谁能开得智慧门?
                              ③什么是内善知识?
                              ④什么是邪定正定。二乘人有定无慧名邪。菩萨有定有慧名正。


                              17楼2016-05-23 12: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