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谈吧 关注:1,391贴子:101,685

【转载】(云石原创)从地缘角度解释中国崛起的外部因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图片来自:云石_yunshi911的百度相册
作者:云石
作为东亚大陆的拥有者,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时代里,中国一直是东方世界的天然主宰。地处北温带的长江——黄河两大地缘板块,为华夏文明的繁衍和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部的高原和荒漠,在阻碍中国与世界其他主流文明交流的同时,却也为其之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尽管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从未间断对华夏农耕文明的侵袭;但依仗自身强大的地缘实力,中国在大多数时候仍能将其拒之门外。而且,游牧文明的落后属性,导致其即便入主中原,也无法实现对华夏文明的取代,反而最终融入其中,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一句“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虽是出自三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其本质,却是基于东亚大陆特殊地缘结构,对华夏文明在东方世界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的精准描述。
  不过,工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人类生产方式的质变,颠覆了农耕时代的法则。随着文明的进步,关山不再是阻隔,海洋转变为通途。东方世界的封闭属性从此不复存在。
  很不幸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仅不是这场改变的发动者,甚至在融入变革浪潮时,也是姗姗来迟。千年王者的崇高地位,使古典中国在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显得过于骄傲和不屑,以至于他们忽视了这种变革的深刻内涵;而华夏文明的庞大身躯,更导致它即便在成色上已经落伍,但仍可凭借自身体量,将已脱胎换骨的“蛮夷”拒之门外。


IP属地:上海1楼2016-04-29 17:50回复



    IP属地:上海50楼2016-04-29 18:16
    回复
      但印尼则不一样。印尼国家地理结构呈带状分布,东西国土之间仅直线距离就长达5000余公里;本部五大主岛(苏门答腊、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巴布亚),除东部的苏门答腊与爪哇之间海域狭窄外,其余诸岛均散落于海上,彼此间距离均在数百公里,巴布亚岛与最近的苏拉威西岛之间的距离则在1000公里以上。
        过于遥远的海上距离,极大的限制了各主岛之间的交通往来,除了爪哇和苏门答腊,可以通过修建跨海大桥,将二者用公路、铁路连接到一起外;其余各岛之间,只能通过航空和海运方式交流。
        航空虽则便捷,但费用高昂,只适合高价值货物运输;海运虽则量大且费用低廉。但速度过慢,且货物上下船的装卸程序复杂,不适合做小批量运输。这一交通运输的先天劣势,决定了印尼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完整高效的内部经济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够随时满足爪哇工厂多少不等的货量需求。
        而带状的国土分布,也同样限制了其经济实力的发挥。相对于相同面积的块状国土,印尼带状国土边缘地区与中部核心地带的距离过长,即便是在公路、铁路相连接的情况下,从苏门答腊西北部向爪哇运输货物距离也实在过长,导致了成本的拉高,各边缘地区彼此间的沟通更是不便。至于其他主岛,与爪哇核心区的沟通更是受到极大限制。
        除了地缘上的支离破碎,印尼陆地的地缘结构也比较糟糕。除了核心主岛爪哇外,其余四岛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亚岛,其内陆几乎全是高山雨林。


      IP属地:上海66楼2016-04-29 18:23
      回复
        印度对中国西藏的恐惧
          印度恐惧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从地势上来说,青藏高原本身就对南亚次大陆、尤其是其核心的恒河平原形成不可逆的地缘压制。只是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西藏无法积蓄足够侵扰南亚的力量,故而无法将这一地缘优势变现。
          但当青藏高原纳入中国领土后,其便获得了来自东亚大陆的强大支撑。尤其是公路、铁路、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中国可以迅捷的将资源输入西藏,并在此建设各种大规模军事设施。如此一来,西藏之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压制功能便逐渐体现出来。尽管世界屋脊的阻断作用仍在,中国也不可能隔着高海拔的西藏去占领印度,但至少,中国已经具备了给予印度本土核心区一次大规模地面攻击的可能。
          而导弹和空军等空中打击力量的出现和发展,更加深了印度的恐惧。鉴于印度核心区——北印度普遍距离喜马拉雅山脉不过数百公里,所以一旦两国交恶,部署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中国战机、中短程导弹甚至火箭炮,都可以轻易覆盖整个北印度(可为例证的是,印度首都新德里距中国西藏边境直线距离约350公里,而中国仅仅是现有的卫士2D远程火箭炮,有效射程就高达400余公里)。换句话说,拥有西藏的中国,具备随时摧毁印度国家命脉的能力。
          而反观西藏,寥寥的军事基地和交通设施,印度找不到有同等价值的攻击目标。而若想攻击中国东部核心区则只有远程导弹才有可能。只是造价和维护费用的高昂,导致远程导弹的的产量注定稀少;而弹道导弹远程飞行的过程,也增大了其被拦截的几率。
          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升了青藏高原的地缘价值,打破了中印之间的地缘平衡。印度尴尬的发现,自己在与中国的军事博弈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就算印度将西藏炸个底朝天又如何?那里本来就啥都没有!相反,如果北印度被中国陆空力量摧毁,印度的国运也就到头了!


        IP属地:上海76楼2016-04-29 18:32
        回复
          国际惯例,先介绍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国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面积88万平方公里;人口1.97亿;地缘结构上,发源于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纵贯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亲河”,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低地,适宜大规模工农业开展,是无可争议的本部核心;东北部的青藏高原将印度河板块与东亚大陆隔离开来;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则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这两个中亚国家的地缘分界;东部,塔尔沙漠则将印度河流域与南亚次大陆其他部分分隔开来。至于南部,则是阿拉伯海。
            总的来说,巴基斯坦的地缘结构还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它身处的印度河板块,被以恒河流域为核心的印度所压制。
          这种局面其实是天然形成的。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两大核心板块,恒河流域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有两大地缘优势:
            首先,是自身地缘实力更强。印度河全长1368公里;而恒河则是2510公里;在流域面积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大致相当;但印度河流域干燥少雨;恒河中下游地区却雨量丰沛,为恒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淡水。
            其次,地缘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亚次大陆边缘;而恒河却居于中部。这种不同的区位决定了,恒河平原是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核心。在两大地缘板块的竞争中,恒河平原不仅自身条件占优,还可以借助“中原”的地位,整合东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干高原,获得整体实体的提升——而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无法做到的。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但最终,恒河大平原却成为了印度文明核心区域,印度教的圣河也是恒河,而非印度河。


          IP属地:上海97楼2016-04-29 18:42
          回复
            最直接的方式是印巴和解,这样巴基斯坦就不必再承担沉重的消耗。但这是几乎不可能。因为印巴之间的矛盾是结构性的。印度的体量和地缘位置,决定了它天然具备成为大国(至少是区域大国)的野心;而巴基斯坦则是阻扰印度实现这一梦想的最大区域内势力。不把巴基斯坦制服帖,印度是不可能收手的。
              即便印巴一时和解,那也不过是印度权益之计,其目的,是为印度发展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由于水资源有限,巴基斯坦工业化的潜力不如印度。所以一旦印度将自身地缘实力充分发挥,他与巴基斯坦的实力差距将比今日更加悬殊。而且那时的印度,抵御区外势力干涉的能力也会更强,基于这两方面因素,工业化后的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压力将远胜于今。
              地缘实力的限制,导致巴基斯坦仅凭自身之力,几乎不可能摆脱印度的压制。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巴基斯坦要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严重依靠中国支持。


            IP属地:上海106楼2016-04-29 18:46
            回复
              只是,中国虽然远强于印度,但毕竟远在东亚,由于世界屋脊的阻隔,中国虽然能够支持巴基斯坦,但也是有限度的。何况,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中国即便没有巴基斯坦,照样能够压制印度——无非多费些力气罢了。
                地缘价值的不同,使巴基斯坦不可能像朝鲜那样,获得中国的全方位庇护。这也就要求,巴基斯坦的国力,至少不能被印度甩的太远——性价比的原因,决定了如果巴基斯坦实在烂泥扶不上墙,中国也不可能为了它,把自家老本都砸进去。
                只是,我们已经说了,工业文明条件下,巴基斯坦的潜力不如印度,这样一来,这个国家岂不是注定没有未来?
                如果仅以巴基斯坦自身地缘实力而言,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如果从整体地缘格局的角度分析,在当前人类文明水平下,巴国却有超越自身实力限制的机会——而这个契机,正是中国当下火热的一路一带战略。


              IP属地:上海107楼2016-04-29 18:46
              回复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尼泊尔当然不甘心接受这种附庸地位。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又不得不受印度摆布——直到中国的出现。
                  其实自打元朝将西藏纳入版图,中尼两国就已经是邻居。清代乾隆时期,清军还曾两度大举征伐廓尔喀,成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不过在限于农耕时代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原王朝哪怕是对西藏的统治,也是极其脆弱的,再想穿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那更是极端困难——两征廓尔喀的虎头蛇尾,证明即便农耕文明发展到最高阶段,中国也没有在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这种邻居关系充其量只是名义上的,对尼泊尔的内政外交几乎毫无影响。
                  直到新中国成立,局面才逐渐发生变化。


                IP属地:上海114楼2016-04-29 18:48
                回复
                  此时人类已经进入现代文明阶段。工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进步,使中国第一次有能力将青藏高原纳入直接管理;甚至有了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亚投射地缘影响力的技术可能。
                    而中印边境战争,则成为尼泊尔开始“亲华”的拐点。在中印战争中,印度以精锐主力对阵中国边防军,却不料大败亏输。虽然地缘的限制,迫使中国在战场上得胜后仍不得退出藏南。但军事上的大胜,仍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而尼泊尔也从中国的胜利中,发现了自己摆脱印度控制的契机:
                    由于现代文明条件下,青藏高原的地缘隔离作用已被削弱,中国已经具备向南亚施加影响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尼泊尔的适当亲华,可以有效的对冲印度对自己的压力。
                    而对中国而言,虽然边境战争已告一段落,但中印之间的结构性地缘矛盾却无法消除。虽然西藏的存在,使自己有了在地缘压制印度的能力,但如果能更发展与尼泊尔的关系,则可以进一步强化自己对喜马拉雅南麓的影响,进而加强对印度的遏制。


                  IP属地:上海115楼2016-04-29 18:48
                  回复
                    当然,台湾人怎么想,那是台湾人自己的事。实力决定了,两岸关系的走向,主动权操纵于大陆手中。大陆当然不会允许台独,但也不会容忍现状的长期存在,总有一天,大陆将收复台湾。那么,大陆在什么情况下实质性启动复台战略?台湾内部又会有什么反应?台湾的结局会使什么样?我们下节解读。


                    IP属地:上海163楼2016-04-29 19:06
                    回复
                      收藏慢慢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3楼2016-04-30 08:42
                      回复
                        既然如此,古代日本的历史脉络就很好理解了。
                          首先是本州西和九州岛。这一板块低地平原有限,但却遍布港口,而且是日本本土中,与中国核心区以及朝鲜半岛相隔最近的地区。尤其是长崎,距离长江出海口不过750公里。
                          与东亚大陆地缘关系的相对紧密,极大的提升了九州和本州西的文明成色。虽然地缘格局上偏居一隅,且地缘实力有限,但依仗来自中国的“支持”,他们却在相当程度弥补了这一不足,使他们虽不足以号令日本,但却可以雄霸一方,与本州的关东、关西两大核心板块分庭抗礼。
                          其次是关西平原。虽然关西平原自身体量不如关东平原,但位置更靠西,能更好的接受来自华夏文明的辐射,而且,由于其位于风平浪静的濑户内海以内,相对于直面太平洋的关东平原,关西不仅能直接辐射濑户内海的两岸低地,进而提升整体实力,并且在交通上也更适合古代的水上通行 。


                        IP属地:上海177楼2016-05-03 20: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