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苻坚
百里烟尘散杳冥,新平一隰草青青。八公山石君知否,休更中原作彗星。
——吴融《经苻坚墓》
在杨坚之前,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人,既不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也不是饮马长江,击破统万城的拓跋焘,而是“淝水之战”“风声鹤唳”的主角——苻坚。
一贯以来,中国的历史教材在描述淝水之战的时候,都歌颂谢玄的指挥若定,名士风流,赞扬东晋军队以少胜多。这固然是缘于东晋代表的是南迁汉族正统,对抗的是北方五胡之一的氐族,也同样是因为中国人普遍同情弱者,喜欢奇迹的心理。君不见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世人惋惜曹操者少,歌颂周郎诸葛者多么?
于是苻坚作为失败者,就难免在历史上留下“好大喜功”“喜爱侵略”“狂妄自大”的标签。当然他比曹操更惨,曹操好歹是一代文豪,纯种汉人(

现在来看也未必?),历史上汉族的文人骚客,也有部分对他同情和惋惜的。但苻坚,在胡汉矛盾突出的古代,很难有人为他唱赞歌。
然而事实上呢?
淝水之战前,东晋已经高度腐朽,士族社会的弊端尽显无疑,阶级矛盾十分突出。哪怕是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正统继承身份,也在各类名士“走火入魔”般的演绎下,逐步被北方赶超。而北方,则在混乱了近八十年后,第一次迎来了大一统。虽然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民族矛盾,但国力却呈现蒸蒸上的趋势,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前秦天王苻坚的能力和魅力。
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不同,苻坚并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军事专家,也绝不是一个文化毁灭者,事实上他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他最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知人善用。苻坚本身并不是特别高明的统帅,却能在后赵灭亡之后的乱世中迅速一统北方,知人善用是其中的关键,正如刘邦和韩信的对话所述,最高明的统帅,并不是善将兵的,而是善将将的。苻坚所用的人中,代表人物就是王猛。这位文武双全的汉族知识分子,被誉为“十六国第一谋士”,成功帮助苻坚成就了统一北方的奇迹。
第二,仁慈包容。相比于南方的阶级矛盾,北方的主要矛盾,一向是民族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冉闵选择了屠胡,赫连勃勃则一生杀戮不停。苻坚则选择了包容,不止对各民族的人才兼收并蓄,更对各民族亡国之后的贵族予以优待。在暴君迭出的北方,苻坚绝对是一个另类,在他的治下,饱尝战乱之苦的北方老百姓迎来了难得的盛世时代。
第三,尊重文化。苻坚十分重视文化,对汉族文化在北方的保留和继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是融合不同民族的利器,苻坚重视文化的政策,为以后的杨坚等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就这样,苻坚从血腥的政变中登上历史的最高舞台,励精图治,终于一统北方,并拥有了远强于东晋的国力。而此时的苻坚,却正值壮年,可以说一统全国的形势大好。
然而苻坚的好运却从此结束,他的特点,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他一统北方之后,却葬送了他年轻的帝国。
王猛在刚刚知天命之后就撒手而去,苻坚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最强有力的依靠。他依然相信他的臣子,但再也没有人有王猛的才略和威望,能够让他言听计从。他对前燕残余皇族慕容垂的姑息任用,以及羌族领袖姚苌的信任,终于为他的失败埋下了致命隐患。
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没有王猛的劝谏,再加上慕容垂和姚苌别有用心的怂恿,终于低估了东晋的实力,高估了国内的稳定性和各民族的顺从之心,做出了南征的决定。于是淝水一败,慕容垂和姚苌立刻叛乱,前秦帝国土崩瓦解,苻坚最后也死于姚苌之手,可悲可叹。
试想如果苻坚没有错误地判断形势,就不会草率南征;如果没有盲目信野心家慕容垂和姚苌,就算有淝水之败,也足以和东晋南北分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苻坚晚节不保,葬送了一个胡汉和谐相处的强大帝国,也让中国大一统的希望推迟了两百年,鉴于其可惜之至,所以排名此榜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