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堆烟吧 关注:136贴子:21,227

【小试牛刀】中国历史上十大晚节不保的皇帝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没有写过历史贴,最近有点感觉试一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4-19 23:18回复
    作为业余爱好者,不打算写成证据和原文满篇的严谨贴,只是凭着一知半解随便说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4-19 23:19
    回复
      只针对中国历史上自秦以来的列入二十四史范畴的帝王,包括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齐桓公这类先秦诸侯或者君主不属于本贴范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4-19 23:21
      回复
        先坑着,电脑再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4-19 23:22
        回复
          晚节不保,一般指的是人到了晚年逐渐变得昏聩,屡出昏招,导致前半生取得的成功被后半生或者最后的失败所牵累,乃至于葬送。在我看来,晚节不保多少有一些必然性,因为人到了晚年,总会产生精力不济,体力下降,思维迟钝等情况,对于成功人士而言,常年的成功和顺利更容易积累自得意满,刚愎自用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依然身居要位,依然奋斗在名利权谋的第一线,那很容易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走向一个低谷。
          事实上,那些特别成功的人,往往在老年依然站在名利场的金字塔尖,这既是自己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就自己而言,轰轰烈烈的一生走过来,一个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个人财富和势力,登上了一个足够高的平台,具备了继续往上走的前提和条件,能够急流勇退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就社会而言,论资排辈是一种稳定的体系,这保证了越成功的老年人,越需要把持重要的位置。
          帝王,处于名利场的尖端,自然也无能例外。如果能够坐稳了位置,又有谁会主动让出呢?所以帝王中晚节不保的人,也是特别多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从一个被赶走的公子变成了霸主,历经坎坷,既经历了和兄弟们的竞争,也经历了敌军压境的危难,他果断除掉了政敌,也果断任用了管仲,成就了一番霸业,给春秋众诸侯指出了一个光明的发展方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死于宵小之手,活活饿死,齐国的霸业也烟消云散,不能不令人唏嘘。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同样是一代明君,自己甚至乔装改扮到秦国都城咸阳走了一遭,都能全身而退,结果到了晚年宠溺幼子,任用小人,同样以活活饿死的凄惨结局告终。
          到了封建时代,有更多的帝王也步入了晚节不保的湍流之中,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是中国历史上闪耀的一代君王。下面我挑选了十个最具代表性的君王,他们都在执政前期励精图治,甚至建立了赫赫武功,最后却晚节不保,或者自己死于非命,或者把强盛的帝国带入了衰落,令人唏嘘。


          IP属地:河北7楼2016-05-07 23:11
          回复
            先写个开头,众位判官可以预测一下都有谁 @星云之殇


            IP属地:河北8楼2016-05-07 23:12
            回复
              3、苻坚
              百里烟尘散杳冥,新平一隰草青青。八公山石君知否,休更中原作彗星。
              ——吴融《经苻坚墓》
              在杨坚之前,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人,既不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也不是饮马长江,击破统万城的拓跋焘,而是“淝水之战”“风声鹤唳”的主角——苻坚。
              一贯以来,中国的历史教材在描述淝水之战的时候,都歌颂谢玄的指挥若定,名士风流,赞扬东晋军队以少胜多。这固然是缘于东晋代表的是南迁汉族正统,对抗的是北方五胡之一的氐族,也同样是因为中国人普遍同情弱者,喜欢奇迹的心理。君不见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世人惋惜曹操者少,歌颂周郎诸葛者多么?
              于是苻坚作为失败者,就难免在历史上留下“好大喜功”“喜爱侵略”“狂妄自大”的标签。当然他比曹操更惨,曹操好歹是一代文豪,纯种汉人(现在来看也未必?),历史上汉族的文人骚客,也有部分对他同情和惋惜的。但苻坚,在胡汉矛盾突出的古代,很难有人为他唱赞歌。
              然而事实上呢?
              淝水之战前,东晋已经高度腐朽,士族社会的弊端尽显无疑,阶级矛盾十分突出。哪怕是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正统继承身份,也在各类名士“走火入魔”般的演绎下,逐步被北方赶超。而北方,则在混乱了近八十年后,第一次迎来了大一统。虽然这个大一统的帝国依然存在不可避免的民族矛盾,但国力却呈现蒸蒸上的趋势,文化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前秦天王苻坚的能力和魅力。
              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不同,苻坚并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军事专家,也绝不是一个文化毁灭者,事实上他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他最大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知人善用。苻坚本身并不是特别高明的统帅,却能在后赵灭亡之后的乱世中迅速一统北方,知人善用是其中的关键,正如刘邦和韩信的对话所述,最高明的统帅,并不是善将兵的,而是善将将的。苻坚所用的人中,代表人物就是王猛。这位文武双全的汉族知识分子,被誉为“十六国第一谋士”,成功帮助苻坚成就了统一北方的奇迹。
              第二,仁慈包容。相比于南方的阶级矛盾,北方的主要矛盾,一向是民族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冉闵选择了屠胡,赫连勃勃则一生杀戮不停。苻坚则选择了包容,不止对各民族的人才兼收并蓄,更对各民族亡国之后的贵族予以优待。在暴君迭出的北方,苻坚绝对是一个另类,在他的治下,饱尝战乱之苦的北方老百姓迎来了难得的盛世时代。
              第三,尊重文化。苻坚十分重视文化,对汉族文化在北方的保留和继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是融合不同民族的利器,苻坚重视文化的政策,为以后的杨坚等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就这样,苻坚从血腥的政变中登上历史的最高舞台,励精图治,终于一统北方,并拥有了远强于东晋的国力。而此时的苻坚,却正值壮年,可以说一统全国的形势大好。
              然而苻坚的好运却从此结束,他的特点,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在帮助他一统北方之后,却葬送了他年轻的帝国。
              王猛在刚刚知天命之后就撒手而去,苻坚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最强有力的依靠。他依然相信他的臣子,但再也没有人有王猛的才略和威望,能够让他言听计从。他对前燕残余皇族慕容垂的姑息任用,以及羌族领袖姚苌的信任,终于为他的失败埋下了致命隐患。
              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没有王猛的劝谏,再加上慕容垂和姚苌别有用心的怂恿,终于低估了东晋的实力,高估了国内的稳定性和各民族的顺从之心,做出了南征的决定。于是淝水一败,慕容垂和姚苌立刻叛乱,前秦帝国土崩瓦解,苻坚最后也死于姚苌之手,可悲可叹。
              试想如果苻坚没有错误地判断形势,就不会草率南征;如果没有盲目信野心家慕容垂和姚苌,就算有淝水之败,也足以和东晋南北分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苻坚晚节不保,葬送了一个胡汉和谐相处的强大帝国,也让中国大一统的希望推迟了两百年,鉴于其可惜之至,所以排名此榜第三位。


              IP属地:河北26楼2017-01-12 21:08
              收起回复
                2、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小时候看历史书的时候,觉得秦始皇的下场很惨。尸体一直放到臭不可闻,吓得李斯和赵高赶紧买了一车鲍鱼压压惊。按照现代的科学说法,这叫做尸体高度腐烂,微生物大量繁殖。
                其实秦始皇的一生,都很有传奇色彩。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他其实是吕不韦的儿子,算是吕不韦的风险投资产品之一,当然最后他亲手逼死了他的亲生父亲;按照尉缭的说法,“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属于天生凶相,天性凉薄;按照贾谊的说法,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乃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
                从一个敌国为质的王子之子,到少年登上秦王的位置做一个傀儡,再到掀翻吕不韦的势力巩固君权,乃至于一统六国,北击匈奴,奠定了大一统华夏族帝国的版图,秦始皇的人生之路,也是充满了艰险和坎坷的。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恐怕他早已客死赵国;同样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他更是没有资格去继承秦王的位置;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他曾在李牧面前吃了憋,在项燕面前一败涂地,也险些在荆轲的一击之下丧命;他最终亲手逼死了自己的生身之父,和自己的母亲反目,也杀死了自己最敬重的人才韩非。


                IP属地:河北27楼2017-01-14 00:05
                回复
                  秦始皇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疆域。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才最终确定了未来的汉族生活的主要区域,汉族这个在未来才获得名字的民族,真正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秦始皇北伐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后者成功成为了上千年汉族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堡垒,也基本奠定了后面汉族大帝国北部的边界。


                  IP属地:河北28楼2017-01-14 00:08
                  回复
                    第二,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这对于汉族的凝聚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统一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加上便于交流的语言,货币和道路,才能真正逐渐让不同地方的人具有对同一种文化和习惯具有归属感。


                    IP属地:河北29楼2017-01-14 00:09
                    回复
                      第三,制度。秦始皇建立了全新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并被汉朝所沿用,成为了汉族第一次民族高潮的代表性制度。秦始皇对于中国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IP属地:河北30楼2017-01-14 00:09
                      回复
                        所以秦始皇无论是个人成就,还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都当得起“千古一帝”的名号。他建立的秦帝国,在周边各民族建立的国家中,也是国力最强,军力最高的。
                        然而和本文前面提及的几位帝王一样,秦始皇尽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却同样未能避免“晚节不保”。他崇尚法家之说,实施的暴政终于让各地的老百姓不堪重负。新统一的帝国同样存在隐患——那就是六国残余的贵族,复国之心并没有死掉。而在政堂之上,他重用赵高,却没有发现这个阴谋家的本质,最终为帝国埋下了更大的隐患。终于在出巡之时秦始皇染病病逝,赵高主导了害死扶苏拥立胡亥的阴谋,秦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走向灭亡。
                        秦始皇取得的成就之高,在历代君王中几乎没有比肩者;秦帝国的覆灭之快,历史上也少有可以比拟的。所以秦始皇在此榜单中排行第二。


                        IP属地:河北31楼2017-01-14 00:10
                        回复
                          和谐得好辛苦。。。


                          IP属地:河北32楼2017-01-14 00:11
                          回复
                            1、李隆基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秦始皇之所以未能在这个榜单上位列第一,是因为还有一个更有代表性的人物,那就是李隆基。
                            李隆基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曲折,变化和戏剧性,和他有关的故事之多,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他可以说是崛起于逆境之中,衰亡于安乐之下的典型注解。
                            李隆基的七伯李显”,被戏称为“六味地黄丸”。他的父亲是皇帝,母亲是皇帝,自己本人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另外他的妻子,女儿和妹妹,也都有女皇梦并为之争夺,他本人据史书记载,很可能正是死于妻子和女儿的野心。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他的奶奶武则天,刚刚废掉了他的七伯李显,立他的父亲李旦做傀儡#皇帝。李隆基从出生到加冠,始终生活在奶奶的阴影之下,在武则天大权独揽的的时代,李唐皇室可谓如履薄冰,而曾经当过皇帝的李旦和他的家人,更是命比纸薄。李隆基的母亲被武则天杀死,李旦也是死中求活才能躲过杀身之祸。李隆基幼时丧母,禁闭宫墙,饱尝人间之苦。这样恶劣的环境,才造就了李隆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奋发图强的性格。
                            武则天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再次威胁李隆基性命的变成了他七伯一家。于是李隆基第一次发动了政变,联合姑姑太平公主,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帮助他父亲登上帝位,自己也成为了太子。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太平公主此时也有了当女皇的野心和实力,李隆基不得不和姑姑周旋数年,在这种情况下李旦不胜其烦,终于让位给李隆基,当了甩手掌柜。
                            最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巩固帝位,也将十余年的政堂乱世彻底终结。李隆基从此选贤举能,整顿吏治,休养生息,开创了开元之治。可以说李隆基的前半生,是一部经典的励志片,他的一切都是用勇气和能力争取来的。
                            开元盛世,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华 封建时代的巅峰,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文化的发展,疆域的开拓,在此时


                            IP属地:河北34楼2017-01-15 21:26
                            回复
                              都达到了唐朝的巅峰。然而李隆基和唐朝的轨迹,却同时迈向了拐点,开元之治,就是抛物线的最高峰。
                              李隆基的自满和贪图享乐,造成了他人生轨迹的下滑。在他的带动下,宫廷的生活日益奢靡,官僚阶层也开始腐化,帝国内部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他逐渐亲近小人,偏听偏信,在开元后期任用“历史三大奸臣”之一的李林甫为相,又听了武惠妃的谗言,害死了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武惠妃死后,好色的他竟然强占自己的儿媳妇,这个儿媳妇就是著名的杨贵妃。


                              IP属地:河北35楼2017-01-15 2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