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699贴子:43,623

【學佛或病】佛法與世間,此兩者欲離?欲不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講此題,意在正確說明此兩者間之關係。
此題似平常而實複雜,因不能專尚理論,須兼顧事實;
又佛家所談理論,表面上頗紛歧異趣也。
茲就本人依據大乘佛法立場作基本看法,分三層說。
先說佛法對於世間之解釋;
次說佛法在世間知運用,即如何應世,
最後闡明其根據之所在。
初說佛法之解釋世間,凡有三類,即行、有情、器三世間。
總之,不外乎全體有情生存之一切。
至世間之意義,應分就自相與實相而談。自相即世之所以爲世者,
世間之自相只是言說之構想,染相之取著,業惑之繫縛而已
(此三層乃與三解脫門對立,非同泛泛)。
以故佛法斷言其不實在,而謂之爲苦。
但自相者其表,按其實在,即就實相言,則世間自性本寂
雖名言構想而實際離想(此謂不以想爲自性,想應可離,故曰離也)。
雖染相取著,而實際離取;雖業惑繫縛,而實際離繫。
由其構想取著繫縛,而謂之爲苦。
又以其自性離想、離取、離繫,而狀之曰寂。
大乘佛法即立足在此性寂上。蓋必先明實相,而後有自相之意義。
以術語解,自相猶俗谛,實相猶真諦,二諦原是一諦,並非相對
以俗之云諦,並非將就世間,乃以真諦爲批判之依據。
若無離想、離取、離繫之實相爲據,
又烏知世間自相是苦之何所指耶?
故依大乘說,必以實相爲主
(後來中觀家說二諦,誤落到對待上,實是大錯)。
從龍樹以來,談此問題莫不強調“世間與涅槃平等”之義。
龍樹在其最要著作《中論》中談及涅槃,說,
“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别”,反之,
“涅槃與世間,亦無少分别”。即明白標此宗旨。
《中論》又釋兩者無别之所以,
曰:“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别。”
此義不可揣摩文字以作本質分量上相等之解,
應依《大智度論》“世間之真際,即是涅槃際”之義解之。
此非世間真際外别有涅槃兩者相等也。
但依《智論》著名之喻“破壁成空,空不解壁”而談,
於世間履踐實際即是涅槃,且即從實際意義而說世間性寂。

此乃佛法對世間加以肯定處,有情之生存事實固不能一筆抹煞也。
在大乘根本經典《法華經》開卷《譬喻品》有“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之說,
意使衆生知苦,似乎否定世間矣;
但後分《如來壽量品》即說: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無退無出,亦無住世及涅槃者。”
以此爲據,而後“種種說法,佛事未曾暫廢”。由此經先後並提世間自相與實相,
可知二者原來相貫也。佛法對世間之解釋如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6-04-05 21:18回复
    次說佛法如何應世,即於世間起何功用,
    此可以“出世”二字表之。
    出字須善爲之解,此非去此之彼
    有如常識空間上之意義,但是遠離之謂。
    遠離亦非棄絕,乃俱而不染,即相涉而又不相應也
    小品《寶積》說佛法如淤泥中蓮華,使在清水或虛空中必不能出生,
    此正以其出于淤泥乃見其遠離,若居身九霄雲外,雖一塵不染,又何足道?
    故相涉而不相應方真是不染。
    如何與世相涉也?必行世乃得與世相涉,
    猶蓮之植根淤泥,乃有所吸收滋養也。
    《華嚴》末後“離世間品”即說:“心淨如虛空,永離一切有,
    行於世間事,其心無所依,究竟白淨行,亦令衆生然。
    於此可見佛法之應世乃在起出世之用。
    一切有情生存於世,只是沉淪流轉。
    佛法則循世間實相從世間興起,亦有所趨向直注彼岸。
    此“彼岸”二字又不可依常識作水流兩邊相對之解。
    《涅槃經》說涅槃是彼岸,
    然無此岸,蓋只示其趨向耳,
    随波逐流永無歸宿即此岸,
    能乘風破浪有所趨向即到彼岸,此說彼岸之意義也。
    佛法之應世,依前說世間有自相之苦義,即不應染;
    有實相之寂義,即應相涉,此其踐行之據也。
    於此可見佛法首著,亦不外指示有情生存之無倒趨向而已。
    所謂有情如以人爲例,此即關係人生問題,
    於此佛法亦即解決人生,並不在人生問題以外,
    亦非於人生但提出生死問題已也
    (談出世義先應知此,果能出世,自然使世變質,所謂轉依,其詳另詳)。
    小乘人不知世間係全體有情共維繫,
    漫欲獨自擺脫,以爲超出,安有此事?
    故佛說其解脫爲暫息化城也。若以化城爲究竟,
    更欲於此安立興起悲願重行入世之談,則益無據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6-04-05 21:20
    回复
      附識:
      今之談佛法有三大病,若不及時對治,終必不救藥。
      三病者何?
      一曰泥迹,專講娑诃苦惱,生死可畏一套話頭,引人厭世躲閃。
      此從小乘出,卻毫未學得小乘之嚴肅深刻精神,只剩有渾身自私自利解數。此爲一大病。
      次曰蹈空,專唱高調,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說得一片響,完全不着邊際,反倒轉來以涅槃菩提将就生死煩惱
      由此引人向浮泛空虛,真同方廣道人,於佛法一無所得。此又爲一大病。
      三曰純任知解,無論說生道死,談空論有,概從知解上理會,只圖說得順口動聽,
      不管於自身受用如何,不問于他人利益如何,更不理會與此人世如何銜接得上,
      結果一場空話,竟與人生漠不相關。此又爲一大病。
      本講三層,有感而發,針對立言,先提清由實相根據乃得世間是苦之真意味
      使人於性寂處有着落,不是一味厭棄了事,經謂欣求涅槃而後厭苦是也。
      此治泥迹之病。
      其次說明佛法用於行世,不離世間,
      所著重者不在世間即涅槃之上,也不在世間實際是涅槃之上,
      乃著重于實踐世間之實際而爲涅槃,涅槃應統實踐過程而言。
      應活用此語。佛法不外指示有情只有此一種趨向方是道路,
      并且只有在此上走着方是道路。
      此治蹈空之病。
      最後闡明佛法施設運用,既不離於世間,
      即應於世間有其根據,且應即在尋常日用之間得之。
      菩薩之悲憫盈懷,不避苦難,有情之依皈洲渚,如渴似饑,
      苟非出於尋常生活中所流露之内在甚深向善要求,
      則一切佛法施設皆同兒戲沙城,空無基礎。

      故必把握得此,佛法之意味乃能親切,而非海上仙山,可望不可即也。
      此治偏重知解之病。
      今世何世,豈更容空談性命,無補人群?
      講者良心未死,雖古調獨彈,無人随和,
      亦不忍絲毫曲解,而以佛法爲人情也。閱者諒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6-04-05 21:28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4-06 06:51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7楼2016-04-06 10:19
          收起回复
            认杌为人,那么在不仔细看清以前。这种认识是“实在”的,
            无论你如何解释。都已认为杌即人。
            正像我们今天没有究竟众生的内心,但强以为他们是众生。
            现在相,与究竟相,两者划分开 就是让我们仔细分辨我们以为的诸相,从而看清他的实相。


            IP属地:辽宁8楼2016-04-06 12:04
            回复
              暖,一楼看不懂,二三楼字面意思或许能看懂一点吧,看下面楼层,佛法也是要讲好不好用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4-30 19:06
              收起回复
                转水
                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4-30 19:27
                回复
                  【动念即乖。】
                    当下不生不灭的体性,那个就是了!师父已经在刚刚一开始讲,我就告诉诸位,看到这个花,就透视它,当下无常,就是毕竟空,没什么好讨论的,没有生、没有灭,心保持如如不动,所以一切的境界现前,你都是这么样子的,清清楚楚的看着它,虽生,无能生所生,虽灭,也无能灭所所灭,它就是这样子,当体便是,动念即乖。
                    什么叫做禅?这些分别、执著,都是多余的痛苦,因为它一定会消失,所以六祖讲一句很有道理:诤与道相违。诸位!我们今天内心里面,如果充满着着相跟执着,乃至说我们立这个一定对、这个一定不对,你不可能摆脱痛苦跟烦恼,你一样是生灭,你布施再多的钱,你只能种种福田,要不然就认真念佛,念到可以伏惑,否则你要了生死,没有机会。了生死只有两条路嘛,第一个,大彻大悟,我们现在指的是大乘,不是小乘,小乘是观空,大乘是观心,小乘是讲缘起性空,一直到菩萨的阶位,大乘最上乘论,讲万法唯心,空如来藏是心法,不空如来藏也是心,空不空如来藏,它也是心,就是万法它就是心,这个心就是指无始无明,因为真如不能造作嘛。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唯心这个【心】,不是指真如,真如不能造作的,这是指无始无明,我们要弄清楚的啦,连这个都搞不清楚的话,你认为说:哎呀!这个山河大地,都是真如创造出来的。你弄错了!真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它造作什么?所以真如不是缘起法,但是不离缘起法,真如不是见闻觉知,可是不离见闻觉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真如如果是缘起法,缘起是生灭的因果相,那么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了,你永远不能成佛了,为什么?它永远是生生灭灭的东西嘛,成佛又变成众生,众生又变成佛,佛又变成众生……是不是?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4-30 19:34
                  回复
                    我们出家,更要学习这样子大的胸量,所以我们先学习宽恕众生,因为所有的法,统统是叫你从有限的名相、义理,赶快去顿悟,契入无限的境界,为什么我们这个经典会让我们迷惑呢?因为没有开悟,所以讲的法错误,所以这个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统统遣,遣之又遣……我问你,你要遣到什么时候?这样讲根本就是不对的东西,你要遣到什么时候才没有办法遣呢?遣之又遣……放下又放下……那我问你:你一定有一天放不下,因为还是有量的存在,我们如果悟道、证悟的人,就本来无一物,你说你放下什么东西?他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他就契入了本体了:本来就没有所谓放下,没有什么东西好放下的,确实如此,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要放下什么东西?没有啊!既然没有,你就了解,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你不去享受它,反而把它捣乱它,一天到晚往外求、往外追,你追来的又是如梦幻泡影的事相的东西,这个人让你伤害了,你能赢得什么?你本来就输了,你攻击他、伤害他,你赢什么?你只有输的因果。所以我们啊,慢慢的去体会。当体便是,动念即乖,动到分别心、我执的心,那就不对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4-30 19:36
                    回复
                      【使佛觅佛,将心捉心。】
                        用佛去找佛,用这个心去捉心,我们修行都是用这个的,譬如说我们这个拜忏法会,如果听到了师父的开示,他就知道法会是方便法,不是究竟。但是悟到的话,方便就是究竟,没有所谓方便,也没有所谓究竟,也是绝对的嘛!譬如说我们拜忏,拜忏他很认真,也很诚恳的拜,他有一点相应,因为用一颗善良的心嘛。
                        昨天的不好,今天拜忏除掉,这一颗是不是佛心?不是的!今天你觉得不错了,明天觉得:今天不好,明天再拜忏,又把它除掉,那你要除到什么时候?籍着次第可以这么样讲,一步一步有在进步了,不错了、可以了!但是用这种心要求佛,那了不可得,你要忏到什么时候你的罪业才叫做清净呢?不可能!所以悟无生的人是真忏悔。我们如果悟到,当下放下,当下不去分别、执着,依清净心行事,用本性不生不灭去布施;用本性不生不灭去持戒;用本性不生不灭去修忍辱;用本性精进;用本性去修禅定,统统是不生不灭,同一心嘛,同样一个佛性嘛!所以如果我们使佛觅佛,将心捉心,这个就是不能离开对立。
                        【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你永远没有办法成佛。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息念忘虑】这四个字,是修行的根本。【息念】,就是止息妄念,【忘虑】就是忘却了思虑。
                        这个很多人看不懂,你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的,这个很难的,我指的不是说,这个息念忘虑这个境界很难,我指的是,他讲的这个息念是怎么息,我指的是方法很难,你会误解的,你会以为:息念,就是什么都不要想了。忘虑,我什么妄想统统不要了,我坐着,统统除掉它。这错!他指的,注意听!息念是指息掉妄念,但是还有正念,忘虑是忘却思虑,但是还有清净的智慧。简单讲,还有作用,息念不是什么念头统统放下,人不是死人,你不可能把全部的妄念,如果你把息念,把它意会成除掉那个念头,完蛋了!息念就是停息这一分执着,停息这一分的分别,存在的正念,正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绝大的法身,法身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以这个【息念】,不是停止念头,是停止执着跟分别的念头,但是存在着正念,虽存在着正念,但是无念,虽是本体,但是妙用现前。所以虽说有念,它其实也是无念,虽无念,可是遇缘即施,碰到因缘,它就造作出来。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4-30 19:36
                      回复
                        人家那个意见跟他不一样,他就说:这个人会下地狱的。好象他是阎罗王,负责判案的。所以不要管人家对我们的看法怎么样,我们问我们自己,我们是不是用对方法?同学们!方法正确了以后,我们就接近了真理,方法就是眼见一切相,统统放下,所有产生的知见,都是多余的痛苦跟困扰。有的人说:师父!我都知道,我也知道要放下啊,可是就是没办法!没关系!我们须要时间,慢慢来、慢慢来。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4-30 19:37
                        回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佛即是心。】
                            为什么?他不二嘛!
                            【为众生时,此心不减。】
                            当我们做众生,烦恼盖着我们的时候,可是我们这个佛性,这个清净心,也就是佛的心,它不会减少的。
                            【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当我们有一天,我们成佛了、悟道了,我们也没有增加什么,为什么?本来具足嘛!
                            【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
                            这一句太重要了!【修添】就是修造、增益,增加种种的利益。
                            拜神的人他就讲:积功累德。从这里,就知道拜神的人不懂得本性,功德可以让你累积的吗?累积就变成有数量观了,积功累德,是外行人讲的话,因为功德本自具足,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无善不为,不假修添,虽然不假修添,我们一样行善,何以故?不生不灭的本性嘛!内心想:我们要去做善事来积功累德。心里执着一个做善,那就是生灭的世间相啊。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做善跟修行大不相同,做善是生灭因果,六道轮回法啊,我们要用做善的基础,加上心地的功夫,那就是出世,了生死之法。
                            【遇缘即施,缘息即寂。】
                            【施】就是施行、施展。碰到了因缘,我们就不吝惜的把它造作,我们就说法、就布施,这个【施】不是指布施,是指施展出来的意思,施展我们清净的本性的妙用。意思就是,遇缘即施展妙用,没有烦恼的作用。譬如说师父在说法,如果我悟到了本体,我的说法没有烦恼,没有执着,也没有我在供养的心,统统没有!一心为众生,一心为佛教,这样子的施展就是妙用。缘息即寂,那么缘散掉了,就空寂了。一个是讲用,一个是讲体,体不离用,上面的【即施】,就是妙用,这个【寂】就是本体,妙用不离开本体,本体可以展示妙用,妙用就是无相,无相能够产生妙用。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4-30 19:38
                          回复
                            【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
                              如果我们不决定信这个是佛,著相修行,修给人家看的,这些都是妄想。这很多啦!譬如说打个饿七,饥饿的饿,然后坐着,整天不吃啊、不睡觉啊,搞这个很奇怪的作法。月溪法师在开示里面,就批判、批评这些人,也是好意啦!他都骂,这个有根据的,不是我讲的,月溪法师他已经死了,人家不会找他麻烦的,这个人是相当有正见的人。他说:时下有一些无聊的出家人,自己打饿七啊,然后自己搞一些神通啊,乃至长坐不卧啊,乃至不吃不睡啊,然后就以为这个叫做修行,他说:这个就是着相修行,希望人家赞叹,以求功用。这个都是妄想的。还有啊,月溪法师非常反对剌血写经,他是非常反对的!他说: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最后入不思议法界品里面说:析骨为笔,以血为水,剥皮为纸……那是表法的啦,有的人真的要把骨头拆下来当作笔,有的人要把血用一根管抽出来,然后冷冻起来,我们要写经典的时候,拿一点出来,弄一弄,赶快抄《华严经》,有的用血写成《华严经》,或怎么样。这个在月溪法师,他是非常反对的!还有的人把一本经,一个字拜一拜……他说:这个不是修行啊,修行是观照、断烦恼,彻底的放下贪嗔痴,这个叫做修行。我们烦恼不断,头嗑破了,我们也不晓得在拜什么东西啊!当然月溪法师讲的当然有他的看法,我的看法,只有你能够善用心,就是一字一拜没有关系,但是你要懂得心法,如果我们不懂得心法,所有的东西都不叫做修行。如果我们懂得心法,他吃饭也是修行啊,不着相就是修行嘛,对不对?睡觉也是修行,上厕所大便也是修行,为什么?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万法唯心所造,觉性不变。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圆觉经》里面讲的:何以故?一切觉故。到哪里统统是觉悟:到哪里统统是绝对的本体。所以道在屎尿中;道在运水搬柴中;道在行住坐卧中,为什么?不着相嘛!那就OK了!
                              【无始以来,无著相佛。】
                              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着相的佛,着相怎么能够成佛呢?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04-30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