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吧 关注:89,075贴子:783,695
  • 12回复贴,共1

【分享】叔本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3-27 18:25回复
    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著有《论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道德的起源与基础》等。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逝世,死后将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6-03-27 18:25
    回复
      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
      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6-03-27 18:25
      回复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
        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6-03-27 18:26
        回复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阅读别人的思想,如同吃别人的残羹剩饭,或穿陌生人丢弃的旧衣。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3-27 18:26
          回复
            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
            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
            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6-03-27 18:26
            回复
              因手拿书本阅读而赶跑自己的原创思想,不啻是冒犯神灵的罪过。
              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3-27 18:27
              回复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3-27 18:27
                回复
                  因此,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现实世界中,哪怕它被认为是多么的美丽、愉悦和迷人、惬意,我们还是不得不受制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活动,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但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是了肉体束缚的精灵,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没有了贫困之苦。
                  这就是为何一个完美充沛的精神头脑,在某一神妙时刻从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乐、幸福,在现实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是,眼不见,心不想!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3-27 18:28
                  回复
                    文章来源:《人生的智慧》
                    转自:北大清华讲座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3-27 18:29
                    回复
                      end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3-27 18:29
                      回复
                        收藏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3-27 23:55
                        回复
                          想起叔本华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看书不思考,就像是你的大脑只是提供一个场所,任由别人的思想在里面驰骋。大致是这样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3-28 0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