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枝:
也就是珊瑚在捕捞上来前仍然是活体,其表面有生物组织,而其骨髓表面有薄膜,虫蛀现像很少。珊瑚被磨光后光泽明亮,光彩夺目。
脱体或倒枝珊瑚:
是指珊瑚在捕捞时已停止生长,但其骨髓结构仍然未受到海水强烈侵蚀的珊瑚,这种珊瑚的质地仍然较致密,经抛磨后光泽好,虫孔较小。
枯枝或死珊瑚:
这类珊瑚在捕获前已完全停止生长,珊瑚受海水及微生物侵蚀较为严重,其结构已有一定的变化,表面有较多的虫孔,用这种珊瑚加工的饰物光泽一般较差,因而常常是较为低质的珊瑚。
三代枝:
就是一株珊瑚活枝、枯枝、落枝同时一起出现称为三代枝。
在珊瑚市场的交易之中,当然以活枝红珊瑚价格最好,脱体或倒枝珊瑚次之,再以珊瑚的种别、大小、组织粗细、颜色浓淡、光泽深浅、折损蛀孔等订价参考。珊瑚加工业者则依照所得珊瑚的性状,选择加工方式,主要分以切割琢磨和雕刻两大类。
珊瑚加工种类
珊瑚原料进入工厂后,先依珊瑚枝之粗细大小,种类颜色及活、枯、死木等之不同加以分类,再按珊瑚枝生长的形状、大小判定如何切割、加工或雕刻。
台湾红珊瑚加工分类:
1、造型好的珊瑚常做观赏树;完整度要求非常高。其次是做雕刻摆件或装饰品;其工艺为重点。
2、原料加工成珠链、戒指、手镯、胸针、耳坠等宝石饰品。
3、台湾珊瑚的造形切工与国内加工不同,以质地佳的珊瑚做成戒面,或是磨成鼓形珠项链坠饰;圆珠坚持10分圆,蛋面切割不省料完美比例四维形,无厚底。
4、严格按A级等级划分其价值,珊瑚的重量愈重,形成时间就愈久;自然数量较少,价钱也较高。
珊瑚工艺传薪
台湾珊瑚加工传习自日本。民国十四年台北州水产会在总督府的补助之下,在基隆举办珊瑚加工讲习会。民国十五年日总督府将补助扩及民间。东洋珊瑚会社在基隆成立,经营珊瑚买卖、加工及技术人员养成等,并设加工厂有技术人员 30 余人,从事珊瑚加工及技术传习。自此以后,民间经营珊瑚加工的业者逐渐增加,北部地区先后开设了十余家加工工厂。日据时期珊瑚加工厂平均设十余多时达 23 所(民国25年),以北部地区为主,澎湖次之。但加工层面也限于初级的切割琢磨而已。
光复后台湾红珊瑚加,工民国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珊瑚产量急增,珊瑚加工业迅速发展,大小工厂近千家,珊瑚业人口逾万人,主要分布于苏澳,台北,高雄、澎湖等地。全台湾珊瑚销售店有一千五百余家,台北县市就有珊瑚加工厂一百五十多间及上百家珊瑚艺品店,台湾的珊瑚加工技术,表现文化艺术内涵的要求下,在不断的提升工艺的层级,珊瑚技艺早以超越日本,臻于世界一流之境。
一九五○年代后期,台湾外销工艺产业渐发展起来,至1961 年台湾输出之手工艺产品价值已达8,990,362 美元,为了增加产能以应付市场需求,厂商开始引进或研发各种加工机器以减少手工,并开始有同类工艺产业区域性结集发展的地方工艺产业形成,如:三义的木雕、花莲大理石加工、澎湖的珊瑚、台北台湾玉、珊瑚等宝石加工等均在民国五十年代逐渐兴起。
1970年代前后,日本因其国内经济起飞工资成本的提高,遂将手工业产业移至台湾生产,并引进加工机械、技术与管理,开启台湾外销工艺产业的另一发展高峰。台湾省政府推行「小康计划」与提倡「客厅即工场」,1970至80年代中,可说是台湾外销工艺产业的鼎盛期,外销市场由日本、美国而扩展至全世界,台湾创造了「藤业王国」、「景泰蓝王国」、「玩具王国」、「半宝石加工王国」等封号。
台湾是珊瑚王国,买珊瑚到台湾来,是珊瑚界最自傲的成就,但现在又面临原料枯竭。民国96年,政府结合产、官、学三方共同研议,制定「宝石珊瑚采捞管理办法」,以保护宝石珊瑚产业能永续发展,让后代子孙得以承续发杨台湾宝石珊瑚艺术之美。
也就是珊瑚在捕捞上来前仍然是活体,其表面有生物组织,而其骨髓表面有薄膜,虫蛀现像很少。珊瑚被磨光后光泽明亮,光彩夺目。
脱体或倒枝珊瑚:
是指珊瑚在捕捞时已停止生长,但其骨髓结构仍然未受到海水强烈侵蚀的珊瑚,这种珊瑚的质地仍然较致密,经抛磨后光泽好,虫孔较小。
枯枝或死珊瑚:
这类珊瑚在捕获前已完全停止生长,珊瑚受海水及微生物侵蚀较为严重,其结构已有一定的变化,表面有较多的虫孔,用这种珊瑚加工的饰物光泽一般较差,因而常常是较为低质的珊瑚。
三代枝:
就是一株珊瑚活枝、枯枝、落枝同时一起出现称为三代枝。
在珊瑚市场的交易之中,当然以活枝红珊瑚价格最好,脱体或倒枝珊瑚次之,再以珊瑚的种别、大小、组织粗细、颜色浓淡、光泽深浅、折损蛀孔等订价参考。珊瑚加工业者则依照所得珊瑚的性状,选择加工方式,主要分以切割琢磨和雕刻两大类。
珊瑚加工种类
珊瑚原料进入工厂后,先依珊瑚枝之粗细大小,种类颜色及活、枯、死木等之不同加以分类,再按珊瑚枝生长的形状、大小判定如何切割、加工或雕刻。
台湾红珊瑚加工分类:
1、造型好的珊瑚常做观赏树;完整度要求非常高。其次是做雕刻摆件或装饰品;其工艺为重点。
2、原料加工成珠链、戒指、手镯、胸针、耳坠等宝石饰品。
3、台湾珊瑚的造形切工与国内加工不同,以质地佳的珊瑚做成戒面,或是磨成鼓形珠项链坠饰;圆珠坚持10分圆,蛋面切割不省料完美比例四维形,无厚底。
4、严格按A级等级划分其价值,珊瑚的重量愈重,形成时间就愈久;自然数量较少,价钱也较高。
珊瑚工艺传薪
台湾珊瑚加工传习自日本。民国十四年台北州水产会在总督府的补助之下,在基隆举办珊瑚加工讲习会。民国十五年日总督府将补助扩及民间。东洋珊瑚会社在基隆成立,经营珊瑚买卖、加工及技术人员养成等,并设加工厂有技术人员 30 余人,从事珊瑚加工及技术传习。自此以后,民间经营珊瑚加工的业者逐渐增加,北部地区先后开设了十余家加工工厂。日据时期珊瑚加工厂平均设十余多时达 23 所(民国25年),以北部地区为主,澎湖次之。但加工层面也限于初级的切割琢磨而已。
光复后台湾红珊瑚加,工民国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珊瑚产量急增,珊瑚加工业迅速发展,大小工厂近千家,珊瑚业人口逾万人,主要分布于苏澳,台北,高雄、澎湖等地。全台湾珊瑚销售店有一千五百余家,台北县市就有珊瑚加工厂一百五十多间及上百家珊瑚艺品店,台湾的珊瑚加工技术,表现文化艺术内涵的要求下,在不断的提升工艺的层级,珊瑚技艺早以超越日本,臻于世界一流之境。
一九五○年代后期,台湾外销工艺产业渐发展起来,至1961 年台湾输出之手工艺产品价值已达8,990,362 美元,为了增加产能以应付市场需求,厂商开始引进或研发各种加工机器以减少手工,并开始有同类工艺产业区域性结集发展的地方工艺产业形成,如:三义的木雕、花莲大理石加工、澎湖的珊瑚、台北台湾玉、珊瑚等宝石加工等均在民国五十年代逐渐兴起。
1970年代前后,日本因其国内经济起飞工资成本的提高,遂将手工业产业移至台湾生产,并引进加工机械、技术与管理,开启台湾外销工艺产业的另一发展高峰。台湾省政府推行「小康计划」与提倡「客厅即工场」,1970至80年代中,可说是台湾外销工艺产业的鼎盛期,外销市场由日本、美国而扩展至全世界,台湾创造了「藤业王国」、「景泰蓝王国」、「玩具王国」、「半宝石加工王国」等封号。
台湾是珊瑚王国,买珊瑚到台湾来,是珊瑚界最自傲的成就,但现在又面临原料枯竭。民国96年,政府结合产、官、学三方共同研议,制定「宝石珊瑚采捞管理办法」,以保护宝石珊瑚产业能永续发展,让后代子孙得以承续发杨台湾宝石珊瑚艺术之美。